原来我不用证明自己,因为祂早已呼召我!

 

 

作者:圣夏

 

在约翰福音20章24-29节记载主耶稣死后,第三天向门徒们显现,门徒们向不在场的多马讲述主耶稣已经复活的事实。多马给的反应先是不信,并说:

“我非看见他手上的钉痕,用指头探入那钉痕,又用手探入他的肋旁,我总不信。”过了八日,门徒又在屋里,多马也和他们同在,门都关了。耶稣来站在当中说:“愿你们平安;就对多马说:“伸过你的指头来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来,探入我的肋旁。不要疑惑,总要信。”多马说:“我的主,我的上帝!”耶稣对他说:“你因看见了我才信;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

当我在复活节的主日,听到牧师念出这段经文的时候,我的心好像被什么击中了一样,心里感动,眼泪也止不住一直流。我似乎透过多马看到了自己,主耶稣对多马说的话,此时此刻,也成为对我说的话。多马不信,我也不信,多马想用自己的方式来验证主耶稣复活,而我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回应上帝对我的呼召。

 

 

2024年8月毕业之后,我和教会姊妹一起服事留学生的事工。在服事过程中,我萌生了想要全职服事上帝的想法。但是当时的自己心里有很大的挣扎,因为觉得自己在国外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好像都没有相关的工作经历,说实话有些许的不甘心,自己很想要靠自己的专业知识改变人,影响人。其次是在服事留学生的过程中,我也发现想要接触留学生其实越来越不容易,他们似乎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他们也越来越不愿意社交,对于信仰更是显得很漠视。看到这些我心里也在想那我能在这个方面做些什么呢?这些现象也让我设想,如果我有一份在学校的工作是不是更容易接触学生,是不是更容易给他们传福音呢?带着这样的想法我也开始祷告,也开始往国内大学投简历,希望能有一份高校老师的offer,有一份能接触学生的工作。

 

 

2025年春节回家,我看到了家附近的一所大学在招聘,我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投了简历。从收到面试通知到入职用了不到一个星期的时间,真的是“神”速。事情发展的速度快到我来不及和牧者还有教会弟兄姊妹做充分告别,我仅用了两天的时间,离开了生活了9年的地方,然后回家工作。我似乎“如愿以偿”地进入了高校,当了一名高校心理老师。入职第一天,我想我是面临了所有留学归来的高校老师要面对的问题——信仰问题(编者按:作者所处的国家对教职人员持基督信仰一事比较警惕和抱有负面态度)。我听过也看过一些关于国内对信仰问题的见证。但是当这一幕真实发生在我身上的时候,我从未想过会是这样的场景。

 

 

只是简单地入职面谈,却好像是在审讯我。当得知我是基督徒时,她们面面相觑,领导又是一字一句地说:“听到了嘛?她说她是基督徒。”在之后的日子里,我时常被领导提醒说,上课的时候不该说的话千万不要说,说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有那么一段时间,我每天都很紧张,活在被怀疑和不被信任之中,似乎我对学校来说是一颗“定时炸弹”,好像随时会给领导惹“麻烦”。后来我不知道自己能说什么,我也不知道自己不能说什么。与此同时当我走在教室里,看着低头看手机,玩游戏,刷视频的学生比比皆是,我看不到学生对知识的求知欲,看不到一个学生应该有的人生追求。相反我似乎感受到了绝望,我觉得我的这堂课改变不了他们的人生,对他们的人生帮助益处不大。时间长了就连我自己也这么想,就是我改变不了人,我也影响不了人,我感到不自由,我想他们同样也感到不自由。

 

 

我感到无助,感到无力,因为这与我当初的想法背道而驰,原来我没有办法通过一个老师的工作传福音给学生,在这个环境中就连我自己是个基督徒的身份都很难被人接纳。在之后的一段时间我迷茫着,不知道能做些什么,好像除了祷告我什么都做不了。直到我听到了约翰福音20章24-27节的经文,我才发现上帝对我的心意。透过多马的不信,我看到了我自己里面的骄傲,发现自己其实在回应呼召的过程中,一直把重心放在自己身上,而不是那位呼召自己的主身上。我一直在看的是:我自己是不是有能力为主做些什么,我是不是能够配得上上帝的呼召?

 

 

进高校做老师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岗位做些什么事情来向上帝证明自己好像可以,值得被祂呼召。当我看到多马的不信,而主耶稣并没有因为多马的不信就不把自己向多马显现,反而主耶稣祂用多马寻求的方式向他显明自己的复活和大能。那一刻我再次经历上帝的信实,原来祂听每个人的祷告,祂按照个人的方式来显明自己的心意,我也明白了上帝现在也在借着这份高校老师的经历回应我的祷告,解答我心里的疑惑。我感谢上帝给我这样的机会和经历,让我看到祂是看顾我的上帝,祂没有因为我拒绝祂的呼召就放弃呼召我,反而祂愿意给我这样的神迹,就是在这个不容易找到工作的环境中,祂为我安排了一个合适我专业和想法的工作来让我看到祂对我的心意。就是我凭着自己不能做什么,上帝呼召我就呼召了我,不是因为我能做什么,而是祂说,你来,伸过你的指头来摸我的手;伸出你的手来,探入我的肋旁。”(约翰福音2027节)

所以这一次我要去,我也愿意去。这一次我想用上帝的方式来回应祂对我的呼召。这次的经历也再次让我明白是主耶稣用复活的爱将我呼召,不是靠着我自己做了什么,不是我能做什么,不是因为我配得这呼召,而是因为上帝爱我,愿意让我与祂一起同行,让我可以见证祂的作为。亲爱的弟兄姊妹,如果你有从上帝来的感动和呼召,就大胆和祂求,不要逃避,我相信祂必会为你成就,也必会让你看到祂对你的心意和旨意。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祢的话语so yummy! -www.ya-mi.org”

你知道的那些“职场法则”……也许都是谎言!

 

作者:小木木 

 

    文化和社会观念对于塑造工作观有着巨大的影响,在这个被谎言充斥的世界,我们正在被一些关于职场和工作的谎言影响,下面我将分享几个真实发生在我身上的谎言以及与之对应的真理,求上帝归正我们的想法,帮助我们在工作中荣耀祂! 

 

谎言一只有“铁饭碗”才是上岸 

    2023年,中国申请就读硕士研究生的人数达到了474大家希望通过提升学历增加自己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然而走出校园却发现在极度饱和的就业市场学历早已贬值,高学历并不能换来安稳的工作于是又掀起了报考公务员的热潮。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的世界里,我们怎么能过上想要的生活?我们常常陷入一种误区,就是试图让我们想得到的东西永恒不变。感恩是着眼于过去,爱是扎根现在,而几乎一切罪恶都扎根于未来——恐惧、贪婪、色欲、野心则眺望着未来。然而,当下是时间触及永恒的那一瞬间,也是上帝赐给我们的礼物。正如在《魔鬼家书》路易斯借大鬼Screwtape之口说,人类生活在时间之中,但上帝却命定他们进入永恒。上帝让我们看到世间所有的事物都要被时间冲刷,无论是一份光鲜亮丽的简历,或是千万人奔赴的“铁饭碗”,都会在时间的长河中被冻结,只有那天上的产业才是永恒的福分,是永不废的约。 

 

谎言二:职场里只有利益和权利关系 

我从小就不喜欢出头露面,即使是帮助了别人也不会主动告诉对方,因为不想让对方觉得我在“讨好别人”。有次回家,妈妈给我亲手做了包子并嘱咐我带一些给领导,我立刻拒绝了:“万一别人觉得我是在拍马屁怎么办?”其实,是我太在意自己和领导之间的那层权利关系,太想让自己的行为无瑕疵,导致我表达善意时畏手畏脚,反而不敢去大大方方的爱我的领导这何尝不是因为我太在意领导的地位,以致于矫枉过正了呢。 

马太福音十章42节说:“无论何人,因为门徒的名,只把一杯凉水给这小子里的一个喝……这人不能不得赏赐。”上帝让我们奉祂的名去爱别人,因此我表达对领导的关心和爱,其实是在遵守上帝的命令,是在服事上帝讨好人和服事上帝最大的区别就是上帝的命令比人可靠,祂吩咐我们做的都是于我们有益处的。讨人喜悦和讨上帝喜悦也完全是不一样的,讨人喜悦指向自私的爱讨对方喜悦是希望从Ta身上索取好处但讨上帝喜悦指向无私的爱,是以感恩的心回应上帝对我们的爱和供应。 

 

谎言三:永远不要把同事当朋友 

    前不久部门来了一位新同事,她比我年长几岁,工作经验也丰富一些。一天,领导说有个业内非常有名的会议名额,但只能一个人去参加,我看了看旁边的同事,发现她满脸期待。当晚回家后我跟父母提起这件事,父母都让我直接跟领导要名额,不要问同事的想法,但圣灵借着一位姊妹的口提醒我要“凭爱心说诚实话”。第二天我便和同事沟通这件事,得知她很想去,我便鼓励她向领导争取。很多职场生存法则说“不要和同事当朋友”,但作为基督徒应当像基督一样舍己爱人,顾念他人。“人为上帝的国撇下房屋,或是妻子、弟兄、父母、儿女,没有在今世不得百倍,在来世不得永生的。”顾念他人势必会让自己失去一些东西,但上帝已将最好的赐给了我们,又有什么不能失去的呢 

 

谎言四:努力追求你想要的工作环境  

    大学毕业后我参加了一个宣教活动,看到世界上还有这么多“未得之民”,我在上帝面前踌躇满志,立志奔赴遥远的禾场。后来因为父母极力反对,我便暂时搁置了这样的想法开始日复一日的上班。每天穿梭在拥挤的地铁过道里,望着周围低头一言不发的人群,每天重复着机械的生活,感觉自己的灵魂仿佛也被掏空。我想逃离这偌大的城市,去一个陌生的禾场,肩负起荣耀的使命,每天过属灵的生活”。 

直到我来到现在的教会,只是一个能容纳四五十人的地下室,却让我看见上帝对这座城市的应许。犹大人在被掳到巴比伦做奴隶时,他们的国家被巴比伦毁灭,积蓄被抢夺,百姓痛苦不堪,但上帝说“要为那城求平安,为那城祷告耶和华”,“因为那城得平安,你们也随着得平安”。我们今生所到之处都是暂居之地,哪里都可以成为我们的禾场,我们是上帝手中祝福的器皿,倾倒在哪里,哪里就会开出繁盛的花。这座充斥着堕落与犯罪的城市,因为有上帝的子民,上帝的义怒不轻易临到这地,而我也在立志在工作中作光作盐,成为平安的使者。 

 

    很多人说职场和校园完全不一样,在职场中有更多人情世故,也会有很多试探和诱惑,但我想这些都是上帝赐给我们的考验,好让我们在不同的环境中操练,我们要拿起上帝所赐的全副军装抵挡仇敌,并且在职场中成为祝福的管道。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祢的话语so yummy! -www.ya-mi.org”

我在求职期间学到的3个功课(有声中文)

 

作者: 谢葆芳

翻译:Nancy

有声播读:杨澜

 

 

葆芳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从事与语言相关的职业;化学是她的最初所爱。当她在15岁接受耶稣为她的救主,并向祂表达她想要创作触动生命的书籍时,转折点出现了。目前,她是灵命日粮事工新加坡办公室的总编辑。

大学刚毕业,我决定先花一年的时间在一个非营利组织服侍,参与青年外联工作。我想,我还很年轻,也有一个好大学、好学位,以后再找工作应该不会有困难。

然而我错了。

一年后,我的国家新加坡经历了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找工作的人比工作多。而我就是那些求职者中的一个。我花了整整九个月才最终找到一份全职工作。

也许现在你的处境和我当年一样,在当前的新冠肺炎疫情下担心你的工作前景。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希望我将要分享的经验能帮助你度过这个不确定又艰难的时期。

 

你会怀疑自己…..这是正常的。

 

当你发出无数份简历,参加面试(在这段时期很可能是通过视频),等待潜在雇主的消息时,你可能一会儿充满希望,一会儿又感到失望。随着这个循环的继续,也许你会像我一样,开始怀疑自己的技能和能力。难道我不够好吗?

在经历了无数的面试,并且现在我也已经站在了面试的另一端——成为面试官之后,我向你保证,如果你已经获得了面试机会,那就表明你已经具备了必要的技能。但招聘过程是一个高度主观的过程,取决于许多其他因素,比如你如何推销自己,或者你是否适合公司的目标和当前的团队。所以,你没有得到这份工作,并不意味着你不够好。

在我没有找到工作的时候,诗篇139章14-18节中熟悉的诗句鼓励了我:“我要称谢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为奇妙,这是我心深知道的。我在暗中受造,在地的深处被联络,那时我的形体并不向你隐藏。我未成形的体质,你的眼早已看见了;你所定的日子,我尚未度一日,你都写在你的册上了。上帝啊,你的意念向我何等宝贵!其数何等众多!我若数点,比海沙更多。我睡醒的时候,仍和你同在。”

当我们自我怀疑的时候,提醒自己:我是上帝所造的,我的生命在祂慈爱的手中。我一直在祂的心里,祂一直与我同在!

上帝知道你在经历什么,祂知道你的担心和忧虑而且祂关心你。因为祂创造了你,把你握在手中,祂会引导你在正确的时间做最适合你的工作——就像祂在我生命中所做的一样。

 

你会怀疑上帝…..这是可以的。

 

在那段不确定的日子里,我写了一本日记,其中有一篇是这样写的:“对于不认识主的父母,我是不是成了他们的绊脚石?爸爸认为我把毕业后的几年都浪费在了非盈利机构里……我不想成为任何人的负担,但我觉得我现在就是一个负担。我非但不能用我挣来的钱孝敬我的父母,反而仍然在用他们的钱。”

那时,我想知道上帝在马太福音6章33节中所应许的“你们要先求他的国和他的义”是不是真的。虽然我觉得我履行了自己的承诺,但上帝似乎并没有遵守祂的诺言,给我“这些东西”。

我真的能相信上帝的话吗?甚至上帝值得追随吗?当时,我们的灵命日粮事工制作了一本名为《为什么基督徒会怀疑(Why Christians Doubt)》的小册子,给了我很多鼓励。它使我确信,我可以诚实地把我的疑惑带到上帝面前,祂愿意帮助我们信靠祂。

先知哈巴谷的一生印证了这一真理。在哈巴谷觉得上帝的属性与祂的行为不一致时,他向上帝哀告(哈巴谷书1章1节),上帝并没有拒绝他。相反,上帝耐心地向他解释祂的计划,因此,在书的结尾,哈巴谷可以自信地宣称,“虽然无花果树不发旺……然而我要因耶和华欢欣,因救我的上帝喜乐”(3章17-19节)。

当我在疑惑中与上帝摔跤的时候,祂也通过祷告和读经带我进入更深层次的信心和与祂的关系。我学会了从祂不变的属性中观察环境,而不是让变化的环境来决定我对上帝属性的判断。

后来,我在日记中写道:“‘靠信心而不是靠眼见生活’要求我们放弃可预见性所带来的舒适和把握,放弃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力量和努力做成某事的选项。”当我们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时,它意味着完全的信靠和完全的顺服。”

上帝邀请我们去信靠祂,意味着要把我们的全部担子都交给祂。上帝是完全可靠的。

当你在制作你的简历、为面试做准备和参加面试时,把你全部的压力都放在上帝的肩上!这会使你不那么紧张,让你不再认为是否能得到那份工作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你会感觉自己犹如在坐过山车…..但上帝与你同在。

 

求职的过程将是一个加深我们信仰的旅程,但它也是一个情绪的过山车。有些时候,你会充满信心和希望;但有些日子,你会充满怀疑和绝望。我还记得,当我接到工作面试的通知时,脑子里充满了各种期待的可能性,而当一切归于平静的时候,我却感到彻底的绝望。但在这一切的事上,上帝与你同在。

也许你担心你的积蓄会被用完,或者你的钱不够让你在找到工作之前度过难关。我们中大部分人希望上帝给我们多过我们每天所需的。但我们慈爱的父亲低声说:相信我。

就像祂用乌鸦和寡妇供养以利亚一样(列王纪上17章1-9节),对祂来说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依靠祂的爱和大能,祂会供应我们的日常需要。

经过9个月的求职,我最终找到了一份营销主管的工作。说实话,这份工作并不是我想要的,也不是我预想的职业发展方向。但我接受了,因为我遵循基督徒作家伊丽莎白·埃略特(Elizabeth Elliot)的建议,“做接下该做的事情”,对我来说,那就是谋生。

但是上帝从不犯错,祂的计划是完美的。事后,我意识到这对我来说是完美的工作,因为我学到了重要的技能:如电子邮件礼仪,以及如何在大型组织中与各部门合作,达成最终的目标,进而装备了我真正的梦想——即我的目前工作,在灵命日粮事工中担任主编。

所以,如果你正在这个时节找工作,我要鼓励你:亲近上帝并多读祂的话语,祂会带领你度过难关。在这段旅程的最后,你不仅会找到一份工作,还会与祂建立更深的亲密关系!相信祂!

 

点击链接查看原文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祢的话语so yummy! -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多彩的世界

6月主题:无限公司offer

 

找工作很难,特别是现在。

一边刷招聘网站,一边算银行卡余额;你可能已经体会过投简历没回应、面试被“已读不回”、甚至入职后发现根本不是自己想做的事。

我们努力进“好公司”,追求稳定收入、有清晰发展路径、体面的职称,渴望从这些地方获得一种“确定感”和“保障”。但你我都知道——这些公司,其实都是 “有限公司”。它们能给的,是有限的资源、有限的保障、甚至有限的尊重。

但,有一间公司,祂开的职位没有裁员风险,给的身份不是打工人,而是家人;祂不是看你的学历履历,而是认识你是谁,知道你的名字、恩赐、使命。

这间公司,叫做“无限公司”。祂的创办者,是创造天地的主,是那位永不动摇的上帝。

祂发出的 offer,不是用短期合同衡量你,而是用永恒的眼光邀请你加入祂的计划。哥林多后书 5章20节 说:“我们是基督的使者。”也就是说,祂不仅让你“被雇佣”,更是派你出去执行祂国度的使命。

我们在这有限的土地上做工,但我们真正效忠的是那位无限的老板。

所以,当你为工作忧虑时,别忘了:你已经收到了一个来自“无限公司”的 offer。祂的供应不会短缺,祂的计划不被经济波动左右。正如诗篇23篇1节:“耶和华是我的牧者,我必不致缺乏。”

这不是一句“灵性口号”,而是一个可以站稳的真理。是你在投出第88份简历仍然没有回音时,依然可以不慌不乱的底气。

当然,我们仍然要努力、学习、打拼,因为在“无限公司”的岗位说明书里,写着:“你们或吃或喝,无论做什么,都要为荣耀上帝而行。”(哥林多前书10章31节)

你的工作也许看起来平凡无奇,但你在其中的忠心与真实,会成为一种“荣耀上帝”的方式。

所以,让我们换一个视角看自己的人生——

我们不是在茫茫人海中投简历求一份认可,而是已经被“无限公司”录取,正在这个世界各个角落执行祂的计划。

你的身份早已确定,你的价值不靠绩效打分,你的未来不被裁员定义。

愿你带着“无限公司”的 offer,在“有限公司”的世界中,自由地、勇敢地、荣耀上帝地工作与生活。

你的岗位,上帝早已为你预留。

我们期待你也来分享:你是怎么活出这份 offer 的?创作题材不限,绘画、短视频、文章、漫画、音乐……只要能表达你的观点,我们都欢迎!

  1. 关于职场、求职、工作相关的真实故事和心路历程。
  2. “我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也看不到什么特别的恩赐”,我要怎样改变?
  3. “不是我不想事奉,是我下班只想瘫着。”是什么让我们失去了对事奉的热情?有没有一种不靠“燃烧自己”的方式事奉?
  4. 我的工作无聊、成长慢、薪资低,我想问:“这真的是上帝让我做的工作吗?这有意义吗?”
  5. 我如何从“工作给我确定感和安全感”走向“完全信靠上帝”?
  6. “我拿到的 offer好像不是我真正想要的,现实和理想有可能都要吗?
  7. “我想有影响力,但我不想卷。”自媒体、创业、个人品牌,年轻人渴望活出意义,但又被“输出焦虑”困住。信仰如何帮助你活出真实的影响,而不是被流量模式挟持?
  8. “我怕一旦‘慢下来’,就被世界甩掉。”如何面对不拼命就会掉队的焦虑?
  9. “我也想回应呼召,但我也要生活糊口,怎么办?如何面对这种两难和挣扎、如何抉择?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祢的话语so yummy! -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