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hers

感谢上帝不光爱其他人,也爱我

 

作者:圣夏

有声播读:Joya

 

 

感谢上帝,赐给我们感恩节,让我们有一段时间在上帝面前安静,回顾这一年与上帝的同行,向他献上感恩。只不过有的时候我们真的很难向上帝献上感恩,因为我们总是忘记上帝的恩典,把很多的事情当成理所当然。有的时候甚至想不起上帝是如何在我们的生命中做工,帮助我们度过艰难时刻。总而言之,我们是不容易向上帝献上感恩的,保罗说“我每逢想念你们,就感谢我的上帝”(腓立比书1章3节),保罗在这里不是为自己而感谢上帝,而是因为想到弟兄姊妹就向上帝献上感恩。

不生育的姊妹成为多子的乐母

我所在的教会中,有一位姐姐,她如今是三个宝宝的妈妈,而这位姐姐在这之前结婚多年但却没有孩子。因着她与丈夫都是独生子女,家人都希望他们能够快点有宝宝,但是医生说自然怀孕的几率太小,几乎不可能,所以当时是建议他们采用人工受孕的方式。在寻求医生的专业意见之前,这位姐姐也曾多次向上帝祷告,祈求有一个孩子,也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等待,但是祷告似乎并没有得到应允。

就在这位姐姐开始考虑医生的建议期间,她的灵修和听道的信息恰好都在告诉她:上帝会赐给她孩子。让她印象深刻一句经文是:“祂(上帝)使不能生育的妇人安居家中,为多子的乐母。你们要赞美耶和华!”(诗篇113篇9节) 她分享说,当她看到这句经文的时候,心里被上帝大大地安慰,但是同时她也要做一个选择,因为她不能确定这到底是不是上帝的心意。于是她向上帝祷告说:“主啊,这不是我一个人能做的决定,我不知道这个是不是祢给我的感动和信息,祢知道我心里是惧怕人工受孕的,我心里是想自然受孕的,我不知道这样的感动是不是来自我自己,因为我们也等待了很久。求祢再给我一个印证,就是我要与自己的先生商量,如果先生同意和我一起继续等待,那我就完全信靠祢、等候你。”

当她与先生说明自己的想法时,先生表示理解并愿意与她一起等待,这个回应是她没有想到的,因此她当时心里就确信这是上帝给她的印证。后来过了三个月,她果然怀孕了!之后又诞下了两位宝宝。果真像上帝对她的应许一样,使她作多个孩子的母亲,这样的恩典是超出她当时的所求。当我想到上帝在这位姐姐身上所做的工时,我真的感谢上帝;每当我看到他们一家五口的时候的,我好像亲眼看到了神迹,看到了上帝带领的见证。

自我要求极高的姊妹终于得释放

“上帝为爱祂的人所预备的,是眼睛未曾看见,耳朵未曾听见,人心也未曾想到的”(哥林多前书2章9节)这是教会另一位姊妹的故事。这位姊妹曾经在一所神学院被装备好多年,预备之后要服侍。但是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有有一些错误的属灵认知,就是作为基督徒最重要的就是学会吃苦。所以当她有情绪时她不敢表达,也不知道要怎么表达,只是一昧的忍耐。当她不开心的时候,她会觉得是自己不够属灵;如果她不是每天读经,心里就会产生很大的负罪感。在她与上帝的关系中间,存在很多的条条框框,而这些“规矩”让她对上帝只有畏惧。

当她结束神学学习回到自己的家乡服事,她也不断地苛待自己,给自己制定了很高的基督徒标准。她努力要达到自己设定的标准,然而当她发现她无法达到时,她开始否认自己、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有资格做上帝的儿女。这样的情况过去了一年,直到上帝为她开路,带领她在国外遇到我教会的牧者。在牧者的牧养下,她开始重新调整自己的眼光,她分享说如今自己在与上帝的同行中,感受到她是被接纳,而不是被要求的;被理解,而不是一味顺从的;她学习和上帝建立关系,而不是把自己当成上帝的“工具”。她开始向上帝说自己的心情和情绪,而不只是在每次祷告中反省自己有没有做错事。在各种各样的经历中,她重新学习认识上帝。她说,她从未想到上帝会为她预备现在的生命。当我和这个姊妹一起在主里同行的时候,我感受到她的变化,看到她的改变我就因此向上帝献上感谢和信心。

上帝藉着牧者的忍耐坚固了我

回想自己信主的成长过程,我感谢上帝赐给我牧者,赐给牧者大大的忍耐、顺服,还有爱心。其实在信主的过程中,我的情绪很不稳定,每当我和牧者见面的时候,我总是会对牧者发出挑衅,我总是以自己的眼光看待问题。那时候的我心里充满不安,我好像随时做好要离开教会的准备。我在选择离开上帝和选择跟随上帝里挣扎了5年。到后来,我心里慢慢有从上帝来的平安,我看到牧者对我的忍耐和等待,我第一次不再和牧者发出挑衅,而是学习从上帝的眼光看待问题,并且感谢上帝的带领。牧者知道我的改变后,向上帝由衷地感恩,令我感动得瞬间泪流满面。她向我吐露,这几年她真的不知道要怎么样牧养我,每次的见面都让她感到灰心,她向上帝祷告说,对于我,她实在不知道要怎么做才能帮助我。上帝对她回应说:“我会亲自作我羊的牧人”(以西结书34章15节)。所以牧者相信上帝爱我,并且会爱我到底,所以她也选择爱我到底。我感谢上帝让我的牧者爱了我7年,我相信还会有更久的时间。

最后,我想说:感谢上帝不光爱其他人,也爱我。在我信主的过程中,我感谢上帝,感谢牧者,她一直陪伴我成长,把当成珍贵的种子栽培,带着期待和喜悦,等待我开出美丽、芬芳的花。虽然我还是会犯错跌倒,但是我相信我的上帝,我的牧者还是会一如既往地接受我,与我同行,因为他们爱我。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彩色秋天里的感恩

 

作者: 东尼叔叔

有声播读:洋澜

 

 

“因为万有都是本于祂,依靠祂,归于祂。愿荣耀归给祂,直到永远。阿们 !”(罗马书11章36节)

认识上帝的季节

对我来说,秋天是一个动人的季节 , 提醒我常存感恩、赞美上帝 !   加拿大的初秋, 色彩鲜明 。它的魅力来自漫山遍野的枫树。在市中心的大街小巷,摇曳着无数的枫叶、红橙黄绿 ,平日陪伴我们 度过不少时光 ! 偶然一片片的枫叶拍在我们的肩膊上, 清香扑面、恬静怡人。不管你是忙于上班赶路、或在疲乏的归途中, 迷人的枫叶 令人感到轻松惬意!

有人说,秋天是红色的,因枫叶片片, 遍满山野。 亦有人说,秋天是 金黄色的, 因这代表着 玉米南瓜丰收的恩赐 。 亦有人说秋天是绿色的,因秋风清爽 远足旅行,令人心旷神怡 。然而 在我心中的秋天,是「彩色」的 !   因在秋天的气息下,我感到大自然 无比的生机 和生命力亮丽的姿彩 !   这一切都是 天父在大地中,对我们的关爱,并展示出 创造主的荣美 !

感谢天父 赐下秋色、秋收、秋风甚美的景象, 提醒我们要珍惜生命,好好过每一天。 今天我们能够享受这些福份, 当不忘造物主 奇妙的创造和恩典 !  就如圣经的描述,“因为万有都是本于祂,依靠祂,归于祂。愿荣耀归给祂,直到永远。阿们 !”(罗马书11章36节)

其实上帝赐下每个季节 都有不同的景色, 更新 人的心灵。 春天 万物欣欣向荣 、夏天绿意悠悠、 秋天 枫叶 片片、 冬天白雪纷飞 。当人从大地中更认识上帝,心灵必能感受到 祂的同在和 眷顾 ! 「 上帝造万物,各按其时成为美好……」(传道书3章11节)。 而你,回望自己的生命,又可曾经历过 四季中的替换呢? 生活是否领略过滋润 亦夹集着 枯燥 ;内心有安静 又有烦忧;人生感到无比灿烂 然而亦要面对失色的时候 ;事情很美好 可是亦会不如意 ? 每个经历都有独特的意义,上帝在提醒我们,总要带着盼望、持续等待和相信上帝的同在,祂必按着祂的时间 使事情变为美好。

齐来分享 感恩的事情

加拿大的感恩节,刚在上月度过。许多家庭聚首一堂、 享用传统的烤火鸡外,亦分享感恩的事情 !

今年,我亦有感恩的事情 舆大家分享 !  教会生活恢复常态后,我有较多机会参舆不同岗位,感恩的多、埋怨的减少 !  我亦有难得的假期,到外地舆亲人相聚。在假期中,上帝让我察觉到 身边有需要的人,作出聆听、陪伴和共同面对 艰难的时刻 。

在「聆听」当中,我得知好友 心脏病突发 ,他的家人向我倾诉 当中的恐惧和担忧,我们齐心交托和共度时间,好友现已逐渐康复, 进度令人鼓舞 !   另外,透过紧密的「陪伴」,我明白亲人心底的 孤单和难处,一起祷告和邀请更多人代祷。代祷的力量,就这样看到 更多可能的一面。其实我的亲人在工作中, 舆同事 产生误会而离职。离职后,内心感到沮丧和失去寻找工作的信心。上帝让我成为 她身边 其中的陪伴者,舆她共同解决一些问题,现在她已重返职埸, 展开工作新的一页。 保罗说,「要常常喜乐 ; 不住的祷告 ; 凡事谢恩,因为这是上帝在基督耶稣里 向你们所定的旨意」 (帖撒罗尼迦前书5章16-18节)

充实的假期,不一定 要安排密密麻麻的节目。相反,将亲近上帝放在假期的计划中,祂必带领我们 或许更多人、看到祂奇妙的作为、满满的祝福 和恩典的足印 ! 「 上帝能让各样的恩惠多多地加给你们,使你们凡事 常常充足,能多行各样善事。」(哥林多后书9章8节)

你们呢 ?  不如大家都向别人 说说自己感恩的事情 !  愿荣耀归于上帝,赞颂主的美名 !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抱怨和坦诚的区别在哪里?

作者:Janel Breitenstein

翻译:秋雨

有声播读:Joya

 

 

午夜的某个时刻我家停电了,风扇的叶片慢慢停了下来,我和丈夫在闷热的蚊帐里备受煎熬 ,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清晨,我点着蜡烛在煤气灶上做了煎饼和鸡蛋。到了上午 9 点,由于停电,山下的水泵无法工作,厨房的水龙头也停水了。

至今我们在乌干达已经住了三年,根据以往的经验我们知道有时会停上好几天的电,这个时候我会对于开关冰箱门变得异常的偏执: “千万不要打开冰箱门!

更糟糕的是,孩子们昨晚忘了把那台在家上课使用的笔记本电脑充上电,因此他们只能使用我的笔记本电脑,这就意味着我自己的工作将无法完成。在手机电池耗尽之前,我急忙打了几个电话。电力公司没有人接听。

然而到了中午,浴室的灯突然亮了。不用等到下午6:30 之前(通常恢复供电的时间)就来电了吗?

来电首先让我感到很高兴,但随之而来的是一种负罪感。我踯躅地走到正欢呼雀跃的孩子们面前,向他们坦白了我的坏情绪,我相信我的情绪已经影响到了他们。

我希望有电能够完成我需要完成的事情,难道不可以吗?当然可以。

沙漠中的母亲想要为孩子找水是理所应当的(夏甲就是如此),连续饿了几天想要吃东西也无可厚非(耶稣亦是如此)。甚至好奇上帝将如何成就某些事也没什么不对。(马利亚、大卫和其他很多人都是如此)。

我可以坦白说出心里的话?如果我能以恩典之心行事为人的话,当然可以。(根据以弗所书 4章29 节的原则。通常就无需 “发泄”了)。

并不只是在发展中国家生活时会让我心生抱怨。在发达国家生活时,也会发生类似情况:隐形眼镜坏了、家用电器在我最需要的时候突然不好使了、还有团契小组里的一些人。

有自己的想法,以及表达自己的想法,似乎无可厚非。但是,究竟是什么将这些时刻变成了老生常谈的抱怨呢?

通过自我反省、记日记和研读圣经,我认识到了抱怨与坦诚之间的区别。

 

抱怨/发牢骚健康的表达方式
易怒;易感到受挫包容谦逊——承认我们自己的破碎以及没有良善
“我应得……”“我想要……”
挑错、责备或惩罚坦诚自己的困境,这样上帝也能从中得到荣耀;坦诚是为了和解
内心的想法是:“上帝没有做好这件事”内心是对上帝的信靠——“不是照我的意思,而是照祢的旨意”——相信上帝看顾我
沉浸在不满、愤怒、苦毒之中 定睛于上帝的信实、祂的时间表和计划
向环境寻求平安从上帝那里得平安
冲动的 ;有破坏性的谨守在地上的年月,不出恶言

 

感到沮丧或失望并没有错,但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处理这样的情绪——我们是否会无休止地抱怨自己“运气不好”和生活对我们多么“不公平”?

扭转抱怨的方法之一就是换个角度看问题。作家克里斯汀·韦尔奇(Kristen Welch)写道:”没有什么比换位思考更能让我们心存感恩了。我认为这是解开我们文化中所谓的应得权利这一枷锁的关键”。

当我沉思这个问题时,约拿的形象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想象一下约拿,他坐在烈日下,希望能坐在头一排观看尼尼微的毁灭。他先是惬意地躺在上帝提供的茂密树荫下。当树被虫子蚕食时,他愤怒了: 我死了倒比活着好。他把恩典看得如此地理所当然。

每当想到上帝面对旷野中怨声载道的以色列人时有多么难过,我就会觉得在通往应许之地的路上,屡次出现的问题其实就是我们的不信和自以为应得的权利(如出埃及记16章6-8节,民数记21章5节),而毫无谦卑或对上帝的全然信靠。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保罗劝告我们说:“凡所行的,都不要发怨言,起争论,使你们无可指摘,诚实无伪,在这弯曲悖谬的世代,作上帝无瑕疵的儿女,你们显在这世代中,好像明光照耀”(腓立比书2章14-15节)。

一个朋友对待困境的态度彻底改变了我,让我不再抱怨。他向我讲述了在他的妻子死于卢伽雷氏症之前,他与上帝深深同在的那一刻。那时他的妻子身体每况愈下,他悉心地照顾她——像看护婴儿一样看护着她——然而有一天,他被失落感压垮,躺在床上一动也不想动。

躺着躺着,他感到上帝似乎在引导他感恩。我的朋友虽然无法立即完全献上感恩,但他从点滴的小事开始:他感谢上帝赐给他呼吸的能力;感谢上帝赐给他可以哭泣的床;感谢上帝给了他空调。从那以后,他要感恩的事情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多,他情不自禁地开始赞美上帝。

感恩并不只是乐观地看待一切,而是坚信上帝是美善的。

这一切让我把眼光从眼前挪向永恒,从自我期许中移开,定睛在上帝的赐予上: 这是一种伴我行过死荫幽谷,仍然支撑我的信心。这是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平安。永不停息、流淌在心底的喜乐(偶尔甚至会喷涌而出)。

当我从自己对公义、美善与平安狭隘的想法中抽离时,这种赐予就会源源不断地涌来。

正如我儿子喜欢引用的这句经文所说:患难生忍耐,忍耐生老练。随着我们在基督里成熟,恩典会使我们更加有耐心;怜悯会胜过论断。更多的感恩、平安、成熟、善良和自制力会增强我的忍耐力,而所有这些都有助于我在炎热潮湿的夜晚耐心地忍受停电、忍受隐形眼镜的破损,以及我遇到的那些难以相处的人。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当我的朋友放弃信仰……

 

作者:Ashley Munoz

翻译:Nancy

有声播读:小七

 

 

这是一场严峻的追赶。我朋友的好朋友几个月前离世了,从那以后他一直对上帝很生气。

我试着安慰他,引导他回到上帝身边。我说耶和华给祂所爱的人预备了好的计划(耶利米书19篇11节)。我们可能不知道祂为什么让这种痛苦降临到你朋友身上,但我们知道祂掌管着一切——包括祂对祂百姓的关爱(马太福音10章29-31节)。

但我的朋友根本听不进去。当我说耶稣关心他的朋友时,他笑了。“如果祂真的在乎,那么他为什么会死呢?”我意识到他沉浸在悲痛之中,这也许足以成为他背离他认为自己认识上帝的理由。

目睹我的朋友拒绝信仰真是令我心碎。

这位朋友曾在圣经学习中经常与我分享智慧的见解,我认为他真的有一颗爱上帝的心。在我过去面对艰难的诊断结果时,他坐在我身边陪伴着我。他是那个哪怕生气了,也仍然爱我,鼓励我,支持我的朋友。

起初,我发誓永远不放弃——不放弃邀请他来教会,一起读圣经,或者一起祷告。我决心在与上帝的对话中尽可能多地提及他。毕竟,他曾经与上帝那么亲近。我认为如果我坚持向他伸出援手,他肯定会再次回到上帝身边。

但在这一切发生之前,我决定和父母谈谈这件事;他们都是老信徒,应该有智慧可以分享。从我与父母的谈话中,我意识到向我的朋友施压让他恢复信仰可能会适得其反。这可能会让他对上帝更加愤怒,并且因着我执意说服他做在这段困难时期他根本无法做到的事情而对我生气。

那个周末,当我去参加我的青年团契时,我们讨论了一个问题,即离弃信仰的人是否得救了。有人提出,如果一个人放弃信仰,可能是他们一开始就没有真得救,然而这也可能带来一个更有盼望的消息:我们不能否认他们在未来的某个时候会信主。

听到这些,再加上父母的话,我很受鼓舞。虽然我的朋友现在不信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再也不会相信了。

我重新振作起来,开始思考如何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刻向他传讲好消息。

继续传达上帝的爱

一个背离信仰的朋友需要爱的程度不亚于一个老信徒朋友,就像一个生病的朋友和一个健康的朋友同样需要爱一样。因此,对我来说,不断向我的朋友表达上帝的爱是很重要的(箴言17章17节),我能效法的最好的榜样就是耶稣,祂在地上的时候给各种各样的人传讲真理,尽管祂知道不是所有人都会接受。

无论我这位朋友目前处在他信仰旅程的什么阶段,爱他就意味着当他需要陪伴时,我都会在他身边,要与喜乐的人同乐,与哀哭的人同哭(罗马书12章15节),并向他展示耶稣那比兄弟更亲密的爱(箴言18章24节)。

回想我们交谈的那一天,我意识到爱不是和他争论,甚至也不是向他宣讲上帝的爱,那些都不是他想要的。他只需要有人倾听他。

所以,与其说这些,我不如借一双聆听的耳朵和一个可以哭泣的肩膀来表达对他的爱。

凡 事 盼 望 , 凡 事 忍 耐 (哥林多前书13章7节)。我希望我对他表现的爱能让他再次认识到上帝对他的大爱。

召集信徒为他祷告

在青年团契的那场聚会让我意识到,我们一直都在面临着一场属灵争战(哥林多后书10章3-4节,彼得前书5章8-9节)。因此,我请求我的朋友允许我与在基督里的弟兄姊妹分享他的挣扎,以使我们能为他祷告。

令我惊喜的是,他答应了,他很感激我告诉我们的朋友们他正在经历一段艰难的时期并为他代祷。

因此,我们一起祷告,出于对耶稣呼召所有罪人悔改的信心(路加福音5章31-32节;提摩太前书2章1-6节),祂必不丢弃祂的百姓(诗篇94篇14节)。我们一同祷告我的朋友能得 救 ,  领受主所赐的圣灵(使徒行传2章21节,38节)。

我们今天仍在祷告。我们约定每周在青年团契结束后,一同祷告,并在一周内随时向对方更新祷告要点。

交托给上帝

我至今仍在学习如何服侍我的朋友。自从他和我分享他离弃了信仰的消息以来,已经有几个月了,我正在锻炼自己,准备用几年甚至一辈子的时间,让他的心回到基督面前。这有可能永远不会发生。但我想,“这难道不是更能成为我继续为他祷告的理由吗?”

撒旦希望我们气馁,牠会向我们撒播一个又一个谎言,阻止我们祷告,阻止我们从上帝得力量来对抗牠的破坏工作。但是上帝站在我们这边,并且祂已经取得了胜利。

我感到欣慰的是,上帝给每个信徒都有一个救赎计划(罗马书8章28节),而且只有祂自己有能力实现救赎(哥林多前书3章6-7节)。我可能不知道上帝为我朋友预备的计划是什么。但只要祂掌权(我知道祂将永远掌权),我就可以把我朋友的救赎交托给祂。

几天前,我决定给我的朋友写一封信:

最亲爱的朋友,

我写信是想让你知道你说得对:我不理解你。

我不能够理解你在朋友去世前不久在电话里听到他的声音会是怎样的心情。我不明白你有多无助,有多痛苦。我也不明白你现在有多难过,如何挣扎在内疚和悲伤中并处理善后事宜。

我只想说,我很抱歉你不得不经历这一切,悲伤也没关系。我知道没有谁能够真正感同身受你所经历的。但我希望告诉你你并不是唯一一个经历这种痛苦的人,我盼望这能够给你带来一点安慰。

我知道你已经告诉我你不再相信上帝了:不相信祂的良善、祂的大能和祂的主权。我很想听你分享更多。我想告诉你的是我在这里等你。我可能不完全理解,但我在这里陪你一起,倾听你,并与你一起处理这些感受和想法。

我想要来同你一起承担这些痛苦。陪伴你面对,直到你准备好再次站起来。

随时与我交谈。

爱你的,

Ashley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