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受不了生命中的患难,怎么办?(有声中文)

作者:Dorothy Norberg,美国
翻译:孔晓慧,中国
语音播读:依含,中国
播读后期制作:庞宏宇,中国
背景音乐:Discovery House

多年来,我一直被各样的疾病困扰,遭受着自身免疫低下、焦虑和强迫症的折磨。我不得不接受自己身体上的局限和面对因此而来的学业上的挑战,但是我却一直受不了精神方面的问题带给我的折磨和痛苦。

我的大脑时刻处在崩溃的边缘。一直被过度的焦虑、黑暗的思想和干扰我正常思维的声音充满。我的心一刻都不得安宁。虽然在人群面前我努力泰然自若,但内心却有克制不住的怒气。

这种时时刻刻的精神压力和负面思想使我难以应对生活中的其他挑战,也影响到了我和家人的关系。虽然我也有正常的时候,但是大多数的时候,我要么是坐在地上抽泣,要么就是处在紧绷、易怒的状态中快要爆发。

上帝啊,为什么会这样?

我能够详细地告诉你为什么上帝会允许祂的孩子遭遇苦难。我知道邪恶因着罪进入这个世界,而上帝最终在十字架上战胜了它,上帝允许生命中苦难的存在是为了使我们的生命得长进,最终来荣耀祂的名。我也相信有一天,上帝会迎接祂的儿女进入祂那没有痛苦和眼泪的国度。

但是,当我每一天的生活都举步维艰时,知道这些真理已经无法再让我心绪平静了。我被挥之不去的负面思想和自己易怒的行为囚禁着,内心的苦毒开始慢慢生根发芽。

因着我痛苦的经历,上帝使我更加有同情心、更加谦卑,也能够在生活中学习更加信靠祂,我知道我应该为这些成长而欢喜。但是上帝就不能通过其他没那么痛苦,也更让人接受的处境来让我得到这些成长吗?如果我的身体不适、大脑紊乱只是为了让我看到离了基督我别无帮助,唯有敬拜祂的话,那上帝岂不是也太可怕了吗?

然而我又不能憎恨上帝,所以我就恨我自己,并陷入深深的苦毒不能自拔。

为什么我走不出来?

身体上的疾病并无对错之分,但是我抑制不住的负面思想却让我觉得是罪,并为此深感愧疚。我的焦虑、对上帝的愤怒、对他人的苛刻、充满憎恨的情绪和各种不应有的负面思想都让我忍无可忍。可是无论我怎样努力去抑制和摒弃它们,这些黑暗的思想和感觉仍然在发酵。

一段时间后,我开始意识到,我的这些挣扎和紊乱是源于神经上的问题。这给了我稍许的安慰,但是即使有这些负面情绪不是我的错,我还是要去和它们做斗争啊。我开始了一场持久的拉锯战,在自我开脱和深感愧疚中交替挣扎着。我痛苦的根源是害怕我的每一个负面思想都被记录在案,而我将在审判的日子面对这个案卷。当我在担忧上帝会如何评判我因着身体缘故而陷入的处境时,我忘记了实际上我的罪案已经被钉在了十字架上(歌罗西书2章13-14节)。

在我每周听牧师讲道、学习圣经并参加团契的过程中,上帝用这些充满恩典的简单方式加深了我对救恩的信心和我对福音大能的理解。我明白了我的罪和破碎都不复存在了,我不需要再沉浸在罪疚感中了,因为我不再受罪的捆绑而已经在基督里活过来了。上帝明明已经救我脱离了罪恶,使我在基督里被称为义人,我怎能还能责备祂允许苦难出现在我的生命中呢?祂的儿子已经替我背负了罪和死的重担,我怎能还对上帝充满怒气呢?

上帝的回应

一段时间之后,我的状况有所改善。虽然我的身体状况仍然不好,但是我可以不再受那种毫无缘由的负面思想的困扰了。我跟自己和解了也看到了自己在苦难中的成长。但是很长时间中,我仍然会觉得上帝很不公平。常常,我对生命长进的感恩还是会被内心的争论所淹没,我不断地问,上帝让我受这些苦到底是为了什么。

我既不能明白也无法解释为什么上帝让我经历这些,但是我知道上帝是良善和有大能的,而且祂是慈爱的。因着我所遭遇的,我知道我的信仰是真实的。上帝拿走了我最珍视的和内心最想依靠的——我一直努力维护的自义和自尊——让我因此和祂更亲近。

我没有得到我理想的完美结局,我的痛苦并没有完全得到医治而我也并没有得到一个解释,但我却因着学习放下对自己生命的掌控,转而去爱我的救主而找到了出路。英国牧师司布真曾经说:“我已经学会了如何在风暴中亲吻将我甩向岩石的波浪。”我用这句话来重塑我的视角,上帝呼召我让我更加亲近祂而非仅仅是活在我自认为好的生活里。我所夸耀的不是我做了什么善事或者我成功地战胜了什么罪恶,而是只有基督。我也愿意接受上帝为了引领我紧紧依靠祂所让我经历的一切。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细数恩典

悦读圣经3:请问约伯,亲眼看见上帝才算数吗?

作者:王林,中国

“求祢听我,我要说话;我问祢,求祢指示我。我从前风闻有祢,现在亲眼看见祢。”(约伯记42章4–5节)

有些思想家不无讽刺地将现代社会以前的世界叫做“童真年代”(Innocent Age)。那是一个人们相信看不见的鬼怪精灵的时代。然而,经过启蒙以后的人变得只相信亲眼能见的现象。不仅如此,很多人还相信,凡是我们看不到的,都不应该相信。

因此,许多初到教会的朋友会常常说,“如果你让我看见上帝,我就信!”而有这种想法的人,可能会认为约伯记42章5节“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说得是这个道理。毕竟,亲眼见到比风闻更加可靠。

其实,约伯记当中有很多线索都清楚地告诉我们,这节经文并不是谈视觉和听觉哪个更可靠的问题。

首先,约伯从来没有看见上帝,他只看到了耶和华的旋风(约伯记38章1节;40章6节)。

第二,圣经描述耶和华最后和约伯的交流不是“显现”,而是耶和华三次对约伯说话(约伯记38章1节;40章1,6节)。

第三,在42章4节当中,约伯恳求的是“求祢听我,我要说话;我问祢,求祢指示我。”。由此得知,他和上帝之间是口头的交流

第四,这节经文所说的“亲眼见祢”应该是呼应约伯在19章25–27节的祷告,“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末了必站立在地上。我这皮肉灭绝之后,我必在肉体之外得见上帝。我自己要见祂,亲眼要看祂,并不像外人。我的心肠在我里面消灭了!”。约伯祷告求亲眼见上帝,但前提是在“皮肉灭绝之后”,“在肉体以外”得见祂。很明显,他求的”亲眼见上帝”并非指的是肉眼的看见。

我们不仅仅在约伯记里能找到这些线索。在整个圣经里面,直到耶稣基督道成肉身以前,没有人亲眼见过上帝本身,而是只见过祂的荣耀。因为约伯和上帝主要是透过言语交流,所以这节经文并不是说视觉比听觉更加可靠。这里之所以比较“眼见”和“耳闻”,主要是借用视觉比听觉更直接,来表达约伯获得了更加明确、直接的确信。

约伯的看见是信心的看见。因着耶和华对他说话,约伯信心的眼睛变得更加明亮,看到上帝真实地临到他的生活当中。所以,他在上帝的同在当中重新审视自己的遭遇和回应,进而再次悔改。

在这个意义上,约伯超越了他看到的生活中的苦楚与打击,在信心当中与上帝相遇。这样的相遇是如此地直接和真实,如同“亲眼”见上帝一般。

然而现代人所面对的困境之一,就是我们的信心太狭隘。仔细想想,一些学者所鄙夷的“童真年代”并不一定是无知的;而只相信亲眼所见现象的现代人,也并不见得是更有智慧。

从事摄影的人都知道,透过相机所“看”到的和肉眼“看”到的,可以是截然不同。比如说,我们肉眼自动会将环境中光的颜色减少,让所有环境光都接近白色。但是如果你将照相机的自动白平衡功能关掉,你将很快看到各种光源的颜色变得非常不同。有冷冷的蓝色、热情的橘红、暖暖的黄褐色,还有那神秘的紫色。同一个世界,但相机和肉眼看到的色彩却大不同。

同样,人的信念就如同相机里的白平衡设置一样,决定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的颜色。如果我们把白平衡永远调整到自动档以后,我们就失去了一个观察这多彩世界的能力。

“一切不能看到的、无法检验的都是不能相信的”这一信念让我们重新定义和解释了一切。在这样的世界观里,爱情不过是化学;社会关系不过是经济交换和权力斗争;人性的扭曲不过是错误的基因、错误的家庭环境,以及错误的教育。我们以为获得了对这个世界更深、更准确、更全面的认识,并且信心高涨的重新塑造周围的一切。我们要在那白板上画那最新最美的图画,在地上建立前所未有的人人平等、人人富足、人人幸福的乌托邦。这样的雄心壮志激励了许多人前赴后继、舍身忘死。然而近一百年的历史教导我们,越是倾尽全力追求这些理想的社会,我们越是会看到更多难以想象的灾难。在这个世纪里,我们所经历的最大苦痛,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获得一些“童真”;或许,这个世界本有更多的色彩;或许,我们应该超越眼见和耳闻;也或许,人,真的不是我们看到的那么简单。

*此文章为作者王林 Franklin Wang授权,经雅米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原文出自简书|【启示与智慧03】神啊,我怎么才能亲眼见你?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细数恩典)

宗教改革500周年了,这跟我现在的生活还有什么关系吗?(有声中文)

作者:Dorothy Norberg,美国
翻译: Abby,中国
语音播读:馨宁,中国

在聊到我们各自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时,我问一位同事知不知道马丁·路德是谁。他回答说:“哦,是不是那个在门上钉东西的家伙?”

“嗯,就是他!”我笑着说。

许多人对马丁·路德的印象都停留在“在教堂门上钉九十五条论纲的修道士”这一画面上。尽管大部分历史学家认为这个故事可能是虚构的,马丁·路德实际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极大地影响了我。

马丁·路德,德国人,1483年-1546年,是宗教改革的关键人物。在宗教改革中,新教徒(以抗议天主教而得名)从天主教会分离出来。路德自己接受上帝恩典,克服对救恩怀疑的经历直接影响了他在此次运动中的参与。

上帝使用路德帮助大家恢复了合乎圣经的救恩观。因为我自己就曾被罪疚感和自我定罪深深影响,所以路德的故事很能引起我的共鸣。它让我看到上帝可以使用人们在生活中的挣扎和困苦,带领他们来到上帝的面前,并装备他们去改变世界。

今年10月31日是路德九十五条论纲的500周年纪念日。下面我来用5点原因解释为什么他的见证、信仰和对那个时代的神学以及教会做法的反对,至今仍很重要。

1.这提醒我们要自己了解福音。

在16世纪,天主教会教导救恩源于信心、行为和恩典,那些在死前认罪的人,在进入天堂之前,会按着他们所犯的罪在炼狱中接受惩罚。

一个颇有争议的做法是售卖赎罪券,据说这个券能帮助活人和死人缩短在炼狱的时间。而这导致了腐败盛行。一个修道士甚至还编了一句上口的广告词:“钱币一叮当,灵魂就超脱” (Estep, 1986)。

多年来路德一直担心自己不够圣洁,不能得蒙上帝的恩惠。直到明白救恩不是出于自己,乃是出于耶稣基督的公义,他才停止了痛苦的挣扎。在经历了属灵的绝望之后,他才明白好的行为举止和宗教仪式并不能减轻他的罪疚感(Perry, 2013)。

作为教授和传道人,路德总是鼓励人们以基督为中心并且要研读经文。1517年10月31日事件达到高潮: 在九十五条论纲里,路德反对售卖赎罪券,并主张教会并没有拯救灵魂的主权。当时他的作品被广泛传播。

路德教导我们真正的福音是使灵魂摆脱属灵束缚的,并将人们从那些手握传统的人手中解放出来。我们不应该依赖牧师、讲员和作家们给我们讲解基督教教义,而是要自己去读经,去了解真相,并装备自己抵御错误的教导,这对我们来说很重要。

2.这提醒我们救恩是单单出于恩典。

作为修道士,路德曾花费无数个小时在忏悔室,试图记住和清数他所有的罪。他还试图通过朝拜和长时间的禁食、祷告来获得圣洁。后来他描述那段日子:“耶稣基督不再是我的救赎主和安慰主,而成了我灵魂的监禁者和刽子手。”

我永远无法忘记读到路德这些挣扎时的情形。作为一个在教会长大的孩子,我对他的恐惧感同身受——不管他表面上再怎么顺服和服从规矩,他永远无法除去灵魂深处的罪恶感。和路德一样,我也渴望跟从基督,但是害怕被定罪,也缺乏对救恩的确信。

是什么改变了路德和我的生命?那就是领悟到救赎是单单出于恩典。在研读圣经的过程中,路德读到了罗马书和加拉太书中对于“义”的描述,他十分震惊,开始明白我们得救不是出于自己的义行,而是出于信基督的完全公义。

3.这提醒我们跟从耶稣基督需要付上代价。

路德被天主教会当局传唤,他们用逐出教会威胁他撤回声明。他回答说:“我不能也不会撤回任何声明,因为让我做违背良心的事,这既危险又错谬,愿上帝帮助我,阿们。”

路德做了这样的选择,因为他知道圣经的权威远大于他自己的声誉和舒适。一次路德说:“我曾手握许多东西,后来全都丧失,但不管我把什么放在上帝手中,它都可以永存。

我发现即使对我的平凡生活来说,跟从基督也需要牺牲。我很喜欢这个经文给我的提醒,当我放下自己的喜好,背起我的十字架跟从耶稣时(马太福音16章24节),祂也给了我永恒的保证。

4.这提醒我们福音是给每一个人的。

当时德国人还没有自己语言的圣经翻译本,因此他们依赖于天主教会的宗教教导和培训。教会教导他们只有神父才能正确地阅读和解释圣经,然而路德认为,每个人都能拥有从上帝而来的信心和理解力。因此在晚年他花费了大量时间致力于新约的德语翻译,使平民百姓也可以接触到那改变人生命,又有权威的圣经。

在当今教会,我们不应该偏爱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有钱和漂亮的人,这些属世的成功并非等同于属灵成熟。圣灵内住在每一个信徒心里,通过圣灵,我们能够得见上帝。而凡信耶稣基督的人,都要被赋予属灵的恩赐。

5.这提醒我们要依靠圣经。

在不同的时代,圣经的权威面临着不同的挑战。然而正确的回应始终如一。基督徒必须首先依赖上帝在圣经中的启示,而不是教会领袖的异象或某个政治制度纲领。另一方面,基督徒们要能抵制诱惑,不把其它方式的宗教探索看做比圣经更重要。

路德说:“从改革一开始,我就祷告祈求上帝,我不要异梦,也不要异象,更不要祂差派天使,我只求祂赐我对祂话语,也就是圣经有正确的理解。因为只要有祂的话,我就知道自己是否行在祂的道路上,并且不会陷入任何错误或妄想。”

在当今世界的文化里,信徒们很容易觉得圣经已经无法说服这个不信的世代了,因此他们需要更新颖迷人的方法才能吸引人到耶稣这里。但是这些方法却摈弃了那最能指出人罪性、彰显上帝荣耀以及讲明福音的工具。正如宗教改革和基督教后来的历史发展所启发我们的,《圣经》才是真理的源泉,它是不可替代的,它的大能可以改变人心和整个世界。

参考文献:

《文艺复兴和新教改革》William R. Estep, 1986
《西方文明:思想、政治和社会》Marvin Perry et al., 2013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细数恩典)

我们是否离圣经越来越远?(有声中文)

6974714-086e61602b73dfd4

作者:王林,中国

文中图片来自作者简书原文

语音播读:刘弟兄,中国

播读背景音乐:Discovery House

曾听教会里老一辈的人说,中国教会以前唯一的书就是《圣经》。所以当时的他们是被迫“唯独圣经”。但感谢上帝,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今的属灵资源越来越丰盛了。可有的时候,过多的资源反而可能使我们和圣经之间产生距离。当我们看到的、听到的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是否在不知不觉中离圣经越来越远了?我们是不是越来越不知道我们所传扬、分享的观点是从哪里而来?

6974714-111d4b27e6514ff1

突破神学家、牧师、宗派,回到圣经

自从我开始公开写作以后,收到了很多弟兄姊妹的回应、鼓励、祷告和疑问,对此我非常地感恩。但其中有些问题却让我感到很意外。比如有一次我分享了一篇解经的文章,一位姊妹突然问我,“你是什么宗派的?”我一下懵了,回答不上来。

当然,我不是自认为自己已超越了宗派的局限性,只是我真的不知道自己是属于哪一宗派。在我信仰成长的过程当中,起初受一个宗派的影响很大,之后才渐渐接触了其他体系。时至今日,我真的不知道自己能否符合某一宗派的定义。更重要的是,难道我们不能直接就圣经进行对话吗?

现在的我每天都阅读网上弟兄姊妹的文章,收获很大。但有一点感到很遗憾的是,很多文章都只停留在某一神学家、某一牧师的意见上。当我兴致冲冲想要了解为什么这位神学家或牧师这么说的时候,往往却没有了下文。其实任何牧师或神学家都不是耶稣基督,他们都有可能会出错。因此,才会盼望有更多的文章能突破神学家、牧师和宗派的言论,直达源头——《圣经》。

不但如此,还有就是当某篇文章反对某一观点时,通常会列举这种观点常引用的圣经依据。我以为作者接下来会解释我们该如何正确理解这些经文,或者列举圣经的其他经文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但没想到他引用的却是某一牧师的观点。然而这是很容易误导人的,因为会让人误以为牧师的观点比圣经经文来得更加有权威。

对圣经的不同理解,只能用圣经来证明

曾经我也看过这种情况:当有读者要求给出圣经依据的时候,有位作者会回答说,文中牧师的言论“一定是有很深厚的属灵背景的”。但这无异于要求我们把信仰的理解建立在对某一牧师的信任上。到了这种时候,我不禁思考,这位作者本身是否真的理解其言论的圣经基础是什么?如果他也不知道的话,那他的观点是建立在磐石上还是沙土上?

当然,我相信这些作者和弟兄姐妹的原意都是好的,我也同意我们确实很难完全摆脱某些神学家、牧师或宗派教导对我们的影响。但是,难道我们不是更应该努力突破神学家、牧师、宗派,回到圣经吗?难道我们不能至少尝试每次给出圣经的依据,而不仅仅是某种观点吗?

6974714-a418d084847f28c1

耶和华上帝是王

旧约当中以色列人立王的前因后果,对今天我们对圣经的态度是有深刻的启示的。申命记17章14节说,到了应许之地,以色列人可能会要求立一个王,“像四围的国一样”。但其实申命记33章5节里却说得很清楚,以色列的王应当是耶和华上帝。但是以色列人却不要耶和华做王,反而要“像四围的国一样”的王。

在撒母耳记上8章5-7节中也提到,以色列人真的要求“立一个王治理我们,像列国一样。”对此,撒母耳很不喜悦,但上帝却解释给撒母耳说:“百姓向你说的一切话,你只管依从,因为他们不是厌弃你,乃是厌弃我,不要我做他们的王。”(在撒母耳记上8章7节)。

如果耶和华上帝是以色列的王的话,那祂是如何治理以色列的呢?就是通过祂所启示的话语。申命记4章8节“又哪一大国有这样公义的律例、典章,像我今日在你们面前所陈明的这一切律法呢?”而上帝的要求是, “以色列啊,现在耶和华你上帝向你所要的是什么呢?只要你敬畏耶和华你的上帝,遵行祂的道,爱祂,尽心、尽性侍奉祂,遵守祂的诫命、律例,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为要叫你得福。”(申命记10章12-13节)

上帝引导以色列人的方式就是通过祂的话语。因此,若我们要爱上帝、要顺服祂,就必须要阅读、理解、遵从上帝的道。当我们远离上帝的话语时,我们就等于是要立一个“像四围的国一样”的王,我们当然知道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

6974714-c6cfa9b7a75d492e

不仅在旧约当中,在新约当中,耶稣基督也给出了同样的教导。譬如,祂在约翰福音15章里举出葡萄树和枝子的例子,感动了许多人。然而我们到底要怎么做才能和主的葡萄树联结呢?对于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有着各式各样的答案。但其实我们的主在圣经里讲得很清楚了:“人若爱我,就必遵守我的道” 、“你们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爱里,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常在祂的爱里。”(约翰福音14章24节;15章10节)。

甚至在约翰福音14章26节也清清楚楚指出圣灵的工作也是如此,“但保惠师,就是父因我的名所要差来的圣灵,祂要将一切的事指教你们,并且要叫你们想起我对你们所说的一切话。 ”

由此可见,圣父、圣子、圣灵对我们的引导都是通过上帝的言语,也就是《圣经》。任何时候,远离圣经就是我们最大的危险。因为不论我们阅读或学习了多么伟大的神学家、牧师和宗派的教导,如果我们不能挖到他们底下更深的圣经基础,直接和圣经对接的话,我们便是仍旧没有和那葡萄树联结,仍旧有被误导的可能。

因此我才会认为,我们需要再次强调圣经,认识到认真读经的重要性,鼓励大家养成认真读经的习惯。因为当我们开始认真读经时,就能不同程度地解决不少教会或个人的问题。

6974714-6f795931ec4da541

读经与医治

认真读经是让上帝在我们当中掌权的唯一途径。读经对我们有很多不同方式和层面的医治。其中有一种是最基本、最简单的医治,也是唯有开始培养认真读经的习惯后才可以经历到的医治。那就是:减少我们对人的依赖,增强我们与上帝之间的连结。

当我们作为信徒却没有认真读经的习惯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主要通过其他人的讲解、见证和分享来与上帝建立关系。然而这样维系起来的关系是很不稳定的,因为所有人都是罪人,人对上帝的理解是有限的,而人也不可能做成只有上帝才能完成的事。所以如果我们只靠人的话来与上帝建立关系的话,我们就很可能会产生误解、幻想,最后导致失望和受伤害。

但若我们认真读经,我们就能把注意力从某一个人狭隘的角度中转移出来,开始直接思考和理解圣经,聆听上帝的话语,将注意力转向祂,增强我们与祂的连结。另外,读经可以使很多因人产生的误解和幻想迎刃而解,这自然也就不会有之后的失望和痛苦了。

当然,我们光靠读经也会有误解或不明白的时候。那么这时我们就需要寻求帮助,听其他人对圣经的理解。但前提是我们必须从自己读经开始。首先自己要开始听上帝的声音,才可能理解祂的声音。耶和华是信实的,凡尝试听祂的声音的人,祂必要祝福,仰望祂的人必不至于羞愧。

6974714-086e61602b73dfd4

合一与读经

读经也是我们教会合一的唯一基础。可能有些人会不同意,认为只会越读越乱。因为教会里的确会出现对圣经各种不同的理解,包括对细节的理解不同,或是因错误的理解而不同,亦或是上帝给我们的领受不同。但即或有这么多的不同,却不能否认我们的合一只能从圣经开始。

因为,如果我们的合一不是建立在圣经的基础之上,那还能建立在什么上面呢?读经不一定能使人合一,但靠圣经以外的其他合一基础,例如某一权柄、某一宗派教导,岂不更不靠谱吗?

因此《圣经》才是唯一应当的合一基础,也是我们应当努力的唯一方向。不管多么困难,我们只能努力地认真读经,在上帝的爱与恩典中彼此坦诚、互相尊重的交流,这才是合一的唯一可能。

唯独圣经

我很感谢上帝如今给我们的祝福和恩典,让教会有越来越多的资源,使我们可以接触许许多多极为深邃的神学知识。然而以前那只有圣经这一本书的日子也许是上帝给予的更大的祝福。即便我们对上帝的了解仍然很肤浅,但若那一点点的理解是从圣经而来的,就能让死人复活,让枯骨重生。

因为,天国不在乎规模大小,而在乎信息的纯度。我们所需要的,只是那如同芥菜种一般大小的、从上帝的话语而来的信心。

 

*此文章为作者王林 Franklin Wang授权,经雅米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文中图片来自作者简书原文
*原文出自简书|今天,我们是否离圣经越来越远?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真实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