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圣经2:只有一个灵魂才能磨砺另一个灵魂

grinder-hitachi-power-tool-flexible-162534 (1)

作者:王林,中国

铁磨铁,磨出刃来,朋友相感也是如此。(箴言27章17节)

伤害是“难免的”,不是“应该的”

从小到大,从学校到职场,我所看到的能人、强人和高人似乎都是直截了当,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达成自己的目的,而不惜与人发生冲突。而我因着自己律师的背景,也渐渐养成了尖刻批判的思考、交流和处事方式。在教会里,我的焦点常常是在人的问题身上,认为某某人这里不好,那里不行,且总是不失时机的以刻薄的方式表达出来。当时的我觉得教会的牧师和同工都太温柔,就需要我这样敢于去说的人多一点。我常常暗想:“比起我的老师、同事和老板,我说话和做事的方式已经是很客气的了”。于是下次当再看见问题时,恨不得加倍尖酸起来。

当然,有时候我也会觉得自己表达过度,或者根本没有理解别人的问题,以致对他人造成了不必要,且很深的伤害。每到那时,我就会用这节经文“铁磨铁,磨出刃来”来安慰自己。我认为我们人跟人交往就是要彼此相磨出刃来啊!我以为这里的刃是眼目明察秋毫地看到别人的问题,然后表达尖酸到位,直达痛处,做事大刀阔斧,不计代价达到目的。

我第一次听到别人引用这句话是在几位弟兄姊妹描述一段很困难、很多冲突的合作关系以后,一位弟兄用这句经文来做结语。我更发现常常有人使用这句话来解释和安慰一些被这样的摩擦与冲突所伤害的弟兄姊妹,说铁磨铁磨出刃来,因此这种伤害是难免的。

是的,人与人交往,彼此伤害是难免的,但是“难免” 和“应该” 之间却有着很大的不同。保罗在罗马书12章18节说:“若是能行,总要尽力与人和睦”;据说奥古斯丁也曾说过:“对于基要,坚持;对于细节,宽容;对于一切事,爱心”。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解经

如今看来,不仅我处事缺乏爱心,对这节经文的理解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节经文主要不是说人的冲突,更不是认可人性格上的尖锐,而是述说如同只有铁与铁打磨,才能让铁器发挥其本质作用,也只有一个生命能影响另一个生命,帮助另一个生命发挥其本性的作用。

铁与铁相合就是要磨出刃来,因为铁就是用来做切割东西的器具。但人与人在一起要磨出的不是刃,而是爱和公义——那原初被造时上帝的形象。

6974714-2ddeacedd32febab

图一:巴勒斯坦地区铁器时代II 的铁斧头头部

由于希伯来语原文抄本不标注元音,箴言27章17节这节经文的关键词יחד有两个可能的解释。第一种解释是认为这个词是来自词根חדד——“磨砺”的意思。因为对古代人而言,铁器取代铜器最主要的原因是其硬度大,能够打造尖利的器具,增加农牧业生产的效率和军事冲突的杀伤力。而跟希伯来语是表亲关系的阿拉伯语里的“铁”是hadyda,相当于希伯来语的חָדוּד,“被磨砺的(东西)”。所以铁的本性就是“互相磨砺(出刃来)” 。

这种解释也呼应下半节经文,原文翻译是“磨朋友的脸。”。这里的“脸”פָּנִים既可以指人的脸,也可以指刀、剑、斧头的“刃”。这里作者可能是继上节经文的比喻:正如铁器在一起就是互相磨砺,人在一起也是刃对刃(脸对脸)的互相磨砺。

磨砺出什么呢?我们可能会误以为是如同铁器一般的锋利、尖刻、冲突式的说话处事方式。其实不是的。箴言书从来都不鼓励这样的锋利,反而寻求的是智慧。所以这里的“刃”本身并不是指人要追求的锋利,而只是继续前半节经文的比喻而已。铁与铁互相磨砺让铁器可以尖锐,人与人在一起,特别是真正的朋友在一起,是要让对方有智慧,有上帝的形象。

pexels-photo-541520

我之所以强调“真正的朋友”,是因为这一章的第5–10、14节讲的是与“坏朋友”在一起对人的负面影响,而第17节则谈论真正朋友的好处。联系上下文后,我认为第二种解释更有可能。这种解释认为יחד的词根是יחד,即“联合”的意思。正如铁和铁互相吸引、联合 ,真正的朋友也被对方的脸吸引,为要彼此建立(智慧)。

这种解释也跟第19节“水中照脸,彼此相符;人与人,心也相对。”有所呼应 。正如同铁本能地和铁联合,人心也自然地和另一个人心互相对话、塑造。而当我们和有智慧的朋友在一起时,我们也会促进对方彰显出上帝的形象来。

虽然我不认可将这两种解释合在一起,因为不同的词根会导致读音不同。但是我也认为这两种解释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可以相互兼容的。不管是哪种解释,作者都是想强调真朋友、有智慧的朋友的重要性。因此,这里要对年轻人说,正如只有铁能够磨砺铁,只有其他人能塑造你。所以,请谨慎选择你的朋友,选择那真正的、有智慧朋友。

只有一个灵魂能磨砺另一个灵魂

说到底,箴言书27章17节谈到的是人性。没有任何的科技、组织或利益能够取代人渴望与另一个人全心交流的需求,因为灵魂只有在和另一个灵魂的对话中才可能被塑造和改变。这也是目前中国国内教育的问题之一。如今,我们把学生当作庞大社会机器的一部分,期待他们发挥一定的功能,却较少把他们当做一个有感情、需要关系和爱的人;我们传授他们太多技能和思考,而缺少和他们人对人、心对心的生命传递。

不仅对于年轻人,就是进入不惑之年的成年人也需要继续和不同的生命真实接触。随着事业和社交关系的成熟,我们很容易让自己被包裹在一群自己熟悉、跟自己是同类型的人当中。其实,这也是造成人生停滞的原因之一。

只有一个灵魂能够磨砺另一个灵魂,只有接触不一样的生命才能够改变我们的生命。这样的接触不是旁观,不是道听途说,而是真实地和我们不同的生命交流才能带给我们生命上真正的改变和突破。

人要与上帝相交

最后,圣经还有一层更深的涵义乃是生命只有在信仰当中才是有意义的。我们相信人是按着上帝的形象所造的,所以人不仅需要与其他的人真实深刻的交流,人最深的渴望是和创造我们的上帝相合。正如奥古斯丁(Saint Augustine)在《忏悔录》里所言:“你(上帝)创造我们为的是和你(在永恒里联合),所以我们的心永远没有平安,直到安息在你里面”。

正因如此,不论我们是否认识上帝,我们所有人或多或少、都会如同飞蛾扑火一般寻求公义和爱。纵观历史,虽然完美的公义和爱似乎从来不曾在地上出现过,但我们却仍旧渴慕,仍旧寻求。如有一丝的可能,我们似乎都会竭尽全力去得到。诚然,我们当中许多人为此付上了生命作为代价。

耶稣伸手给落水的彼得

这完全的爱和公义对我而言就是耶稣基督。祂有完全的能力,但却温柔谦卑;祂圣洁公义、掌握审判的权柄,但却为罪人死在十字架上,使得纯粹的光穿透沉沉的黑暗,完全的爱倾倒在干涸的土地,永恒的道默默地行走在世间。在这样的光中我看到自己的愚昧;在这样的爱里我能够承认错误,然后重新再来;在这样的道里我能得着生命的智慧。

正如铁磨铁,磨出刃来,每一天在和耶稣基督的对话当中,我们的生命也被磨砺出智慧、公义和爱心。正如铁与铁相合,人与人相交,按照上帝的完美样式所创造的我们,在与道成肉身的主面对面中才有永恒的安息。

*此文章为作者王林 Franklin Wang授权,经雅米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文中图一出自原文

*原文出自简书|【启示与智慧01】只有一个灵魂才能磨砺另一个灵魂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重新美丽

我再也不要完美,我要圣洁!(有声中文)

WeChat Image_20170922104222

作者: Janel Breitenstein,美国

翻译:秋晨,中国

语音播读:美君,中国

播读后期制作:庞宏宇,中国

背景音乐:Discovery House

记得我上高中的时候,有一阵子我对上帝特别火热。当时我觉得如果全世界让我选一样东西来拥有,我就要圣洁。听起来那时的我应该是全心追求上帝的,对吧?简直是超级属灵啊!反正当时我是这么认为的。

但是,当我回首过去,我发现实际上我想要的是完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是个完美主义者。WordPress (一款个人博客系统)显示,我对自己上一个发布的博客内容修改了不下13次。我常常犯强迫症,但我知道这都是为了取悦别人。(我的一个朋友还因此取笑过我,因为每次她来我家,我都要赶忙往洗手间里放一条擦手毛巾,我这么做仅仅是因为她曾有一次问我要过。)在高中毕业大约20年后的今年,我终于认识到这一点:我之所以成为了一个完美主义者完全只是因为我憎恶自己失败。我并不是因为犯罪是不讨上帝喜悦的而恨恶我里面的罪和软弱;我厌恶罪是因为我认为自己可以做得更好。这样的想法是我的软肋,它如面具上的一个缺口,盔甲上的一个破洞。我不是因为爱上帝而憎恶罪,我憎恶罪是因为我爱我自己。我爱我自己的成就,我的优点,以及我的自义。也许你会想:追求完美有什么错呢?上帝不是说:“所以你们要完全,像你们的天父完全一样”吗?

我们对自己的软弱与罪难道不应该毫不容忍吗?

但是你看,我渴望脱离软弱还冠以寻求“圣洁”之名, 但实际上我所追寻的“上帝”是我自己。我是因为害怕失败而没有安全感。每当我无法达到自己的预期时,就会超级没有安全感。我丈夫曾对我指出说骄傲和没有安全感其实是同一个罪,它们都是由于我把自己的价值感建立在我能够独自完成任务的能力上。

而每当我无法达到自己的标准时,我就会感觉没有安全感且自惭形秽。那当我达到了自己的标准时呢?我就仿佛置身云端,甚至觉得有点儿高人一等。不管是骄傲还是没有安全感,这些都不是基于上帝对我的接纳以及他看待我的价值而产生的,而是基于我自己的能力。

如今, 我已变得不再像以往那样,从“不犯错”和“不表现出软弱”中来寻找“圣洁”。我也不再相信圣洁是基于我外在行为上的完美,毕竟,我的心就如同一个腐烂的洋葱:我越是剖析自己和寻求上帝的道,那些在我心灵里潜藏的垃圾就越是会显露出来。

美国牧师兼作家J.D.Greear写到:世界上只有两种宗教:“一种是教人为了让自己被接纳而去顺服;另一种也教人要顺服,却是因为这个人已经被接纳了。在圣经中的每一则故事里,上帝都在对峙那些尝试自我救赎的人。”

耶稣已经为我赢得了审判。祂说我已被接纳了,我的罪被洗净了。美国牧师兼神学家提摩太凯勒曾这样写道,在基督教里“是审判的胜利使得我们的行为能够改变;行为本身并不会帮助我们赢得这场审判。”当我接受了耶稣为我洗净了罪这个事实时,上帝就对我说了祂曾对耶稣基督说的话:“这是我的爱子,是我所喜悦的。”

因此,我不再因为害怕失败、软弱和不被接纳而去追求圣洁。而是完全因着信心,我相信我就是这样被上帝完完全全、无条件地爱与接纳着,对此,我深深地感谢上帝。

这意味着我不再想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拯救我自己。相反,我把自己交托给上帝,让上帝来救赎我。我的圣洁绝不是源于我的不安全感,而是来自于接纳上帝的救恩。

如今,我不再苛求自己的外在表现,寻求圣洁现在对于我来说就好像是敬拜上帝的一个行动,一种想要我的生命单属于祂的渴望。我想,真正的圣洁,是始于上帝而归于上帝的;而完美主义的起头和尽头却都是我自己。你可以说我如今的行为是出于对上帝全然的爱(是的,当然这是通过自律达到的),而不是疯狂地寻求祂的认可。

这意味着假如某天晚上我厉声呵斥我的丈夫,我也无需因为自己表现得像个“恶妇”或没有保持自己一贯的良善而崩溃。如果因为我心里所充满的,我的口里就说出来(马太福音12章34节),我就得承认这就是我的景象啊:一个罪人。我应当因此向我的丈夫认罪,并寻求他的原谅,而不是忙着否认、推卸责任、或试图为我说的话辩解。这样,在晚上,我就能够得享安眠,因为我确定上帝正在由内而外地改变我。在上帝的法庭上,耶稣已经为我赢得审判,我个人的价值与耶稣基督是紧紧相连的。

说实在的,祂可是要比我自己靠谱太多了。我自己的能力在祂的全然美善面前根本就站不住脚。最终,我变得越来越少关注自己和自己那蹩脚的表现了(还记得前面“擦手巾”的事情吗)。

其实,圣洁确实是要求我们追求完美的表现。只是,这个完美来自耶稣而不是我自己。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重新美丽

基督徒该如何对待世俗音乐(有声中文)

What-Should-Christians-Make-of-Secular-Music

作者:Ruth Lidya Panggabean,印度尼西亚
翻译:Abby, 中国
语音播读:小七,中国
播读后期制作:庞宏宇,中国
背景音乐:Discovery House

作为基督徒,我们学到的第一个功课就是:我们活在一个堕落、充满罪的世界里。因此,流行文化里充斥着各种有悖于圣经原则的图书、音乐和电影,也不足为怪。

但说到音乐,是否意味着我们只能听敬拜音乐?听世俗音乐有罪吗?

像对待所有其他事物一样,我们要到圣经里寻找答案。在看、听或读任何东西之前,让我们思考下面这三句经文。

腓立比书4章8节

弟兄们,我还有未尽的话,凡是真实的、可敬的、公义的、清洁的、可爱的、有美名的,若有什么德行,若有什么称赞,这些事你们都要思念。

最近我开始评估我听的那些音乐。在听歌之前,我会先读一遍歌词。然后问自己:“我是否赞同这首歌背后传达的信息?如果我在日常会话中使用歌词里的话语,是否得体?”

之前,我根本不会去细查我所听的歌词。只要我喜欢某首歌的旋律,尤其是当下流行的歌曲时,我就会毫不犹豫地跟着唱。我也会把我对这些歌曲的翻唱分享到我的朋友圈上。

然而,这一切在我一年前参加了一个歌词写作营后彻底改变了。我意识到每个歌曲作者在他们的作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他们试图通过歌词来传达某些信息。而音乐对人身心灵的影响之深,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它不仅影响我们的情绪,甚至影响我们的世界观。作为一个听众,我们需要有属灵上的辨识力,确认歌曲里包含的信息和故事与圣经的价值观相符。

当我伤心的时候,我会重复地听一些歌,因为歌词和歌曲背后的故事与我的经历相似。然而,我不但没有被歌曲鼓励,反而陷入到更深的悲伤中。我唱的这些歌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只是在我最伤心的时候,我选择了沉浸在如诗般的歌词和歌曲忧伤的旋律中。结果是,它不仅没有使我更快乐,反而使我陷入到更深的悲伤中。

通常,我们只关注歌曲优美的旋律和诗意的歌词,而不是仔细查看歌曲传达的主要信息。但是我们确实需要对音乐中传达的概念彻底检查一番。使用这样一个原则,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所传达的信息不违背圣经价值观的世俗音乐。

这样的歌曲通常鼓励人心并且传达着正面的价值观。

所以我们需要问自己:我听的这些歌曲是否让我想起上帝的恩典?

哥林多前书10章23节

凡事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凡事都可行,但不都造就人。(哥林多前书10章23节)

的确,圣经并没有禁止我们听任何一种音乐。但是我们需要有智慧的去选择所听的音乐。基督信仰的核心并不是一张清单,上面写着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而是我们与上帝之间的关系。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做的每一个选择,包括听什么样的音乐,都将反映出我们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如何。

有一个比喻是这样说的:有两只狼生活在一起,第一只狼象征黑暗和罪。第二只狼象征信仰和爱。如果这两只狼打架,你觉得哪只会赢?

答案是:你喂得多的那只会赢。

毕竟,选择权在我们。我们想要哪一只狼赢呢?

在我心碎的时候,既不能怪歌曲作者和歌手,也不该怪音乐行业。只是在那个时候,我应该向上帝寻求帮助并回到祂无止境的爱中,而我却转去听这些伤心的歌曲来寻找安慰。

如今,我没有多少时间听音乐。所以我要选择听那些使我在忙碌中想起上帝的歌。在我的手机里有一些敬拜歌曲也有些世俗歌曲,我可以随时播放。我最喜欢的是来自一个叫Symphony Worship敬拜团的歌曲。《I Sing Hallelujah》 是其中一首在我忧愁时多次给我力量的歌。至于世俗歌曲,我常听的是Monita Tahalea。她有一首歌叫 《Not Alone》,总是能鼓励到我,因为它总能使我想起我最好的朋友。

罗马书12章2节

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叫你们察验何为上帝的善良、纯全、可喜悦的旨意(罗马书12章2节)

我认为基督徒需要与时俱进,跟上最新的趋势和潮流,这样我们才可以融入到我们身边的环境中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赞同世界告诉我们的一切。

当你拒绝做有悖于上帝旨意的事情时,包括因为歌词而拒绝听一些歌,不要害怕被别人认为你不够酷。事实上,在听什么音乐上明确我们的立场,反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与别人分享我们信仰的机会;音乐不仅可以激励和鼓励我们自己,也是一个对外交流的好途径。

我很热爱音乐。我也会在某些场合唱几首世俗歌曲,上传自己翻唱的音乐视频到社交网站,甚至会时不时看一场音乐会来获得一些灵感。但是我会很小心地选择那些与我基督信仰不冲突的歌曲。

对于爱音乐的基督徒们,我知道对你们来说,在这样的时代坚持基督教的价值观是多么的困难。但是这其实是你们同别人分享基督信仰的好机会。你可以通过写敬拜歌曲,或在娱乐圈过圣洁的生活,或者仅仅是不听和拒绝购买那些歌词存在问题的歌曲来为基督作见证。

不要寻求你身边人的接纳和爱,而要充分利用上帝给我们的恩典,去寻求祂的赞许和接纳。因为我们所有的恩赐都来源于祂,被祂所用也是为要荣耀祂。通过提醒自己这些,我们才能做出负责任的工作。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文章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重新美丽)

悦读圣经:金环戴在猪鼻上——貌美要配真品味

girls-1107329_640

作者:王林,中国

“妇女美貌而无见识,如同金环戴在猪鼻上。”(箴言11章22节)

我们可以发现,许多圣经的翻译版都将原文辛辣、或会冒犯到读者的言语淡化了,尤其是在处理一些文采飞扬、言语犀利的原作者的原文上更是如此。前者譬如雅歌书,后者如保罗书信、以赛亚书以及箴言书。记得刚信主不久的我读到箴言11章22节这节经文时,忍不住被作者深入而又有些刻薄的洞察力触动得哑然失笑。直至今日灵修再读到这节经文,多年的训练也让我得以瞧见这节经文里更多的睿智。

其实,这节经文并不仅仅是针对姊妹或者妇女,而是对所有人。当时的作者专门指出妇女是因为他要使用当时妇女们常戴的金鼻环来打个比方。这金环本应该是给貌美的女子增加荣美,但若是戴在猪鼻上不仅不能提升猪的颜值,反而会让人对这样的不搭调感觉不适。从马太福音7章6节“不要把你们的珍珠丢在猪前”这节经文就可看出犹太人对猪的厌恶,因此将任何贵重的物件和猪放在一起都会践踏该物件的价值。所以作者将妇女的美貌比作金环,是非常有价值和值得追求的;而将一个没有“见识”的人比作猪,却是没有什么值得羡慕的。这样夸张的言语是箴言书作者的习惯,圣经一直主张所有人都是有共同的价值,这里作者只是想要强调“愚昧”、“愚妄”可以让一个人变得如同那可憎的动物一样难以接受。所以,将美貌加在这样一个愚妄人身上,不仅不能给这个人增添任何价值,反而让那些有洞察力的人感到胃部不适。

6974714-faa4929f6f828707图一 :金鼻环

“金环戴在猪鼻上”这节经文中还有一个比喻是只有透过原文才能理解的,即“见识”。这里的“见识”原文是טָעַם,很多英文版则翻译成“discretion”。其实这个词的原意是“品味”、“口味”和“味觉”,显然作者在这里是想到了猪鼻,因为猪使用鼻子来觅食,是猪重要的味觉器官之一。但是猪吃的东西都是犹太人觉得很肮脏的东西,所以一个没有见识(品味)的人就如同有猪鼻一样,他失效的味觉器官常常把这个人引导到污秽、毫无价值的生活方式和事务当中。当我们看到那贵重的装饰带在这样一个毫无品味的人的鼻上,我们就如同看到金环戴在猪鼻上一样。我感到惊叹,短短一节经文,却有几重的比喻重叠在一起,将睿智和文学技巧融合在这精炼的文字里面。

6974714-0fea815a7ffc4eb4

图二:旧时妇女佩戴金鼻环

当然,仔细阅读圣经不仅能让我们享受圣经的文学与智慧,还能让我们从中得到生命的指引。而这节经文对于我们现在处于这样的一个虚荣、浮躁的时代真是再切时不过了。

我们这个时代对于外表的重视已经远远不止停留在美容手术这个层面,而是已经在尝试用外表取代实质了。仔细观察,我们不难在我们这个社会的方方面面发现这些病症。不仅仅是在《小时代》这样的“时代剧”当中,就是曾经靠真实故事、情感、张力打动我们的张艺谋,后期如此蹩脚地改编《雷雨》成为《满城尽是黄金甲》亦是如此。除了那炫目的服装、场景和巨星名录以外,《雷雨》当中对于人性、冲突和救赎的描述已经丝毫不见。然而,能让周润发、巩俐这样有深度的演员演出这么一个作品,不得不说也是一种成就。当我们有时胆敢戳破这让人炫目的面膜时,我们看到的却是另一层的面膜。面具之下,仍是面具;虚浮之底,还是虚浮。

但是这并不是说拥有美貌的外表是不好的。不管是从我自己做销售的经历,还是从圣经的教导,我相信外在的美貌是美好的,是有价值的,是值得重视的。然而有些基督徒却把一切视觉的享受都视为“眼目的情欲”。我可以理解他们的动机,但是不能接受他们的结论。我们的上帝是创造一切“美”的上帝,无论是在自然界上、在人的外形和容貌上、在我们的创造和表达里,我们的上帝是喜悦一切“美”的上帝。即使在这节经文中,尖刻的作者也没有批判金环本身,他批判的只是金环所戴的位置。外表的美不是问题,问题在于我们是否有内在的实质作为基础?我们的鼻子是否如同猪鼻,已经完全失去功用,将我们引到污秽和肮脏当中?我们是否有那真正的品味?是否有真的智慧?金环戴在那貌美的妇人鼻上,美好的形式和装饰加在那有真正的价值和智慧的人生之上,那才是真正的相得益彰。

所以,每一天当我们起床以后,我们这一天有多少时间是用在增加自己的能力、品格和智慧上,创造真正的价值,亦或服事周围的人呢?这些问题应当成为我们一天生活的重心。因为唯有这样,面膜和服饰也才能有了可以装饰的对象。

*此文章为作者王林 Franklin Wang授权,经雅米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文中图一,图二出自原文
*原文出自简书|【深度读经01】金环戴在猪鼻上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再见,假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