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亲眼见祢——反思《约伯记》

作者:亦婷,沙巴

raindrops

“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末了必站立在地上。”——约伯记19章25节

“约伯回答耶和华说:‘我知道,祢万事都能做;祢的旨意不能拦阻。’”——约伯记42章1-2节

在约伯记中,约伯有着旁观者不能真实体会的哀痛心情。约伯在他的有生之年经历了有如戏剧般,接二连三的痛苦而哀伤的事情。他所遭遇的事情离“幸福”二字似乎很遥远。这突如其来的打击,若无亲身经历过,真是难以完全体会。在约伯感到绝望的时刻,加上又遭受双重打击——妻子、朋友们的讥讽,以及因此而生的不被同情及理解的感受——心情跌落谷底是预料中的事。

蓦然回首,我的人生中所经历的苦,若与约伯所遭遇的真患难相比,真算不得什么,仅是一些芝麻绿豆的小事而已。我曾经为着母亲弄丢了我一件心爱的花裙子而跟她冷战,心中赌气,感到非常不满。很多时候,人心往往只抓住眼前所见之事,对那更值得我们去紧紧抓牢的看不见之事,却往往后知后觉。试想,一件花裙子的损失,岂能跟约伯所遭遇的损失相比呢?但约伯在此悲惨的遭遇之中,仍可称颂上帝。试问,何人可做到?

当约伯的三位朋友听见约伯所遭遇的灾祸,随即各自从本处约会同来,为约伯悲伤,安慰他。他们起先陪同约伯七天七夜,是同理心十足的辅导者。但人的忍耐有限度,三位朋友随即按着主观看法斥责仍在哀伤中的约伯。约伯深感不被朋友接纳和认同,感觉自己被他们排斥。但前提是,他们三位岂不都是来安慰约伯的吗?但在辅导约伯的过程中,他们却穿插了责备的语气。再且,加上受小孩藐视及嘲笑,被密友憎恶,连平日所爱的人也向自己翻脸(约伯记19章18-19节)。这一切,约伯清楚地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三位朋友的到访并不能消除约伯的痛苦,反而使约伯一直陷在苦难中,心中越是绝望。人的帮助真的有限,唯有主的帮助能靠得住。约伯在他所经历之事当中,有深深的埋怨,有内心的不满;他也不明白这些事情为何会发生,甚至对上帝及周遭的人感到愤怒。这是正常人之心态。

人世间虽有苦难,但在苦难的背后仍然有彩虹的出现。约伯在苦难中经历主的不离不弃,到最后,他回答耶和华说:“我知道,祢万事都能做;祢的旨意不能拦阻。”(约伯记42章1节)很多时候,我们都选择在上帝画上句号的地方加上自己的疑问号,怀疑主。但是,以马内利的主从不离弃我们,患难不能使我们与上帝的爱隔绝。就如同约伯,直到他转眼定睛仰望上帝,才想起上帝的怜悯与慈爱,心中才重燃起盼望。约伯在患难中经历到以马内利的主,那短暂的苦楚若比起那磨练的成长就不足介意了。


投稿

敬拜的绊脚石

图文改编自:《探索丛书》何谓敬拜?

我们的敬拜会受到一些因素影响。认清并且克服这些障碍是至关重要的。下列是一些常见的障碍:
hindrances to worship


何谓敬拜?
什么是敬拜呢?敬拜 (worship)一词源于古英语,意思是「尊贵和价值」。当我们敬拜上帝时,我们尊崇祂。当我们敬拜上帝时,我们认识到祂无法言喻、无法描述、无穷无尽的价值。正如天堂里的天使们那样,所有虔诚的敬拜者说︰「我们的主,我们的上帝,祢是配得荣耀、尊贵、权柄的」(启示录4章11节)。真正的敬拜不仅认识到上帝的价值,并且享受在其中。

旧约和新约有好几个字被翻译成「敬拜」。希伯来文的敬拜常指的是「俯伏在地」(创世记18章2节)。希腊文的敬拜明显地表达了「敬畏」或「向上帝俯伏」的意思(约翰福音4章21-24节)。它的第二个意思指的是「去事奉、去牧养」(马太福音4章10节)。

因此,敬拜既包含了我们的态度,也包含了我们的行为。敬拜是以敬重和爱慕的态度,谦卑且忠诚地服事那位配得的上帝。

当上帝对你的祷告没有回应时

作者:刘爵华,新加坡

ds-reflection-when-god-isnt-answering-prayers

许多人都受过这样的教导:遇到困难时,首先要做的就是祷告。这听起来像个忠告,但也可能是个陷阱。如果我们把祷告看成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就偏离了上帝设立祷告的原意——祷告是我们和上帝建立亲密关系的途径。

如果把祷告视为万能解药,就会期待上帝来解决我们的一切问题。与女朋友分手了,祷告吧;同好朋友闹翻了,祷告吧;父母不能理解你,答案你猜到了……祷告吧。

基督徒给出这些简单而肤浅的建议,很可能会让遇到困难、灰心丧气、祷告得不到上帝回应的人放弃信仰。他们也许非常沮丧,充满挫败感,甚至认为上帝大概不存在,或者上帝不关心他们的困难。

当我们需要上帝的帮助,祷告却得不到回应,开始怀疑上帝时,该怎么办呢?我们来看一个圣经里的例子。在那个故事中,有一个人无论怎么祷告,上帝都不回应他,他已经到了绝望的边缘。

在诗篇77章1-3节中,我们清楚地知道诗人身处强烈的痛苦和怀疑之中。很多基督徒不想承认这样的情感其实是基督徒生命中正常的一部分。诗篇中的这段经文恰好证明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

诗人清楚地知道如何在痛苦中亲近上帝,他祷告并默想,但显然上帝没有回应他的祷告,他的痛苦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加增。

眼看诗人就要放弃信仰了,但他转念省察自己,回顾上帝的慈爱和祝福(诗篇77章5-6节)。尽管如此,诗篇77章7-9节表明,他仍被问题困扰,对上帝的怀疑和绝望更进一步。

在诗篇77章11-12节中,诗人对他的疑问进行了彻底的反思。他想到了圣经中最基本的真理,他的思维模式转变了。真理是上帝永不改变。正如使徒雅各所说:“……众光之父……并没有改变,也没有转动的影儿。”(雅各书1章17节)。上帝是信实可靠的,祂对我们的慈爱和怜悯永不改变。

这时,虽然诗人的疑问未曾得到解答,但是他的心态发生了转变;同时,他学习以上帝而不是自己为祷告中心。同样地,通过默想,圣经告诉我们的上帝属性,我们的祷告变得以上帝为中心。我们敞开自己,按圣经上的方式来思考。当我们开始以上帝为中心来祷告的时候,我们就会明白,上帝无所不知。这样,我们的思维和祷告也变得不再局限了。

但是,为何上帝在诗人呼求时保持沉默呢?想想看,假如上帝总是在我们寻求帮助时立刻回应我们,我们属灵的生命就会不成熟,我们就会被自我的感受和情绪所控制,我们祷告就会总是以自己为中心而非以上帝为中心。上帝允许诗人经历试炼、怀疑和绝望,带领诗人到信仰更深处,他的灵命因此更坚强、更有智慧。

最后诗人以这样的诗句结尾——“祢曾藉摩西和亚伦的手引祢的百姓,好象羊群一般”(诗篇77章20节)。这节经文描述了上帝和祂子民的关系就像是牧羊人和他的羊群。

牧羊人总是有目标地带领羊群。他带领羊群到山上的草地,是因为他想在那里做些什么;他带领羊群到水边,也是有理由的;他带领羊群深入狼群,是因为他有意领它们去那里。

当我们深陷困苦时,我们感觉像被上帝离弃或忽视了。但是我们要记得,上帝是我们的牧者,祂一直在关心和保护我们。相信上帝吧,祂会带领我们经历试炼、怀疑和绝望,最终让我们变得更刚强。让上帝永恒不变的属性成为我们祷告的基石吧。

雅米提示:这篇文章是基于探索丛书《当上帝对你的祷告没有回应时》。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语网站)


投稿

如果没有耶稣,我怎会在这里

作者:维也纳

truth-set-free

“从午正到申初,遍地都黑暗了。约在申初,耶稣大声喊着说:‘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就是说:‘我的神!我的神!为什么离弃我?’站在那里的人,有的听见就说:‘这个人呼叫以利亚呢!’内中有一个人赶紧跑过去,拿海绒蘸满了醋,绑在苇子上,送给他喝。其余的人说:‘且等着,看以利亚来救他不来。’耶稣又大声喊叫,气就断了。忽然,殿里的幔子从上到下裂为两半,地也震动,磐石也崩裂,坟墓也开了,已睡圣徒的身体多有起来的。到耶稣复活以后,他们从坟墓里出来,进了圣城,向许多人显现。百夫长和一同看守耶稣的人看见地震并所经历的事,就极其害怕,说:‘这真是神的儿子了!’”
——马太福音27章45-54节

我正准备着下午的考试,像模像样地复习。学校放假了,有些情侣出去住,本地的学生或离家近的学生都回家了。我来自北方,自然没有在这种短假期里回家的可能。突然,我心中可怕的阴暗袭来。我到底是谁啊,怎么能拥有这样的幸福,怎能过着这样安逸的幸福生活?自然地,我想起了我的上帝,那带领我走过无数黑暗,越过无数沼泽的上帝。

如果没有上帝,我该在哪里?我是不是像那些过去与我一起打架的小孩们一样,被学校退学,被父母否定,如今也许离家在外,在工地,在酒店,在夜店,过着那样的生活?如果不是拥有基督徒的父母,我该怎样被人们接纳?是不是就像父母亲戚说的那样,找个有钱的男人,抱着两个孩子,围着厨房打转?如果不是上帝的爱吸引我悔改,我会在怎样的黑暗里,抽着怎样的大烟,我的周围又会是怎样的人们——也许是吸毒的男人或是出卖自己肉体的女人?如果不是耶稣复活的生命在我里面,我怎能这样痛改前非地勇敢向前?

看看现在的自己,并没有过我本来很可能会过的生活,而是过着另一种新的、充满盼望的生活。这一切都是上帝的恩典。祂赐下祂的独生爱子耶稣基督,救我脱离了那一切的罪恶和苦难!

其实,在许多不能安眠的夜里,每当我想起过去的自己,我真恨不能拿巴掌拍死这样不堪的生命。但我没有。每当这样的黑暗袭来,我轻轻呼唤耶稣的名字,彷佛看见祂衣衫褴褛地向我走来,踏平了我心中一切的波澜。我又呼唤耶稣的名字,祂彷佛满身鞭伤地向我伸出双手,烫平我心中一切的悔恨。我再一次呼唤耶稣的名字,祂复活的大能就充满我绝望破碎的心。

每当我想起过去在黑暗中打滚的自己,我就感觉到耶稣的到来和上十字架是多么的有必要。若不是祂死了,我怎能活着;若不是祂代替我的罪,我怎能站立;若不是祂复活了,我怎能有这样大的盼望。若没有祂的引领,我怎会在这里!

“愿颂赞归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上帝!
祂曾照自己的大怜悯,藉着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重生了我们,
叫我们有活泼的盼望,可以得着不能朽坏、不能玷污、不能衰残、为你们存留在天上的基业。”
——彼得前书 1章3-4节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