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再纠结上帝对我的旨意是什么

 

作者Jess Ragg新西兰       

翻译 :Anna

  

二十岁左右时,稚气未脱、意气风发的我时常被这个问题困扰:上帝对我生命的旨意到底是什么?

 

“上帝呼召我去做什么呢?”

“我生命的目的是什么?”

“上帝将如何使用我呢?”

我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寻求“目的”和“呼召”。

 

我读了很多书,做了很多小测验,热切地祷告,牧师每次呼召我都走上台去回应,好像在努力揭开我所拥有的“特殊恩赐”——也许是说预言,或者祷告使病人得医治?——我肯定有这种能力的,只是需要“解锁”而已。

但是这些努力都没能让我找到方向,没有任何一个“先知”讲道者把我从人群中呼召出来,告诉我未来的道路究竟是什么样子。

我热切寻求为上帝而活,寻求祂对我的特殊呼召,这些都挺好的,但这逐渐演变成了我在努力为上帝做工,而不是上帝要透过我来做些什么。

花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我最终学会将我的问题和寻求交托给上帝。这绝非是我灵光闪现一时间突然领悟到的,而是当上帝把我的视角调整到和他一致时,慢慢向我显明的。

在我灵修的时候,上帝不仅向我说 “又要以耶和华为乐,祂就将你心里所求的赐给你。”(诗篇37篇4节),祂还告诉我们在此之前,我们有要做的部分: “你当倚靠耶和华而行善,住在地上,以祂的信实为粮”(诗篇37篇3节)。

当我默想反思这段经文时,上帝教导我,祂给我目的不是要我到达的一个目的地,而是参与到祂的国度中——在每一天生活的大小事上做善工。

上帝教导我,在祂的国度里工作并不分三六九等。

一个引领复兴或拯救孤儿的人活出了有意义的生命,可一个勤奋工作、用心服侍上帝并爱和供养家人的清洁工同样很棒,也是上帝所喜悦的。

 

关于寻找意义的一些思考

我们努力寻求人生的目标,但问题是我们认为这个目标是固定不变的。因此我们害怕去委身做什么,怕它并不是上帝呼召我们去做的因而错过了我们生命真正的使命。结果,我们从一件事跳到另一件,急切寻求那条正确的道路。

上帝在你的生命中真的有一些特殊的呼召,需要用你独一无二的恩赐和个性去完成吗?当然。

但是并没有那么复杂。我们不需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才能去过一个有意义和价值的人生。

在使徒行传3章1-10节中,有个很棒的故事,讲到彼得、约翰去圣殿的路上遇到了一个生来瘸腿的人求周济。

约翰和彼得停下来,对他说:“你看我们。”

那人就看他们,指望得着施舍,然后彼得说,“金银我都没有,只把我所有的给你:我奉拿撒勒人耶稣基督的名,叫你起来行走!”

他拉着这个人的手,扶他起来,乞丐就得痊愈了。

在这次相遇中,我学到了三点关于目的的功课:

 

我们可以在最小的事上服侍主

彼得和约翰是那个时代的基督徒明星人物,是使徒!但是他们并没有高高在上、忙到无暇停下来关心路边有需要的人。

几年前,我以为自己已经找到了所追寻的目的。我是教会晚上敬拜的键盘手,这可是很值得自豪的一件事。但是当我最终得到这个职位时,记得当时的我就以为我没有必要再去门厅和新来教会的人攀谈,也不用去做诸如更换卫生间里卫生纸的这种小活儿了。

但是使徒们的榜样提醒我:没有事情小到不值得我们去做,也没有一些人卑微到不值得我们去服侍。

我们常常有个错觉,认为我们的人生目的必须高尚伟大。但是如果我们看到了周围的需要,也能够去帮上忙,这就是在回应呼召。

 

我们没有金银——但我们有基督

当使徒们想要提供帮助时,他们明白他们没有金银,只有基督(第6节)。

当我们认为自己可以给对方提供很多帮助而不只是让他们认识上帝时,基督徒的自恋心理就会出现。

以我为例,我喜欢给别人解决问题。当一个人身处困境来向我求助,我的本能反应就是给他们提供一个解决问题的步骤,或者给他们推荐一些能帮到他们的书籍。

我就是在以书籍和指南的方式努力给他们“金银”,而我应该去做的却是向他们介绍那位至高者——基督。事实上最先也是最重要的事乃是和他们一起祷告。

记住我们生活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所谓的“超能力”,而是向他人介绍最宝贵的那一位,耶稣。

 

我们要把彼此拉起来

他们拉起来他的手,扶他起来(第7节)

成为晚上敬拜的键盘手是我已经实现的梦想。但后来新加入的一位女孩代替了我,成为了主键盘手,而我则被排到第二键盘手的位置。为此我颇为恼火。

我有没有为这个女孩在恩赐上的成长和她拥有的独一无二、与我不同的恩赐而开心呢?并没有。

我是否这样想,“这个女孩在聚会中能够发挥她的恩赐,给敬拜增添活力是多么令人惊叹的事?”一点没有。

我对帮助这个女孩丝毫不感兴趣,因为我太关注自己能不能往上爬了。

我们对目的的寻求很容易变成以自我为中心和自私的。我们想知道上帝如何透过我们的生命来成就奇妙的事,却无意间错过了在他人的生命中与上帝同工的机会。

使徒行传记录的这个故事提醒我,以自我为中心而活从来不是、将来也不会是基督徒被呼召要去做的事。

 

 

我大学毕业拿到学位后,有幸带领初中和高中的学生做一些创意写作的项目。我很享受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时光,课程的内容也很有趣,但我最津津乐道的是这个项目可能会让某个年轻人想要在将来继续为祂而写。

我有机会来鼓励和帮助那些比我更有才华,比我走得更远的人,我可以在他们寻找呼召的历程中陪他们走一段路,这样的想法每天激励我从床上爬起来面对新的一天。

最近我能以放松的心态来感受到上帝在我生活中很温柔的呼召。我不再是那个闪耀着光芒,负责晚上敬拜的键盘手,而是感恩于手里所做的办公室工作(能够用上我在圣经学院学到的一切),同时努力做一个好妈妈养育女儿。

尽管没有找到我下定决心要寻求的清晰的服侍位置,上帝却经常给我机会讲道、写作,这都是我珍惜和喜爱的。渐渐地,祂使我变得更乐意去忠心地完成祂所托付给我的任何任务。

我的未来是一场激动的旅程。尽管我没有那张整全的地图可以看到一切,但我知道那将是一段为了祂的国度而充满价值的旅途。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一代的声音!www.ya-mi.org”

灵命日粮:爱耶稣

读经:申命记15章1-11节 

某间教会花了一笔钱买了一个尖塔置于教堂建筑的屋顶。许多会友质疑:这算是善用上帝所赐的资源吗?为什么不拿那些钱去帮助穷人呢?牧师解释说,这笔钱是一些会友奉献的,购置尖塔是这些奉献者的意愿。他还引用耶稣的话说:“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约翰福音12章8节)

但这位牧师很快就为他轻率,断章取义的言论道歉,这不禁让我思考:耶稣是在什么情况下说了这番话?在耶稣受难的六天前,有一个妇女用昂贵的香膏膏抹耶稣的脚。门徒对此嗤之以鼻,并质问为何不卖掉香膏来帮助穷人。耶稣引用申命记15章11节的意思,回答说:“因为常有穷人和你们同在,只是你们不常有我。”(约翰福音12章8节)

耶稣经常引用申命记,所以祂知道这句话的前面说什么:“你若留意听从耶和华你上帝的话,…… [....]

灵命日粮:习惯与圣灵

读经:罗马书12章1-3节 

“你是在大湍市这里长大的吗?”我很难回答牙医的问题,因她的牙齿清洁器还在我的口腔里。她接着解释说,在1945年,美国大湍市是世界上第一个在公共饮用水中添加氟化物的城市。一般认为氟化物有助于预防蛀牙,但剂量不用太多,每公升的水只需加入0.7毫克。在训练有素的牙医看来,这种方法的正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我完全不知道,我一辈子都在喝这种水!

我们每天所消耗的东西会逐渐影响我们。这不仅适用于我们的食物和饮用水,还包括我们接触的休闲娱乐,朋友和社交媒体讯息。使徒保罗警诫说:“不要效法这个世界,只要心意更新而变化”(罗马书12章2节)。虽然圣灵正在使基督徒更像耶稣,但过程需我们一辈子的时间。我们的生活习惯可能有助于圣灵的工作,也可能阻碍祂的工作。要辨识我们消耗了什么并不容 [....]

灵命日粮:耶稣的祈求

读经:路加福音22章28-34节 

耶稣,祢会如何为我祷告?我从没想过要问耶稣这个问题,直到我朋友卢凯和我分享了他的经历。有一次,他需要更多智慧和能力去应对他无能为力的情况,于是他发自内心地呼求耶稣。知道他在祷告中提问了这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让我对祷告的理解和实践有了新的认识。

路加福音22章清楚记载耶稣如何为西门彼得祷告:“西门,西门,撒但想要得着你们,好筛你们像筛麦子一样。但我已经为你祈求,叫你不至于失了信心”(31-32节)。的确,彼得在面对严峻的考验时,虽然他的信心动摇了,但因着基督的恩典,他并没有失去信心。

彼得是个热心却软弱的门徒,使徒行传让我们看到,耶稣为彼得的祷告得蒙垂听。上帝使用彼得向犹太人和外邦人传讲基督的好消息。

耶稣祷告的工作仍然持续。保罗提醒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