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命日粮:只能想像

读经:哥林多后书5章1-10节 

在主日聚会中,我坐在露意丝身后的长木椅上。当敬拜团开始演奏诗歌《我只能想像》(I Can Only Imagine)时,我举起双手赞美上帝,与她那甜美的高音互相应和。聚会后,她告诉了我她所面对的健康问题,于是我们决定在她即将进行的癌症疗程期间要一同祷告。

几个月后在医院里,露意丝告诉我,她害怕死亡。我斜靠着她的病床,与她头挨着头地靠在一起,轻声祷告,并低声哼唱我们的那首歌《我只能想像》。几天后,露意丝就回天家了,面对面地敬拜耶稣,她有什么感觉呢?我只能想像。

使徒保罗给当时正面临死亡的读者,提供了抚慰人心的保证(哥林多后书5章1节)。我们在世上经历的苦难,或许会使我们痛苦埋怨,但我们的盼望紧系在天上的居所,那永远与耶稣同在的地方(2-4节)。虽然 [....]

灵命日粮:你叫什么名字?

读经:路得记1章3-8,15-21节 

洁恩在她第一任丈夫过世后再婚,可是她第二任丈夫的孩子们却不愿意接受她。后来,她第二任丈夫也过世了,他的子女因洁恩依旧住在他们的老家而憎恨她,甚至因为洁恩得到丈夫留下的一小笔生活费而指责她偷窃了他们的遗产。可想而知,洁恩深受打击,越发感到怨怼悲苦。

拿俄米的丈夫带全家人搬迁到摩押地,结果他和两个儿子都客死异乡。多年后,拿俄米带着媳妇路得,一无所有地返回伯利恒。全城的人一阵骚动,问道:“这是拿俄米吗?”(路得记1章19节)但拿俄米要大家别再叫她“拿俄米”(甜的意思),而要叫她“玛拉”(苦的意思),她说:“我满满地出去,耶和华使我空空地回来。”(20-21节)

你的名字也叫“苦”吗?你是否因朋友,家人或健康恶化而感到失望。现实状况不符期待,是否也令你怨 [....]

公义在哪里?

 

公义在哪里?

——只有纯洁无瑕的爱才能遮掩许多的罪

 

作者:Yasmine

有声播读:佳音

 

 

我喜欢写作,也是一个追剧狂人,基本上什么题材的剧我都有所涉猎。凭借多年的看剧经验,我发现所有的电视剧本总有一个跨越不过的话题:人们总在追求公平与公义。

 

经典反黑题材的电视剧《扫黑风暴》中,干警李正阳和他师父被人栽赃诬陷,他为求公义潜伏数十载,不顾危险只为得一个公平的结果。司法机关本应是一个国家公义的代表,但在剧中,政府、法院和警察却为了利益勾结在一起,草菅人命。当“公义”的天平开始倾斜,罪恶便滋生蔓延,为了掩盖一个谎言而去制造更多谎言,最后无法抽身、无法回头,被罪恶裹挟走向黑暗。

 

 

古装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中的女主角明兰谨小慎微多年,为探求当年母亲难产而死的真相。父亲是一家之主,本应是家中代表公义的存在,但却一味偏袒,结果一尸两命。明兰只好以身犯险,设计为母亲报仇,只为求得一个公平的结果。

 

当然,所有的剧本,无一例外,坏人必会被绳之以法,沉冤必会昭雪,因为这些剧要向大众传播积极的正能量,否则根本不会过审。但是,艺术来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在人手的审判下,公平和公义真的会临到每一个人的身上吗?

 

 

大家总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我想加一句,有江湖的地方就有不公。人们正是觉得受到了不公的对待,才要追求公正。别说那些家国大事了,就是咱们普通人的柴米油盐,那也是处处塞满了不公平的“鸡毛”。

 

这些年我的父母为了照顾两边生病的老人(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一直留在农村老家生活。可无论是爷爷还是外公,他们的孩子都不止一个,但是老人一生病,总让我们一家出钱出力。我的父母不可能放任老人不管,却管得也并非心甘情愿,每每抱怨老人偏私,不能公平对待每一个孩子。但是反过头来看,其实我的父母对待自家孩子也不能做到时时公平:小时候我跟我弟弟一吵架,父母总会训斥弟弟,实际上大多数时候是我的无理取闹造成的,但是在他们眼里,我的成绩比弟弟好,表现得也比弟弟懂事,有矛盾肯定是弟弟的错。因为这样的原因,弟弟也受到很多不公的对待。

 

后来,我进入社会,努力付出,却得不到公平的回报,心里总还想着,为何这些事情如此不公?但是在“江湖”摸爬滚打多年的“老人们”,似乎早已经放弃质疑,直接躺平了。

 

这个世界,哪里真的有什么公平和公义可言呢?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我开始对这件事持乐观态度:公平是存在的,而且随处可见,就在每个人的心里。

 

 

德国思想家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中说:有两件事使我越思想越心存敬畏,第一是闪着星光的天空,第二是在我心里说话的良心。而这两件事,都是上帝的创造——天空是上帝手所造的自然,人心是圣灵充满之地。

 

人人都有一颗跳动的心脏,自然,人人也都有良心,即使是再穷凶极恶的人,也是有良心的,而他们,或早或晚都会受到良心的谴责。什么是良心?耶利米书31章33节:“我要将我的律法放在他们里面,写在他们心上”,罗马书2章15节:“这是显出律法的功用刻在他们心里,他们是非之心同作见证,并且他们的思念互相较量,或以为是,或以为非”。每个人心中都被上帝刻上了律法,这就使得我们有了良心,因这律法,我们能知道是什么是得罪上帝的,律法的功用就是显出罪来。而罪一旦显明,良心就会受到谴责,这是上帝的灵在动工。我相信,每个人都有良心不安的时候,因为人活着就是会一直犯罪,即使不触犯世界上的法律,也会违反心中的道德律。

 

人们寻求公平和公义,就是在求一个心安,如何心安?只有一条路径可走,就是要治死罪。谁来治?当然是定罪者,定罪者有绝对的审判权,若这审判权在人的手中,总不得公义,因为人本身就是带着罪的偏见而存在,所以这审判权必须要掌握在无罪者的手中才能保证公平和公义。那么,谁最有资格做这件事?就是绝对公义的上帝,公义是祂的属性,祂的审判必定是最公正的。这样一来,公平和公义一定遍行大地,但人却没有了存活之地,因为不会有一人在上帝公义的审判下站立得住。

 

所以人们不要这么严格的标准,干脆自欺欺人当上帝不存在好了,过一日算一日,只求表面相安无事,至于死后的审判那都是到时候再说的事情。无论良心怎样不安,也好像没有上帝一样活着,直到年岁越长越大,就开始越来越害怕。

 

我们可以不管不顾,像鸵鸟一样躲避起来,但是上帝,却爱世人。没错,上帝是公义的,但也是慈爱的,这两种属性都在祂的身上且一点不违和。为了使将来定罪时人们能免于责罚,上帝亲自替我们承担了责罚。因着公义,在祂的审判标准下,罪的代价就是死(罗马6章23节),但是又因为祂的慈爱,祂就替代所有的死亡,赎出所有在罪恶之下的人,这是祂给信祂之人的恩典。

 

《扫黑风暴》中的高赫犯了重大罪过被判死刑,他的父母为了掩盖他的罪,为了救他免于死刑,却犯了更多的罪。人不能救人,也无法自救,用罪遮掩罪的结果就是犯更多更大的罪。只有上帝才能救人,因为祂是创造人的存在,因为祂是高过人的存在:上帝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祂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3章16节)。只有纯洁无瑕的爱才能遮掩许多的罪(箴言书10章12节),才能让我们免于承担罪的工价。

 

上帝的存在,给了我们公义的审判,也给了我们爱的希望。

 

人活一世,总会经历不公的事情,这些事情或让我们气愤难当,或让我们伤心失望,但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所有事情在上帝那里都会有一个公义的审判,也会有一个公平的结果。因为人承担不起这些结果,所以只要人真心在上帝面前悔改认罪,祂就亲自付出代价来成全这份公义。上帝的公义是绝对的公义,上帝的爱也是绝对的爱。无论何时总不要失去希望,正如阿摩司书5章24节所言:“唯愿公平如大水滚滚,使公义如江河滔滔”。上帝恨恶爱善,秉行公义,在上帝里面,万物都有定序。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灵命日粮:我们是寄居的

读经:利未记19章32-37节 

他们从战乱的祖国来到这个新的国家,一切都感觉截然不同,新的语言,学校,风俗,交通与天气,这对夫妇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适应。附近一间教会的会友们陪伴在他们身边,帮助他们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展开新生活。佩蒂带着这对夫妻到菜市场购物,让他们看看有哪些食品,以及如何购买各种产品。在逛菜市场时,这对夫妇看到他们在家乡最喜爱的水果红石榴,眼睛登时发亮,开心极了。他们给家里每个小孩都买了一颗,还放一颗在佩蒂手中以表示感谢。小小的水果与新的朋友,让他们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得到极大的安慰。

上帝藉着摩西向以色列百姓颁布了一套律法,其中包括一条诫命,就是要对待他们当中的外地人“如本地人一样”,而且上帝还命令他们“要爱他如己”(利未记19章34节)。耶稣将此称为第二大诫命,居于爱上帝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