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J

每日旅程:为什么是我?

读经:撒母耳记上2章1-9节

「耶和华使人死,也使人活;使人下阴间,也使人往上升。」(撒母耳记上2章6节)

在肿瘤科医生走进门的那一刹那,我就知道是不是好消息了。在与癌症抗争了三次后,要读懂他的心思并不难。如果他完全是一副公事公办的深沉样,我知道结果不会太好。以前他为我腹部的一个块状物做了多次的放射性治疗,在最近的一次会面中,他冲进谘询室,大声说道:「扫描结果看上去不错!」

每一次听到好消息,我都会赞美上帝。但有时我也会想,为什么是我?为什么不是其他人得医治呢?

我高中时最好的朋友死于癌症,那时我只有15岁。许许多多我认识的人都因病去世了。为什么我没有呢?

哈拿在撒母耳记上第2章的祷告帮我回答了这个问题。她赞叹说:「耶和华使人死,也使人活;使人下阴间,也使人往上升。」(6节)她赞美上帝的主权作为。「地的柱子属于耶和华。他将世界立在其上」(8节)。她赞美上帝是万有的主。

她的颂赞流自于一颗得到复兴的心灵。多年来,她一直盼望有自己的孩子(1章5节)。她丈夫以利加拿还有一个妻子,她有「儿女,哈拿没有儿女」(2节)。

哈拿在极度的愁苦中向上帝祷告,而祂也听了她的恳求(19节)。上帝赐福给她,让她生了儿子撒母耳。后来,她将撒母耳带到帐幕中,让他「终身」服侍上帝(28节)。她敬拜至高上帝的方式,就是留下撒母耳服事上帝。
当我们面对困难时,上帝会听我们的呼求。然后祂会按着祂的美意向我们显明祂的心意。我们可以称颂祂的名,凭信心来回应祂──不管结果如何(约伯记1章20-22节)。

有时候问问「为什么」也无妨。但无论何时,我们都可以相信上帝的主权和慈爱的手。——汤姆•弗尔腾

相关经文:
我要来说主耶和华大能的事,我单要提说你的公义。(诗篇71章16节)

问题思考:
上帝的主权如何能成为你的鼓励呢?当你在听到坏消息后赞美上帝,会发生什么呢?

每日旅程:看重身体

读经:哥林多前书6章12-20节

「岂不知你们的身子就是圣灵的殿吗?这圣灵是从上帝而来,住在你们里头的;…所以要在你们的身子上荣耀上帝。」(哥林多前书6章19-20节)

佛罗伦斯学院的一个大厅里陈列着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像,里面还有几尊他未完成的雕像。这些「囚犯」雕像比他那尊令人印象深刻的大卫雕像更有趣,因为那些只完成了一半的外形轮廓,让我们可以一睹正在工作的天才。它们仿佛在公开宣告说,米开朗基罗没有完成这些雕像,就是想要表达他的信念,正如这些囚犯的身躯挣扎着要摆脱大理石块,我们的灵魂也渴望摆脱身体的羁绊。

多么令人惊讶呀,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也如此轻看人的身体!如果米开朗基罗真的这样认为,那他为何要浪费一生来描绘和雕刻人物形象呢?

哥林多教会的基督徒也认为自己太属灵了,以致于身体配不上自己的灵命。他们主张单身的人不要结婚,结婚的人应该离婚,而不能离婚的已婚者至少要停止过性生活。保罗回覆说,性是美好的,结了婚的夫妇应当享受性并满足彼此的需要(哥林多前书7章1-11节;提摩太前书4章3-4节)。

哥林多教会的人也太属灵了,而无法相信肉体的复活。保罗提醒他们说「若没有死人复活的事,基督也就没有复活了。若基督没有复活,我们所传的便是枉然,你们所信的也是枉然。」(哥林多前书15章13-14节)

基督教是一个地上的、关注物质的信仰。它相信一位创造了我们这个美好世界的上帝,却「道成肉身,住在我们中间」(约翰福音1章14节),后来带着实实在在的身体复活,可以吃东西,也可以触摸(路加福音24章36-43节)。上帝在祂儿子里面,亲自来到世间。我们最像上帝的时候,不是在摆脱肉体时,而是在我们用身体来荣耀上帝的时候。——马可•威特莫尔

相关经文:
所以,你们或吃或喝,无论做甚么,都要为荣耀神而行。(哥林多前书10章31节)

问题思考:
有一种观念认为,我们的身体只是灵魂的暂居之处,复活怎么挑战这种观念呢?身体的健康和灵魂的健康之间有怎样的联系呢?

每日旅程:言语的力量

读经:箴言18章10-21节

「生死在舌头的权下。」(箴言18章21节)

在1950年代结束以前,墨西哥的科苏梅尔岛不过是被玛雅废墟环绕的一个小渔村。历史学家认为,玛雅人在西元一世纪期间曾在那里定居。在将近两千年的时间里,那里一直是墨西哥最大的海岛,一直没什么改变。

这一切在1959年改变了,当时法国航海探险家雅克•库斯托宣称,这个环绕着湛蓝海水和珊瑚礁的加勒比海岛,是世界上最佳的深海潜水胜地之一。正如他们所说,其他的就是历史了。今天,科苏梅尔岛已经成了成千上万的游轮观光客和各类潜水爱好者的固定停靠点了。

看看一个人的言语有多大的分量!一个人的支持使得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加勒比海岛在世界地图上占有了一席之地。言语具有强大的力量。言语不仅可以改变一个小小的海岛,也有力量给人带来「生或死」(箴言18章12节)。

我的属灵导师曾经讲过他父亲在他还是大学新生时给他的一句评语。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生,他希望自己的学识能给父亲留下深刻的印象,当时他碰巧听到父亲对母亲说他有一个「敏锐的头脑」。我的导师后来拿到了博士学位,并撰写了几本对人有益的书,他说:「我无法告诉你到底有多少次,父亲那句『他有一个敏锐的头脑』的评语曾给过我力量。在我求学的时候,每次我怀疑自己能不能及格时,父亲的话总能帮我度过难关。」我的朋友听到了「鼓励」的话语,使他能坚持下去(以弗所书4章29节)。

你的话语带着什么样的信息呢(箴言10章32节)?你有造就人的力量,也有摧毁人的力量。你要如何使用你的力量呢?——杰弗 · 奥森

相关经文:
颂赞和咒诅从一个口里出来,我的弟兄们,这是不应当的。(雅各书3章10节)

问题思考:
你应该怎么改变与人说话的方式呢?哪些词你要多用?哪些词你少用?

每日旅程:捐赠

读经:出埃及记35章20-35节

「凡心里受感和甘心乐意的都拿耶和华的礼物来,…。凡心里乐意献礼物的,…带来献给耶和华。」(出埃及记35章21-22节)

今天,在经济变幻莫测的形势下,慈善机构的官员担心会出现「捐助疲劳症」。这个词用来描述人们因为反复收到捐助的请求而产生的厌倦感。换句话说,他们停止捐赠了!

这个世界有那么多迫切的需要,我们很容易就会因自己的不足而力不能胜。但圣经要求我们要慷慨地对待那些有需要的人(申命记24章19-22节;马太福音5章41-42节),也要供应上帝的仆人。

我们会想到两个问题:
——我们如何分辨哪些是真有需要的人,哪些是「揩油的人」或骗子呢?
——我们没有什么东西可以施舍时,该怎么办呢?

有趣的是,圣经丝毫没有记载耶稣在世时曾将自己的东西给什么人。事实上,祂还倚靠别人的慈善。祂有一种属上帝的独特能力,可以让别人乐意捐赠的东西神奇地增多(马可福音6章31-44节;8章1-9节)。

在出埃及记第35章,我们可以深入地看看什么是上帝所喜悦的捐赠。那时,人们要建造上帝的帐幕。只有那些「心里受感和甘心乐意的」人才会捐赠(21节)。上帝没有要求每个人都要捐献。只有那些心中乐意的人才捐献。再者,他们献上的不仅仅是金钱,那些技艺嫺熟的工匠也献出了他们的才能和时间。

如果我们捐赠的前提是我们所拥有的一切都属于上帝,那么,遇到真有需要的人请求我们帮助时,我们就不会那么紧抓着那点微薄的财物不放了。重要的是,每一个「甘心乐意」的人都会捐出宝贵的东西。甘心乐意地捐赠你所拥有的,把奇妙的结果交给上帝。——提姆•古斯他夫

相关经文:
马可福音12章41-44节
使徒行传3章1-7节

问题思考:
你多久一次进上帝的殿呢?你可以做什么来更认真地祷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