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灵命日粮:非我所愿

读经: 诗篇37篇1-8节


你当默然倚靠耶和华。 -诗篇37篇7节


我的人生并没有按我的计划进行。我曾希望自己可以在十九岁结婚,生半打孩子,当个贤妻良母。然而,我却投入了职场,四十多岁才结婚,没有孩子。有好多年的时间,我心里盼望着诗篇37篇4节,能成为上帝给我的应允和承诺:「祂就将你心里所求的赐给你。」

但是,上帝并非总是都会「成全」(5节)。而这些没有被实现的心愿,偶尔会引发内心的伤感。也许,你和我一样,生活也并非按照你的心愿,但是从诗篇37篇里得到的一些心得,对我的确有些助益(虽然这篇诗的主旨,是在将我们与那些作恶的人作比较)。

在第4节里,我们学到不要让生活中那些没有实现的愿望,剥夺我们的喜乐。当我们愈来愈明白上帝的心意时,祂便成了我们的喜乐。

「当将你的事交托耶和华」(5节)。 「交托」一词意指「滚向」。圣经教师老洛克易尔说:「『当将你的事滚向耶和华』就好像一个人把他所无法承担的重担,交在一个比他更强壮之人的肩头上一样。」

「并倚靠祂」(5节)。当我们带着信心,将大小事都交托给上帝时,我们就是「默然倚靠耶和华」了,祂必要成就为我们设计的美好计划。 AMC

当我走在那生命旅途,
虽然看不清前方道路,
但我只需跟随祂脚步,
因祂已为我设计蓝图。 Thiesen
人心筹算自己的道路,惟耶和华指引他的脚步。 ──箴言16章9节


全年读经:
约伯记14-17章


灵命日粮:预备之地

读经: 约翰福音13章36节-14章4节


我若去为你们预备了地方,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我在哪里,叫你们也在那里。 -约翰福音14章3节


一对夫妻把年迈的婶婶接来同住。他们担心她会住得不自在。于是,他们把家中一个房间,装潢得与婶婶家里的卧室一模一样。婶婶到达之后,觉得那房间里的家具、挂饰,以及其他心爱的物品,都如此熟悉,像是在对她说:「欢迎回家!」

在约翰福音13章36节-14章4节,耶稣在最后的晚餐中对门徒说话,预备他们面对祂的死亡。西门彼得问:「祢要往哪里去?」耶稣回答:「我所去的地方,你现在不能跟我去,后来却要跟我去」(13章36节)。耶稣继续对彼得(也对其他的跟随者)说:「在我父的家里有许多住处;若是没有,我就早已告诉你们了;我去原是为你们预备地方去。我若去为你们预备了地方,就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我在哪里,叫你们也在那里。」(14章2-3节)

天堂是万国万民基督徒将来要团聚的家,它也是我们天父的家。祂在那里,为你、为我预备好了一个房间。

当你到达天国,耶稣为你开了天国的门,那时候你会知道,你回家了。 DCM

在那天上我有个家,
那里没有罪恶伤悲。
它以永恒之爱堆砌,
是为你我精心设计。 Bennett
对基督徒而言,天堂就是家。


全年读经:
约伯记11-13章


灵命日粮:当面对话

读经: 加拉太书2章11-21节


后来矶法到了安提阿,因他有可责之处,我就当面抵挡他。 -加拉太书2章11节


通信科技的发达,可能使我们失去和人对质的能力吗?毕竟,现在的雇主可以透过电子邮件,寄发裁员通知书。人们不再面对面地交谈,而是改由在脸书和推特上批评他人。或许我们应该舍弃这些工具,看看当保罗和彼得意见出现不一致的时候,保罗是如何和彼得沟通的。

因彼得所行的不合福音的真理,保罗就当面反对他(加拉太书2章11-16节)。当时,彼得原本与外邦人有交往。但当犹太人(相信罪人得救是透过耶稣,再加上守摩西的律法)到达时,那曾声称自己是外邦人一分子的彼得,因害怕来自犹太人的压力而离开了外邦人。保罗看见这种装假的行为,就以热切的心,在主的爱里当面指责彼得,因为彼得明知律法无法改变生命,却对这些律法主义者作出妥协。保罗提醒彼得,唯有恩典能将我们从罪的辖制中解脱出来,引我们进入自由之境,并且顺服上帝。

当面指出弟兄姊妹的错误,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是,却很可能因此而激发出纯正的行为,与合一的灵。惟愿因着圣灵大能的同行,我们都能负起责任,彼此以爱心说诚实话(以弗所书4章15节)。 MW

求主赐我真勇气,
指出同伴的偏离;
带着爱心和热诚,
帮助他们能得益。 Sper
良言一句,受益无穷。


全年读经:
约伯记8-10章


灵命日粮:近与远

读经: 诗篇145篇


凡求告耶和华的……耶和华便与他们相近。 -诗篇145篇18节


有健康的双眼,并不能保证可以看得清楚,这是我的亲身体验。在我经过一连串修复视网膜剥离的眼部手术后,双眼都有了良好视力,但它们却拒绝合作。一只眼睛看着远方,另一只眼却盯着近处,双眼不肯配合,反而互争主权。我的双眼一直无法对焦,直到三个月后,我戴上了新配的眼镜,情况才有改善。

这跟我们对上帝的看法有点类似。有些人喜欢「近看」上帝,他们将祂看成日常生活中亲密同在的上帝,因为这样会较能专注于祂。另一些基督徒则喜欢「远看」上帝,将祂视为以至高权能管理着宇宙的全能主宰,认为这样较能看清楚上帝。

哪一种看法是最好的呢?这实在是见仁见智。然而,圣经就像眼镜一样,能帮助我们看见两者都正确。大卫王在诗篇145篇里呈现这两种观点:「凡求告耶和华的……耶和华便与他们相近」(18节)以及「耶和华本为大,该受大赞美;其大无法测度」(3节)。

感谢上帝,我们的天父就在近处,祂聆听我们的祷告。祂的大能远在我们之上,因而能满足我们的需要。 JAL

祢是至高、至上的主,
却又亲近,聆听祷告;
满有大能,如此亲密;
因有祢爱,我心欢喜。 Sper
上帝如此伟大,足以关心我们最小的需要。


全年读经:
约伯记5-7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