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灵命日粮:两难之间

读经: 诗篇145篇1-8节


耶和华是至大的,配受极大的赞美。—诗篇145篇3节,新译本


一般人每天会查看手机约150次。让我们对此冷静思考一下:某样事物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但未必对我们有益。谷歌前设计伦理师崔斯坦•哈里斯(Tristan Harris)也认同这一点。他在一部纪录片中提出他的看法,片中也包含一些科技界顶尖人物的见解,而正是这些人将人们带入社群媒体。在纪录片中,他们不是赞扬社群媒体,而是发出警讯,一语道破我们面对的事实,正如这部影片的名称《智能社会:进退两难》。片中提到:“我们才是产品,我们的注意力就是那卖给广告商的产品。”我们将注意力放在自认为有价值或看重的事物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所关注的正是我们所尊崇的。

两难意味着我们面对必须做抉择的处境。不管你是否相信,你我在属灵旅程中,也处于两难之间,我们每天都必须选择:我要关注谁或关注什么?也就是我要尊崇谁或尊崇什么?在诗篇145篇中,诗人显然已经做出抉择:“我要天天称颂祢[上帝],也要永永远远赞美祢的名!”(2节)接下来的那节经文,道出了他如此抉择的缘由:“耶和华是至大的,配受极大的赞美,祂的伟大无法测度。”(3节,新译本)

诗人相信,没有任何事物比上帝更伟大,所以他将注意力聚焦于上帝。唯有上帝配得我们赞美。

博约翰

是什么吸引你的注意力,
夺走了你祷告或读经的时间?
你可以做哪些改变,防止科技成为你的偶像?
上帝,唯有祢配得我的赞美,
没有任何事物能与祢相比。


全年读经:
撒母耳记上1-3章;路加福音8章26-56节


灵命日粮:天父的珍宝

读经: 启示录5章7-14节


[他们]各拿着⋯⋯盛满了香的金炉;这香就是众圣徒的祈祷。—启示录5章8节


这是一把老旧的瑞士刀,随着时间的流逝早已失去光泽,也严重磨损。刀刃有缺口,刀柄也有凹痕,但却是我父亲的宝贝之一,被他放在梳妆台的一个盒子里。后来父亲将这把刀送给我,并对我说:“这是你爷爷留给我为数不多的物品之一。”父亲还小的时候,爷爷就过世了。父亲很珍惜这把刀,因他的父亲是他所珍惜的人。

圣经告诉我们,上帝也有一件我们意想不到的珍宝。在启示录4-5章,我们看到“四活物”与“二十四位长老”围绕着天上的宝座,在耶稣面前俯伏敬拜,他们各拿着“盛满了香的金炉;这香就是众圣徒的祈祷”(5章8节)。在古时候,香是供君王使用的珍贵之物(有如马太福音2章11节提到,献给耶稣的黄金,乳香和没药)。有时候在我们眼中,我们的祷告可能无足轻重,但上帝却要让你我的祈求呈到祂面前。

启示录5章强调耶稣配得一切荣耀,因祂是无罪的,却因着爱而为我们受死。耶稣配受敬拜,这让我们明白,为何上帝重视我们的祷告。对上帝而言,我们的祷告是宝贵的,因我们是祂所珍惜的人。由于祂对我们的爱是如此无私,无价与怜悯,因此祂期盼我们在祷告中亲近祂。

庞雅各

今天你要如何透过祷告表达对上帝的爱?
在祷告中,你要凭着爱心将
谁和什么事带到上帝面前?
慈爱的救主,祢“是配得权柄,丰富,智慧,能力,
尊贵,荣耀,颂赞的!”(启示录5章12节)


全年读经:
路得记1-4章;路加福音8章1-25节


灵命日粮:不要抱怨

读经: 出埃及记15章22-27节


摩西呼求耶和华。—出埃及记15章25节


亚力为了治疗牙齿的费用祷告,结果上帝回应了他的恳求,让他得到一笔意料之外的保险金,付清治疗费用。但此时,他必须进行另一次的牙科治疗。亚力不禁抱怨:我要去哪里找这笔钱啊?高昂的医疗费用令他十分不满。

然而,就在他需要付给牙医一笔预付款的时候,有位亲戚突然送了一笔现金给他。亚力说:“我觉得好羞愧,既然我已经看到上帝用保险金为我支付了上次的医疗费,我就应该寻求上帝的帮助,而不是埋怨。”

在以色列人进入书珥旷野时,他们已经历了上帝拯救他们走过红海(出埃及记14章)。然而,当他们因在旷野没有水喝而抱怨的时候,先前上帝奇妙的帮助似乎都被抛在脑后(15章22-24节)。翻译为“抱怨”的希伯来文是指违背上帝。但摩西的反应跟百姓的抱怨截然不同,他寻求上帝的帮助(25节)。过后,慈爱的上帝供应水给祂的百姓(25-27节)。

我们在有需要的时候,应该避免抱怨,我们可以像摩西一样向上帝求助。无论上帝的帮助是以奇妙的方式,实际的供应或别人的协助,或是赐力量让我们能够忍耐,我们都可以相信祂垂听我们的呼求,并且眷顾我们。

黃嘉仁

过去当你有需要时,是什么致使你抱怨?
你如何提醒自己像摩西一样,
总是向上帝求助?
信实的上帝,祢是我的供应者。
请帮助我以信心仰望祢,在困境中倚靠祢。


全年读经:
士师记19-21章;路加福音7章31-50节


灵命日粮:完全赦免

读经: 路加福音15章17-24节


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路加福音15章24节


海明威所写的一个短篇故事中,讲述了一个西班牙父亲渴望与久未联系的儿子重聚,就在当地的报纸上刊登一则启事:“帕可,星期二中午到蒙塔纳旅馆与我见面。我完全原谅你了。”当这位父亲于星期二来到了旅馆,发现竟然有一大群人正等着他,共有800个名叫帕可的人看到了启事而来到这里,渴望得到父亲的原谅。

这是个感人的故事,说出我们内心深处都渴望得到饶恕。这让我想起耶稣说的一个比喻,有个年轻人离开父亲,“任意放荡”,很快便陷入困境(路加福音15章13-14节)。当“他醒悟过来”回到家时(17节),在他还未向父亲开口道歉之前,那被他离弃的父亲就跑过去拥抱他(20节)。这位父亲高兴地喊着说:“我这个儿子是死而复活,失而又得的”(24节)。在这个比喻里,父亲代表上帝,儿子代表我们,并让我们一瞥天堂的喜乐,当你我回转归向天父,天上也是如此欢喜快乐。

饶恕能挪开罪疚的心灵所背负的重担,但饶恕就像礼物一样,必须接受才能得到。海明威从未告诉我们,他笔下的那位父亲是否找到他的帕可。耶稣这个比喻中的天父,祂的众儿女会回转归向祂吗?这位天父正张开双手,等待你我的回应。

霍薛顿

想像你是帕可的父亲,
有个疏离的孩子,你有何感受?
是什么拦阻你接受上帝的饶恕?
天父,祢知道我所做的一切,
祢的饶恕让我无法抗拒。我要感谢祢,
接受祢的赦免,回到祢的身边。


全年读经:
士师记16-18章;路加福音7章1-30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