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腓立比书灵修 | 敢于冒险的领袖(有声中文)

作者:Tracy Phua,新加坡

翻译:Joy,中国

有声播读:杨澜,中国

 

今日经文:腓立比书2章25-30节

然而,我想必须打发以巴弗提到你们那里去。他是我的兄弟,与我一同做工,一同当兵,是你们所差遣的,也是供给我需用的。他很想念你们众人,并且极其难过,因为你们听见他病了。他实在是病了,几乎要死;然而神怜恤他,不但怜恤他,也怜恤我,免得我忧上加忧。所以我越发急速打发他去,叫你们再见他,就可以喜乐,我也可以少些忧愁。故此,你们要在主里欢欢乐乐地接待他,而且要尊重这样的人;因他为做基督的工夫,几乎至死,不顾性命,要补足你们供给我的不及之处。

 
我从来没想过自己会在台湾最北端找到一座专门为一个宣教士而建的博物馆。Mackay博物馆是为了纪念George Leslie Mackay对台湾人的宣教和忠心服侍而建的。
 
Mackay于1871年12月31日抵达福尔摩沙岛(今天的台湾),他发现该岛北部没有宣教士。因此,他决定把淡水作为他的宣教基地开始宣教工作。
 
因为外表的不同,当地人对他充满敌意,但27岁的他并没有停止与他们接触。尽管遭受身体上的虐待──有时会被扔生蛋和垃圾──他仍然决心成为主的见证人。他带领信主的第一位信徒后来成为了福尔摩沙岛的第一位牧师。
 
George的事工证明了他对上帝和福尔摩沙人民的爱。他仆人般的心和对当地人真挚的爱深深地打动了他们。他曾大胆宣告:“为了在福音中服侍这里的人,若有千条性命,我愿意全部献上给他们。”
 
在腓立比书中,我们也读到了一个类似的人物——以巴弗提,一个“不顾性命”服侍基督的人(30节)。
 
在腓立比书2章25-30节中,保罗赞扬了以巴弗提的奉献和为主所作的工作。虽然是很短的几句,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两点:1.保罗和以巴弗提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第25节中保罗称他是自己的兄弟,同工和战友)。 2.以巴弗提不怕为服侍主耶稣基督而牺牲自己的生命( 30节)。
 
当腓立比人听见以巴弗提生病时,他们就忧愁。因此保罗打发以巴弗提回去,好叫他们可以“喜乐”(28)节。以巴弗提不仅广受爱戴,还对腓立比人充满怜爱,所以他不想让他们为自己的状况担忧( 26节)。这该是多么无私啊?以巴弗提总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之前。
 
从这几节经文中,我们可以看出保罗和以巴弗提都是值得我们效仿的人:他们愿意被派往任何地方,服侍任何人,且愿意牺牲自己的一切。他们让我们看到拥有一颗仆人的心是怎样的——那就是把别人的需要放在自己之前,并愿意为基督受苦。
 
今天,我们也被呼召如此行。虽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被呼召离开自己的家园并跨越海洋去服侍其他族群,但George Mackay、保罗和以巴弗提的例子, 提醒我们在培养自己那颗仆人的心和甘心服侍周围的人时要时常仰望耶稣。
 
当然,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一直在教会的唱诗班服侍,虽然每个星期四晚上都要去岛的另一端排练很辛苦,但我被以巴弗提的榜样所鼓舞,也很感恩上帝使用唱诗班来祝福他人。
 
我丈夫和我每天晚上睡前都会读一章圣经。我们祷告祈求上帝的话能在困难时期不断提醒我们,要将忧虑、挫败感和私利卸下。就像那些走在我们前面追随耶稣的前辈一样,愿我们也能成为忠心服侍并愿意将我们的生命奉献给基督的人。
 
问题反思:
1.想想那些为福音冒险的人。是什么给他/她勇气这样做?他/她的榜样会如何激励了你?
 
2.你最近是如何在服侍上帝的过程中培养一颗仆人的心的?
 
3.你可以在传福音或以爱心服侍他人上做出哪些牺牲?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原文与译稿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黑暗中的旌旗

灵命日粮:不喂食巨怪

读经:箴言26章4-12节 

有句英文的网络俚语说:“不要喂食网络巨怪!”“网络巨怪”指的是那些蓄意在网络论坛,聊天室或留言版上制造争端的人,他们故意发布挑衅且伤人的评论,激怒读者以打断原本正讨论的主题。但对这些评论不理会,不回应,就是不“喂食”巨怪,可以防止这些人使议题偏离正轨。

在讨论具有建设性的议题时,难免会遇到不感兴趣的人。但“不要喂食网络巨怪”就有如箴言26章4节的现代版翻译,警告世人不要与傲慢,不愿接受忠告的人起争执,避免与对方沦为同一水平。

但反过来说,即使看似冥顽不灵的人也有上帝的形象。若我们随意将他人排除在外,不予理会,那么我们可能才是那个不愿接受上帝恩惠的傲慢之徒(参阅马太福音5章22节)。

这或许可以解释,箴言26章5节为何提供与第4节完全 [....]

灵命日粮:合一

读经:以弗所书4章1-6节 

在1722年,一小群住在现今捷克共和国的摩拉维亚弟兄会基督徒,因为受到迫害,而逃到一位仁慈的德国伯爵的领地。他们在那里住了四年,人数增加至300多人。然而,他们虽然都是受迫害的难民,却没有成为互相扶持的群体,反倒充满冲突,因对基督信仰有不同的看法而导致分裂。后来,他们在祷告之后做了一个看似微小的决定,但却带来惊人的改变。他们放下歧见,转而重视他们的共同点,结果便带来了合一。

使徒保罗热切地劝勉以弗所教会的信徒要彼此合一。罪会带来问题,私欲和人际关系的冲突。但是对于“与基督一同活过来”的以弗所信徒而言,蒙召是为了要在日常生活中活出新的身分(以弗所书5章2节),他们首要的任务是“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4章3节)。

这种合一不 [....]

灵命日粮:不计代价

读经:约翰福音12章37-43节 

电影《使徒保罗》赤裸裸地揭露了初代教会所遭受的迫害。就连这部电影中的小配角都显示出当时跟随耶稣有多危险。看看以下这些列在演员名单中的角色:被打的女人;被打的男人;受迫害的基督徒甲,乙,丙。

跟随基督往往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现今在许多地方,跟随耶稣仍是一件危险的事,许多基督徒也能感受到初代教会那样的迫害。然而,我们有些人会主观地以为自己“受迫害”,我们会因自己的信仰受到嘲笑,或怀疑自己因信仰而没有获得升职,感到十分愤慨。

牺牲社会地位和牺牲生命,两者显然有极大的差异。然而从现实的角度而言,个人利益,经济稳定和社会接纳,往往是人们强烈的驱动力。我们从早期改信耶稣的人身上,也能看见这点。使徒约翰提到在耶稣即将被钉十字架的前几天,虽然多数的以色列人依旧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