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灵命日粮:无法测度的救主

读经:约翰福音6章47-51,60-66节 

去年,我和几位朋友为三位罹患癌症的姐妹祷告。我们知道上帝有医治的能力,所以我们每天祷告,求上帝治愈她们。我们曾亲眼见到上帝使人痊愈,也坚信祂能再次施行医治。在抗癌过程中,她们似乎都有好转的迹象,我们也欢欣喜乐。但到了秋季,她们全都离开人世。有人认为,这是最“终极的医治”,从某方面而言,也的确如此。但她们的离世仍让我们心痛,我们多么希望上帝在今世就医治她们,但因着某些我们无法明白的因由,神迹并未降临。

圣经告诉我们,有人跟随耶稣,是因祂行了神迹,可以满足他们的需要(约翰福音6章2,26节);有人只将祂视为木匠的儿子(马太福音13章55-58节);有人期望祂能成为政治领袖(路加福音19章37-38节);有人则视祂为伟大的教师(马太福音7章28-29节)。也有人因祂的教导深奥难 [....]

灵命日粮:解忧秘方

读经:马太福音6章25-34节 

有一个诚实守法的人,接到一通语音讯息:“我是警察局的陈警官,请回电给我。”他开始担心,害怕自己也许做错了什么事。他不敢回电话,好几晚都辗转难眠,脑海里浮现各种可能发生的情节,担忧自己闯了祸。那位警官没有再打电话来,但那人的烦恼却萦回数周。

关于担心,耶稣问过一个有趣的问题:“你们哪一个能用思虑使寿数多加一刻呢?”(马太福音6章27节)这或许能帮助我们检讨逢事担忧的倾向,因为这句话提醒我们,担心并无济于事。

当我们遇到问题时,或许可以尝试采取以下两个步骤:采取行动并信靠上帝。如果我们可以做些什么避免问题发生,那么就采取行动。我们可以向上帝祷告,求祂引导我们当如何进行。即使我们没有办法做什么,让人欣慰的是,上帝绝不会束手无策。祂可以代替我们采取行动,所以我们能信 [....]

雅各书灵修 | 不可轻忽偏心待人之罪(有声中文)

作者: Melvin Ho,新加坡

翻译:Tutu,中国

有声播读:刘弟兄,中国

读经:雅各书2章8-11节

身为家中的老二,成长过程中我总感觉我的父母更偏爱我的哥哥和弟弟。我在学习和游泳方面都不如他们,因此每当我的父母夸奖他们并奖励他们优先挑选食物和礼物时,我都会感到非常嫉妒。而且每当我们一起犯错时,我总是那个被骂得最惨,又最难被原谅的人,我感到了深深的不公平。

虽然小时候的我对父母的评价可能也不大公正,但这种被不公平对待的感受对我的情绪健康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我的自尊心因此受损,小时候的我经常感觉自己不如哥哥弟弟,也不被父母疼爱。直到青少年时期成为基督徒后我才逐渐开始恢复自尊。我开始坚信一个事实:无论我是否优秀,上帝都会无条件地爱我。

不可否认的是,我也有过偏心待人的行为。在学校和职场中,我对待某些同学和某些同事更好,因为相比较其他人我更喜欢他们的性格。在这样的时候,我并没有考虑到我的行为会对他们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因为当我们是被偏爱的那个或者当我们自己在偏心待人时,我们很可能会轻忽这种罪的影响。

然而,雅各提醒我们,偏心待人违背了基督最重要的教导——爱人如己。他甚至把偏心待人与杀人和奸淫这两种罪同列,只要犯了一条,就是犯了律法的众条(第10节)。

当我回顾过去的经历时,我意识到偏心待人之罪的核心是缺乏爱弟兄的心。这难道不是一切罪的根源吗?

正如加拉太书5章14节告诉我们的:“因为全律法都包在‘爱人如己’这一句话之内了”。当我们偏心待人时,我们往往不会考虑到受害人的感受以及这样的做法对他们的影响。我们不但没有爱他们,反而在伤害他们。

我们的偏心行为不仅降低了他的自我价值,给他的心灵留下了伤痕,同时也否认了他作为上帝深爱之子的身份,还会对他的性格和今后的行为产生负面影响。

在圣经中,我们看到偏心待人导致了怨恨并最终造成了非常可怕的后果。以撒对他两个儿子以扫和雅各的不平等待遇,使得他们兄弟感情破裂。而雅各对约瑟的偏爱导致约瑟的哥哥们怨恨他并把他作为奴隶卖掉。

我们是否也在轻忽自己偏待他人的罪呢?我们是否感觉不到自己偏心待人,并且忽视了它带来的可怕后果呢?

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命,谦卑地追寻主的指引。让祂帮助我们在以后的生活里更好地理解祂的律法并对自己生命中大大小小的罪更加敏感,以便我们能够活出一个真正爱主和爱邻舍的生命。

 

问题反思:

1. 在家里、工作中、教会里或其他社交圈中,我是否有过偏心待人的情况?我是否轻视了这种罪行的严重性?

2. 我要怎样才能做到去爱穷人?甚至去爱我的敌人?并且毫无偏心、平等地对待他们?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新的旅程

灵命日粮:平凡人

读经:撒母耳记上16章1-7节 

威廉·克理(William Carey)出生在英格兰一个贫穷家庭,自小体弱多病。他的人生看似黯淡,但上帝对他却有许多计划。尽管有极大的困难,他还是去了印度,在那里带动令人难以置信的社会改革,并将圣经翻译成数种印度的语言。他爱上帝与众人,为上帝做了许多事工。

耶西的儿子大卫是个平凡的少年,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似乎是伯利恒山区毫不起眼的牧童(撒母耳记上16章11-12节)。但上帝看重的是他的心,对他的生命有所计划。那时,扫罗王因不顺服而被上帝厌弃。先知撒母耳还在为扫罗的抉择而悲伤时,上帝要撒母耳从耶西的众子中膏立另一个王。

当撒母耳看到高大俊美的以利押时,想当然地认为“耶和华的受膏者必定在祂面前”(6节)。但是上帝选择君王的策略与撒母耳截然不同。事实上,除了耶西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