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lationship

面对苦难的勇气

面对苦难的勇气

作者:Paul

语音播读:Luke

 

各位亲爱的读者们,不知道在您的基督徒生命中有没有类似的挣扎——就是在许多的处境中,我们往往会面临一个选择:「是否要因着顺服上帝的话语,承受紧接而来的苦难」。这是什麽意思?例如,圣经呼召所有上帝的儿女要诚实 ; 但在现今的职场中,很多时候「诚实」就意味着利益上的损失,甚至可能必须要成为公司中的异类。又或是,圣经告诉我们要「爱人如己」; 可是,「爱人如己」通常表示我们要不断的牺牲自己的权益,而这是明显违反现今文化的观点。其实这样的景况不单是在职场,同时也充满在我们的家庭、学校和婚姻中。所以,虽然我们所在的环境,可能不会有来自外在直接的压力和苦难,但必然会面对从「世界文化和思想」来的挑战。因此,若我们诚实的面对自己,会发现一个顺服上帝话语的人总是活在「苦难和压力」之中。那我们是如何面对苦难呢?但以理书第三章的圣经故事,可以给予我们真正的方向和确据。

本章的背景是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攻下了犹大南国后,就掳去了一些以色列的年轻人,使他们成为自己的臣僕(但1:3~6)。当时尼布甲尼撒造了一座金像,吩咐所有的人都必须敬拜这座像,凡不敬拜的人就会被丢入火窑之中(但3:5~6)。然而,有三位以色列的青年人——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却不愿意遵照尼布甲尼撒的命令,因此有些巴比伦人就来控告他们(但3:8~11)。所以,尼布甲尼撒王非常震怒,就对他们说:「你们再听见角、笛、琵琶、琴、瑟、笙,和各样乐器的声音,若俯伏敬拜我所造的像,却还可以;若不敬拜,必立时扔在烈火的窰中,有何神能救你们脱离我手呢」(但3:15)。

从上述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面对到一个严峻的处境——「因顺服上帝的话语,失去性命 ; 或是为了自己的性命,选择敬拜王的金像」。亲爱的读者们,当然他们所面临的景况确实比我们艰难太多,但所面对的挑战却是雷同的。在今日,整个文化的潮流都在告诉我们:「要为自己而活 ; 要为着自己的梦想和目标而活」; 所以,从艺术、影剧、音乐、书籍到人与人之间的谈话,我们都可以听到这样的观点:「不要在乎别人怎麽想,不要让别人定义你,你可以自己定义自己,要活出美好的自己」。当有人不愿意「遵照」这样的思想去行时,我们就会发现「他」就会逐渐成为了异类,准备面临来自文化群体的压力和排斥。我们有看到了吗?儘管没有实体的金像伫立在前 ; 但是文化的金像却如此真实的逼迫着我们向它卑躬屈膝。而很可惜的是,我们同时也是身处在一个非常不愿意受苦的时代(受苦不就代表着我的利益受损了吗),因此为了「逃避」拒绝跪拜文化偶像所带来的苦难,我们可能会选择:「完全的拒绝这个世界,躲进自己的堡垒之中,对于非基督教的事情漠不关心 ; 抑或是,我们会修改上帝的话语,认为上帝爱我们,所以我们可以任意妄为」。但这都不是圣经所给予我们的教导。因此,让我们来看看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是如何来回应这样的压力和苦难的。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对王说:「尼布甲尼撒啊,这件事我们不必回答你,即便如此,我们所事奉的神能将我们从烈火的窰中救出来。王啊,他也必救我们脱离你的手;即或不然,王啊,你当知道我们决不事奉你的神,也不敬拜你所立的金像」(但3:16~18)。

各位读者们,这实在是非常好的榜样。从他们的回答中,有一句很关键的话语:「即或不然」。这使我们看到,他们并没有想尽办法「逃离」这个世界给予的压力和苦难 ; 也没有因着苦难,而选择违背神的话语。同时,经文告诉我们,面对苦难的动力并非是因为他们的意志力,而是在于他们的信仰告白:「我们所事奉的神」。是的,沙得拉、米煞、亚伯尼歌确实因着这样的回答被丢入火炉中,可是我们却看到了神与他们同在(但3:25)。而我们也确实有可能因着顺服神,而被丢入属于你我的火炉 ; 但读者们,你要知道「我们所事奉的神」必会与我们同在,因为祂——主耶稣基督已经为我们被丢入终极的火炉中,就是十字架。因此,很有可能在现今的苦难中,我们似乎看不到尽头和光明 ; 但是不要惧怕,我们的主耶稣基督与你我同在。而更美的是,因着基督救赎与复活,当我们结束地上苦难的时候,上帝必会医治、怜悯、恢复和接纳我们。不但如此,祂还会邀请我们进入祂的宴席,一同吃喝快乐,在那时就不再有眼泪和疼痛了(启21:4)。

    我们如何能在面对这充满苦难的世界,并能站立的稳?答桉就是,你要藉着上帝的话语,定睛仰望基督耶稣,不断的思想福音。直到真理充满在你的心中,使你能够真正的明白、确信并充「满勇气与喜乐的」相信基督所说的:「我将这些事告诉你们,是要叫你们在我里面有平安。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约16:33)」。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好奇怪,我竟然不介意我老公不帮忙做家务了

 

作者:可悦

 

过年的时候,我突然发现,我老公最近很久没有帮忙做家务,或者主动照顾孩子起居(除了陪玩)了。比这更让我心头一惊的是,我竟然一直没有意识到,也没有因此生气。这,实在太奇怪了!

我不是一个很介意老公一定要分担多少家务的人,因为我很享受做家务,也觉得自己家务做得挺有效率的。但在结婚之前我就通过读各种婚姻预备书籍有概念:夫妻应该分担家务,哪怕只是倒垃圾。然而结婚后,我发现我的先生更喜欢工作,而非家务。虽然他不抗拒做家务,但要他每天固定分担某一项家务对他来说不现实。他总是说:“如果有什么需要做的,告诉我具体做什么就好。”但其实他因为工作关系,并不是时刻都能在我需要他帮忙的时候出现,所以他参与家务的时间,真的只是偶尔。最后连垃圾都没办法帮忙倒……这实在是打破了我心中对好老公的定义。

 

你对好老公的定义是什么?

因为结婚之前,我们都已经信主,所以我对我的老公有很多“基督徒丈夫”的期待。比如谦卑、疼爱太太,特别是表现在主动分担太太家务这方面。如果结婚,我期待我的先生会主动扫地、拖地,这简直就会是我心中的超级英雄;如果有小孩,我希望他可以半夜起来给宝宝喂奶,至少每天帮孩子洗澡或读故事。但实际的画面跟我的想象实在相去甚远。一开始,我会因为自己想成为一个不抱怨,有无限包容的贤妻良母而忍耐。但忍着忍着,各种奇怪的想法就开始跑出来:“他怎么可以这么自私?完全看不到其他人的需要,只知道坐在那里等待被服侍?” “他父母太溺爱他了,小时候什么家务都不让他做,所以他现在完全没有想法要参与家务!” “我们出门在外,他又没有在工作,为什么还是我从早到晚照顾小孩,他在那里刷手机?这太不公平了!”有的时候,我还可以开玩笑跟他调侃,说很抱歉自己没有办法跟他一起刷手机,因为我还要帮小孩子洗澡。到后面,这些内心底的怨言因为日积月累没有正确地梳理就爆发了,会觉得跟很多其他我们关系中的问题一样,不爱做家务就是先生不够爱我的证据。

 

接纳我?接纳他?

我以为上帝会立即批评处理我先生,为我伸冤。毕竟很久以前我有在祂面前谦卑,先改变过自己。没想到,这次还是一样的配方,祂呼召我先审视自己。我开始整夜睡不着觉,而我老公睡得安稳得不得了。我不敢相信上帝是想让我先跟祂认罪道歉。我不敢相信,就算我听两个小时的圣经,不停地听赞美诗,我也还是睡不着。做错或没做好的,不是我老公吗?在睡不着的时间里,我实在没有其他事情可以做了,只好开始祷告起来。我先来到上帝面前,告诉祂我内心的伤心、委屈,顺便告诉祂,我知道我应该为我的老公祷告,但是我真是一句都祷告不出来,因为我内心充满了愤怒,也充满了恨。于是我又开始向上帝认罪,为我的不原谅和苦毒道歉。这些积累的怨气让我变成了一个容易生气的人,我也变得对他人不再有恩慈。我不能很好地透过祂的眼光去接纳欣赏我自己,在遇到麻烦的时候也不再去仰赖上帝的恩慈。我开始用人的眼光去看我自己,而不是上帝的。不管外界对我的影响是如何,我的责任应该是守护好我的心,在上帝面前做一个祂喜悦的人——一个依靠祂,在祂里面有安全感,又可以因着祂的爱去爱人,温柔待人的人,哪怕是对待仇敌。而不是一个被灰心、失落、怨恨充满,而无法为他人祷告的人。

 

 

新造的人

我一直以为信主后我就是一个新造的人了,却不想信主十多年后,上帝在我里面还有许多更新的工作要做。并且更新的程度,简直是从里到外。以前看不到,或不想面对的自己身上的问题,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原生家庭的问题都更多地显露出来。我很想说,我认错祷告后一切就都好了。的确是那样,只是不是一夜之间。我开始在我的生活中一点一点做出其他的改变。这当中包括寻找专业的辅导,调整自己的时间分配,甚至包括锻炼身体。我把自己和自己的时间交到上帝的手中,把自己对人事物的评判交到祂手中,把我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交到祂手中,也把价值观交到祂手中,由祂重新塑造。这当中,我会困惑,会怀疑,也会需要等待自己的突破,但我知道,前面有出口,祂在引领我。

回到我先生的事情上。我没再去管他是怎样对待的我,或者他是怎样做丈夫这件事情很久了。当然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有碰撞,我会“旧疾”复发。但规律就是,当我越多地关注自己与上帝的关系,而不是我与先生的关系,或者我先生与上帝的关系时,我们两个成长的空间就越大,速度更快了。我的先生还是不会主动做家务,但这对我来说已经不再是问题。因为我不再需要他成为一个标准的好“基督徒丈夫”。我开始明白,人没有标准模式,关系也没有标准模样,就像人不能有刻板审美一样。我的老公不爱做家务,不代表他不爱我,或许是他成长的经历或个性让他想不起主动承担家务,与其改变他,不如从其他角度欣赏他以及用其他方法解决家务问题吧。比如,他很喜欢工作,那就让他多工作,赚的钱给我花吧,哈哈哈哈。但在改变我的时候,上帝也在我的先生里面做了更新的工作,让我都快认不出来了。所以,在请上帝改变我们的另一半之前,快请上帝改变我们自己。你不想更早成为上帝手中那无比美丽的作品吗?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成为你的朋友

成为你的朋友
作者:畅然

     基督徒的一生都掌握在上帝手中,即使交友也是一样,上帝将不同的人带到我们的生命中,使我们成为祂恩典流通的管道和器皿,将祝福带给我们的朋友。孔子说过「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意思是与正直的人、诚实的人、见多识广的人做朋友,是有益处的。我们该如何效法那位良友,做别人的好朋友?笔者认为,要首先有愿意成为他人好朋友的心。

1. 学习认识他
水中照脸,彼此相符; 人心相映,也是如此。(箴言27章29节)上帝创造基督徒,绝不是让我们与众寡合,而是彼此交通。朋友就好像我们的镜子,我们与他们互动,好认识自己在不同情景下的反应,从他们和我们的相似之处中发现他人和自己的本相,得到他们的劝诫、讚美或者责备。

认识人绝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需要愿意付出时间、资源,来与对方建立关係。圣经当中,主就是这样做的。得知税吏撒该想见他,他就住在对方家里。当百夫长说他的僕人生病时,耶稣也是毫不迟疑地说「我去医治他。」除此以外,他还去西门彼得家医治他的岳母、去管会堂的家医治他的女儿。

回顾一下,当我们追剧、打游戏时,是否忽略身边朋友心灵上的需要,少一句真诚的关心?我们是否也有像主这样的爱心,去接待、医治,为的就是想更认识一个灵魂?
认识人也需要适度开放自己。因为过去一些受伤的经历,年纪渐长的我不愿意再向人倾诉自己的心声,担心自己会向人倾倒负面情绪。为此,我常常疏于与朋友联繫,因为服事、工作的缘故,甚至到了电话不接、信息不回的程度。一位朋友为此责备我,我解释说,因为我有时也有负能量,不愿意倾倒在他人身上,她有时向我倾诉情绪,我也无法承接。她先向我道歉,接着说:「朋友之间本来就可以互相倾诉一些难过的事,不能相互倾诉的朋友要靠什麽链接?靠空气吗?」
这件事让我有很多反省,或许发生过一些事,让我们不再轻易信任别人,这没问题。不过,若是真的认定并选择一个人为你的朋友,也要适度向人开放。「「铁磨铁,磨出刃来,朋友相感(原文作“磨朋友的脸”),也是如此。」(箴言27章17节)因为唯有真诚相交,才可磨练出更好的性格和思想,朋友之间互相砥砺、交流和分享,让我们彼此更加坚韧,认识自己和认识他人,从此而来。

2.凭信真爱他。

哥林多前书中这样诠释爱的真谛:爱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哥林多前书13章4-6节)我们选择一个人做我们的朋友,就是要选择爱他。

圣经教导我们,所有的承诺都要基于爱的关係。我们爱朋友,并不因为这是一种基督徒或者作为朋友的义务,我们也无法仅凭自己有限的个人意志去爱。谁能保证许下了婚姻誓言,夫妻就不会离婚?谁能保证签下了合同,员工的出席率就达到百分之百?谁能保证今天跟朋友约好下週相聚,我们就不会失约?

「我们爱,因上帝先爱我们。」(约翰一书4章19节)因为 基督已经做了我们的表率,在十字架上使我们与上帝和好,而我们也这样爱人。

祂为门徒洗脚,我们也学习谦卑,放下自己的骄傲,服事我们的朋友。祂行医治神迹,我们也抽出时间,安慰心肠破碎的朋友,探望卧病在床的朋友。祂教导门徒,我们也传福音给需要上帝儿子生命的朋友。

凭信心真爱我们的朋友,而不只是凭藉他们的表现,他们是否付出与我们对等的东西,不只是凭藉义务。我们只要仰望 上帝,求祂赐给我们力量。真实的友谊往往伴随着摩擦、争执,但是只要我们仍愿意倾注情感,也就会更多相信爱。我们看到上帝的爱在我们生命当中所做的工作,也看到我们的爱在朋友生命当中所做出的改变。

3. 选择原谅他
有时候很奇怪,我们会选择原谅一个素不相识的人,但却很难选择原谅自己的朋友。曾经付出的爱是真的,但经历的伤害也是真的。儘管我们真的经历了伤害,但如若真有回旋馀地,想想看我们是否真的尊重过其他人?

大学毕业后我经历过一段与人同住的日子,当时的舍友是我的好朋友。同住摩擦不断,我从未与人产生这麽多的冲突。一次我无意看见她与我们共同好友的聊天记录,上面细数我得罪她的种种行为。在她的口中,我是一个得到爱却不懂得分享爱的人,后来我们又有几次激烈的冲突,我始终把自己当成一个受害者。

我至今耿耿于怀。我教会的牧师问我:「你愿意原谅她几次?」我恍然发觉,会不会我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要求别人?人与人的相处,好像有一条无形的线隔在中间,我们不该用自己的线衡量别人。我期望我的朋友彬彬有礼、不与我发生冲突,我的朋友期望她的朋友绝对真实、毫无隐瞒。我是否按照她喜欢的方式与她相处?是否体谅、理解她?

彼得来找耶稣,对耶稣说:「主啊,我弟兄得罪我,我当饶恕他几次呢?到七次可以吗?」
「耶稣说:『我对你说,不是到七次,乃是到七十个七次。』」(马太福音18章21节)

后来,彼得三次不认主,而主仍然给他机会,也告诉他,「你回头以后,要坚固你的弟兄。」

主赦免我们的罪,不断给我们机会。这样的爱激励了彼得去悔改,以至于彻底翻转了他的生命。我们也可以效彷主,虽然我们并不能像主一样,能够预知我们的弟兄会得罪我们几次,但当我们为着主的缘故饶恕他们的时候,或许收穫了一个更加忠心的朋友以及让他们在生命当中有所改变。即或不然,当我们选择结束一段关係的时候,也可以了无遗憾。

「滥交朋友的,自取败坏,但有一朋友,比弟兄更亲密。」箴言(18章24节)。上帝是我们最好的朋友—— 正像《恩友歌》里唱得那样:「何处能寻这般良友,同嚐一切苦与愁?我们弱点主都知道,放心到主座前求!你若正逢友叛亲离,快向耶稣座前求!到祂怀中祂必保护,有祂安慰便无忧。」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被你深深医治,再进入更深的爱中

作者:Lynn

语音播读:木木

 

 

在与同为基督徒的男友进入远距离恋爱之前,我没有任何与主内弟兄交往的经验,只是会时常莫名地恐惧进入亲密关系和婚姻:感觉自己已经支离破碎,没有力气再去爱一个人;也不期待找一个人对自己嘘寒问暖,因为我可以把自己照顾地很好。那时的亲密关系之于我,是可有可无的,某种程度上来讲,甚至是个麻烦。

 

而与男友的这一段关系,因着我们之间有着上帝的参与而变得不同,它正慢慢地改变我对亲密关系的看法。现在亲密关系之于我,是两个人携手与上帝同行,彼此陪伴属灵生命成长的过程;更是经历上帝更深的医治与爱,让自己能够走入更深的爱中,与祂建立更为亲密的关系。

甜蜜过去,亲密才开始

 

在关系中的前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是挺让人上头的。我们通常会感受到极强的圣灵带领,十分笃定对方就是那个“对的人”;我们享受关系中的甜蜜时光,庆幸真实的自己终于被对方看见、被接纳、被同理;我们感动于对方恰到好处的付出,终于能体会到圣经中提及的“两个人总比一个人好”(传道书4章9节)

 

然而随着关系进入到水深之处,生命中最为破碎的那一部分开始逐渐向对方展露,我们蓦然发现好像对方已经不再是当初吸引自己的那一位了,甚至开始怀疑,如果他/她真的是上帝赐下给我的Mr /Miss Right,为什么上帝会让我在这段关系中感受到那么受伤,说好的祝福在哪里呢?

 

这时失落的情绪会笼罩着你,而或许这才是真正亲密的开始。

敞开伤口,让上帝医治

 

我是一个外表上看上去极其独立和干练的人,凡事都以目标为导向,好像不需要任何人的帮助。对以前的我来说,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是最为重要的,不论是在工作还是在侍奉中;亲密关系常常带给我痛苦,对我来说这段关系很难让我满足。原以为找到一位基督徒男友,彼此信靠上帝,又时常一起祷告,有时候还在一起侍奉主,理应会更加平安喜乐。然而我没想到的是,正是在与男友倍感安全的关系中,随着对彼此理解的加深,相处时间的增长,我许多的童年创伤开始逐渐浮现。

 

我好像从独立的大人变成了孩子。那个父母忙于工作,从小缺乏大人保护、被迫学会了懂事、伤心痛哭时不被及时安慰的小女孩儿在我内心悄然苏醒。在亲密关系中有好几次,我都感受到异常受伤:因为自己在远距离的恋爱中缺乏安全感,提出的很多看似合理的需求不能被及时满足,让我常常陷入深深的自怜情绪当中。对上帝的赞美之词也瞬间消失,信任感也在顷刻间崩塌,我在失望困苦中质问上帝:为什么会这样?我本已非常懂事,提出的需要也清晰合理,对方应该也很容易做到,但为什么总是要我像一个乞丐一样不断苛求,最终才会像施舍一样被给予?

 

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羞耻和恐惧,不约而同地浮出水面;原本冒着粉红泡泡的心陡然化作一片黑色的沼泽,又好似有火焰要从中喷出。

 

我对上帝和男友都充满愤怒,许久之后才开始感受到愤怒之下原是深藏已久的受伤。当怒气消散,泪水开始不停地、不听使唤地涌出,从小到大被压抑已久的伤痛被释放后我才发现,原来这些伤痛都源于自己的童年:由于母亲从小身体欠佳,常常生病,她自己都无法照顾自己;所以作为孩子的我很小就被迫学会了帮妈妈分担忧虑,养成了遇事不能哭,要懂事听话,压抑自己需求的习惯。

“妈妈帮不了你,你要自己照顾自己。”

“你一定要独立,未来自己保护自己。”

“哭什么哭,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

 

从小到大被灌输的话语塑造了今天看似独立自强的我。而在我不多的记忆之中,好像只有外婆,在小时候我被欺负,或无理哭闹被父母管教之时,会不顾一切地挡在我前面,保护我,满足我的一切愿望。她成为了一颗为我遮风挡雨的大树,两岁不到的我在树下任性自由地玩耍,展露笑容。

 

然而,男友不是我的父母,也不是我的外婆,我也不再是两岁前的我了。

 

我已长大成人,成为看似无需旁人保护的一颗树了,只是看上去枝繁叶茂,内里却是空的。

 

我明白,那些小时候未被父母及时满足的需要,未被父母及时保护的遗憾,那些受伤却又未曾被允许流出的泪水,不应全部由关系中的另一半去承担、去弥补、去安慰,因为能够在万事上满足我、帮助我、安慰我、保护我的乃是上帝,没有一人是如祂一般爱我:那爱是完全的、是无条件的、是不会被收回的;足够广大、足够有能力、足够温暖、足够治愈,甚至是超越了时空。

 

当在上帝面前敞开伤口,我好像听见祂在对那个无比愤怒又极度失望的小女孩儿说:

“我一直都在,甚至在你出生之前。你的肺腑是我所造的; 在母腹中,我已覆庇你。(诗篇139篇13节)”。

“你是我所亲爱的,你的盼望不至于羞耻;因为所赐给你的圣灵将上帝的爱浇灌在你心里。”(罗马书5章5节)

 

带我走进,更深的爱中

 

受伤的心被上帝的话语深深安慰后才看见,原来经营一段亲密关系需要经历如以色列人在旷野一般的无助、困惑,甚至是一度想要放弃;殊不知没有一段深入的关系是不需要经历困苦的。这过程看似艰难,但也时常能够品尝到主恩的甘甜:上帝对我的爱,并不是要赐下一位同为基督徒的男友,并确保不论如何他都会按照我的方式爱我、满足我;而是不论在怎样的境况之中,上帝都是我的帮助,都会用祂的双手托住我;上帝给我的应许,也并不是我与男友的恋爱关系一定会开花结果,而是不论最后结局如何,祂都有能力继续爱我、医治我、更新我;祂会带领我,让我在此过程中更深认识自己,更深接纳自己,也更深明白和理解他人。最为重要的是,在这段与上帝同行的亲密关系中,我能更深经历祂的恩典,明白祂的爱,最终让我有能力走入与祂更深的爱中。

 

终于,我那看似尖硬的外壳被打破,心中圣灵的水流带出内心温柔的力量;

终于,我不再需要逼着自己成为一颗空心的大树,因我已躺卧在祂更深的爱中。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