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该不该下载手机相亲APP?(有声中文)

作者: Krysti Wilkinson,美国

翻译:夏天,台湾

有声播读:依含,中国

 

依然记得一天我和最要好的朋友闲聊,聊到约会、男孩、人生等等日常,然后就决定要一起下载一款手机相亲APP!!

我们同时下载好并填答了一连串的问题。在笑闹声中,我们一块儿闯进了一个未知的世界,想着该写什么样的自我介绍,放哪张照片,想和几岁的男生约会,大到多大、小到多小。要在个人档案里写上关于耶稣的事吗?还是表明自己是基督徒就好?

这是我第一次尝试线上相亲,感觉无比自由、无拘无束!

当时的我体会到了一种完全可以自己掌握约会生活的感觉——把自己呈现出去,而不是被动地等着哪个男孩来约我。这又感觉像是突然打开了一扇门,让我可以接触到以往完全没有任何交集的单身青年。身为一个常跟成双成对的情侣和女孩们一起出门的单身女子,我几乎忘了世界上还有单身男性这么一个群体,而手机相亲APP正好提醒了我他们的存在。

然而新鲜感很快就消失了──我刷遍了无数陌生人的自我介绍,幻想着哪位配对聊天对象会突然真的私讯我,而且私讯我的人是个正常人加真正的基督徒,且我俩还有话可说……我确实聊了几个人,我们也见了面,但就是没能再更进一步发展。情况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

我对相亲APP的使用也是起起伏伏:把它给删了,又装回来,又卸了,试试看用别的。有时候我还挺享受这些APP所带来的约会自由度和新颖的相亲模式。但有时候,我真的很不想跟陌生人发信息,然后等待结果——我会就此找到另一半,还是再一次浪费时间?

我曾和好友们多次谈及网络约会的话题,大家有许多不一样的想法,但有一点相同,那就是:我们这群新世纪单身青年都会对这件事情有所纠结,“用手机相亲APP真的好吗?”“Tinder?!” “咖啡遇上贝果!?”“ 啥?!”

不过,当一进到教会里,大家就似乎都不想公开谈论网络相亲这件事了。

如今,当我问教会里的一对情侣是怎么认识的时,我大概就能猜出他们是通过相亲APP认识的——他们通常会先愣一下,看着地板发笑,再看看彼此,小声地说:“额……我们是在网上认识的。”现在,在网上认识的情侣比例已经很高,大家竟然还是好像很不好意思承认自己就是那35%里的一部分。对基督徒来说,情况更糟,好像我们就该只在教会里找对象,相信上帝会把我们的灵魂伴侣宅配到家门口,并且绝对不走像相亲APP这种“世俗”且“肤浅”的歪路,不然就应该感到羞愧难当。

不过我是这么看的:用相亲APP一点都不丢脸!

我会向咖啡店或酒吧里看到的某位可爱男孩微笑示好吗?我会在给他电话号码之前和他先聊聊吗?当然!这样的话,为什么我在手机相亲软件上做相同的事时,要觉得不自在呢?我不喜欢那些批评上网相亲的偏见,所以我会尽可能地大方说出我的现况:我用过一些应用程序,目前并不使用,但未来可能会恢复使用也说不定。我也不避讳和人聊到约会应用程序的话题,因为我觉得这种事没什么好遮掩的,不需要把网络约会平台当作是说不出口的小秘密。状态单身想找对象并不可耻,同样,用基督徒婚恋网站相亲也不需要感到羞愧。

不过,身为基督徒,用相亲APP真的合适吗?答案是肯定的,就像基督徒还是可以去约会一样。在青年事工项目中服事的我,经常被青少年孩子们问到像是可不可以约会或者如何知道自己是不是准备好了可以开始约会,以及基督徒该怎样约会等等类似问题。我回复了每个提问的青少年一个相同的回答:当你知道自己是谁且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就是时候了。要达到这个标准,一个人需要有相当的成熟度。有些人16岁就知道了答案,也有些人到了26岁还是迷茫。

当你知道自己是谁时,你也会知道什么事对你来说才是重要的,并且明白自己感兴趣的是什么、你所赞同的价值观又是什么。当你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你就不会浪费任何人的时间——不管是你自己的还是对方的时间——在一段不会有结果的感情上。当你知道你要的是什么时,你会对一些事情有所坚持,甚或对在其身上看不到未来的人说不。当你知道你要的是什么,你就不会投注情感在不健康的关系上。所以如果你以健康的方式约会,那么,对我来说,使用相亲APP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我会这样来回应这个问题:

要明晰自己使用相亲APP的目的

你是想要谈一段认真的感情还是想要一次星期五晚上的约会?你是真的想要处对象呢?还是你只是想找人陪你玩?如果你不清楚自己的意图,就像平常的约会一样,很有可能你最终还是会感到失望和沮丧。相亲APP并不是一帖能够治愈寂寞的特效药,也不是一段关系的保证书。如果你想借由使用相亲APP来填补只有上帝或真实的基督徒团契才能填满的空缺,最终你是不会快乐的。

要明白使用相亲APP的正确方式

总结一下我常看到的最大问题:在相亲APP上约会。相亲APP不是用来让人在上面约会的,而是一种认识人的方式。你没办法只从应用程序上真正了解一个人,而对方也无法借此认识屏幕后那位真正的你。我希望你能留意自己到底是怎么使用这些相亲APP的。你是否只是用来浏览你附近的单身网友照片?还是你想跟附近不同的人约会?你发信息是为了想要晚上有人陪你用手机聊天吗?还是你想约他们下星期见面当面聊?

 

记住在屏幕的另一头是有生命的个体

高科技真的很美妙,但遗憾的是,我们越是远离与人的真实互动,我们就越无法感受对方的情感。你要记得,手机的另一端是一个有生命的个体:他或她有真实的想法、感觉和感情。所以不要发出你在现实生活中当面永远不会亲口说出的信息;不要约好了见面最后却又放人鸽子;也不要因为你某天晚上独自在家,觉得无聊,就不断地向一个人发信息,玩弄他人的感情,而其实你隔天就再也不会想跟那个人说话。

利用网络让我们能结交新朋友并没有错,关键在我们要如何运用这个科技利器。没什么丢脸的。你和某某人是怎么认识的与接下来你们的关系会不会顺利发展下去并没有直接的影响,反倒是你怎么经营一段关系影响比较大。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原文与译稿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爱的行动

关于“婆媳关系”,圣经给我这些提醒(有声中文)

作者:淑环,马来西亚有声播读:馨宁 ,中国 

结婚不久,雁晴就开始难以忍受婆婆强于掌控的习惯——小至碗碟的摆放位置,大至夫妻二人的生活方式,她都会要求他们夫妻按照她的意见而行。

因新家与婆家的距离仅是数步之遥,有时天未亮,婆婆便提着一大包的鸡鸭鱼肉菜来报到。先生好几次表明不喜欢婆婆这样的做法,可她的脸会上一沉,丢下一句:“还不是为你们好,不知感恩!”便气呼呼离开。没过几天,她又会重新开始,甚至还会指示雁晴如何收拾房子、煮饭烧菜,让雁晴不胜其烦。每星期也总有几天,小两口放工后回到家,婆婆已坐在客厅恭候多时,一见他们便立刻打开共享模式,喋喋不休地说着一整天的点点滴滴。丈夫倒是乐得清闲,低头滑手机,丝毫不理会妈妈的唠叨。身为媳妇的雁晴就没那么幸运,需要拖着疲惫的身躯,打起十二分精神聆听,还得适时给予正面的回应,以免被批评敷衍应对。

这可能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自古以来,婆媳相处一直是婚后必修的一门大学问。两个本毫无关系的陌生女人,因为同个男人而牵扯出特殊的“母女”情谊。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中,婆婆就是当家的,媳妇应凡事顺服和听从。但如今时代变迁,不少媳妇都是家中的掌上明珠,加上经济独立,与家公家婆相处的模式肯定有别过往。两代人出生于不同的生活背景,人生际遇、生活习惯、性格脾性不尽相同,在许多观念上必然存在巨大的差异,也因此可能产生不少矛盾。面对剪不断理还乱的婆媳关系,我们要怎样处理呢?圣经上的一些话语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

 

离开父母

 “因此,人要离开父母……”(创世记2章24节)

不少人一见“离开父母”四字,便会浮现“抛弃父母”的主观想法。事实上,这里所提及的“离开”意指生理、心理及经济上的独立。当成年的孩子结婚后,应当独立自主担负起养家的责任,学习与伴侣同心建立家庭,婉拒父母帮忙打点生活起居的好意,包括向父母伸手要钱、要求帮忙带小孩或打扫家务等。当夫妻二人懂得相互尊重与配搭,以成熟的态度共同履行家庭责任时,父母也会减少担忧,更多地放心和放手。

常言道“养儿一百岁,长忧九十九”,父母对儿女贴心照顾并不为过,只是过分保护与娇惯恐怕助长孩子的惰性,扼制他们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发展,难以肩负新家庭的生活担子。适时摆脱亲子间的依恋、依赖和依附,将让儿女深刻体会组织家庭的不易和所要付上的代价,从而更懂得孝敬和爱父母。

与妻连合

“……与妻子联合,二人成为一体。”(创世记2章24节)

有关婚姻家庭的研究也认为,核心家庭由夫妻或父母与子女组成,公婆、叔舅、姑姨等则属于延伸家庭。以此来看,夫妻须为家庭里的大小事务负上全责,在商讨应对新问题的过程中可咨询公婆的建议,不过最终的决定权还是回到夫妻身上。做出决策后,丈夫或妻子可各自向父母表明他们的共同决定,即便父母不满意,也应坚持执行并请求尊重。

此外,健康的界限是促成家庭和谐的关键之一。摆正人生中的优先次序,将对幸福生活起着重大影响。婚前,家人是我们最重要的人;婚后,妻子或丈夫取而代之,成为在我们生命中居首的人。因此,夫妻应凡事以配偶的想法和意见为优先考量。虽然在一些传统家庭中,这样的做法或许会被冠上“不孝”的名号,然而,健康家庭的重心与权利转移,不仅能保护伴侣的感受,更能持续维护家庭的和乐。只要持守真理,必能一步步把人际关系导入良性循环,赢得婆媳和睦。

 

同理之心

每个人都希望可以和谐共处,但性格、生活习惯和价值观的差异难免引起磨擦。为此,同理和感恩之心在缓解紧张的婆媳关系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上帝提醒祂的子民,“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有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后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马太福音7章3至5节)。因着人的罪性,我们倾向寻找别人的缺点,以自己的长处轻视他人之短,自然容易产生口角。若婆媳双方懂得换位思考,反省自己的不足,体贴对方的需要,并以感恩和爱心彼此相待,相信必为夹在其中的儿子或丈夫,带来极大的祝福。

“因为耶和华赐人智慧,知识和聪明都由祂口而出。 祂给正直人存留真智慧,给行为纯正的人做盾牌,为要保守公平人的路,护庇虔敬人的道。”(箴言2章6-8节)

其实,不仅婆媳关系容易出现冲突,任何的关系都会因为人的罪性而造成伤害。每个人生阶段都有我们需要战胜的难题,每段人际关系都有我们需要学习的功课,每个冲突都是我们成长的机会。上帝是智慧的源头,无论何时,我们皆可放胆来到上帝的施恩座前,祈求生命的智慧,谦卑学习建立满有上帝的爱和恩典的家庭。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新的旅程

如果教会没了会怎样?(有声中文)

作者:Lesile Koh,新加坡

翻译:漱翎,中国

有声播读:刘弟兄,中国

很难想象身边压根没有教会会怎样。一般情况下,教会至少都会以某种形式存在,它可能是某个建筑,比如一座老式的大教堂,一个现代的剧场,办公楼的某个区域,又或者在某个人的家里。教会也可以是某种固定的体系,比如一个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群体,其中有牧师或长老带领着其他信徒,定期地聚会或服侍。(“教会”甚至可以只是一个抽象描述的概念,例如,我可以说“我周日去教会”“我教会的教导是…”“我会去找教会帮忙”。)

如果有一天,我们称为“教会”的建筑被人为拆除了,或者被自然灾害毁掉了,会怎样?如果“教会”体系也不存在了,被禁止了,没有人愿意带领和建立教会了,会是什么情形?如果再也没有人愿意领导教会,服侍教会,没有人愿意讲道、教导了会怎样?你会怎么做?

 

你可以考虑两个选择:

1.待在家,独自坚持和操练你的信仰。你仍然可以自己学习圣经,跟家人一起祷告。

2.寻找基督徒同伴,想办法,找地方与他们见面,因为你觉得你仍然需要与他们一起操练信仰。

一起敬拜和祷告

在新约中的教会形式被建立起来之前,上帝的子民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都是聚集在一起敬拜他的。以色列人向上帝献祭的时候,是以一个群体的姿态聚集在祂的会幕之前,集体献祭。他们一起聆听上帝借摩西的口所说的话语,一起赞美敬拜祂。

Jon Bloom是“Desiring God”组织的联合创始人,他写过一篇文章名为“为什么我们不能忽视聚会这件事”。他更深一步地提到,上帝本身——注意上帝不是一个独立的位格,而是三位一体的,就体现了集体敬拜的重要性。三位一体的上帝为亚当创造了一个陪伴者。Bloom指出,既然上帝的陪伴本身对于任何人来说就已经完全足够了,为什么还要为亚当创造一个陪伴者呢?他写道:“亚当独自一人,上帝看着不好”“问题的关键是虽然对于亚当来说上帝本身已经完全足够,但是亚当一个人,无法承载,消化和体会上帝的纯全。上帝的美好需要更多的人在一起才能体会。”

这就是为什么希伯来书10章25节提醒上帝的子民不要放弃聚会“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好像那些停止惯了的人,倒要彼此劝勉。既知道那日子临近,就更当如此。”上帝希望我们既要单独敬拜他,与祂独处,也要聚会在一起敬拜祂。为什么?因为“我们这许多人,在基督里成为一身,互相联络作肢体,也是如此。”(罗马书12章5节)如果我们只是单独敬拜上帝的话,那么上面这段对于基督徒的描述就毫无意义了。

想象一下观看一场足球比赛,你可以独自一人在家,很舒服,很私密地在电视上观看。但这当然比不上去现场,跟两万名呼声震天的球迷一起击掌,挥拳,呐喊来得震撼!没有什么能比分享着同样的爱,喜悦和胜利更能让我们彼此紧紧相连了!更何况我们还聚在一起庆祝上帝的伟大,歌唱耶稣战胜死亡的得胜呢?

 

一起学习上帝的话语

试想如果你自己独自一人学习圣经,你可以读很多圣经注解和辅助书籍,但很快你还是会发现你需要有人帮助你更好的理解祂的话语,并且需要人指导你如何将圣经里的话在生活中活出来。因为圣经并不是一本教科书,也不是维基百科,你只要读完就能完全理解和读懂。它也不是一本故事书,你自己就能够享受在情节中。圣经是上帝永活的话语,需要智慧地解读才能将主的智慧运用到生活中。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信仰更成熟的人和对圣经了解更深入的人来指导我们。我们也需要跟其他基督徒一起探讨,分享我们的经历和体会。耶稣在世的时候,上帝的子民在会堂聚集,聆听上帝的话语和长者的教诲。我们知道,在学校的课堂上,老师会给我们讲解新的概念,让我们分组讨论,这些都帮助我们理解和运用学到的知识。学校的学习尚且如此,我们在学习上帝的话语时不更应该这样么?

使徒保罗是个学识渊博的法利赛人。他也曾强调过互相学习借鉴的重要性。“当用各样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地存在心里,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教导,互相劝戒,心被恩感,歌颂上帝”(歌罗西书3章16节)。

支持,鼓励和彼此建立

基督徒的人生旅程会有熬炼,苦难和挑战,独自一个人走是非常困难的。虽然耶稣会陪我们一起走,负担我们的重担,但是同时上帝也给了我们同伴的陪伴,让我们能鼓励,激发,安慰和建立彼此。在困难的时候,我们会需要身边小伙伴给予的安慰,一个拥抱,一只倾听的耳朵,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并不孤单。有时候我们也需要有人来鞭策自己,提醒我们不能自满,要在信仰的道路上坚持到底。

罗马书12章5节告诉我们,我们在基督里互为肢体。你不可能只靠一个部位的努力就让整个身体强健起来,就像你不能仅靠做俯卧撑就能把身体锻炼好一样。身体每个不同的部位都要各司其职,协调配合才能“全身都靠他(耶稣)联络得合式,百节各按其职,照着各体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体渐渐增长,在爱中建立自己。“(以弗所书4章16节)虽然我们每个人都要与上帝建立一对一的关系,但是信仰之路并不是要你孤身一人。

团契聚会

除非你是个隐士或者反社会分子,否则你总归需要朋友的陪伴。我们不仅在困境时需要朋友,快乐的时候也需要与朋友分享。有什么能比与朋友开怀大笑,一同出游,或者三五好友一起吃饭更让人高兴的呢?我们会在辛苦工作一天后跟同事一起愉快地聚餐,也会在放学后跟同学一起看电影。我们享受这样的时光是因为我们跟同事和同学有着共同的经历,一起同窗,一起共事。那与我们有共同信仰,价值观和使命的人一起聚会难道不会更加美妙吗?

欢迎新信徒进入基督的家庭

使徒行传2章47节描述了上帝是如何借由每天的聚会给初代教会添加信徒的,“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

如果基督徒们停止聚会的话,新的信徒要去哪儿呢?他要向谁寻求建议和指引?谁来教导他,帮助他在与耶稣基督的关系中成长?应该有某种形式的聚会来欢迎这名新信徒,把他介绍给其他信徒,并告诉他,大家信仰同一位上帝,在耶稣基督里是互为肢体的,肢体们会鼓励他,给他力量,陪伴他今后的旅程。这样的聚会会告诉他,他与上帝的关系既是个人的,也是集体性的,这也让他更有信心,他的属灵之旅并不是孤独的。

如果有一天,“教会”不复存在了,不仅是教会的建筑没有了,教会的体制,组织等等都没有了,会怎么样?答案是,基督徒们仍然会见面,聚会。

聚会的人数可多可少。聚会的频率也不一定。地点可能是在某人的家中,也可能在公共场所,或者随便找个方便的地方。聚会时我们可能会做很多事情,但是大部分时候会包括:敬拜赞美上帝,研读圣经,一起祷告,分享经历,彼此鼓励和一起玩乐。就像我们现在在教会所做的事情一样,因为“教会”的本意就在于此。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新的旅程

要是我的性格不适合我的教会,怎么办?(有声中文)

作者:Janel Breitenstein,美国

翻译:Jovial,中国

语音播读:杨澜,中国

在学校,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很酷的学生,但是我的性格在教会里却很受欢迎,因为我很外向。我已婚,是一个爱家,富有爱心,又有创意的妈妈。我的时间管理能力很强,却又散漫得恰到好处。因此我的天赋、才能和性格都让教会的人很喜欢。

然而,如果我不是这样的性格呢?

我的丈夫是一个性格极其内向的人,虽然他也很喜欢和人交往而且他工作的大部分时间也都在照顾别人。我喜欢参与到每件事情当中并让身边的每个人都共同来做某件事,而他则更喜欢一个人把事情做好。因此我在教会里做服事让很多人都认识了我,但他的圈子却要小得多。当我充满活力地跟他人交流时,他在独自沉思。我喜欢讨好别人,但他更倾向于提出挑战别人想法的意见,因此有时会让人感到不舒服。

通常教会里的人会认为我们的性格与我们的灵命、我们爱的能力和我们的顺服程度紧密相连。说实话,教会肯定会按照恩赐和性格把我们分类。我甚至觉得不同的教派喜欢的性格和恩赐也不同。

也许我有点先入为主——我觉得灵恩派教会有可能更喜欢感性的人加入他们。知识分子和理性性格可能更能适应改革宗教会。而性格安静的人适合跟灵修默想派在一起。如果你的教会很强调社会公义,那就很适合性格强硬、口才好以及极富同情心的人。

但如果你的性格不适合你所在的教会怎么办呢?当我们感到待在里面很痛苦时,要怎样才能继续与教会和上帝保持关系呢?

以下几点,或许会对你有帮助:

 

1.我们的性格是上帝给的

我们常常以为,当我们的性格不适合教会时,上帝也对我们不满意。

作为女性,我的性格在教会里是很受欢迎的。但是,那些不会柔声细语、性格比较强势的姐妹该怎么办呢?她们是否有过这样的想法:只有改变自己的性格,上帝才能接受她们?当我们告诉她们应该学像别的女性那样时,我们是否忽略了她们无畏的领导力、对真理的坚持以及她们的果敢和机敏呢?

在我们还是罪人的时候上帝就爱了我们并拯救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祂并没有把我们重塑为毫无个性的人。正如Peter Scazzero在《情绪健康的灵命(in Emotionally Healthy Spirituality)》一书中所观察到的,上帝是关心我们的性格的:

上帝希望我们在跟随祂的时候可以让祂所创造的更真实、更深处的那个自己自由地绽放出来。为了让我们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反映上帝的荣光,祂给我们每个人都赋予了一些重要的品质。在成圣的过程中,有一部分的工作就是除去我们长久累积的虚假外表,使真正的自我得以显现。

如果你曾在教会有过一些受伤的经历,如果你曾经因为你的性格而被误解,我想告诉你是上帝创造了你的性格。你属于上帝。这并不是说我们没有缺点和罪。而是说只有在上帝那里,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医治和真实地做我们自己。

 

2.弱点都有另一面

我记得我小儿子不到18个月的时候,有次我双手抱头,滑坐到地板上。我很清楚地记得当时我在想,我生的这是个袋獾吧(应该是因为他当时拖了一张凳子,把土司烤箱上的冲饮粉拿了下来,像仙女散花一样洒得房间到处都是)。

但上帝提醒我说:你不知道我对他的计划。我可能需要他这么强壮而有创造力,以便他能穿越丛林去到福音未得之地,或站在法庭上为未出生的孩子们争战,或者在一间平民区的教室里教一群孩子。我需要的是让上帝来掌控他的力量,而不是压制它。

我妈妈的一句名言是:“你最大的优点就是你最大的弱点。”那个人看起来比较强硬?也许上帝把对祂律法和公义的无比热爱放在他心里。那个从不做义工的女人?她没准在上帝给她的工作中表现得很出色。

如果你还没有做过性格测试,网上就有很多权威机构的免费测试。试着挑战一下自己:在测试时,不要按照你认为更容易被接受的性格来做。相反,利用这个机会来赞美上帝,相信祂用完全的智慧创造了你。并且让祂帮你找到并去除你在性格方面和特别渴望之上的“偶像”。

 

3.我们的性格不应成为我们好好爱别人的阻碍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我丈夫喜欢说:“如果你无法理解某些人为什么就是不能按照你所做的做或者看到你所看到的,那么可以肯定这些点就是你的长处了。”

你可能不明白,有些人究竟是为什么总是迟到,或者就是不能把他们的浴室收拾干净——那是因为上帝把你造成更爱秩序的。或者你可能会为某些人的固执和死板而纳闷,因为上帝赐予了你感恩和接纳不同的心。上帝给你的这些优点是为了“叫人得益处”(哥林多前书12章7节)。

另一方面,缺点也不是我们无法给出爱的借口。

如果我们很难主动去与他人建立关系,或者无法很自然的向他人表示友善,又或者自己的状态不好,当我们不能妥善处理这些问题时,我们就会伤害到身边的人。因此,我们应该把这些不足带到上帝面前,并祈求祂向我们显明该如何补足,从而让我们更好地爱他人。

 

4.关心那些边缘性格的人

每个教会都有他们偏爱的某种性格,那么我们有必要问的问题是:“在教会哪些人会感到被排斥?我们如何可以让他们感到温暖?”对这些人我们应该更有恩典和仁爱。这也许意味着我们要同理那些不善于社交的人,更加努力地靠近他们,帮助他们在教会感到更自在、更愿意敞开,或者邀请他们参加你家里的聚会。这也可能意味着当惧怕社交活动的他们临时决定不参加时我们要表示理解。

当你考虑自己性格的优缺点时,试着问问自己,在生活中你需要哪些人来使你平衡,帮助你更完整地反映上帝的形象?对于我来说,我需要一个像我丈夫那样深思熟虑的人。我需要他的内向和仔细来缓和我的冲动。我需要他的深度带我脱离肤浅的表面。

哥林多前书12章21 -25节记着说:“眼不能对手说:‘我用不着你。’头也不能对脚说:‘我用不着你。’不但如此,身上肢体人以为软弱的,更是不可少的;身上肢体我们看为不体面的,越发给它加上体面;不俊美的,越发得着俊美;我们俊美的肢体,自然用不着装饰。但上帝配搭这身子,把加倍的体面给那有缺欠的肢体,免得身上分门别类,总要肢体彼此相顾。”

  

5.我们作为一个整体,才更完整地反映出上帝的形象

  我经常会想要控制性格测试的结果,想让自己变成一个不同的人。作为一个外向、缺少对细节关注、更爱凭着感觉做事的人我感到很丢脸。我是说,谁愿意做一个不理智、不知道婉转、感情用事并且粗心大意到会穿两只不一样袜子的人呢?

然而上帝将祂的恩典丰富地倾倒在我们的这些不同之上,不是让我们可以吹嘘自己,而是让我们可以赞美祂的伟大。

记得以弗所书2章10节说道:“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上帝所预备叫我们行的。”工作这个词的希腊语是poiema。没错,就是英语单词“poem”(诗)的词根。诗性表达了造物主的一个特征。我们需要透过世界各样的表达方式来了解祂。

当上帝说“你们要彼此接纳,如同基督接纳你们一样”(罗马书15章7节)时,这真的是个很高的要求。上帝巧妙地设计了我们性格的独特之处,与其去附和或攀比,不如让我们成为支持者和啦啦队长(哪怕是沉默的啦啦队长)。

即使我们拒绝了那位完美无暇的终极拯救者,祂依然接纳我们。愿祂也给你够用的恩典去接纳那些没有那么欣赏你性格的人,并让祂的能力在你的软弱上显得完全(哥林多后书12章9 节)。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新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