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寂寞的鲸鱼

作者:一勤

他叫大奔,是一头鲸鱼。这段日子他干什么都觉得没劲,整天里在海水晃荡,到深水里游游,到浅水里逛逛,很寂寞,也很无聊。

有一天,他正漂在海里打盹,忽然身上被撞了一下,他睁开了眼睛。

是一条小鳕鱼,见了他一惊,说:“吓我一跳,我还以为是鲨鱼呢?”

“难道我不是鲨鱼吗?”大奔故意吓他。

“啊?”小鳕鱼刺溜一下,钻到了旁边的礁石底下。他只藏住了脑袋,身子和尾巴都露在外面。

大奔顿时笑了出来说:“哈哈,跟你开玩笑的。”

小鳕鱼露出了脑袋,好好打量了大奔几番,才游了出来。

“你这个大块头,说话要注意啊!”

“你这么着急,要去干啥?”大奔问他。

小鳕鱼停了下来,转身说:“你知不知道‘万事通’住哪?”

“哪个‘万事通’?”

“就是那只老海龟,活了几千年的那个。”

“他啊,”大奔想想说:“可能又在哪个沙滩晒太阳吧?”

小鳕鱼见大奔不知道,游起来。

大奔又问:“你找他干啥?”

“有点事儿。”小鳕鱼边说边游。

“啥事儿啊?”大奔稍微一摆动尾巴,跟在他身边。

“你这个大块头,还挺八卦嘛。”小鳕鱼见他真想知道,于是跟他说起来:“我想跟他打听个事儿。”

“啥事儿啊?”

“我们家族有个传说,说一个远亲祖先能口吐银币。”

“口吐银币?他是个魔术师?”

“不是,他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稀里糊涂地就被钓上岸,一张嘴,嘴里就吐出来一个银币。”

“然后呢?”

“然后,钓鱼的人就把银币拿走了,据说是和耶稣,一人半个银币,交税用的。”

“有这事儿?”

“是啊,后来他被扔回了水里,他当时都吓蒙了,在岸边呆了好半天,才赶紧游走了。”

“是够神的,那你找万事通干啥?”

“我想问问他这事儿是不是真的?他活了这么久了,应该知道。”

“嗯,他肯定知道,都活了几千年了,不过就怕他老了犯糊涂。”

“听说他精神头还不错,趁他脑子还清楚,赶紧去问问。”小鳕鱼认真地说。

“那我送送你吧,这附近可真有鲨鱼。”

“真的假的?别老开玩笑!”小鳕鱼紧张地望着大奔。

大奔笑着说:“走吧,有我送你,你怕啥?”

小鳕鱼于是趴在大奔背上,他俩一起上路了。他们一路上聊着天,不多久游过了那片海域。小鳕鱼跟大奔道别,游走了。大奔望着他游远,忽然觉得有些落寞。他长出口气,吐出一溜泡泡,转身游了回去。

“回去干啥?本来我也不是在那的啊。去哪呢?好无聊啊。”大奔又四处游荡着。

之后的几天,大奔经常想起那条小鳕鱼来,总惦记他找没找着万事通。想着小鳕鱼说的传说,他记起很久之前听过的一个故事。

那是一个关于一条大鱼的故事,他也说不清跟鲸鱼有没有关系,也许是鲨鱼家族的故事吧?大致说有一个人被扔进了海里,一条大鱼把他给吃了,结果三天之后又把他吐了出来,那人居然还活着。人被困在鱼肚子里三天三夜,还能活吗?大奔也很迷惑,也许是人死了,又活过来了吧?

“这些故事可真有意思……”

大奔四处游荡着,更觉得无聊了。这天他也懒得游了,只是把气囊里的气排出去,一直往下沉。做游戏似的,他想看自己到底能沉下多深去。渐渐的四周越来越昏暗,身上的挤压感也越来越强,那种感觉不好,不过还能忍受。
直到四下里一片漆黑,他连自己的胡子也看不见,感觉骨头都要被挤断了,才赶紧往上游,又升了起来。

他一直往上升,直到身体变得松快了,眼前变明亮了,还继续往上升。就要到水面时,他身体突然一晃,整个儿跃了出来。这时正是夕阳西下的时候,阳光斜洒在海面上,天边一片殷红,好美。大奔望着,又落进了水里,轰隆一声。他奋力游着,再次跃出水面,让阳光洒在身上,波光粼粼的。这么反复几次,直到夕阳沉入了海面,他游进了海里。

打那天之后,大奔觉得有什么不一样,他还是总想起那条小鳕鱼。

“也许万事通也知道那条大鱼的故事……”

大奔游了起来,去找那条小鳕鱼了,四处打听着。每天他都游出很远,虽然有时也挺累的,但是很充实。他还是经常跳出海面看夕阳,看辽阔而湛蓝的天穹,那种感觉像是飞翔。
这些天来他有些不一样的感受,迫不及待地要和小鳕鱼说说。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为何我们应该不再“坚韧”

为何我们应该不再“坚韧”

作者:Andrew

翻译:Eric

语音播读:Luke

     

Andrew在澳大利亚城市圣经论坛工作,并且是Life@Work 项目的全国负责人,该项目旨在帮助基督徒将他们的信仰与他们的日常工作联系起来。同时Andrew写了两本关于工作的书,其中包括《我的工作塑造我》《压力之下》I Am What I Do, and Under Pressure。Andrew是瑞德里学院(Ridley College)Marketplace Institute的前院长,他之前做过广播新闻记者。他住在堪培拉,与妻子 Carly育有三个上小学的孩子 

     

你坐过救护车吗?

     我坐过一次。因一次疑似心脏病发作的经历。

     六个小时后,警报解除。我的心脏状况良好,但医生给我做了另一个诊断——我以为是心脏病发作,实际上是我的身体因长期承受工作压力而不堪重负了。

    我分享这些,是因为这在今天非常普遍,尤其是在澳大利亚,我们赢得了“世界过劳之都”的称号。数以百万计的人工作时间过长,这已成常态,以至于大家对过劳已经司空见惯。

     所有这些都让我思考两个问题:

     1.为什么我们要如此努力地工作,以至到很多人都崩耗的程度?

     2.解决方案是什么?

     在那次救护车事件之后的几年里,我花很多时间来反思第一个问题,简单讲,这不是一个单一事件,而是外部和内部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外部压力包括他人的期望——雇主对员工的要求、惩罚性的职场文化、不断上涨的生活成本,以及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造成的精神负荷增加。

     但是,如果说我们只是因为外部压力而感到过劳,那么我们便忽略了很大一部分内在原因,尤其是对于我个人而言。

     那么内部因素是什么呢?那就是我太在乎别人对我的看法了。

     这意味着我为了给别人留下好的印象而过度工作,即使事情多到超出我个人的负荷,我也不喜欢寻求帮助。

     我看到我周围所有那些成功的人,以及我渴望成为的人,他们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责任,而且也妥善应对了——至少表面看起来他们做到了——那么为什么我不行呢?

     “忍住,Andrew,打起精神来!”我会对自己这么说。

  有关韧性的迷思(以及我如何相信这个谎言)

     这就是那些经常被工作量压垮的人的解决方案:让自己变得更有韧性。

     关于韧性的讨论无处不在。企业将其纳入其使命宣言,教育机构提供了这方面的培训,TED也不乏关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演讲。

     当企业领导或教育工作者谈论要更具韧性时,他们通常谈论的是在压力下人需要更有耐力。当挫折不可避免地袭来时,有韧性才会东山再起。

     有趣的是,韧性——至少是人们常说的版本——只是一种非常现代的现象。2000 年至 2020 年间,这个词在流行文化中的使用量增加了五倍。这是怎么发生的?

     去年年底,英国职场评论家布鲁斯·戴斯利出版了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名为《坚韧:韧性的迷思和内在力量的秘密》。它描述了我们的文化如何充满了“韧性的救赎情节”:

     克服逆境的运动员;

     从残垣瓦砾中活下来的战争受害者;

     从小住公租房的孩子克服重重困难成为首相;

     不计其数的“我被击倒了,但我又站起来了”的故事…..

     有趣的是:戴斯利引用了心理学家亚历克斯·哈斯拉姆的研究,他认为所有关于韧性的讨论都始于21世纪初,当时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职场文化是如何伤害员工的。

     随着压力的增加、健康状况的恶化以及雇主在解决这些问题方面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哈斯拉姆教授得出结论,企业在将责任从所谓的“制造商”转移到消费者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他们说:“好吧,我们已经受够了谈论这些糟糕的事情。让我们看看积极的一面,谈谈韧性。”结果真的把聚光灯从企业身上移开了,集中在了人们的身上,并有效地进行心理分析,得出了“这里的真正问题是人们不够有韧性”的结论。

     这就是迷思所在:在所有关于韧性的故事中,是个人要“拥有”韧性,或者负责让它成长和发生。

     你没有足够的韧性?好吧,多运动、吃得更健康、获得更长的睡眠时间、冥想、与同事多交流一起吃午餐吧。这样的说法不胜枚举。

     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于你自己。你被击倒了吗?让自己重新站起来是你自己的责任。

     这正是我过度劳累的原因。有韧性意味着我不能承认失败或软弱。我需要自己忍受并管理这些负面感受,独自把问题解决掉。所以事情变得越来越难,直到最后我的身体说,“我受够了!

有更好的方法

     要担负生活重担的我们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在我们的工作方面,不过我们可以向外求助。但是求助谁呢?

     谁足够关心我们,我们能向谁冒这个风险去承认,“我做不到这一切,我无法应对这一切。我已经筋疲力尽了”?我们可以把如此脆弱的一面向谁诉说,而不会被他们利用呢?

     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马太福音 1章28-30节)

     这些话是耶稣在2000多年前对一个与你我没有太大区别的民族所说的话——一个被要证明自己的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的民族。他们来自一个不像我们以工作成就来衡量地位,却是以宗教成就来衡量地位的社会,他们也活得筋疲力尽。

     带着这些赋予生命、使人释放的话语走近耶稣吧:“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

     当我筋疲力尽时,我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恢复,期望通过做出改变再次元气满满:比如多运动、吃得更健康、睡得更长。这些做法确实有些帮助。

     但就其本身而言,他们并没有解决我最大的负担:

     想要取悦别人、想要证明自己

     那种执着而错误的想法,认为工作和生活所需的力量和韧性完全取决于我自己。

     我需要一个可以信任的人,他会为我背负这些重担。他不会对我提出任何要求。我可以把生命托付他。

我们如何把重担交给耶稣?

     首先,这意味着你要在祷告中把你的重担向祂诉说。这意味着你要专门拿出时间来每天对耶稣说:“我靠自己做不到。

     当我认为我可以的时候,我是在开玩笑。请原谅我有这种想法,并帮助我承认我需要帮助。首先,你今天能帮助我吗?

     其次,我们去读祂的话。翻开圣经,阅读那些安慰我们的真理,这些真理提醒我们,虽然我们是有限的,但祂是无限的(以赛亚书40章28-29节,以弗所书3章20节)。在我们软弱的地方,祂是刚强的(哥林多后书12章9-10节)。我们需要依靠上帝,靠着自己我们不能做什么,但我们可以相信那一位不向我们索取任何东西,却白白地为我们舍己的耶稣(罗马书8章31-32节)。

     在不断操练这两件事的过程中,我发现这些年来,我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看法慢慢改变了。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发现自己越来越接受自己的有限,而越来越不那么看重别人对我的看法,因为我知道自己在基督里是平安稳妥的。

     让我明确一点:这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但实践这两件事——祷告和读经——上帝慢慢改变了我。

祂背负了我们所有的重担

     来到耶稣面前,把我所有的重担都交给祂时,我发现耶稣愿意自己来背负这些重担。不仅仅是我身体上的重担,还有以下重担:

     必须向他人证明我自己的重担;

     对我过去犯的错误感到内疚的重担;

     感觉被困在一个不如意的生活中的重担;

     需要成为他人期望我成为的那个人的重担;

     觉得自己永远无法与其他人敞开分享自己的重担;

     当我觉得我必须向别人证明自己时,耶稣提醒我,我的价值来自我在基督里的身份(马太福音3章17节)。

     当我对自己犯下的错误感到内疚时,祂提醒我,在祂里面我已被洁净了(以赛亚书1章18节)。

     当生活没有按计划进行,我倍感压力时,祂告诉说:“Andrew,我所做的一切都为你得益处和彰显我的荣耀”(罗马书 8章28节)。

     在所有这些情况下,耶稣说:“Andrew,来吧。到我这里来,把你的重担交给我,我就使你得安息。”让你的灵魂得休息,那是一种超乎身体的深度休息。

     耶稣背负我们重担的方式之一,就是在生活中预备他人来帮助我们,所以让我们学会寻求帮助吧!无论是来自同事、朋友、家人,尤其是基督徒社群、教会的帮助,这些都是耶稣用来担当我们重担的关键工具(加拉太书6章2节)。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到我们,同时是一个有力的见证,谦卑地承认我们的有限,需要祂来担当我们的重担。

     愿你找到你需要的安息,不是靠你自己的力量,而是靠着耶稣和祂为你供应的一切。

 

 

雅米信仰问答专栏:叩!叩!请问一下……

*雅米信仰问答专栏:叩!叩!请问一下……*

📢雅米在2024年新增信仰问答专栏“*叩!叩!请问一下……*”🙋🏻‍♀️🙋🏻‍♂️

正如主耶稣说叩门的,就给他开门。愿意真诚寻求答案的人,总能寻见!

若你有信仰问题❓,欢迎留言💬或投稿✉️,
我们将收集问题并且请专人解答。

关注雅米*每月最后一周三*的信仰问答专栏,让我们一起找出答案!

童话系列:戴草帽的稻草人

 

作者:一勤

 

在一个葡萄园的地边上插着一个稻草人,像其他稻草人一样,他也是稻草扎成的,横着两只手,穿着一件旧衣裳,束在一根木头上。不同的是,他像是还没有完工似的,还差一个草帽。

这也是这个稻草人这些天来的一个心事,他渴望像别的稻草人一样,也有一个草帽。他想跟他的主人——那个农夫说一说,可又不好意思开口。一天天过去,葡萄长了出来,渐渐地透红了。这有他的功劳,他看着串串的葡萄心里也高兴,想着是否可以跟他主人说一说了。

他主人每天在葡萄园忙完,总会坐在地边——那个稻草人旁边呆一会儿,像是在想什么;有时也跟稻草人说几句话,像是自言自语似的。眼看着葡萄要成熟了,稻草人想趁这机会跟他主人提一下。可是一天下午,葡萄园里来了一群鸟,它们刚飞过来稻草人就发现了。他顿时紧张了,随着风扭动着身体,想要吓走它们。那些鸟一开始也没敢飞下来,在天上徘徊着,观察了一会儿,便叽叽喳喳地飞进了葡萄园,一通啄、一通吃。稻草人看着干着急,他心里那个气啊,幸好路边有人走过,那些鸟赶紧跑了。

经过这一事,稻草人不敢开口了。一天傍晚,农夫干完活又坐在地边,这么呆了一会儿,又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稻草人以为他还在生气,可听他说着,却像是在说别的什么事。

农夫望着葡萄园说,“人活在地上,都是为荣耀而活着的,可是人得到的更多是羞辱。来自外面的,来自家里的。其实,这也是正常的,主在这个世上的时候,也是受尽了羞辱,人们给祂戴上一个荆棘的冠冕,把祂赤身露体地挂在十字架上折磨而死。上帝来到世上,人都是这么对待的,又何况我们呢?”

稻草人有些听不懂了,农夫那天说了很多,临走时说了一句“还是要爱啊,主不就是这么做的吗?”,然后把他的草帽摘下来,戴在了稻草人的头上。稻草人当时有些蒙,直到农夫走远了,他还愣愣的。

于是打那天起,稻草人有草帽了,可他却高兴不起来,他一直在想着农夫说的话。

有一天,下起了大雨,天地间成了一片雨幕。人们不下地干活了,鸟儿也不来偷吃了。稻草人有了草帽,正好可以遮雨,他正呆呆地看雨,忽然看到一只鸟飞了过来。他一怔,还以为看花眼了。然而确实是一只鸟,在雨中忽上忽下地飞着,直到飞不动了,被大雨拍到了地上,正落在稻草人不远处。

稻草人望过去,他认识它,就是前些天偷吃葡萄的一个。稻草人见他被雨水拍打在地上,用翅膀挣扎着挪动着,心里还很得意,谁让他偷吃葡萄了!雨依然拍打着,那只鸟渐渐地不动弹了。

稻草人看着,想要不要过去帮它一下,可转而又想,我又动不了!就这么看着它死掉吗?他心里交战了起来,该怎么办呢?他想到了他主人,想起他那天说的话,他不再犹豫了,一阵风吹过,他随风摇摆起来,晃动得幅度越来越大,忽然一下子摔倒在地,正好趴在了那只鸟身上,他的草帽落在了一边。

雨还在下着,浇在稻草人身上。仿佛过了好久,雨停了,太阳出来了。那只鸟儿一点点从稻草人下面爬了出来,甩甩身上的雨水,张开翅膀飞上了天。鸟儿在天上回头望稻草人一眼,飞走了。

第二天,农夫来到地里,把稻草人扶了起来,又捡起地上的草帽,拍了拍戴在稻草人头上。农夫去园子里干活了,稻草人在不远处看着。他望着熟悉的田野,觉得这个雨后的世界确实不一样了。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