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诞灵修——“大好的消息”

 

“叮叮当,叮叮当,铃声多响亮”,随着这些熟悉的音乐响起,就在告诉我们圣诞节即将要来到了。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各式各样属于“大人们”的圣诞节活动也接踵而至,像是:圣诞大餐、圣诞交换礼物和圣诞派对等等 ; 而对于小朋友来说,在床边挂上圣诞袜,期待圣诞老人所送的礼物,则是他们最开心的时刻。是的,这就是大部分人们对于圣诞节的理解和期待,甚至对于许多的基督徒来说也是如此。但笔者想要提出的问题是:“这真的是『圣诞节』这个名词和节庆,所要传递的真正含义吗”?对此,不仿让我们花一点时间,藉着路加福音二8-15的经文来认识——什么是真正的“圣诞节”。

读经:路加福音 2章8-15节

8 在伯利恒之野地里有牧羊的人,夜间按着更次看守羊群。

9 有主的使者站在他们旁边,主的荣光四面照着他们;牧羊的人就甚惧怕。

10 那天使对他们说:“不要惧怕!我报给你们大喜的信息,是关乎万民的;

11 因今天在大卫的城里,为你们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

12 你们要看见一个婴孩,包着布,卧在马槽里,那就是记号了。”

13忽然,有一大队天兵同那天使赞美神说:

14 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神!

15 在地上平安归与他所喜悦的人!众天使离开他们,升天去了。牧羊的人彼此说:“我们往伯利恒去,看看所成的事,就是主所指示我们的。”

大好消息

 

作者:Paul

有声播读:穆如清风

 

 

在路加福音的这段经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是有关于一位婴孩降生的历史记载 ; 而我们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来理解本段内容:1.一个好消息(v8-12) ; 2.对于好消息的回应(v13-15)。
首先,故事的背景是在一个黑暗的旷野之中 ; 此时,有一位婴孩已经生在马槽之中(路2:6-7),而一群不起眼的牧羊人正一如往常的看守自己的羊群。就在这个时候,上帝的使者突然出现在他们面前,因此这些牧羊人产生惧怕。但我们可以特别注意,这位上帝的使者要他们不要怕,然后使者告诉他们不要怕的原因,一个关乎许许多多人的消息——“就是有一位成就上帝救恩应许和计划的主基督,祂已经降生并躺卧在马槽了”; 而路加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大喜的消息。

在这里,我们需要暂停一下,来思考这些经文与圣诞节的关系。藉着路加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到“圣诞”的本身其实是一个好消息 ; 而这个消息的内容,乃是在声明一位救主基督的降生——祂是上帝要赐给人们最美的礼物。让我们仔细来思考,会发现除了基督教以外,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基本上都是在告诉人们:“一个好建议,如此做你就会成为好人”。但基督教却不是,因为“圣诞节”应该要帮助我们明白,基督信仰不是一个好建议,而是一个好消息——告诉你我,救主已经降生了。那为什么这位救主基督的降生是好消息和最美的礼物?因为,我们需要祂。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收过一些礼物,是我们根本不需要的,相信当收到这些礼物时,其实是一种困扰对吧。即使是你收到一份很喜欢的礼物,但让我们试问,这份礼物你明年或多年后还会喜欢吗?还会需要吗?我相信答案往往是“否定”的。而上帝所赐下的救主却不是这样的礼物 ; 因为,圣经告诉我们,若没有耶稣基督的救赎,每一个人的一生都是活在虚空的光景中 ; 就如同电影〈美女与野兽〉一样,我们一直想要活得像“人”,但却总是发现自己像一头“野兽”。最终,等待我们的结局就是死亡(来9:27)所以你有发现吗?“圣诞”是一个好消息——因为,耶稣基督不仅是最美的礼物,祂也是你真正需要且永远不会退流行的礼物 ; 因祂要将自己给你,拯救你脱离死亡的辖制,祂要完全的来爱你,将那真爱的吻赐给你。

当我们明白圣诞节是一个好消息时,路加继续带领我们来看这个好消息带来的果效。当主的使者报告这个大喜的信息时,有一大队天军齐唱:“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与神!在地上平安归与他所喜悦的人”。这里帮助我们明白——圣诞节是一个好消息,而这个好消息的果效,就是要将荣耀归于神,并将真正的平安赐与神所喜悦的人。各位亲爱的读者们,这里的信息是非常颠覆性的。我想邀请大家想想,为什么现在的圣诞节会越来越讲求气氛和各式各样的派对?因为我们活在一个“极度需要感觉”和“自我需求被满足”的时代。我们的平安是创建在感觉良好,以及需求得到满足之上。但仔细想想,每次我们的感觉被满足,或是这些欢乐的派对结束后的隔天早晨,等待我们的并不是真满足,而是更多的空虚。但圣诞节的好消息,会开始翻转我们的眼光,将我们的焦点从“自我”转向“上帝”——使荣耀归于神。因为,我们之所以活得如此空虚,就是因为罪——使人与这位上帝隔绝了(故我们需要不断地关注自己)。因此,我们所需要的并非不断地满足自我,而是要回到生命真正的源头,我们需要与神和好,我们需要救赎 ; 这却是世界所无法给予的。所以,上帝所赐下的真平安,不会只是一种感觉,乃是根基历史的事实——耶稣基督真的在十字架上救赎了我们,祂使我们与上帝和好,除去我们的罪,祂也会成为我们永远的至宝(腓3:8)。看到了吗?唯有当我们认识真正的圣诞节,才会开始脱去狂欢和自我中心的兽皮,拥有上帝所赐下真正平安的礼物——主基督。

那我们可以怎么回应这一份礼物?牧羊人的反应,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首先,他们相信了这个消息。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若他们并不相信上帝使者所声明的信息,那么他们就继续的牧羊就好,这大喜的信息也与他们没有任何关系。可是,他们相信了这个消息,然后就彼此“出发”去“看看”——上帝所成就的事情。各位读者们,这就是我们对于“圣诞好消息”最好的回应。我们要用信心来相信这个消息是真实的,有一位救主真为我们而生 ; 接着,我们就去看看。可以怎么看?我想邀请你,可以来到一间教导真理的教会,来学习神的话语和敬拜祂(路2:20)。因为,这位主基督祂降生、受死,如今已经复活了,而教会就是祂所充满的地方。因此,当你来到一间教导真理的教会时,你就是来“认识”祂并“看到”上帝所成就的事情了。

走笔至此,或许大家会有疑问:“我们是不是不可以过圣诞节了”?笔者不想在此讨论如此复杂的议题。但笔者想要建议大家:“如果你已经是一位基督徒,那么藉着圣诞节,让你再次来思想福音的好消息 ; 同时,当你在送出每一份礼物时,试着鼓起勇气,也向对方声明真正的礼物——耶稣基督来救我们了。如果你还不是基督徒,那么我想邀请你来相信这个好消息 ; 我们总是寻找真爱和真满足,但圣经告诉我们,真正的爱和满足唯有在耶稣基督里面,而祂已经来了。你相信吗?如果信,那么你已经真正的在庆祝圣诞节了”。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感恩节特别影片:不抱怨就很好了,还要感恩?

虽然“感恩”是基督徒最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圣经对我们的教导……但是, 真的很难啊!

面对生活那么多大大小小不顺心的事:家人突然生病、突然面临财务危机,或是工作异常忙碌,薪资待遇却无法匹配工作量;甚至是当下需要紧急传送文件的时候电脑却正好宕机……

那么多如鲠在喉、如芒刺背的糟心事,琐琐碎碎地叫人烦躁不已,有时候也真的看不懂上帝为什么要让我们经历这些(实在是看不到一点好处),而且这么多的磨难阻碍难道不会更加消磨我对上帝的信心吗?当别人都在抱怨,甚至发泄的时候,我能不抱怨就很好了,还要感恩?

然而其实“感恩”并不是一个外在行为,也不是口里念叨着“感谢主,感谢神”就是感恩了;或是面对糟糕的境况仍旧心口不一地强迫自己为困难“感恩”。诗篇的作者大卫面对敌人攻击或是朋友背叛时,并没有为这些感恩,他乃是呼求上帝,回想上帝的作为。而当他如此做的时候,不知不自觉就能在诗篇的结尾颂赞上帝。“感恩”,是上帝赐予心态和眼光的转变,使我们能专注看见上帝良善的作为。

因此,我们不为生命中的糟糕的状况感恩,我们感恩的是,无论什么境况上帝都掌权;无论发生什么事,耶稣基督已经为我们死而复活,赐给我们永生的事实不改变。这样的事实给我们盼望,转变我们的眼光,提醒我们——比起我们已经拥有的永恒的、丰盛的恩典,糟糕的处境不过沧海一粟。我们其实拥有想象不到的能力和恩典,因为我们拥有上帝自己!就如哈巴谷所说:“虽然无花果树不发旺,葡萄树不结果,橄榄树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粮食,圈中绝了羊,棚内也没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华欢欣,因救我的上帝喜乐”(哈巴谷书3章17-18节)

当我们选择感恩的时候,也许可以看到:虽然工作突然忙碌,但依旧可以为自己的高效而感恩;虽然家庭、工作等许多事情要兼顾,上帝给的力量却足够;虽然面对家庭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困境,但自己也因此成长不少,能够更成熟地面对难处……无论如何,“上帝对我们的拯救”,就是最大的恩典和最大的福分了!

雅米团队制作了一支关于抱怨与感恩的视频,点击视频链接  感恩节特别影片:不抱怨就很好了,还要感恩?,听听看他们面对那些生活中想要抱怨的事,又如何转向感恩的吧!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中秋特稿:真正的团圆

 

作者:青山

 

人为什么庆祝中秋节:渴望关系圆满美好

农历的八月十五,全世界华人不论身在何方,都会欢庆这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中秋节对华人来说有特殊的意义,最核心的象征就是圆月。圆月在古代文化中象征着圆满与合一。我是在中国出生的,小时候每年的中秋节晚上,我们都会吃月饼,赏月,享受一家人团聚的美好时光。成年后我在外地求学、工作,就没有和家人一起过中秋节了。但是每年八月十五,我妈妈都还是会给我打电话,问问我有没有吃月饼。我的妈妈只是挂念我有没有吃月饼吗?当然不是,她只是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她对远在他乡儿子的思念。而人庆祝中秋节其实就是想要享受一种圆满的美好,一种爱的关系的和谐与美好。

上帝把这种渴望放在人心里

无论是中秋节的团圆,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家庭、朋友的依赖,实际上反映了人类内心深处的一种根本渴望——建立爱的关系。我们渴望被理解、被接纳,渴望与亲近的人一起分享生命中的喜乐与悲伤。这种情感根植于我们人的本性中,而这样的渴望正是上帝赐给我们的。上帝最初创造人的时候,正是要人学习建立爱的关系。就如上帝为亚当造了专属于他的帮助者夏娃,使亚当可以学习与另一个人建立爱的关系。而终极的爱的关系,便是人与上帝之间的关系,好让人在与上帝的同在中得到满足,上帝也因人彰显自己的荣耀。

罪导致人无法享受真正的圆满和爱的关系

每次回去家乡,我都很期待,我的家人也很期待见到我。见到家人我们也会很开心。但是很快的,每次回去不久,我和家人就会莫名其妙地产生矛盾,有时候是他们的一些观念和行为我觉得不是很合适,有时候是我们彼此说话的语气没有耐心。总之,我们的团聚不会是我一开始想象的那么完美和美好。

我的家人是爱我的吗?当然,我也是爱他们的,我们彼此都很渴望团聚。但是家人之间总是没有办法完美,有时候会有吵架,有时候我们会觉得难以理解对方,有时候我们无法原谅和接纳。

为什么会这样呢?其实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自我中心,我们都犯了罪。

罪破坏了我们与上帝的关系,也破坏了我们与人的关系。我们变得不爱上帝,不爱人,但是非常爱自己,首先想到的都是我、我、我。因此我们再也没有了真正的合一、团圆和圆满。

除此之外,有的人还因为失去亲人而无法团圆;或者在外地无法回家乡团圆,因此只能孤单。当中秋节大家都在团圆的时候,身边却没有人可以和自己一起分享团圆的喜悦,享受爱的关系里的连接。

这些的不完美、失落、不圆满,都让我们发现,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找不到真正的圆满、真正的合一的爱的关系。我们与人的关系被破坏了,我们与神的关系也破坏了。

因此我们渴望真正的团圆——人与神的和好,人与人的彼此相爱。但是这种渴望能实现吗?这种美好真的存在吗?

在基督里有真正的美好的团圆

圣经启示我们,神是创造我们、爱我们的天父,我们人类的终极团圆,是与祂的合一。创世记中记载了人类与神的最初关系:在伊甸园中,亚当和夏娃与神同行,他们彼此亲密无间,与上帝之间也没有隔阂。这种关系是完美的团圆,是一种没有痛苦、没有孤独的存在。然而,人类因为罪的缘故,背离了神,与神的关系破裂,失去了这种最初的圆满。这导致了我们与神的分离,也让我们在世界上的团圆变得如此短暂和有限。

但如何恢复这种关系呢?唯有藉着耶稣基督。耶稣基督是人和上帝之间的中保,中保的意思是在一段关系里面联系双方的中间人。因为他是上帝独生的儿子,是完全的神,却愿意成为人来代替我们的罪而死。圣经说:“基督照圣经所说,为我们的罪死了,而且埋葬了;又照圣经所说,第三天复活了,”(哥林多前书15章3-4节)。因为耶稣基督是神人,他满足了上帝公义的标准,因此只有他才有资格,也能够替我们承担罪的后果,就是死亡,还有死亡带来的一切痛苦、失落、失去。我们的灵魂都死在罪里面,生来就是自我中心,只有他才能救我们脱离罪和死,能够和上帝恢复关系;也只有他能赐给我们新的心,使我们能够学习去真正的爱人。他修复我们与神之间的隔阂,使我们能与神真正的、永恒的团圆;他也使我们能去爱人,使我们与别人真正团圆。

同时,这样真正的团圆也包括我们在神的家中,成为神的儿女。圣经说:“凡接待他(耶稣基督)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给他们权柄,做上帝的儿女”(约翰福音1章12节)凡信靠耶稣基督的人,耶稣基督的天父也成为我们的天父。耶稣基督在死后第三天复活了,他复活说明他就是神的儿子,说明他没有罪,说明他已经战胜了死亡。他复活之后说:“……我要升上去见我的父,也是你们的父,见我的神,也是你们的神”(约翰福音20章17节)。我们从一个不爱神,与神为敌的人,到能够称神为我们天上的父亲“天父”。约翰福音17章里,当耶稣向天父祷告的时候,他说:“你所赐给我的荣耀,我已赐给他们,使他们合而为一,像我们合而为一”,在这里说明,我们不但能和耶稣基督联合,也与其他相信耶稣基督的人“合一”。因为我们与上帝的儿女都是在基督里面的,这种合一超越死亡,是人最终的团圆;这样的团圆不是脆弱的,而是稳固在基督的救恩中,永远不被破坏。

永恒的团圆:天堂的盼望

今生的团圆不管如何美好,总有消失的一天,因为还有死亡在等着我们。但是因为耶稣基督已经胜过了死亡,所以死亡就不能破坏这真正的团圆了!即使我们的身体死了,圣经告诉我们,将来我们要复活,并且在神的国度中,我们与耶稣基督能永远团圆,再也没有罪和死亡能分开我们。这种团圆不再受限于时空或死亡,而是永远的。启示录21章中描述了新天新地的场景:“看哪,神的帐幕在人间,祂要与人同住,他们要作祂的子民,神要亲自与他们同在,作他们的神。”这段经文描绘了最终的团圆景象:神亲自与我们同在,我们不再分离、不再流泪,疾病、痛苦、死亡将被完全消除。

走向真正的团圆

中秋节让我们思考团圆的意义,提醒我们看重家人、朋友之间的关系,珍惜与他们相聚的机会。然而,这种团圆始终是有限的,无法满足我们心深处对永恒和圆满的追求。只有在上帝里面,我们才能找到那种更高的团圆,一种不被时空、苦难或死亡所打破的团圆。

当我们通过耶稣基督与神重新建立关系时,我们不仅得到了今生的圆满,更得到了永生的盼望。这是我们最终的归宿,是那更高的团圆,真正的团圆,完美的团圆,一种永远不会破碎、永远不会消失的圆满团聚。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BARAKA和JANIELLE的爱情故事——上帝如何把相距1万多公里的两人呼召进同一个使命

 

作者: Ng Jing Yng

翻译:RuiQi

 

在Janielle  15 岁时,她们全家从马来西亚搬到了澳大利亚。 有一天,她在当地图书馆偶然看到一本卢旺达作家写的书,并被卢旺达人民在 1994 年所遭遇的针对图西族种族灭绝的悲惨经历所震惊。

她合上书,低声向上帝祈祷:“主啊,求你带领我以后去卢旺达,用音乐来接触那里的年轻人。”

上帝用了不止一种方式回应了她的祷告。

如今,她嫁给了一位卢旺达人,夫妻俩一起宣教,为卢旺达及其他地区的人带去福音。

29 岁的Janielle 和 她31 岁的丈夫Baraka 在讲述他们的爱情故事时,分享了上帝如何安排他们在错综复杂地生活线中遇见彼此——尽管他们来自世界的两端,在截然不同的文化中长大。

音乐和敬拜是共同点

怀揣着对卢旺达的负担,Janielle继续在澳大利亚攻读音乐专业。她开始用零用钱资助卢旺达的一个年轻女孩,把这当作她为卢旺达人民做点儿什么的起点。

2015年,她完成学业后,有一个机会前往卢旺达探望她资助的孩子。 Janielle求上帝为她开道路,让她在旅程中能与其他当地也热衷于卢旺达音乐、青年和门徒训练事工的基督徒们有所链接。

上帝将Janielle与参与基督校园传道会和高中事工的年轻卢旺达基督徒们联系起来。 正如祂所预备的那样,这些青年服侍者中的一些人正是她未来的丈夫Baraka儿时的朋友。

然而,在前往卢旺达的宣教之旅中,她从未有机会见到Baraka本人,因为他当时正在肯尼亚攻读心理学。 他们第一次联系是在网上,当时他俩在卢旺达的一位共同朋友分享了Baraka与一群年轻人一起唱歌敬拜的视频片段。 Janielle给他们充满活力的歌声点赞,并询问他们是否是一个青年音乐团。 令她惊讶的是,Baraka回答说视频里的人都是他的兄弟姐妹!

“我记得他是长子,带领他的六个兄弟姐妹一起敬拜上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Janielle说。

但她并没有考虑跟他们有过多互动。 由于对音乐教学的热爱,她前往阿富汗工作了三年,在阿富汗国家音乐学院教儿童和青少年。

他们下一次交谈是五年后的 2020 年,当时 Janielle 已经回到澳大利亚,她在阿富汗的教学工作因新冠疫情爆发和旅行封锁而中断。 在在线工作的那几个月里,当她开始进行一个有关卢旺达音乐的研究项目时,她对卢旺达的热情被重新点燃。 她想采访一些参与音乐和崇拜事工的卢旺达朋友。

Baraka就是她的采访对象之一。

“这是我们通过 Zoom 第一次真正见面,我最初的采访问题变成了长达两个小时的对话,我们发现自己逐渐了解了彼此的人生使命,”Janielle 说。

“听完他的故事后,我觉得他就像是与我的拼图相连的那一块,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使命,即用音乐和福音来进行治疗事工。 对他来说,心理咨询是他事工的途径,而教学是我的途径。 我们是同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

等候主的时间

对于Baraka,在 Zoom 通话后,他已经知道Janielle就是他未来的妻子。

在Baraka青少年和青年时期,他积极参与崇拜和音乐事工。 他穿越卢旺达、乌干达和肯尼亚进行学习、工作和事工。 因此,他也有机会结识很多人,也有遇到过他喜欢的女生。

但有件事促使他在约会之前等候上帝的答案。 他非常确定自己想要一个对宣教和传福音与他有着同样热情的妻子,并坚定地决定在遇到他知道会与之结婚的人之前不与任何人约会。

“我相信我婚姻的开始不应该是我宣教生涯的结束。 相反,我的宣教生涯将因为我的婚姻而提升到一个新层次,” Baraka补充道。

当他与Janielle交谈时,他立刻知道她不会让他对上帝的热情冷却。

“当Janielle谈到在阿富汗工作和服侍时,我就已经知道了,”他说。 “几乎没有人会离开澳大利亚去阿富汗服侍。”

经过多年恳切的祈祷,Baraka坚信他等待伴侣的岁月现在终于已经结束了。

看着Janielle,他说:“我曾祈求上帝为我预备一个热爱我的国家、文化、理解我的伴侣,这样我们的婚姻就会少一些麻烦。”

“有时我认为她甚至比我更了解和热爱我的国家!” Baraka补充道。

 

抑制对错过对方的恐惧

另一方面,尽管在 Zoom 交谈后感到被Baraka吸引,Janielle还是决定采取谨慎的步骤。 她也一直在祈祷和为婚姻等待,有时甚至想知道上帝的旨意是不是让她守独身。 对她来说,在阿富汗的孤独岁月教会她要相信上帝会让她遇到对的人。

Janielle分享说,过去,有时她很想对可能不完全符合要求的潜在追求者说“愿意”。

“但祷告教会我放弃对婚姻和单身的恐惧,”她补充道。

Janielle向父母求助,这是她倾诉对Baraka感情的第一站。 她知道父母会不断地为她祷告,也相信他们会指出任何存在的“危险信号”,就像对以前她的追求者那样。

Janielle的父母第一次见到Baraka时,他们就“超自然地毫无障碍地在一起交流”了,Janielle说。 然后她确信 了Baraka确实是上帝为她安排的另一半。

尽管如此,由于新冠疫情爆发限制了海外旅行,他们想要面对面见面仍然存在障碍。 他们承认,自己在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见到彼此的等待中度过了一段痛苦的时光。

他们一起祷告求上帝,为他们创造一个机会。

最终, 2021 年 1 月,在阿富汗复工的几个月后,Janielle得以前往肯尼亚,在那里她第一次见到了Baraka本人。

“我们立刻就感受到了(我们关系的)确认,” Janielle说。 在阿富汗完成剩余四个星期的教学合同后,她就搬到了卢旺达,他们俩于 2021 年 6 月订婚。

将他们的宣教使命提升到新的高度

这对夫妇在去年六月刚刚庆祝了结婚一周年纪念日,他们前往亚洲参加在新加坡举行的宣教大会,并去了Janielle的出生国马来西亚。 这也是Baraka第一次与从澳大利亚飞来的Janielle的父母以及她的大家庭见面。

Janielle坦言,过去的一年并非没有挑战,因为她不仅要适应婚姻生活,还要适应在新大陆生活和工作所带来的文化差异。

例如,卢旺达人更随性,不太喜欢遵循严格的日程安排。 他们也有很强的社区文化——所以这对夫妇不得不习惯自己的日程被打乱,因为人们会不请自来或在短时间内发出邀请。

Janielle还指出,种族灭绝给卢旺达人留下了深深的伤痕,作为一个性格活泼的人,她发现自己很难与卢旺达人严肃而内敛的性格产生共鸣,并需要根据场合调整自己的情绪。

即使对于Baraka来说,卢旺达浓厚的社区文化也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对他和他们的婚姻产生了影响。 作为夫妻,他们发现家人和朋友会对他们的生活选择提出疑问或担忧。 例如,当他们相信上帝正在引导他们进入新的方向而选择辞去工作时。

通过这些挑战,这对夫妇学会了在对方情绪脆弱时一起祷告以互相支持,最终寻求并顺服上帝,并在他们的婚姻旅程中越来越多地看到祝福降临在他们身上。

对于Janielle来说也是如此,她讲述了一次当她感到沮丧时,Baraka拿出他的吉他来敬拜。 很快她就感到黑暗被驱散,并想起夫妻互相服侍以及让自己被对方服侍的重要性。

当他们一起祷告时,也看到了上帝如何帮助他们——从在他们找工作的时期为他们提供自由职业的音乐教学和心理咨询的机会,到为他们打开访问上帝放在他们心上的国家如新加坡和菲律宾的大门 。

在未来的日子里,这对夫妇计划在非洲各地举办医治与和解的培灵会。 Janielle很高兴看到上帝运用他们在音乐、咨询和教育方面的热情,为那些因多年的种族和社会冲突而在社交、精神和情感上受到伤害的社区带来以基督为中心的医治。

他们还希望上帝为他们打开大门,将他们的医治与和解事工带到亚洲和中东,以及非洲的其他地区,如苏丹、利比里亚和北非。

但在此之前,这对夫妇计划搬到澳大利亚住一阵子,休息一段时间并与Janielle的家人相处,并开始为自己的家庭做计划。

在总结多年来等待合适伴侣的经历时,Janielle说:“我不断提醒自己,上帝认识每个人。 祂会根据祂呼召我去做的工作,为我安排合适的丈夫。”

事实上,上帝确实为Baraka和Janielle这样做了。而且祂将继续为那些选择信靠祂的人做同样的事情。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