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单身不恨嫁

作者:Nelle Lim,新加坡

翻译:夏天,中国台湾

有声播读:枝子,中国

 

三十多岁心态不佳的人真不适合线上约会:试想几个月都在重复回答那几个相同的问题,努力在一片尴尬中发展一段有趣的对话,在乏味的第一次约会时尽量不看手表,这些都意味着特别需要忍耐力,而这些都是我事前没预料到的。但是,年龄越来越大,我终于鼓起勇气去尬聊,想要试试看是否会有什么结果。

就这样过了几个月之后,我还真的跟某位迸出了火花。 这个人还挺有趣的。 他的内心世界似乎很丰富。 聊天时他的回答蛮有思想深度,提出的问题也很有意义,举止得体。 尽管他很严肃,却不失机智幽默感(和好看的微笑)。 我们喜欢同一部尖锐的英国喜剧、户外活动和学习新事物。 在我们第一次约会的三个小时里,谈话是如此轻松,以至于我根本没想过要提前回家。

但是纵然他在约会软件的自我介绍里标明自己是基督徒,我却明显发觉他并没有建立起和上帝之间的个人关系。

对他而言,“上帝”的存在是一个更高级力量的模糊概念。他不确定十字架是如何“运作”的。 我们聊得越多,就越显露出他的生命里没有上帝的踪迹。尽管他很上进,并且显然正走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然而驱动他前进的却是他的不安全感。 他向我坦诚他害怕自己不重要且被人忽视。为了克服这种焦虑,他牢牢掌控着自己的生命绝对不会放权给他人——连交给上帝也不行,并且毫不懈怠地鞭策自己成为最优秀的那一批人。

想要“安定下来”的诱惑

继上次四年前分手后,我告诉自己下一个约会对象必须既爱上帝又敬畏上帝。 我其实可以预见要与一个倚靠自己度过一生的人在一起会带来哪些问题。 活过了小半辈子的我已经充分领悟到耶利米所说的:“人心比万物都诡诈,坏到极处”(耶利米书17章9节),他说这个话可不是在开玩笑。 

拿我自己来说吧,尽管我已经那么努力将自己的心全然交给上帝了,结果这颗心还是给我带来足够多的麻烦。 试问,如果我的伴侣摆明了拒绝将他的心交给上帝,要我怎么能够做到相信他的任何决定或他所说的话呢? 我应该会总是怀疑他的意图是不是出于自我中心或是自保的心思吧。更别期待他会成为我们家的属灵领袖了。

我以为既然心里有着明确的底线——我要的是以基督为中心、敬畏上帝的关系,并且是奔着结婚去的——现在遇到了这种不符的情况,自己应该可以想都不用想就果断结束这段恋爱插曲。 但是当考虑这摆在我面前的选择时,我却犹豫了。

你已经不再年轻

你真的愿意忍受下一次沉闷的初次约会吗?

你还有多少机会能遇到这种投缘的感觉?

如果你继续错过这么好的人,最终将会孤独终老的。

当然,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 ,他又不是无神论者。

催促我的时钟在不停地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滴答……

摆在眼前的现实是,放弃一个符合社会择偶标准的人对于我所在的这个年龄段的人有着更大的打击。 我能感觉到我的思绪在争先恐后地寻找某种妥协。也许我可以振作起来,带领他成为门徒。 也许希望我未来的丈夫能够成为家庭的属灵领袖是挺好的但却不是必要的一件事? 毕竟,我也有一些基督徒朋友的婚姻,在妻子更加属灵的情况下似乎也运作良好。也许我只是在担心最坏的情况:这个人符合其他所有的条件,只不过他还不认识上帝而已,但他已经准备好要进入婚姻了。 这一点太重要了!

我的直觉(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圣灵)看着所有这些合理化的想法,不为所动地扬了扬眉毛。而我那被恐惧支配的头脑还在不停地寻找更多的救命稻草。

我梦想中家的样子

我理智上知道我必须要祈求上帝的旨意成就,即使我情感上还无法做到。有天晚上,在洗碗的时候,一个问题突然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你希望传授给你的孩子们最重要的价值观是什么?”

很小声但一针见血,我觉得很像是来自圣灵的声音。 “很简单啊,”我想,“我希望我的孩子们可以与爱他们的上帝建立真实的关系。 他们的顺服将是对圣洁上帝唯一合适的回应。 而且他们看每个人为“照着上帝的形象所造的”,因此每个人都值得他们尊重且尊荣地对待。”

对我来说,教给他们这些价值观,就是我能为孩子们提供的最美好的生活。尝过了生命中有上帝同在的丰富,自己从前那段不认识、抗拒上帝的岁月就像笼罩着悲惨的阴影。 上帝爱我、我爱上帝、也爱上帝所造的人,这给了我不一样的人生——尽管我并不总能优雅地活出这样的生命且没有任何挣扎,但我真的相信这是通往丰盛和完整生命的唯一途径。

第二个问题很快就来了,“但如果你的伴侣不相信这些,或者拒绝将这些摆在首位怎么办?”

忽然之间……我一整周都在对付的紧张和纠结都消失了。即便是我假想出来的孩子,我也无法想象让他们过次好的生活。那我又怎么可以,在知情的情况下,故意剥夺他们能够在一个同心协力引导他们过最好生活的家庭中长大的机会呢?

也许上帝知道,这是与我沟通的最好方法。因为我更可能妥协自己的利益,但绝对不会轻易去牺牲我爱的人的利益。这个思考练习帮助我看到,我对未来配偶的选择不仅会影响我,还会对其他人——那些我可能比爱自己都更爱的人——产生非常真实的影响。

我意识到,这一次,同样是对我内心的考验:我是否相信当上帝为婚姻设定某些界限时,祂也最清楚我们在婚姻中最需要的是什么

还是我傲慢到以为自己知道得更多? 也就是我认为自己“足够强大”到能够解决不顺服祂的引导而导致的后果,我有能力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美满的婚姻?

在与嫁给非基督徒或灵命不成熟的弟兄的朋友交谈后,我很快就消除了任何此类的幻想。 她们跟我说,无法与配偶分享她们内心最深处、与上帝同行的感受,是多么孤独;而独自拉拽着家人们在属灵的道路上前行,有多么令人沮丧。 她们都说,尽管她们仍然要委身于现在的婚姻,但我还是有选择权的,那就是:我绝对不应该就这样安定下来。

相比之下,那些嫁给了敬虔弟兄的朋友们体验了顺服丈夫的意想不到的快乐,因为她们的丈夫尽最大努力爱她们,就像基督爱教会一样(以弗所书5章25-29节),并且他们承担了在属灵上带领家庭的责任。虽然这些朋友们也有她们的挣扎,但总体上来说她们的人生还是很幸福的,无论是作为女性还是作为基督徒。 她们不用明说,我自己也能看出来我为什么不该就此安定下来。

经过几周的思考,我告诉那位男士,我不会和他进一步发展这段关系。

直至今日的单身感言

我知道灵命的成熟意味着我的决定(包含关于婚姻的决定)都不是要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更多的是要看这些决定是否荣耀上帝(哥林多前书10章31节)。

但是,以作为“上帝本体的真象” (希伯来书1章3节)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做选择,有时确实会让我觉得是个重担。 在低谷的日子里,荣耀和顺服上帝感觉就像是在压抑并忽视自己的需要。

但在我状况好一点的日子里,我会想起上帝的应许,祂说:“尊重我的,我必重看他”(撒母耳记上2章30节)。 这句话提醒我,尽管祂不想让我与一个不爱祂的人定下终生,但祂良善的本性也绝不会让我孤单痛苦一辈子。

虽然祂可能不会按我所希望的方式满足我的需要,但祂会让我有丰盛的生命。毕竟,当我的生活既反映了上帝的圣洁,又显示出祂是一位珍惜、爱和成全祂的孩子的父亲时,这才是祂更真实的模样。

在这单身的时节里,我看到祂赐给我深厚的属灵友谊以减轻我的孤独感,并让我有机会为祂的国度做出有意义的贡献。 我正在学习相信祂的良善,——无论是什么样的形式和安排,都将会使我心满意足。

老实说,如果上帝对我说,祂的旨意是让我一辈子单身,我也还没准备好。 我对上帝的信心还没有到这个程度。 在这个阶段,一天的“单身”一天当对我来说来得更简单一些。 只要我记得,我都会如此开启我的晨祷:“求你使我清晨得听你慈爱之言,因我倚靠你;求你使我知道当行的路,因我的心仰望你”(诗篇143篇8节)。 这是我信心的行动,因为今天,我会有足够的恩典,即便单身也活得美丽。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一个人也很完整:我是如何学会爱上单身的

作者: Jacqueline So,菲律宾
翻译:Nancy,中国
有声播读:洋澜,中国

 

一天晚上在查经小组,我们已经拥有幸福婚姻的小组长请我们组里的单身人士分享为什么自己仍然单身,以此来引入当天的查经主题。大部分的回答都类似于“我还没有遇到那个对的人”以及“我在等待上帝安排的完美时间。”

轮到我的时候,我说,那是因为我手头有太多事情要做了——我也仍然想以单身的身份去做这些事:我想体验独自在另一个地方生活的感觉;我想周游世界,随心所欲地做一些事而不必考虑别人的日程安排。

简而言之,婚姻对我来说不是目前的头等大事。

我想,和朋友们渴望结婚的回答相比,我的回答可能属于小众范畴。根据我的观察,女生们在人生早期就学到一点——我们不应该也做不到独处。

这样的信息无处不在,从我的家庭和我成长的文化背景,到我读的书和我看的节目中,比比皆是。当然,女人也可以坚强和独立。但就像电影《魔法奇缘(Enchanted)》所展现的那样,所有女生的人生核心几乎都是“梦想着真爱之吻”——不管这一吻是来自英勇的拯救者还是忠实的追求者。爱情(不论是以什么形式出现的),都是让女人完整的关键。

当我们的小组长在查经结束时为包括我在内的所有单身姊妹祷告,希望我们很快能遇到自己的真命天子时,我就更加确定:即使在教会里,很多人也认为单身是姊妹们需要摆脱、忍耐和处理的事情。

今年,我33岁了,是“母胎单身俱乐部”的正式会员。我曾经有过两个喜欢的人——都是我单相思,而且我只试过一次约会。在我人生的前25年里,我一直认为会沦落到单身的人,要么是没有魅力的人,要么是那些对男生来说在某一方面做得太过或者另一方面做得不够的人。我也曾觉得独自吃饭、看电影及面对世界实在很可悲。

作为一个似乎从未对任何人有过浪漫吸引力的女孩来说,这种想法让我没有安全感、不确定自己的身份。我不想随便找一个人凑合,因为我不想要一个我不能尊重或不能坦诚相处的伴侣。但要我为了摆脱单身状态而妥协自己的个性和兴趣,使自己成为一个男孩子更会喜欢的女生,我也感到有压力。

从青少年时期起,我读得最多的关于爱情的基督信仰书籍之一是Eric Ludy和Leslie Ludy合著的《上帝也写罗曼史(When God Writes Your Love Story)》。这本书引入了一个一直陪伴我到成年的概念。在书中,Ludy夫妇对比了两种处理渴望和欲望的方式。一种是尝试用自己的力量去抗拒它,即便我们在心里哭着乞求得到它。另一种是聆听那“更甜美的歌曲”——发现比你最初渴望的东西更美丽、更令人渴望的东西。

有很长一段时间,对这个概念我都不是太明白,直到上帝开始为我演奏那首更甜美的歌曲。我是一个从小就被教导要厌恶孤独的多愁善感的浪漫主义者,但孤独正是我所需要的。

为了学会如何独处,我必须独处。

是恩赐,不是诅咒

当今世界——甚至教会——对单身的看法,都与保罗在哥林多前书7章的看法完全相反。在谈到婚姻和单身时,这位著名的单身使徒说:“……各人领受上帝的恩赐一个是这样,一个是那样”(第7节)。这两种身份都是上帝赐予的礼物,而不是我们以为的“婚姻是祝福,单身是诅咒或负担”。

上帝第一次挑战我对婚姻的渴望是在我和父亲从伦敦旅行回来时16个小时的飞行中。这是我梦想中的城市,一个我一直“保留”作为未来蜜月目的地的地方。但是,单身竟然也在那里玩的非常开心之后,主感动我,让我反思为什么我会想把这次旅行留到婚后。婚姻对我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我想结婚是在出于某种错误的目的吗?

当我第n次希望自己能结婚,这样我就能有自己的住所时,一个大大的提示出现在我心中(在我的家庭文化中,婚姻几乎是年轻女性离开父母家唯一可以被接受的理由)。令我惊讶的是,上帝对我抱怨的回应基本上是问我:“那么,你拥有这个地方后,要怎么处置你的丈夫呢?”

祂的问题使我意识到我真正想要的是独立。我一直把婚姻看作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是走出去、开始真正成年生活的一种方式。

内心深处,我希望我的白马王子出现只是为了我的方便,而不是因为我准备(或愿意)忍受和他一起生活的各样挑战(哥林多前书7章28节)。我一明白这一点,婚姻对我就开始失去了它的吸引力,因为我知道盲目地追求婚姻不仅会给我自己也会给他人带来痛苦。

相反,我开始请主用婚姻之外的新梦想和渴望填满我的心。祂把我引向了一份我热爱的事业(不过我没有嫁给事业),并让我注意到了生活中其他那些本来就已经在带给我喜乐和满足的事情,我曾以为只有婚姻才能给我带来这些。

没有分心的服侍

“我亲爱的山姆,你不能总是分心。你必须在未来的许多年里单一作为一个完整的个体去度过。有那么多的事物等着你去享受,那么多的角色等着你去扮演,那么多的事情等着你去完成。你在故事中的角色要继续下去。(My dear Sam, you cannot always be torn in two. You will have to be oneand whole for many years. You have so much to enjoy and to be and to do. Yourpart in the story will go on)”[KC1] ——佛拉多·巴金斯(Frodo Baggins),《指环王:王者无敌(The Lord of the Rings: Return ofthe King)》

在哥林多前书7章32-35 节中,保罗指出单身的人是“为主的事挂虑”,他们“殷勤服侍主,没有分心的事”。在过去的8年里,我终于明白了祂的意思。

我上大学以来的一个爱好就是经常逛我最喜欢的粉丝论坛。当我开始与我在上面结交的朋友谈论上帝,甚至辅导和照料我在社交软件Tumblr和Discord上遇到的年轻女性时,这个爱好变成了一项意想不到的事工。

今年早些时候,我庆祝了一名澳大利亚青少年的高中毕业,我已经当她的“妈妈”四年了,也从她那里收到了我的第一份母亲节祝福。

在我独自第一次海外旅行时,我第一次与两个和我聊了五年的网友见面。我们花了一周的时间深入了解彼此,让网上的联结成为了一段持久的友谊。

因为我没有结婚,没有另一半独占我的时间和注意力,我就可以把这些分给那些上帝带领我去服侍的人,即使他们住在不同时区的地方。当我一个人坐飞机旅行时,上帝也带领我在途中认识其他人,让我知道即使我独自一人,我也不必感到孤独。

我从单身中学到的最好的事情之一就是无论我身在何处都去操练上帝的同在,当我感到孤独时就求助于祂。

有一次,天渐渐黑了,我在曼哈顿的中央公园闲逛时迷了路。我当时几乎恐惧地无法自已了。因为这个公园在晚上是公认的吸毒者和小偷的聚集地。让我能够坚持找到正确出口的就是我一直不停的祷告。我真的觉得自己不孤单,祂不仅保护我,还向我展示我周围祂所创造的自然之美。

我接受单身这份礼物已经八年了。我经常在餐厅里一个人吃饭,一边读着一本好书,一边享用我的晚餐。在《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上映的那个周末,当坐在电影院看到“爱你三千遍”那一幕时,我哭了,而我的两边坐着的都是我不认识的人。我独自一人在新加坡、布宜诺斯艾利斯和曼哈顿的公园里散步。

在很多人眼里,我“单身”且“孤独”。有时我也会想“如果我不是单身的话……”,在那样的时候,我会请求基督里的好姐妹们为我这方面祷告。但不论如何,最终,我总是回到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一生的旅程都是为了发现上帝才是我的终身伴侣。无论我未来是单身还是会结婚,对上帝的追随才让我变得完整。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受伤离开教会后,回去为什么这么难?

作者:Sara Koh,新加坡

翻译:秋雨,加拿大

有声播读:洋澜,中国

 

小时候我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那些离开教会的人很难再回来。我知道这些人通常是因为受到伤害或因为失望而离开。但年幼的我以为既然教会的使命是向人展示恩慈和包容,那么这些“浪子 ”应该很容易回家才对。

我万万没有想到自己要来亲自找寻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我在受到一次深深的伤害后也离开了教会。

我第一次尝试回到教会时感觉很尴尬。面对我之前离开的那间教会,我发现从踏入大门,进入礼堂,高举双手敬拜,到不让脑海中的质疑淹没台上讲员的声音,这一切都非常艰难。好像有一块石头压在我心头,沉重得让我很难像以前那样经历耶稣的同在。

见到之前的老朋友,我脸上挤出一丝苦楚的笑容,也恭敬地与长辈们打招呼……但感觉就是跟以前不一样。

崇拜刚一结束我就迫不及待地开溜了。这时我才明白为什么很难再回到教会:因为当痛苦还没有得到处理,看到那些相关的人还全然不知他们给别人所造成的伤害时,再次走进教堂就像踩在燃烧的火炭上。

我感到曾经拥有的快乐被剥夺了。所以我告诉自己我不会再回去了。

时间快进到三年后——在教会外经历了许多的困难、逃避和成长之后,我终于尝试第二次回到教会,但这一次是去到另外一间教会。

这一次,我觉得自己已饱经风霜,靠着上帝的恩典我也成熟多了。我将期望值降低,而且朋友的支持给了我信心和勇气 。

我仍然感到有些尴尬,但这一次举手唱诗敬拜和祷告我都不再觉得艰难。主持人讲话以及讲员证道的时候我也可以专心地聆听。

回望过去这四个月,我深切地感受到上帝的救赎和自己的渺小,也为此深深地感恩。尽管医治的工作才刚刚开始——听到有些人的名字仍然会勾起我的痛苦回忆,我也仍然为那件事愤愤不平——但我选择将整个过程放在上帝的手中。

在我离开教会的这三年(我称之为我的旷野漂流期)里,我学到了一些功课,让我第二次回教会的路可以走得轻松一些。

第一点:伤害不仅发生在教会之外也可能发生在教会之内。

以为在教会里我们就不会受到伤害或冒犯是不现实的。无论是在教会内还是在教会外我们都需要接受这样一个事实:我们永远不可能完全躲避这个世界的负面影响和痛苦。因此,为了用更明智合理的方式处理这些伤害,我们非常有必要扩张自己的境界,加深与上帝的关系。

身为基督徒的我们非常幸运:在处理彼此之间的关系时我们有可遵循的准则;我们也知道,当受到伤害时可以投靠上帝(诗篇18篇2节),并且苦难于我们是有益的,即使身处其中时的感受完全相反(罗马书5章3-5节)。圣经中有许多表达哀痛的方式(仅诗篇中就有很多!),也教导我们该如何与人和解(马太福音18章15-17节),以免让痛苦发酵以致污秽我们的心灵。

然而,正如我的亲身体验所告诉我的,在生活中行出这些真理要比想象的困难得多。

第二点:我们有责任怜悯和宽恕伤害我们的人。

很多基督徒在离开教会后会说:“我的非基督徒朋友对我比教会里的人对我更好”。虽然这也许是事实,但我们也不可否认,耶稣从未应许过我们会因为是信徒而得到不一样的恩待。

耶稣明确告诉我们的是,如果我们不饶恕那些伤害我们的人,我们自己也不会被饶恕(马太福音6章15节)。这些话让我心生敬畏,并且促使我开始考虑原谅那些伤害我的人。

选择饶恕意味着我可以停止纠结和放大那些被我暂且隐藏的不堪回首的痛苦,也意味着每当伤痛涌现时只要我不断奔向耶稣的怀抱就能够得到完全的自由。

第三点:我们有一位完美的上帝,但不能期望教会中的弟兄姐妹是完美的。

我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不成熟也是造成我受伤害的因素之一。我渴望与人团契超过了与耶稣的相交,我把与朋友关系当成了偶像。

我盼望教会领袖以我期望的方式行事,因此当我看到他们与我的期望背道而驰或令我失望时,我不知道该如何承受我看到的幻灭和虚伪。

当我认识到每个人都在面对自己成长过程中累积的问题,不断挣扎找寻自己的真正身份,而且我们的疗伤之路有时会同时对别人造成伤害时,我对自己受到的伤害也有了更多的宽容和理解。

第四点:疗伤需要时间,而且并不总是一帆风顺。

伤痛的愈合很少一帆风顺。有时觉得自己终于战胜了可恶的怨恨情绪,可以平静地谈起往事,但有时却感觉又回到了原点,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会再次勾起那些讨厌的感觉。

疗伤的旅程更像似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而不是一条有明确起点和终点的直线。我们盼望在航行的过程中,耶稣会供应我们每天所需——就像上帝在旷野中每天为以色列人供应足够的吗哪,而不是把40年的食物一次全部都给他们一样。

我的疗伤之旅

我的疗伤之旅就是给自己时间——让自己不再纠结于事情是如何发生的,对方做错了什么,以及我当时应该怎么做。有些时候,这样做看起来像是逃避现实和分散注意力(我不太推荐这样!),但也有一些时候,我开始思考并重新审视自己对教会内外人的看法。我开始更加理解教会外的人选择过自己的生活而且为何会对基督信仰有他们的看法。我还意识到,许多在教会中长大的人往往像住在象牙塔里,完全不能了解上帝呼召我们去影响的那些人经历的真实痛苦。

疗伤也包括给我自己一些空间——远离曾经受到伤害的地方,远离让我愤怒和失望的人和物。

除了时间和空间之外,我的疗伤之旅还包括许多与上帝不定时的对话。我心里暗暗地想,为什么上帝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我只不过是想找一个团契而已。对一项“神圣”东西的渴望怎么会变成如此的伤害?

我想不明白。

虽然我并没有总是留出时间来为之祷告,但我相信恩典的上帝会与我不期而遇。与上帝及我信任的人之间的对话给了我充分的空间处理心中的不解和怀疑,也正因为如此,我有了处理和治愈伤害的可能。

伤痛愈合的另外一种呈现形式是我心中萌生走出伤痛的渴望。虽然有时我已习惯紧紧抓住伤害和不饶恕,但上帝持续叩击我的心门,通过我心中不断涌现的思绪向我说话——“我真的应该回到教会”、“我的确应该趁早好好处理这些伤害,别等到变得连自己都不认识自己了。”

我内心深处渴望自由和喜乐能够重新回到我的生活中。我不希望我的心因痛苦变得丑陋,因怨恨变得黑暗。

就在我写下这些字眼的当下我的心仍被温柔和慈爱所充盈。我感谢上帝,祂允许我生命中经历这个身份动摇的时刻,祂给我能力去探究,给我自由去怀疑和悲伤,并且在这样的时候,仍然满有恩典地在我周围安排给予我友谊和爱的弟兄姐妹们。

如果你正因为受到伤害而不能回到教会,请允许我对你说:我理解你——但更重要的是耶稣更能完全理解你的感受。没有人期望你会像什么都没发生过一样快快乐乐地马上回去。

但是耶稣在呼唤你向祂迈出第一步,并且接受在祂所定的时间里医治你的伤痛。也许此时此刻听到这些对你没有什么意义,但如果你继续转向耶稣,总有一天你会看得非常清楚:只有耶稣和我们与祂的关系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所以回家吧,我的朋友。耶稣在等着你。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何以为家?

作者:Radish,中国

有声播读:刘弟兄,中国

 

 

当我终于准备写下这个极大极美的恩典,我的脑子里出现了这四个字“何以为家”。我想每一个远走他乡在大城市漂泊的人都免不了要走租房这条路。掰着手指数,这已经是我在这个城市第九次搬家了。毕业后第一次租的房子是在一个菜市场的楼上,小小的房间,每天天未亮就会被楼下卖菜嘈杂的声音吵醒。从那时开始,我就经历各种租房和搬家的辛酸。

每次搬家心情就会难过一阵,什么时候才能不必再如此奔波?能拥有属于自己的家呢?还记得上一次搬家是我生日那天,我搬到一个很老旧的小区。搬进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大扫除。我在角落里扫出可以用斤计量的老鼠屎。后来的日子伴随着闷热的天气,屋里竟然生了好多蟑螂,把那些不常搬动的东西移开就是一场蟑螂的大迁徙。还有一次是空调坏了,因为上班不在家,师傅自己上门修空调,坏的空调没修,好的空调倒是换了个配件,还花了不少钱。没有空调又没有风扇,我就这样度过了那年夏天。一天晚上一滴水滴落,我猛然抬头以为楼顶漏水了,才发现是自己滴下的一大滴汗。

随着年龄增长,我更迫切需要一个私人空间。于是我又开始寻找能够单独住的房子。各大租房APP我都下载,有空就留意,也请中介帮忙。之后就是约时间上门看房,讨论价格,对比等等。因为想要住得稍好一点,也想方便上班,我的租房范围从一环到了二环,又到了三环,或者以外。不知不觉,我找的房子离教会越来越远,找房、租房、换房的过程也好像是一次又一次的流浪。

直到那天我计划要去看房,也想顺便去拜访我的牧师。出门之前接到一位姊妹的电话(她一直都在为我租房的事代祷),原来她们要搬家了,她们家的房子也在出租,只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房客。那位姊妹建议我去租她们家的房子。但我认为距离上班的地方实在太远了,就先拒绝了。谁知,原本计划要去看的房子不是不合适就是已经租出去了。

我去拜访牧师之时也和他商量这件事,他也很鼓励和欢迎我住在这里。于是,我就决定租下那位姐妹的房子。后来才知道这正是上帝美好的带领:价格便宜,干净、温馨,还能做饭。其中一个房间还能邀请家人和朋友来入住。至于距离的问题,上班通勤需要花一小时左右,我就在路程中听诗歌、读经、写灵修笔记,时间也刚刚好。曾经嫌长的通勤时间,现在竟成为了每一天与主最亲近的时候。

因为住在这个地方,我也再一次回到教会。当我回到教会,看见我的水杯还是摆在原来的位置,祷告垫子也还在,似乎这一切都在等着我回去。那一刻我站在会厅里,俨然有一种浪子回家的心情。上帝好像慈爱的父亲一直在那里等我,远远地看见我,就跑来迎接我,给我大大的拥抱,又用数不尽的恩典招待我。圣经浪子回头的比喻竟真实地在我生命中发生。

“上帝叫孤独的有家。”(诗篇68篇6节)何以为家?有弟兄姊妹就是家,有教会就是家,有上帝的同在就是家,这是我这次租房的领悟。真正的回家是回到我们天父的同在中,尽管距离上班地方很远,或者不太方便,但是能安稳地住在上帝里面,就是回家。我回家了,如果你还在外面漂泊,任意而活,记得早点回家,天父一直在等你回家,就像父亲等待那个浪子一样。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