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家在外

作者:吴高杰,上海

signs-416441_640

我在上海读研究生,毕业后便留沪工作,父母和刚大学毕业的妹妹则留在福州的老家。2007年,我离开家乡到外地上大学,今年已经是我离家的第八个年头了。除了寒暑假能在家好好陪陪家人以外,其他的时间我基本上都是通过电话与家人联络。圣经说:“当孝敬父母,使你的日子在耶和华你上帝所赐你的地上得以长久。”(出埃及记20章12节)我离家在外,大部分时候都无法陪在父母身边;但是每一回和他们通电话,我总能感受到电话另一边传来的牵挂与关怀。

以前,我一直因为自己不能在父母身边照顾他们,也无法在经济上赡养他们而感到亏欠。但随着年纪的增长,我逐渐明白,即便因为在外求学或工作而暂时无法照顾父母的起居生活,甚至可能连在经济上的赡养也暂时做不到,但我仍然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去“孝敬父母”。

一方面,我要照顾好自己,在健康、生活、经济等方面都让父母安心。因为父母总是牵挂自己的子女,所以当我能够合理安排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时,爸妈就觉得很放心了——其实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种慰藉。我爸妈经常说,只要我自己照顾好自己,家里的事情没什么需要我担心的。我想,做父母的大多会把子女的事情放在首位,当我们足够成熟,能在外独立生活时,父母便感到宽慰。

另一方面,随着父母年纪的增大,我也要分担更多的家庭责任,让父母感到老有所依。今年过年回家时,我家里发生了一些事情,家族内几户人家之间有一些小矛盾。我渐渐意识到自己身在家庭、家族中所需承担的责任,也尝试运用圣经教导的原则去处理、协调这些矛盾纠纷。就像旧约中的以斯帖一样,既然上帝将我放在这个位置,又透过信仰、专业训练和生活阅历等使我对解决矛盾纠纷有一定的认识,那么我就在这样的“位分”上去履行自身的责任。我一直以马太福音5章9节“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上帝的儿子”来勉励自己,因为我明白,在属上帝的家庭中去践行爱的原则,是何等重要而蒙福的事。

离家在外的日子还会延续下去,但我并不觉得孤单,因为无论在哪里,我都可以找到上帝的家,找到和家人一样的弟兄姊妹。而对于父母和妹妹,我会尽自己作为长子、长兄的责任,但我也不必过分担忧他们,因为我知道,天上的父必看顾着我们。阿们。

投稿

体会天父心

作者:雨恩,马来西亚

FullSizeRender

爸爸在购物中心开店做生意,因此我和弟弟从小就在店里长大。儿时的回忆里,最快乐的就是到百货公司的玩具部去window shopping,意思就是只能看,不能买。长大以后,我和弟弟依然童心未泯,放假时还是喜欢回到玩具店,看看有什么新玩意儿。弟弟常常会奔向乐高积木,而我则头也不回地向芭比娃娃出发。和小时候一样,看一看、玩一玩、按一按、听一听,然后心满意足地踏上归途,回到爸爸的店里。

依稀记得小时候,总是会被大人夸赞,说我们很乖、很懂事,从来不会哭闹说要买什么玩具。实际上原因有二:第一,这样在大庭广众哭闹会引人侧目,太丢爸妈脸,回去不被教训一番才怪。其二,是因为爱爸妈,知道这样一闹,如果他们买不起或是觉得浪费,爸妈也会难过。我从小在店里长大,看着店面逐年缩小,当然也对家里的经济状况稍有担忧。

所以,为了不让爸妈难过;也不让我们自己难过(避免受皮肉之苦),我们从来就没有吵着要买任何东西。对我和弟弟来说,一切的需要,若是生活所需、合理的、不奢侈的,自然就会有。就像每次去超市,我们的默契就是把乳酸菌饮品放到购物车里面,从来不会被爸妈拒绝。

回想到这里,我突然想到自己与上帝的关系,从中体会祂的心思。我是不是常会有对祂无理取闹的时候?许多时候,我就像个会在大庭广众当着天父的面哭闹,让全世界知道我想要什么的小孩。虽然有时外表看起来很安静,内心却在无声地抗议,充满埋怨、难过。有时,我会想,有什么东西是上帝要给我,但是时间还没到的呢?也许是一段情感、或是一个好的工作机会。其实我不需要一直吵闹、一直撒娇,这样让双方都难过。因为上帝或许也会因为我不明白祂的心,不相信祂会为我预备最好的而难过呢!

天父的心,应该是要在祂的时间里,给我们最好的(诗篇16篇5节)。

父母太纵容,孩子要风得风,就会挥霍无度。天父也一样,若纵容我们,让我们要什么有什么,我们就会被宠坏,成为自以为了不起的小皇帝。当然,祂不会忘记我们(以赛亚书49章15-16节),祂也深知我们一切的需要(马太福音6章32节)。

让我们一起体会天父的心,做个安静顺服的好孩子,耐心等待祂的供应吧!

“你们的天父原知道你们需要这一切。你们要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这一切都必加给你们。”

(马太福音6章32-33节,新译本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家庭关系)


投稿

为什么有主同在的家庭是最好的

作者:陈明惠,新加坡

signs-416441_640

我来自一个五口之家——爸爸、妈妈,两个姐姐和我。我们一家人有时彼此闹得很僵,有时散漫,有时懒惰,有时还很疯狂,但是总体来说,我们是十分相爱的一家子。所以,“家”这个字总能触及我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每天踏入家门、投入家这个温暖怀抱的那一刻,迎接我的是桌上美味的家常菜,对我而言,家是爱的本质,是舒适的代名词。

虽然因为在海外工作的关系,我已经离开家将近两年了,但是距离并没有消磨我对父母和姐姐的感激,我依然珍惜家人之间的彼此支持。也多亏了美妙的现代科技,我动动手指就可以给家人发短信,这让我觉得家人就像在身边一样。从家人那里收到的每一张照片,每一段视频,每一条短信都是我的宝贝。没有家人在身边其实也很辛苦,但感谢上帝,祂给了我一个“大家庭”——我的亲戚,我教会的朋友还有同事。

但是正如我们大部分人知道的那样,家庭其实并不是完美的。父母喋喋不休的唠叨,跟兄弟姐妹为了鸡毛蒜皮的蠢事争吵不停,当然,有时我们还比较容易发脾气,说话很冲……所有这些都是我们会经历的。但是很感恩的是,更多的时候,我们学着对这些不愉快的事一笑了之,我们彼此原谅,继续结伴前行。有人虽然知道你所有的缺点,但还是一样无条件地爱你,这难道不是一种莫大的安慰吗?

有一天,当我站在饭厅里的时候,我突然注意到了多年以来一直高高悬挂在饭厅正中间的那块匾。匾上写着:“基督是这家之主;吃饭时看不见的客人;对话中安静的聆听者。”

在我们每一个家庭当中,基督都与我们同在,并且祂比任何一个家人都更亲近我们。基督耶稣完美地诠释了我们在家庭中的每一个角色:祂像一个完美的母亲,给予孩子照顾和关爱;祂像一个完美的父亲,供养并管教孩子;祂像一个完美的姐姐,善解人意而值得信赖;我确信,祂也像一个完美的哥哥,保护弟弟妹妹并且是个非常好的玩伴。

虽然有人曾说我家看起来“挺完美”,但实际上我们家离“完美”还差十万八千里呢,这也是为什么我总是不住地感恩,并且很自豪地说,这些年来都是基督的爱维系着我们的家庭。毕竟,家怎能没有爱?一个亲密的家庭怎能没有上帝的爱?就像圣经歌罗西书3章14节写的那样:“在这一切之外,要存着爱心,爱心就是联络全德的。” 当我回想自己的家庭,想到上帝是我们的一家之主时,我很感谢上帝让我有幸成为祂的家庭中的一员。正如约翰福音1章12-13节所说:“凡接待祂的,就是信祂名的人,祂就赐他们权柄,作上帝的儿女。这等人不是从血气生的,不是从情欲生的,也不是从人意生的,乃是从上帝生的。”

今天,在你的家中或者你身边的人当中,有什么是值得你感谢上帝的吗?

家人,一直在那儿的家人
朋友,像家人一样的朋友
教会,像家一样的教会
家,无需多言的家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家庭关系)

投稿

爸爸,想说爱你不容易

作者:柯雄伟,新加坡

signs-416441_640

不管是在成长阶段,还是在叛逆的青春期,在我的记忆里,爸爸都没有在我的生命中扮演过非常重要的角色。他总是忙于工作,为了照顾家庭而努力谋生。当时我无法理解他为什么总不能陪伴家人。我大概是尊敬他的,但是我不爱他。

当然,我们之间并不是只有争吵。事实上,我们也度过了一些很美好的时光,比如一家人一起出去吃晚餐或者在节假日期间走访亲戚。

但是每当我们争吵的时候,那些美好时光背后隐藏的怨恨便不断涌出。我们常常因着各样的事情争吵:我糟糕的学习成绩,我做不到他要求的最简单的事情,他不理解我,他对我说一些伤人的话。结果,我和爸爸之间的隔阂越来越深。

爸爸五十多岁的时候被诊断出患了癌症,而且发现的时候已经到了晚期。随后半年,他寻求专家的治疗,但并没有效果。无奈之下,他只好听天由命。然而,即便到了那个时候,我仍然对他漠不关心。表面看起来没什么,但实际上我内心的苦毒不断蔓延,我对他没有多少同情可言。

爸爸接受化疗几个月后就过世了。然而,无论是为他守夜的时候还是在葬礼上,我都没有流一滴泪。

爸爸的葬礼结束一周后,我搭乘公交车,上车时看到人们跟身边的朋友聊天。我找了个位置坐下来,忽然想起爸爸以前常常坐在我旁边:他的笑声,他的幽默,他的话语,他的笑容,还有我们在餐桌旁度过的时光。不知不觉,我的脸颊已经湿了。我立即下车,坐在路边哭了起来,这是爸爸去世后我第一次哭。我为失去爸爸而哭泣,突然意识到自己永远都看不到他了。

那天晚上,我告诉妈妈回家路上发生的事情。她告诉我,爸爸曾笨拙地用自己的方式想要弥补那些我成长期间遗失的时光。他努力让自己融入我感兴趣的事情中,但是我固执地认为他在干预我的事情,而不明白那实际上是一位父亲对儿子的爱。

直到今天,有关爸爸的回忆一直伴随着我。我还记得他以前对我说的话,尽管当时的我认为那些话没有任何意义或者只是“垃圾”。现在我才发现,愤怒是我和爸爸的关系之间的障碍,让我忽视了爸爸为我所作的努力,以致过于傲慢地回应他。我没有做到保罗在以弗所书4章26节中所说的:“生气却不要犯罪,不可含怒到日落。”

也许我永远都无法见到爸爸了,因为他去世时还没有相信耶稣。但是如果上帝愿意再给我一次机会,我想对爸爸说:“我爱你,爸爸。”这是他在世时我没能说出口的话。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家庭关系)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