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父的家——教会中成长(有声播读)

 

作者:Nico,马来西亚

有声播读:依含,中国

 

交上毕业论文的那一刻,我知道我的大学生身份也随之结束,更代表我将离开这个我生活了四年的小镇和一个我视之为家的教会。周六的团契,教会的弟兄姐妹贴心地为这班毕业在即的我们准备了一个短短的影片。影片记录了我们四年里在教会事奉、相聚在一起的身影。蓦然,在教会里一堆甜酸苦辣的回忆涌进我的脑海。

原来,已经四年了。我永远记得第一次踏入这间教会,唱着我从未听过的赞美诗歌“阿爸天父”时,心里涌起的暖流。透过教会的敬拜,我觉得自己终于回家了。还记得第一次参与服事的自己,为着主日学的孩子准备教材时,聆听一首首我不熟悉的赞美诗歌和读着对那时的我来说生涩难解的圣经故事。也记得和弟兄姐妹挤在教会的厨房,忙碌地准备午餐,然后大家开心地唱着谢饭歌再享用午餐。回忆即温暖又窝心。当然,我也曾在教会的事奉上尝过滑铁卢,对人甚至对上帝失望过。

刚成为基督徒时,好多人都好奇我为什么这么有毅力,可以在每个难得放松的周末都要去教会事奉和聚会。当时的我回答不上来,只觉得这是一个基督徒该有的责任。可后来才发现,如果只是单单把教会的事奉,崇拜和聚会当成一个责任,久而久之便会觉得疲惫,进而我们的心会离教会和上帝越来越远。

教会其实是让上帝的儿女锻炼灵命的地方。圣经里有提到我们要过一个分别为圣的生活。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我们身处在社会的大染缸——不看重圣经价值观的世界。恰恰如此,我们需要教会——上帝的家成为我们属灵的遮盖。我记得当我刚踏入教会时,一个姐妹的笑容吸引了我。她的笑容充满喜乐,让我不禁好奇基督徒的喜乐到底从哪里而来。身处在这纷乱的世界,每天都为着生活挣扎,当时的我可说是抱着破碎不安的心走入教会,然而那位姐妹干净喜乐的笑容却温暖着我冷漠的心。后来,才明白教会是天父的家,天父会赐福予祂的儿女,而交托祷告就是领受喜乐的方法。有时我们会觉得开口求救是一件丢脸的事,可我却在教会学到开口向天父求救一点都不难为情。不爱笑的我变得快乐了,因为每次单纯的交托祷告总可以让我卸下重担。

从前的我是一个自私的人,只为着自己的利益打算,很少理会别人的需要。可和教会的弟兄姐妹相处一段时间后,却被他们的真诚善良给打动。教会的弟兄不管功课多繁重,都坚持每个周末负责载送我们去教会。教会的姐妹也每次在聚会崇拜后,不怕辛苦地在教会准备一顿顿的午餐和晚餐。耶稣在传道的三年半里,总提醒门徒要学习祂的样式。耶稣一边完成祂的使命,一边也不忘记旁人的需要。祂在忙着传讲上帝的道时,也抱着一颗怜悯的心为他人治病赶鬼,以五饼二鱼喂饱饥饿的人。同样,教会里一班爱上帝的弟兄姐妹让我看见了何为耶稣爱人如己的样式。他们犹如一盏明灯,尝试照亮这弯曲悖逆的世界,就算外面的大环境难以被改变,就算这个世界还是充满许多令人伤心失望的事,他们仍然选择持守自己能做的,点亮自己,照亮坐在死荫幽谷中绝望的人们。他们活出了耶稣的生命,并以生命在影响生命。

当然,我们都是不完美的人。当我们一起在事奉主时,也会经历了不少的摩擦。比如和牧师的摩擦,和同工的摩擦。过程中,我一度想过放弃事奉,甚至也想过离开教会,因为我觉得人和上帝都不看重我的付出,更因为我和教会里的弟兄姐妹产生了隔阂,也觉得和上帝的距离越来越远。

有天早上在教会崇拜完后,我的心里再次涌起了难过失望甚至愤怒的情绪。我生气自己的软弱,觉得自己做不好上帝交代我去完成的事工。我也气上帝,因为祂不安慰鼓励我,只是沉默地看着我陷入情绪的泥沼里。最后当我心灰意冷决定离开教会时,一位和我不太熟悉的姐妹热情地近前来,说要陪我走路回大学宿舍。途中,她和我聊起她的信仰生活,也聊起她和耶稣的关系。聊着聊着,忽然觉得我更加认识那位爱我的上帝了。我渐渐明白,上帝从不应许天色常蓝,花香常漫。祂从未答应我,积极参与教会生活会让我避开生活不顺心的事。可祂让我明白祂不是苛刻的主。我的付出祂都看在眼里,只是祂需要我好好学习如何与其他的肢体沟通。上帝更让我知道教会的事工不同与世界的工作。世界的工作大多是为着自己的荣耀,而教会的事工却是单单为上帝的荣耀。

因此,我打消了离开教会的念头,学习和教会的肢体连接,才从教会的事工上发现上帝预备给我的恩赐。圣经里明确提到基督是教会的头,教会是基督的身体(以弗所书1章22-23节;哥林多前书12章27节)离开了教会就等于离开了力量和能力的泉源。所以圣经才提醒我们“不可停止聚会”(希伯来书10章25节)。在旧约中,大有能力的先知以利亚在施展完神迹,重重击败巴力的先知后却慌忙逃命,并求上帝拿走他的性命。他的软弱一部分是因为以色列中只剩下他一人事奉耶和华。可上帝却说以色列有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列王记上19章1-21节)。这段记载告诉我们,就算我们满有恩赐,也不能成为属灵的单兵。我们的灵命生活需要与其他的弟兄姐妹一起成长。

我们常会有无数个理由想要逃离教会生活,可若你尝试了解天父的心意,便会明白祂希望每个祂所爱的儿女在圣殿里一起敬拜祂,学习祂的话语,彼此扶持成长。如同以利亚,在过程中我们难免灰心丧志,可当以利亚向耶和华倾心吐意时,耶和华就亲自安慰并刚强他的心。所以,在我们觉得要放弃时,逃避不是出路,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转向上帝。当我们选择转向祂时,祂必不转脸不顾我们,(历代志下30章9节)而是会亲自带我们回家。

*本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成长的身量

如果教会没了会怎样?(有声中文)

作者:Lesile Koh,新加坡

翻译:漱翎,中国

有声播读:刘弟兄,中国

很难想象身边压根没有教会会怎样。一般情况下,教会至少都会以某种形式存在,它可能是某个建筑,比如一座老式的大教堂,一个现代的剧场,办公楼的某个区域,又或者在某个人的家里。教会也可以是某种固定的体系,比如一个正式的或非正式的群体,其中有牧师或长老带领着其他信徒,定期地聚会或服侍。(“教会”甚至可以只是一个抽象描述的概念,例如,我可以说“我周日去教会”“我教会的教导是…”“我会去找教会帮忙”。)

如果有一天,我们称为“教会”的建筑被人为拆除了,或者被自然灾害毁掉了,会怎样?如果“教会”体系也不存在了,被禁止了,没有人愿意带领和建立教会了,会是什么情形?如果再也没有人愿意领导教会,服侍教会,没有人愿意讲道、教导了会怎样?你会怎么做?

 

你可以考虑两个选择:

1.待在家,独自坚持和操练你的信仰。你仍然可以自己学习圣经,跟家人一起祷告。

2.寻找基督徒同伴,想办法,找地方与他们见面,因为你觉得你仍然需要与他们一起操练信仰。

一起敬拜和祷告

在新约中的教会形式被建立起来之前,上帝的子民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都是聚集在一起敬拜他的。以色列人向上帝献祭的时候,是以一个群体的姿态聚集在祂的会幕之前,集体献祭。他们一起聆听上帝借摩西的口所说的话语,一起赞美敬拜祂。

Jon Bloom是“Desiring God”组织的联合创始人,他写过一篇文章名为“为什么我们不能忽视聚会这件事”。他更深一步地提到,上帝本身——注意上帝不是一个独立的位格,而是三位一体的,就体现了集体敬拜的重要性。三位一体的上帝为亚当创造了一个陪伴者。Bloom指出,既然上帝的陪伴本身对于任何人来说就已经完全足够了,为什么还要为亚当创造一个陪伴者呢?他写道:“亚当独自一人,上帝看着不好”“问题的关键是虽然对于亚当来说上帝本身已经完全足够,但是亚当一个人,无法承载,消化和体会上帝的纯全。上帝的美好需要更多的人在一起才能体会。”

这就是为什么希伯来书10章25节提醒上帝的子民不要放弃聚会“你们不可停止聚会,好像那些停止惯了的人,倒要彼此劝勉。既知道那日子临近,就更当如此。”上帝希望我们既要单独敬拜他,与祂独处,也要聚会在一起敬拜祂。为什么?因为“我们这许多人,在基督里成为一身,互相联络作肢体,也是如此。”(罗马书12章5节)如果我们只是单独敬拜上帝的话,那么上面这段对于基督徒的描述就毫无意义了。

想象一下观看一场足球比赛,你可以独自一人在家,很舒服,很私密地在电视上观看。但这当然比不上去现场,跟两万名呼声震天的球迷一起击掌,挥拳,呐喊来得震撼!没有什么能比分享着同样的爱,喜悦和胜利更能让我们彼此紧紧相连了!更何况我们还聚在一起庆祝上帝的伟大,歌唱耶稣战胜死亡的得胜呢?

 

一起学习上帝的话语

试想如果你自己独自一人学习圣经,你可以读很多圣经注解和辅助书籍,但很快你还是会发现你需要有人帮助你更好的理解祂的话语,并且需要人指导你如何将圣经里的话在生活中活出来。因为圣经并不是一本教科书,也不是维基百科,你只要读完就能完全理解和读懂。它也不是一本故事书,你自己就能够享受在情节中。圣经是上帝永活的话语,需要智慧地解读才能将主的智慧运用到生活中。

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信仰更成熟的人和对圣经了解更深入的人来指导我们。我们也需要跟其他基督徒一起探讨,分享我们的经历和体会。耶稣在世的时候,上帝的子民在会堂聚集,聆听上帝的话语和长者的教诲。我们知道,在学校的课堂上,老师会给我们讲解新的概念,让我们分组讨论,这些都帮助我们理解和运用学到的知识。学校的学习尚且如此,我们在学习上帝的话语时不更应该这样么?

使徒保罗是个学识渊博的法利赛人。他也曾强调过互相学习借鉴的重要性。“当用各样的智慧,把基督的道理丰丰富富地存在心里,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教导,互相劝戒,心被恩感,歌颂上帝”(歌罗西书3章16节)。

支持,鼓励和彼此建立

基督徒的人生旅程会有熬炼,苦难和挑战,独自一个人走是非常困难的。虽然耶稣会陪我们一起走,负担我们的重担,但是同时上帝也给了我们同伴的陪伴,让我们能鼓励,激发,安慰和建立彼此。在困难的时候,我们会需要身边小伙伴给予的安慰,一个拥抱,一只倾听的耳朵,让我们意识到自己并不孤单。有时候我们也需要有人来鞭策自己,提醒我们不能自满,要在信仰的道路上坚持到底。

罗马书12章5节告诉我们,我们在基督里互为肢体。你不可能只靠一个部位的努力就让整个身体强健起来,就像你不能仅靠做俯卧撑就能把身体锻炼好一样。身体每个不同的部位都要各司其职,协调配合才能“全身都靠他(耶稣)联络得合式,百节各按其职,照着各体的功用彼此相助,便叫身体渐渐增长,在爱中建立自己。“(以弗所书4章16节)虽然我们每个人都要与上帝建立一对一的关系,但是信仰之路并不是要你孤身一人。

团契聚会

除非你是个隐士或者反社会分子,否则你总归需要朋友的陪伴。我们不仅在困境时需要朋友,快乐的时候也需要与朋友分享。有什么能比与朋友开怀大笑,一同出游,或者三五好友一起吃饭更让人高兴的呢?我们会在辛苦工作一天后跟同事一起愉快地聚餐,也会在放学后跟同学一起看电影。我们享受这样的时光是因为我们跟同事和同学有着共同的经历,一起同窗,一起共事。那与我们有共同信仰,价值观和使命的人一起聚会难道不会更加美妙吗?

欢迎新信徒进入基督的家庭

使徒行传2章47节描述了上帝是如何借由每天的聚会给初代教会添加信徒的,“主将得救的人天天加给他们。”

如果基督徒们停止聚会的话,新的信徒要去哪儿呢?他要向谁寻求建议和指引?谁来教导他,帮助他在与耶稣基督的关系中成长?应该有某种形式的聚会来欢迎这名新信徒,把他介绍给其他信徒,并告诉他,大家信仰同一位上帝,在耶稣基督里是互为肢体的,肢体们会鼓励他,给他力量,陪伴他今后的旅程。这样的聚会会告诉他,他与上帝的关系既是个人的,也是集体性的,这也让他更有信心,他的属灵之旅并不是孤独的。

如果有一天,“教会”不复存在了,不仅是教会的建筑没有了,教会的体制,组织等等都没有了,会怎么样?答案是,基督徒们仍然会见面,聚会。

聚会的人数可多可少。聚会的频率也不一定。地点可能是在某人的家中,也可能在公共场所,或者随便找个方便的地方。聚会时我们可能会做很多事情,但是大部分时候会包括:敬拜赞美上帝,研读圣经,一起祷告,分享经历,彼此鼓励和一起玩乐。就像我们现在在教会所做的事情一样,因为“教会”的本意就在于此。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新的旅程

要是我的性格不适合我的教会,怎么办?(有声中文)

作者:Janel Breitenstein,美国

翻译:Jovial,中国

语音播读:杨澜,中国

在学校,我从来都不是一个很酷的学生,但是我的性格在教会里却很受欢迎,因为我很外向。我已婚,是一个爱家,富有爱心,又有创意的妈妈。我的时间管理能力很强,却又散漫得恰到好处。因此我的天赋、才能和性格都让教会的人很喜欢。

然而,如果我不是这样的性格呢?

我的丈夫是一个性格极其内向的人,虽然他也很喜欢和人交往而且他工作的大部分时间也都在照顾别人。我喜欢参与到每件事情当中并让身边的每个人都共同来做某件事,而他则更喜欢一个人把事情做好。因此我在教会里做服事让很多人都认识了我,但他的圈子却要小得多。当我充满活力地跟他人交流时,他在独自沉思。我喜欢讨好别人,但他更倾向于提出挑战别人想法的意见,因此有时会让人感到不舒服。

通常教会里的人会认为我们的性格与我们的灵命、我们爱的能力和我们的顺服程度紧密相连。说实话,教会肯定会按照恩赐和性格把我们分类。我甚至觉得不同的教派喜欢的性格和恩赐也不同。

也许我有点先入为主——我觉得灵恩派教会有可能更喜欢感性的人加入他们。知识分子和理性性格可能更能适应改革宗教会。而性格安静的人适合跟灵修默想派在一起。如果你的教会很强调社会公义,那就很适合性格强硬、口才好以及极富同情心的人。

但如果你的性格不适合你所在的教会怎么办呢?当我们感到待在里面很痛苦时,要怎样才能继续与教会和上帝保持关系呢?

以下几点,或许会对你有帮助:

 

1.我们的性格是上帝给的

我们常常以为,当我们的性格不适合教会时,上帝也对我们不满意。

作为女性,我的性格在教会里是很受欢迎的。但是,那些不会柔声细语、性格比较强势的姐妹该怎么办呢?她们是否有过这样的想法:只有改变自己的性格,上帝才能接受她们?当我们告诉她们应该学像别的女性那样时,我们是否忽略了她们无畏的领导力、对真理的坚持以及她们的果敢和机敏呢?

在我们还是罪人的时候上帝就爱了我们并拯救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祂并没有把我们重塑为毫无个性的人。正如Peter Scazzero在《情绪健康的灵命(in Emotionally Healthy Spirituality)》一书中所观察到的,上帝是关心我们的性格的:

上帝希望我们在跟随祂的时候可以让祂所创造的更真实、更深处的那个自己自由地绽放出来。为了让我们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反映上帝的荣光,祂给我们每个人都赋予了一些重要的品质。在成圣的过程中,有一部分的工作就是除去我们长久累积的虚假外表,使真正的自我得以显现。

如果你曾在教会有过一些受伤的经历,如果你曾经因为你的性格而被误解,我想告诉你是上帝创造了你的性格。你属于上帝。这并不是说我们没有缺点和罪。而是说只有在上帝那里,我们才能得到真正的医治和真实地做我们自己。

 

2.弱点都有另一面

我记得我小儿子不到18个月的时候,有次我双手抱头,滑坐到地板上。我很清楚地记得当时我在想,我生的这是个袋獾吧(应该是因为他当时拖了一张凳子,把土司烤箱上的冲饮粉拿了下来,像仙女散花一样洒得房间到处都是)。

但上帝提醒我说:你不知道我对他的计划。我可能需要他这么强壮而有创造力,以便他能穿越丛林去到福音未得之地,或站在法庭上为未出生的孩子们争战,或者在一间平民区的教室里教一群孩子。我需要的是让上帝来掌控他的力量,而不是压制它。

我妈妈的一句名言是:“你最大的优点就是你最大的弱点。”那个人看起来比较强硬?也许上帝把对祂律法和公义的无比热爱放在他心里。那个从不做义工的女人?她没准在上帝给她的工作中表现得很出色。

如果你还没有做过性格测试,网上就有很多权威机构的免费测试。试着挑战一下自己:在测试时,不要按照你认为更容易被接受的性格来做。相反,利用这个机会来赞美上帝,相信祂用完全的智慧创造了你。并且让祂帮你找到并去除你在性格方面和特别渴望之上的“偶像”。

 

3.我们的性格不应成为我们好好爱别人的阻碍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我丈夫喜欢说:“如果你无法理解某些人为什么就是不能按照你所做的做或者看到你所看到的,那么可以肯定这些点就是你的长处了。”

你可能不明白,有些人究竟是为什么总是迟到,或者就是不能把他们的浴室收拾干净——那是因为上帝把你造成更爱秩序的。或者你可能会为某些人的固执和死板而纳闷,因为上帝赐予了你感恩和接纳不同的心。上帝给你的这些优点是为了“叫人得益处”(哥林多前书12章7节)。

另一方面,缺点也不是我们无法给出爱的借口。

如果我们很难主动去与他人建立关系,或者无法很自然的向他人表示友善,又或者自己的状态不好,当我们不能妥善处理这些问题时,我们就会伤害到身边的人。因此,我们应该把这些不足带到上帝面前,并祈求祂向我们显明该如何补足,从而让我们更好地爱他人。

 

4.关心那些边缘性格的人

每个教会都有他们偏爱的某种性格,那么我们有必要问的问题是:“在教会哪些人会感到被排斥?我们如何可以让他们感到温暖?”对这些人我们应该更有恩典和仁爱。这也许意味着我们要同理那些不善于社交的人,更加努力地靠近他们,帮助他们在教会感到更自在、更愿意敞开,或者邀请他们参加你家里的聚会。这也可能意味着当惧怕社交活动的他们临时决定不参加时我们要表示理解。

当你考虑自己性格的优缺点时,试着问问自己,在生活中你需要哪些人来使你平衡,帮助你更完整地反映上帝的形象?对于我来说,我需要一个像我丈夫那样深思熟虑的人。我需要他的内向和仔细来缓和我的冲动。我需要他的深度带我脱离肤浅的表面。

哥林多前书12章21 -25节记着说:“眼不能对手说:‘我用不着你。’头也不能对脚说:‘我用不着你。’不但如此,身上肢体人以为软弱的,更是不可少的;身上肢体我们看为不体面的,越发给它加上体面;不俊美的,越发得着俊美;我们俊美的肢体,自然用不着装饰。但上帝配搭这身子,把加倍的体面给那有缺欠的肢体,免得身上分门别类,总要肢体彼此相顾。”

  

5.我们作为一个整体,才更完整地反映出上帝的形象

  我经常会想要控制性格测试的结果,想让自己变成一个不同的人。作为一个外向、缺少对细节关注、更爱凭着感觉做事的人我感到很丢脸。我是说,谁愿意做一个不理智、不知道婉转、感情用事并且粗心大意到会穿两只不一样袜子的人呢?

然而上帝将祂的恩典丰富地倾倒在我们的这些不同之上,不是让我们可以吹嘘自己,而是让我们可以赞美祂的伟大。

记得以弗所书2章10节说道:“我们原是他的工作,在基督耶稣里造成的,为要叫我们行善,就是上帝所预备叫我们行的。”工作这个词的希腊语是poiema。没错,就是英语单词“poem”(诗)的词根。诗性表达了造物主的一个特征。我们需要透过世界各样的表达方式来了解祂。

当上帝说“你们要彼此接纳,如同基督接纳你们一样”(罗马书15章7节)时,这真的是个很高的要求。上帝巧妙地设计了我们性格的独特之处,与其去附和或攀比,不如让我们成为支持者和啦啦队长(哪怕是沉默的啦啦队长)。

即使我们拒绝了那位完美无暇的终极拯救者,祂依然接纳我们。愿祂也给你够用的恩典去接纳那些没有那么欣赏你性格的人,并让祂的能力在你的软弱上显得完全(哥林多后书12章9 节)。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新的旅程

面对教会中的争议,重要的不是我们说什么(有声中文)

作者:Leslie Koh,新加坡

翻译:Cindy Wang,澳大利亚

语音播读:刘弟兄,中国

我们可以做医治祷告吗?我们能够说方言吗?女人可以在主日讲道吗?教会应该支持反同性恋法吗?教会对堕胎应该持什么立场?我们该如何对待犯错的牧师?圣经有唯一“正确”的版本吗?我们可以把鼓作为敬拜乐器之一吗?基督徒可以喝酒吗?

在进行一场理性的辩论赛时,或看到新闻中的一些议题时,辩论可以是趣味横生的。但当辩论造成了教会分裂并且大家都认定自己正确而别人有误时,就不那么有趣了。

我的教会一直保持中立态度,包容和接纳各种不违反基督教信仰基要的做法(或者说是我们教会所认为的信仰基要),所以当我最近加入一个对某些问题持强硬态度的团体时,着实吃惊不小。

团体中有些人固执己见的程度让我隐隐不安。过去我常听人说,因着代沟、个人喜好和信仰的成熟度不同,人们会有不同的观点和行为(例如,“哦,我们老了,适应不了现代的敬拜歌曲”)。但是这个团体中的人对自己立场的坚持好像更加严格。他们认为,这些立场跟教义同样重要,我听到他们反复强调:“可是圣经是这么说的”。

这让我不禁想要反驳:“那么其他人对圣经的解读都错了吗?”

我习惯的一些“基督徒”做法受到了质疑,面对那些眉头紧皱的否定,我感到既困惑,又想辩驳。一方面,我开始怀疑是否一直以来自己对一些真理的认识有偏差;另一方面,我想知道是不是这些人对圣经的解读过于教条化和狭隘。

(其实我到现在也还没有弄明白,但这促使我重新审视自己对教义的理解,也让我开始思考:我是不是也有教条主义之嫌?)

不过,最令我吃惊的并不是他们对自己观点的维护,而是他们对持相反观点之人的看法和他们表达看法的方式。

比如他们毫无同理心的玩笑(“我不知道你怎么样,但我是要去天堂的”),还有先入为主的看法(“所有的灵恩派或者保守派都是这样的”)。当然,还有他们对其他阵营的误解(“所有五旬节派都坚信必须用这种方式敬拜”或者“所有保守派都坚决反对这种做法”等)。

这让我不禁思考:除非我们确信不会伤害到别人,不然有些话题是不是不应该用来开玩笑?还有,我们真的有我们认为的那么了解对方的做法和想法吗?

可以肯定的是,灵恩派和保守派都存在极端。但庆幸的是,我也遇到过一些不一样的灵恩派和保守派信徒,他们不仅不像人们所描述的那样教条刻板,而且思想开放。我认识的一位圣经老师说:“我在两种派别中都见过敬虔的人,所以我不妄加论断。”

阿们!这句话无意间改变了我对“保守派”的看法。坦白地说:我承认,我也曾对那些意见相左的人抱有成见,这位老师的话让我看到自己的不公和偏见。

我认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双方对不同观点的争议,而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对方,以及我们到底对对方的看法有多少了解。

 

我们讲真理,但我们是在爱中讲的吗?

我想,有些问题也许永远没有答案,特别是涉及到对上帝话语的解读,因为其意义重大,所以只能暂搁一旁。也许只有到我们和上帝面对面时才能得到真正的答案。(我有时会想象当上帝被问及这些无关救赎的问题时会如何回答,我想祂会轻轻一笑说:“亲爱的孩子们,你们都是对的!只要相信我,追随我,在你们所认定的方面尊荣我,并始终如一就好了”。)

不过我们还是可以就这些差异做些努力的,比如开诚布公地讨论,并以荣耀主的方式达成共识;也可以寻找敬拜和服侍的合作方式,避免因个人的看法不同而分裂主的教会。因为,我们如何做和我们做什么同样重要。

以弗所书4章2-3节就讲到我们应如何以荣耀上帝的方式对待其他信徒。保罗说: “凡事谦虚、温柔、忍耐,用爱心互相宽容,用和平彼此联络,竭力保守圣灵所赐合而为一的心。”

圣经并没有要我们在所有事情上达成一致。它只是说对待不同的看法,我们要用正确的方式和态度。

这意味着在处理分歧时,我们要带着极大的谦卑、温柔、耐心和爱心。也意味着,我们的最终目的不应是强迫别人接受我们的观点,而是要保持信徒之间的团结。

我们在对话时,是不是带着一种必须赢得争论的心态?我们是否会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而贬低对方?若对方不愿让步,我们是否会因此气呼呼地离开?我们有没有在用上帝的话互相攻击?我们是否在把教会中的会众分为两类,除了赞同我的人之外都是“不信的”?

我们是否可以温和、耐心地解释自己的立场,愿意让上帝在祂的时间以祂的方式来改变他人的想法,并愿意承认自己的观点也许不完全正确呢?比起确保对方对一切的理解都是正确的(或着说我们所认为的正确),我们是否更关心他的属灵成长和与上帝的关系呢?

对于新加坡反同性恋法所引发的持续争论,最近有一篇文章进行了评论,“新加坡日行一善理事会”(Singapore Kindness Movement)的领袖William Wan最恰当不过地指出:“双方都认为自己说的是真理,但关键是说出的话语是否出于爱心。”

很多时候,我们在一个问题上据理力争是为了纠正某个错误的教导。即使这是真的,我是说“即使”(请记住对方估计也认为自己是对的),我们就不能带着爱心说话吗?新约教会在是否要外邦人行割礼的问题上起争执时(使徒行传15章1-35节), 使徒和长老们确保在引导新信徒时言语温柔: “圣灵和我们定意不将别的重担放在你们身上……这几件你们若能自己禁戒不犯就好了”(24-29节)。

耶稣自己也一样。祂并没有把那些确实被误导的人和那些试图迷惑、误导人的假老师混为一谈。虽然他直截了当地指责了假教师,对待被迷惑的人祂依然温柔而充满怜悯。祂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要赢得争辩,而是建造他人。保罗也说:“用温柔劝诫那抵挡的人,或者上帝给他们悔改的心,可以明白真道”(提摩太后书2章25节)。

讽刺的是,有时我们对待非信徒反而比对待信徒更温柔和有耐心。我们愿意和那些对信仰好奇的人接触,即使完全不同意对方的观点,我们也愿意倾听,然而我们却无法与对圣经与我们有一处解读不同的信徒们沟通。为什么呢?

即使我们还是无法达成一致,也仍然可以以求同存异的态度彼此包容。保罗又说:“身体只有一个,圣灵只有一个,正如你们蒙召同有一个指望;一主,一信,一洗, 一上帝,就是众人的父,超乎众人之上,贯乎众人之中,也住在众人之内”(以弗所书4章4-6节)。

保罗似乎是在提醒我们:“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分歧上,而要集中在共识上,这样你们就会明白我们在基督里是一家人了。”

比如说我们可以和平地结束一场辩论,这样收场:“好吧,我们在这个问题上仍有分歧,不过在这一点上我们是有共识的。因着我们共同信靠主耶稣,让我们来讨论一下如何能够共同敬拜和服侍吧。”

我们的目标是说出真理,但让我们用爱心说出来吧。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新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