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抗疫最前线:面对新冠疫情,上帝在哪里?(有声播读)

作者:方友望,马来西亚

有声播读:馨宁,中国

 

那是一个炎热的午后,艳阳高照,晴空万里。我驻守在急诊室的初步分流站,位置就在入口处搭建的临时棚内,由透明塑料薄膜四面环绕着。准备下班的时候,汗水浸透了衣服,我的肚子早已饿得咕咕直响了。轮班交替后,我四处张望的目光无意中停留在门口一个巫裔妇女的身上。她身材矮小略胖,脸上带着腼腆的笑容,站在一辆破旧的客货车旁边。她的身后有个中年汉子,手里拎着两个装满饭盒的袋子,缓缓向我走来,与我擦身而过。

 

我微笑着问妇女:“这是哪家餐馆送来的呀?” 她看着我身上的制服和名卡,有些不好意思地答道:“是自己在家里煮的,只是些简单的家常菜。” 说着她转身往客货车里拿了一个饭盒来塞到我的手里,热情地说道:“你还没吃午餐吧?这里还有最后一盒。” 我愣了一下,不好意思地把饭盒紧握着,连声向她道谢。那一天的午餐特别美味可口,那盒热腾腾的姜黄鸡饭和那位善良慷慨的妇女让我心里由衷地发出感恩。

 

自从新冠肺炎疫情扩散、行动管制令实施以来,医院的前线医务人员常常会收到各界善心人士和非政府组织捐赠的食物和手工制作的防护配件。国内新闻媒体除了歌颂医护人员在抗疫的前线上付出之外,也报导了许多慈善机构、公司企业、家庭主妇、监狱囚犯、残障人士、青年学子主动亲手为我们缝制防护服和配件的事情。当全球面临防护配备供不应求的危机,许多国家的医务人员因为极度缺乏防护服、口罩、手套、护目镜等防疫用品而感染病毒身亡的时候,这些爱心手工缝制的防护服如同阳光挥洒在黑暗的角落,穿在我们的身上,暖在我们的心里。

 

面对瘟疫和灾难,基督徒在这个社会该扮演什么角色呢?许多教会和福音机构在疫情的当头也筹募基金,鼓励基督徒奉献资助许多贫困的外劳、难民、土著家庭,让他们的家庭在经济困难的境况中仍有一餐温饱。杨腓力 (Philip Yancey) 在他脍炙人口的代表作《有话问苍天》 (Where is God when it hurts) 中探讨信仰与苦难的课题。他汇集了许多面对苦难的人所历经的际遇,其中包括患上癌症或麻风病的病人、意外导致终身瘫痪的运动员、纳粹大屠杀的幸存者、行动不便的残障人士、遭受种族歧视的黑人领袖。在一次签名会上,有读者问他可否浓缩整本书的内容,用一句话来概述。他想了又想,答道:“面对苦难的时候,教会在哪里?” 人们在苦难中都会怀着不解、失落、哀痛、怀疑的心情质问上帝:“祢在哪里?” 而杨腓力的答案是:“教会在哪里?”

 

每位基督徒都可以在新冠病毒的抗疫阵线上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也许你我不是国家领袖或卫生总监,也不是站在前线上的医务和警卫人员,但我们仍然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为这个世界点燃希望,祈求医治,扶贫助弱,安慰鼓励。彼得范宏将军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影响着世界。” 那盒热腾腾的黄姜鸡饭对于门口的那位妇女也许不足挂齿,对于我却像是一杯凉水般带来感动和温情,提醒我主动将上帝的爱付诸行动,分享给那些有需要的人。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荣耀的身体

400次咖啡提醒了我什么?(有声播读)

 

作者:吴诗蕊,马来西亚

有声播读:Melody,加拿大

 

由于新冠肺炎病毒四处肆虐,马来西亚政府于3月18日开始实行了全国行动管制政策,就是下令全国人民居家隔离,避免外出,以遏制病毒继续传播。行动管制政策于今日已实行了50天,当中也有一些人在行动管制期间按奈不住待在家中,开始无视政府所发布的政策,自行外出,因此被警方逮捕或罚款。也有人选择待在家中,在网络上发布分享自己在居家隔离期间所做的事情。

渐渐地,人们把焦点转向了社交媒体平台,我们可以看见许多的年轻人活跃于一些烹饪、烘培、翻唱流行曲、居家健身活动等。近期,在网络上爆红的其中一个名词是“400次咖啡”。对于这些突然爆红的“流行”,我们应该已经屡见不鲜了。但这400次咖啡却让我联想起了在旧约时期,以色列百姓在埃及400年、在旷野中漂流了40年……

 

 

疫情中面对各样的挑战

 

在旷野中,除了吗哪,百姓没有其他的食物可供选择,因此他们常常抱怨。若他们活在现代里,我想他们也会想要求上帝可以赐给他们披萨、寿司、韩式部队锅、及400次咖啡等。

在行动管制期间,人们无法随意地外出去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也有人面对经济的困境,在家中与家人的摩擦也逐渐增加,这些压力使得他们开始抱怨。我承认,行动管制期间,许多的负面消息使我感到焦虑不安,与家人数次的摩擦也让我失去了耐心,也有许多的抱怨,但是箴言17章22节提醒了我:“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骨枯干”。

当我们失去了喜乐,我们的心中就会产生抱怨,然后会开始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忘记了上帝的供应,忘记了祂是我们的倚靠,我们不再倚靠上帝,而是依靠自己的聪明智慧时,渐渐地就会离上帝越来越远。

你是否发觉自己也有类似的状况呢?

当我在阅读申命记1章33节:“祂在路上,在你们前面行,为你们找安营的地方;夜间在火柱里,日间在云柱里,指示你们所当行的路。”。这一节经文提醒了我,即使我们还不晓得疫情过后会有什么样的事情和挑战在等着我们,但是我已做好了准备,我要在这场长久的战役中与上帝同行,祂必赐给我所需的力量,使我可以大声宣告“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提摩太后书4章7节)。

 

在完成主托付给我的使命前,我决不能被疫情打败。我要靠着上帝的话语,帮助我做出正确的决定。

 

我们需要的是什么呢?

以色列百姓在埃及为奴400年,上帝听见了他们的呼求,并要救他们脱离埃及人的手,领他们到美好、宽阔的流奶与蜜之地(参出埃及记3章8节)。

今天,我们也同样在困境当中祷告祈求上帝的帮助,但我们是否祷告过后,又再次地抱怨,抱怨国家的制度或是领导,抱怨疫情的发生?我们天天挂在新闻中接收许许多多的负评,接着自己也受到影响开始在社交平台上给予评论。

就像以色列的百姓,他们不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在旷野中行走40年,每日抱怨上帝为什么要把他们带出埃及,但是却忘了当初他们向上帝祈求的。

基督徒在决定要跟随上帝时应该都晓得,跟随主的道路并不是平坦而宽敞的,上帝也告诉我们,我们会经历各样的挑战,但是祂也应许祂会与我们同行。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马太福音6章34节)

只要把一切忧虑交托给上帝,晓得我需要的是上帝的带领。我需要上帝成为我生命的中的主宰。

 

 

400次咖啡的决心

 

泡400次咖啡,需要搅拌400次才能够调制出咖啡那香浓的味道。

在泡制这400次咖啡的过程中,可能有许多的不确定,中途也会因搅拌很累而想要放弃。但是心中对想要品尝这400次咖啡的渴望会使我们坚持到最后,直到泡制出一杯成功的400次咖啡。

换言之,如果今天我对上帝话语的渴慕,就像想要喝到这400次咖啡那样,不论失败与否都坚持到最后,那么最终,我也会得到上帝所赐的那永恒的奖赏(参腓立比书3章14节)。这无可置疑的是比那400次咖啡更好的赏赐!让我们一起立下心志,在这疫情中能够坚定站稳在主里,不管疫情过后会遇到怎样的挑战,我们也决心跟随上帝的脚踪!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荣耀的身体

贫穷不是我们不能幸福的借口——《幸福穷日子》读后感

作者:希の梦,马来西亚

英文书名:Our Poor Happy Life

作者:阿浓

出版社:文桥传播中心有限公司

 

一个人是否快乐,不在乎他拥有的财富多少,

而是在于他的精神世界是否富足。 *内容很短,且温馨。推荐给没有太多空余时间阅读的读者。

 

故事简介: 故事讲叙一个由中国大陆移民到香港的家庭。女主角名叫黄志芬,是一名中学生,有一个同读中学的弟弟。那时候的中国,比较落后。爸爸认为去香港读书比较有前途,以后才能找到较好的工作,所以便决定要居家搬迁。上课第一天,她就被人叫“蝗虫”,顿时感到无地自容。而这整本书,就是描述女主角一家,是如何克服文化上的障碍及旁人的有色眼光,克服所碰到的困难,并且在当中如何乐观地去面对,在贫穷中,快乐地活着。 个人感悟: 孩童时代,我并不知道自己家算不算有钱。我在乎的是,爸爸妈妈有没有空陪我。那时候,就算去海边玩泥沙,都觉得很快乐。真正体会到什么是“钱的差距”是在上大学。有些大学朋友们所穿戴的衣物用品都是出自奢侈品牌。我真正感受到钱的重要性,是在打工实习的阶段。那时候,工资不高,为了省钱,我租的房间离实习公司一个小时多路程。在家乡,想去哪里,只要驾车,15分钟内就可以抵达目的地了。在这里,上下班成了我的“压力”。这是因为我本身是很怕人挤人的场面,再加上,在通勤期间,我碰过色狼,我心理上的压力,是挺大的。如果能住近一点,至少可以避免/省下通勤时间。可偏偏,我实习的公司在市中心,附近的住宿,我负担不起,再加上这座城市的生活费很高,所以作罢。我的实习生涯只有八个月,可是那些长期住在市中心的贫穷人,该怎么生活?缩衣节食的日子真的很辛苦。所以,我觉得,他们一定生活得不快乐。     可是这本从真人真事改编的《幸福穷日子》,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贫穷人其实也能生活得很富足。书中的主角住在很简陋的板间房,没有多少生活物品,物质上可说是极简单不过的。他们不富足,却拥有知足的心。而有限的资源并没有成为他们不能去帮助人的借口。故事里提到一场大型火灾,大约有5-60位灾民需要借助在学校的礼堂,急缺义工协助。书中的一家三口,除了有工作在身的爸爸,都去义务性帮忙了。妈妈和姐姐安抚及关心灾民,而弟弟则负责看顾小孩子,与他的同学一起讲故事给他们听、陪他们玩游戏等。这些行为,被某报社的记者看到,并刊登在报纸上,让更多香港人知道大陆人真心付出并在努力回馈这个社会。这让我想起耶稣的话:“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马太福音25章40节)。虽然我们为主所做的事,不会被报纸刊登,可是我们有更好的福分,那就是上帝记念我们为祂做的每一件事。被万王之王所记念,岂不也是一种幸福吗? 同时,这一家人能很和谐地住在一起。从他们身上,我可以体会到“小确幸”。这让我想起《寄生虫》一家四口——在还没进入上流家庭工作时的状态:虽然贫穷,可是他们还是和乐融融地在一块,互相打闹。这部电影,是以诙谐的悲剧收尾,而书中黄志芬一家突破种种困难,最终以赢得众人的尊敬结尾。我相信,凭着他们的善良、积极及努力,他们往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愈好的。圣经也有应许说:“手懒的要受贫穷,手勤的却要富足”(箴言10章4节)。     另一方面,作者透过这本书,想要传递一个信息——“不要歧视”。他们刚到香港的时候,遭遇了歧视——被叫成大陆妹、蝗虫等。书中的主角一家,在面对歧视时并没有自怨自艾,抱怨自己所处的环境很糟糕、香港人对他们的态度不好等。反而,从他们这一家人身上,我可以感觉到满溢的幸福。因为他们注重自己能做的,并且努力地去完成。爸爸妈妈努力地工作:就算是打扫学校的卫生间,妈妈尽力做好,卫生间的干净程度,还为她赢得了最佳员工奖;而女主角和弟弟则是努力地学习,积极地参与课外活动:弟弟代表学校参与足球比赛,虽然他的旧球鞋破了,没钱买合适的新球鞋,可是还是全力参赛,最终踢进关键的一分,拿到了区赛冠军!贫穷,并没有让他们失去太多快乐。而他们的勤奋及想要过好此刻的精神,是很值得学习的。 在现实生活中,因为肺炎疫情的关系,全世界似乎有了反华排华浪潮的现象。网络上,不时会看到华人被人骂或者追着打的影片,很不可理喻。但是,在面对不确定性的局面,我们会感到不安,这是正常的。可是,这种不安,也很容易让我们想要找人责怪与出气,以至于我们会被诡诈的人所利用,把负面的情绪倒向无辜的群体身上。偏见及歧视,可以说得上是心灵上的贫穷;而暴力,是所导致的行为。身为基督徒的我们,能怎样面对歧视?除了保守自己的心,不去歧视人之外,我们或许还可以祈求上帝医治生病的人,减轻穷人的负担(不要在疫情中饿死)以及求上帝怜悯这片土地——人心灵上的不富足。诗篇72篇13节说:“祂要怜恤贫寒和穷乏的人,拯救穷苦人的性命。” 但愿我们都能摆脱贫穷在身心灵方面带来的限制,学习珍惜拥有的东西,并且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帮助有需要的人。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复活的能力

我在抗疫最前线:等候天亮

作者:方友望,马来西亚

值夜班的漫漫长夜,我们守候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等待着第一道曙光的乍现,等待着鱼肚白浮现在天边,等待着清晨的朝阳徐徐升起。这个时候,努力保持清醒的我们都期待着墙上的时钟走得快些,夜班得以结束,大家得以安然放下守夜的职务,回家休息。

自从行动管制令实施以来,交通车祸伤亡率大幅度下降,工业意外事故也近乎归零。病症轻微的人为了避免置身医院而感染病毒都不会选择在这个非常时期来挂号看诊。向来人潮络绎不绝的急诊室显得格外冷清,门可罗雀。黄区的病人屈指可数,而且情况稳定。这是一个安静的夜晚,时间过得分外地慢,大家都放松心情,等侯着天亮。

就在这个时候,一位老先生无意中开始出现危急状态:他的血压突然下降,呼吸越发急促,心跳也开始滑落。老先生不久前才刚中风,今天因为呕吐不停而被家人送来,初步诊断可能是骨痛热症,但是需要等到天亮后实验室才会进行检测确诊。刚开始他的情况稳定,精神状态良好,只是血氧饱和度偏低,需要鼻导管来吸氧。由于超音波显示他的心脏功能欠佳,我们并没有为他吊点滴,只给了抗生素。想不到,短短几个小时内他的情况急速恶化,强心针才刚注射没多久,他的心跳就停止跳动了。

换作平时,我们会第一时间按压病人的胸口,马不停蹄地实施心肺复苏,因为心脏骤停分秒必争,黄金时间仅有4 分钟。但是 C O V I D – 19 的警讯让大家不得不在这个刻不容缓的时刻停下来,穿上防护服,才能开始急救。因为防护服的数量有限,只有两位医务人员能够在完整的配备下参与急救,因此负责 CPR 的护士很快就疲累了。为了减低病毒感染率,我得学会隔着玻璃盒为病人插喉,在这个狭隘的空间里努力地调整影像喉头镜的角度,直到屏幕上喉入口显而易见,才能将内导管插入。整个过程比想像中更加耗时耗力,汗水浸透了防护服,玻璃盒局限了双手活动的范围,不再像往常般灵活自如。经过数番尝试和挣扎,并在同事的协助下,我们总算成功地为老先生安全插管了。

老先生的心律一直没有恢复正常,三十分钟后我们不得不宣告不治。这个时候天已经亮了,只是大家都为老先生匆促的离去感到失落。填写死亡证书后,我们卸下身上那被汗水浸透了的防护服,正式结束了这个充满肾上腺素的夜班回家去。

漫漫长夜的等待容易让人偷懒打盹、精神散漫、意志消沉、反应缓慢。然而,城门外站岗守夜的人需要时刻警戒,才不会让敌军有机会潜入袭击,导致整个城墙失守。同样的,值夜班的医生和护士也需要加倍小心,才不会错过病危的信号。等候天亮绝不是消极被动的状态,而是积极主动地守候在自己的岗位上,警惕地守护城内居民的安危、守护每个病人的生命。守夜是一份神圣的职务,无论是维持社会治安的警员还是捍卫国家领土的军兵,无论是值夜班的医务人员还是在化验室里分析和检测血液样本的技术员,在每个漫长的夜班里都有义务积极主动地尽忠职守、等候天亮。

那个汗水浸透防护服的夜晚,我对等候上帝又有深一层的领悟、多一份的理解。等候上帝意味着我需要打起百分百的精神,警醒地守护着我的城墙,而不是漫无目的、无所事事地等待祂为我成就心里所求所愿的事。等候上帝并不意味着我有正当的理由打盹睡觉、自我封闭、自怜自艾,而是把握机会主动、积极地服事、抢救生命和灵魂,这样等候的季节必然不会浪费、不会留白。

无论您处在人生的哪一个季节,等候上帝是信心旅途中的试炼,更是个饱含应许的蒙福之路。但愿我们在等待疫情结束的当儿继续积极等候上帝,因为“凡等候耶和华,心里寻求祂的,耶和华必施恩给祂”(耶利米哀歌 3章25节)。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复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