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

《金刚狼3》: 杀戮所无法带来的生机,唯有在盼望与饶恕中找到

IMG_20170421_154617

作者:Simon Moetara,新西兰  

翻译:覃函涵,中国

封面图片:电影官方预告片

前阵子上映的《金刚狼3—殊死一战》 跟其它X战警系列影片很不一样。2000年那部最早的《X战警》中血腥和暴力场面并不多,因此在美国它的观影级别被评定为PG-13(建议家长谨慎对待,因可能含有不适合13岁以下儿童观看的内容)。而《金刚狼3》作为整个系列的大结局,观影级别则达到了R-16(16岁以下儿童必须有家长或监护人陪同方可观看),这部电影更黑暗,更血腥。强烈而充满细节的血腥屠戮对视觉和心灵的冲击极大。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 ,慎入!)故事发生在2029年,突变基因已经被彻底清除。金刚狼过着酗酒成性的潦倒生活,同时打一份工来照料生病的Charles Xavier(X教授)。这时一个女人找到Logan求他出手帮助。原来一家名叫Transigen的大公司贪利忘义,竟然用变异基因克隆人类好让他们成为超级战士,但这些被克隆的孩子们逃了出来。简单概括,就是Logan尽管并不情愿也只得再次出山,保护一个用他自己的基因克隆的女孩Laura。他和Laura以及X教授从此踏上了躲避邪恶力量追杀的流亡之路。《金刚狼3》跟Clint Eastwood 1994年导演的电影《不可饶恕》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通过以暴制暴来反对暴力的电影。不存在没有后果的暴行:无辜的人们遭难,而施行暴力的人要承担后果。《金刚狼3》还借用了1953年的经典西部电影《肖恩》。(影片中设置了X教授和Laura在酒店里观看这部片子的场景,Laura最后在Logan 的坟墓前也引用了这部片子里的台词)。电影《肖恩》讲述了一个杀手想要金盆洗手过上平静的生活,却发现自己最后只能再次扛起枪去保护那些普通人免遭恶人欺凌。在影片的结尾,肖恩对那个把他当做英雄来崇拜的农民的儿子说:“杀戮无解,生无可遁。人手一旦沾上了鲜血就再也无法回头。不论对错,杀戮的经历都会像一个印记一样烙在你的身上,无法磨灭。”《金刚狼3》的导演 James Mangold正是用影片体现了肖恩最终的告诫 —肖恩和金刚狼Logan都无法真正拥有自己的生活,因为他们杀过人。

在影片的一个场景里,Laura告诉Logan她老是做噩梦,梦见别人伤害自己。Logan回答说:“我也做噩梦,但我梦见的却是我伤害别人。” Laura承认她自己也伤害过人,但那些人都是坏人。“都一样…”Logan说了一半停住了,可他未完的话语发人深省。人们常常为自己的杀戮找到正义的理由—“那些坏人活该”。然而对于Logan来说这理由太牵强。杀人就是杀人,它会在你的灵魂上留下印记,无法抹去。

在影片结尾,Logan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来保护Laura和她的朋友们。临终前他告诉Laura:“不要让他们决定你的命运。”Laura有能力做出选择,她可以选择不做一个野蛮的杀人机器。

耶稣基督教导我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马太福音 5章39节)。美国黑人民权运动的领袖,也是浸信会的牧师马丁路德金说:“暴力催生暴力,刚硬只会撞上更大的刚硬。我们必须用爱的力量来打败恨的权势。”美国牧师Barbara Brown Taylor在她的书里写道:“把左脸也转过来的目的是为了清除我们心中暴力的罪性”。基督已为我们做了榜样,我们不但不要夺取别人的生命还要把自己的生命献上用爱来服侍别人。

《金刚狼3》也强调了盼望和原谅的重要性。影片暗示,罹患了老年痴呆症的X教授在一次癫狂发作中杀死了几个基因突变人。后来有一天,他们三人在逃亡路上和另一家人共度了一个晚上。那晚,他躺在床上说:“这是我很久以来度过的最美好的夜晚。”之后他想起自己曾造成的悲剧,幽幽地说:“可我不配拥有这样的夜晚…”

X教授的话语里包含着深深的悔恨和罪疚感以及他所渴望、这个世界却无法给他的东西。X教授的悔恨和Logan的内疚、挣扎都体现出即使是这些超级英雄,他们的内在仍然是有缺陷和脆弱的人类。

这正是基督的福音讲到的:我们原是不配的。上帝的爱和原谅并不是靠着我们自身努力和做好事获得的,而是靠着上帝的恩典。“你们得救是靠着恩典,藉着信…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以弗所书2章8-9节)。杨腓力这样描述上帝的恩典:

恩典就是我们无论做什么都不能让上帝爱我们更多,也不会更少。祂的恩典是完满的,祂已经给了我们作为无限的上帝能够给我们的全部的爱。

每一个人都有对原谅和平安的渴望。有人曾写道:《金刚狼3》其实是个寓言故事,它表现了“我们虽然不配,却仍有希望。”确实,我们是被爱,被接纳的。无论我们之前做过什么,无论我们曾经行走在多么黑暗的幽谷,上帝仍然借着耶稣基督的牺牲给我们带来了恩典,爱,原谅和盼望。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奇异恩典

香港有这么一家法国餐厅,用全部收入资助了近3000多名特殊儿童接受语言治疗

_ER_5347_s

作者:雪伦,马来西亚

香港有这么一家法国餐厅,用全部收入资助了近3000多名特殊儿童接受语言治疗。

Area A

*餐厅内部

走进这家餐厅,百合花的香气扑鼻而来,法式格局加上温暖的灯光让餐厅更显典雅,也富有异国情调。餐厅里的每一个角落都经过精心布置,漂亮的灯饰,精致的餐具,优美的古典音乐,让在这里进餐的人可以很放松地去享受。前菜法国鸭肉和主餐焗荷兰牛仔柳相当美味,最后配上一份梳乎厘更甚完美。如果你是一个喜爱法式浪漫的人,那么不妨将La Parole列入你必去的餐厅列表之一。

1H

*焗荷兰牛仔柳

WechatIMG52

*超好吃的梳乎厘

La Parole是间位于香港上环柏廷坊的法国餐厅。看似一般的法国餐厅,背后却有着非一般的意义存在。La Parole的老板——黄氏夫妇常年将餐厅的所有收入,扣除开支后,全数捐给他们创办的另一个非营利志愿机构——庭恩儿童中心(Benji’s Centre)。黄家宁与其太太黄何淑英在2004年于香港首创提供单一语言治疗服务的庭恩儿童中心。主要是帮助来自低收入家庭患有语言障碍的小朋友,希望他们能在6岁前这段黄金治疗期得到治疗,至今已经帮助近3000名孩童。此中心设定70%学额为免收费,30%收取低于市价一半的费用。然而现在则约9成以上的家庭是免收费接受治疗。

Picture1

*黄氏夫妇

治疗中心的成立

黄氏夫妇原本各有自己的生意,因唯一的儿子黄庭恩患有唐氏综合症,从小在学习上有较多的困难。在教导儿子的过程中,夫妇俩发现语言治疗是很重要的,而6岁前是接受治疗的黄金时间。如果错过了黄金时间,则会学得较慢,越迟会说话,会让孩子越没信心。后来,儿子黄庭恩在年幼时因意外逝世。太太黄何淑英说,儿子去世时他们感到非常伤心,当时的她有很多的不明白,为何上帝有这样的安排,跟着她感受到上帝给予的平安和看见一些引证,使深信这事发生必有上帝的容许和祂的心意,于是他们夫妇问上帝,“祢究竟想我们怎么服侍祢?祢想要我们的生命如何荣耀祢?”因着儿子的缘故,夫妇俩非常熟悉儿童特殊训练的相关事宜以及了解到香港在这方面治疗资源的缺乏。这让他们意识到香港还有很多特殊儿童需要帮助,于是便有了成立语言治疗中心的想法。

2

*庭恩儿童中心

然而成立以及维持一个语言治疗中心需要十分庞大的开销。因此,夫妇俩决定在成立语言治疗中心前先做生意赚取资金,后来这些生意也慢慢发展成现在的社会企业(Confiserie Benji Limited)。

为了实现成立语言治疗中心的事,黄氏夫妇于2002年开始了社会企业,用本来筹备要用来作儿子治疗费的钱做起巧克力代理和餐饮业,而La Parole就是其中一间餐厅。淑英说,这些计划的开始都是经过跟上帝祷告寻求,并确定后才做的,因此她从未为此担心过,心里有十分的平安。她深信着圣经以赛亚书说的,“坚心倚赖祢的,祢必保守他十分平安,因为他倚靠祢。”La parole是法语,语言的意思。在法语的圣经中,La parole意思是上帝的话。淑英表示,他们做的一切是跟着上帝的话去做,只要走在上帝的旨意里便已足够。她也说,之所以选择做餐饮业是因为这样同时也可以提供许多失业人士就业的机会。

La Parole Shop Front

*La parole餐厅

上帝时刻的带领与安慰

经营语言治疗中心并不是件简单的事,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同的挑战和困难。但淑英却说一路上总是能够看到上帝的带领和安慰。每当看到很多小朋友因为他们的帮助,在性格上变得开朗,肯开口说话,学习能力变得进步许多时,她都会感到备受鼓励,觉得再辛苦也要做下去。在过去1年,由于香港经济较差,社企的生意大不如前,中心的筹款也不理想。因此,治疗中心的委员会做出了辞掉部分中心社工的决定,将经费集中在核心言语治疗服务上。为了这问题淑英失眠了好几个晚上。她很难过,担心被辞退的社工接受不了,也担心会引起中心的动荡,心里很不平安。后来她实在睡不着了,半夜起来祷告,求上帝给她心里有平安,好让她翌日有智慧去通知同事离职这件事。她跟上帝说,“我不知道可以再做些什么了,所以我把这件事交托给祢,我很辛苦,我要去睡觉了!”

第二天早上预备回中心时,淑英接到私人助理的电话通知,得知有位热心捐款人捐80万给中心作家长关顾服务的赞助。这位捐款人是她餐厅一位熟客,后成为好朋友,一路以来非常支持中心的服务。中心从未收过这么大的一笔捐款,正好解决了面对的困难。

3

*庭恩儿童中心内

除了财务上的挑战之外,令淑英印象深刻的一次是,有个家长曾写了一封信给她。信上写着「致庭恩的信」。信中提到许多家长很感谢庭恩,因为他很多小朋友才有机会得到这服务,让他们能在黑暗和绝望中看到希望。最后信中还说,「你(庭恩)不要担心你的父母,因为我们会很关心他们,你放心在天父上帝那里继续享受就行啦!」当淑英看了那封信,她感动得哭了,觉得自己被上帝安慰了。一直以来,她都以为他们(治疗中心)是个施与者,给这些有需要的家庭治疗服务,而这些孩童和家庭是接受者,是被同情,被帮助的。但因着这封信淑英才发现,其实这些接受者也是帮助者,让她从这些家庭的身上学习到了很多,让她的生活变得更富足。淑英说,“你问我在过程中遇到困难怕不怕,我可以说我不怕,我觉得因为上帝知道我们会担心,会害怕,所以总是常常在我们身边放下见证,给我们安慰和鼓励。让我看到了祂真的是在使用我们,使用这个治疗中心在帮助许多家庭和孩童。祂是个满有恩典,又真又活的上帝!

黄氏夫妇俩除了给予特殊孩童治疗服务之外,常常也会跟他们的家庭分享福音,一起祷告,以上帝的爱来爱他们,让他们看到自身的真实,也感受到上帝的同在。所以有很多孩童的家长,也在这十几年来信了主,进而一家归主。

4

*庭恩儿童中心

最大的功课是「忍耐」

成立语言治疗中心这么多年了,淑英说她在当中学到最大的功课是忍耐。要给予特殊孩童语言治疗并不是件简单的事。每天对着这些有特殊需要小朋友,尤其有自闭症倾向加过度活跃的,都需要付出多点爱心和耐性。淑英说,「有时我去探望这些小孩子,几个小时下来,结束时简直累瘫了,从而可以想像他们的父母每天在精神和体力的付出及其辛劳。」没人可以保证孩子在接受治疗后一定会很快有所改善,有时候可能几个月,甚至一年也不会有太大的进步。有时这可能导致他们会面对学校的投诉、劝喻退学、或被同学欺负等问题,加上他们身处穷困当中,每天要经历的困难更多。因为看到家长的艰难,以及自身的体会,淑英知道要帮助这些人得要学习有一个温柔,忍耐和恩慈的心与家长同行,让他们感受到被爱与接纳。“另外社企也不是每天都有好生意。虽然偶尔也会担心,但我还是要忍耐,且继续相信上帝有祂自己的计划。那在这个等候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习预备好自己,求上帝监察我们,让我们看到自己的不足,再继续做好一点。”

5

*庭恩儿童中心孩子的日常学习

未来期望

现在淑英希望社会企业的生意可以日益增长,好让她们可以有更多的资金来帮助前来中心接受治疗的孩童。同时,也要给社会企业的同事多一些训练,让他们有所成长,建立一个坚固的团队,这样才可以让这个语言治疗中心的计划走的更长远。

当上帝开了一道门给你,不要视而不见 

最后,淑英表示,我们很多不同的恩赐是从上帝而来的,我们要认识我们的恩赐,同时也不要浪费这祂给我们的祝福。当你有一颗愿意侍奉的心,有时上帝便会使用一些特别的人和事物,在你面前打开一个门,让你看见祂要你去做的事。但如果你跟上帝不够亲密,可能就听不见上帝的声音,无法看到门内的景象。

“我曾经也想过要等一下,准备好了再去开门。”淑英说到,“但上帝却对我说,你已经看到了他们的急切需要,你还在等甚么?”因为看见上帝很爱这群特殊孩童以及他们的家庭,就跟爱我们一样,所以淑英也就跟着上帝的话去做了。她鼓励道,当我们一路事奉的时候,上帝是会赐下很大的福乐给我们。“在过去的日子里,可以服事上帝和这群有需要的孩子和家长,我很满足,也有很大的平安与喜乐。”

所以,当上帝给了你一个恩赐,又给了你使用它的机会时,你会怎么做呢?

*文中照片由La Parole餐厅提供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信心不能停)

新加坡总检察长之子黄律胜:从“魔法圈”律师到校园牧师

Paul-Wong-Hotshot-Lawyer-to-Devoted-Campus-Pastor

作者: Janice Tai, 新加坡

翻译:覃函涵, 中国

封面拍摄:Ian Tan, 新加坡

作为新加坡最知名的律师之子,子承父业似乎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

剑桥大学法律系毕业之后,黄律胜在伦敦知名的律师事务所Linklaters谋得一份工作。Linklaters是伦敦五大律师事务所之一,与其他四所顶尖律师事务所并称“魔法圈”(Magic Circle)。

作为律师,他的工作是给FTSE公司,也就是在伦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的市值最高的前100家公司,撰写法律文书,帮助这些公司售卖股债,筹集资金。

可正值他事业的高峰,30岁的黄律胜却决定放弃这一切,跟从天父上帝的脚步。

律胜的父亲黄鲁胜在新加坡律师界成就斐然,要追随父亲的成就实非易事。黄鲁胜在2016年11月被任命为新加坡总检察长。在此之前,他曾是新加坡最大的律师事务所之一Allen & Gledhill的主席兼资深合伙人。

律胜在英国的律师事业也是一片光明。在他2年前向公司辞职的时候,他已经领着6位数英镑的年薪。如果他继续干个2-5年,就有晋升为合伙人的希望。

不过,律胜选择了离职并接受了圣经教师和牧师的预备培训。2016年8月底他回到新加坡成为新加坡管理大学基督徒团契小组的校园牧师。

律胜从一家拥有2000多名律师的大型律师事务所转而来到大学的校园事工。这个事工组织目前只有一个全职带薪员工——律胜自己,外加一个实习生。

在这里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促使他做出这样的选择?

Paul-Wong-(4)

* 照片拍摄:Ian Tan

低入谷底

你如果问如今33岁的律胜是否曾经想过要做全职事工,他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没有!

青少年时期的律胜也叛逆过。在莱佛士初级学院(Raffles Junior College)上学时,他每周都会翘几次课去Lucky广场打台球,或者去市中心看场电影。

当然作为基督徒,该履行的义务他也全都照做。他每周日会去卫理公会教堂礼拜,也在教会的青年小组里弹吉他。到伦敦工作之后,他就到离家和工作地半个小时车程的一个当地教堂聚会。

律胜说“去教会对我来说就是一件每周日早晨要做的事儿,但它跟我的人生决定和世界观没什么关系。如果教会的事情和工作冲突的话,我总是会工作优先的。”

当时他经常加班加点地工作。他每周工作6天。如果哪天他能在半夜12点之前离开办公室回家睡个整觉,那简直就是天降鸿运。有一次,他连续工作了3天,熬了2个整夜都没有回家,就为了赶一个工作。

“我一直觉得,如果上帝把你放在某个大学或者律师事务所里,那么你能做的最荣耀上帝的事情就是成为那里最好的学生或者最好的律师。但后来我认识到,其实并不是这样。”

律胜说,当他不再像一个基督徒那样思考和生活的时候,他的属灵生命跌到了谷底。

觉醒

2011年的一个星期日,律胜觉得去教会太远太麻烦,十分惰怠。当时他已经到办公室了,为去教会得重新打个来回再回来加班,费时费力。他的同事也劝他干脆去一个只有5分钟车程的另一个教会。

于是他就去了。那个教会里的所见所闻深深触动了他。“我过去听过很多很好的讲道,但总是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但这里不一样,上帝的话语被大胆地诠释出来,我也看到了许多活出真理的生命,这对我有如当头一棒。圣灵借着上帝的话语在做工,并改变了一切。”律胜说。

之后他开始每周都去这个教会聚会,还参加了一个圣经学习小组。当时他们正在花1年时间学习马可福音。这个经历让律胜感到十分震撼。

律胜说“我当时想,马可福音是新约的四本福音书中最短的一个。我已经读过不下10遍了,为什么还要花1年时间学它?然而后来在学习过程中我发现,我其实根本不懂如何去读圣经。这个经历让我谦卑下来。我小时候的教导让我一直认为,圣经可以当做一本神话故事书来读,我可以随意把文字拆出来,断章取义。然而讽刺的是,作为律师,我知道这是最糟糕的阅读方式。”

一次小组聚会,我们正在读马可福音第8章。耶稣告诉众人,要做祂的门徒必须要舍己,背起各人的十字架。律胜说“就在那时,我意识到我虽然自称基督徒,但我仍然是为自己而活。我开始思考跟随上帝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也认识到我之前根本不了解什么叫‘门徒’”。

在那次觉醒之后,律胜开始花大量的时间来侍奉上帝。他开始在律师事务所一个午餐时间的事工服侍,并带领公司和教会里的人做一对一的圣经学习。为了腾出这些时间,他削减了工作时间,每周至少减少了7个小时。律所按工作时间计费,他这么做自然让公司的收益陡然变少,也直接影响了他在公司的前途。

“我的老板非常理解我,而且我觉得我没必要非要成为最优秀的律师了,我只要做对上帝最忠心的律师就可以了。我要做的仅仅是带着正直的心做好工作,并带领我周围的人认识上帝。”律胜说。

他的巨大改变让他的母亲很担心,以为他加入了邪教,毕竟,母亲希望他更多地打拼事业。

律胜说:“那几年我很可能就离开上帝了,然而祂使我的经历变废为宝。”律胜3年前跟他的妻子Angela结婚,两人育有一个一岁的女儿,名叫Elizabeth。

崭新的生活

妻子的支持对律胜接下来的决定至关重要。

由于律胜花在教导圣经上的时间越来越多,从2013年开始,他的教会领袖就不断鼓励和催促他考虑全职侍奉上帝。律胜跟教会领袖们一起讨论,跟妻子商量,同时向上帝祷告。

律胜并没有收到来自上帝的超自然“召唤”,诸如做梦或者看见异像之类的。“有的人会有这样的经历,但我不认为我们一定需要一个特殊的召唤才能侍奉上帝。圣经里唯一的召唤就是要我们回应耶稣。既然大家都说我有教导的恩赐,我就应该使用它来侍奉上帝,所以我选择顺服,用自己的恩赐为上帝做工。”律胜说。

另外,他考虑到,继续律师的工作会让他没有足够的时间来教导。如果他做个牧师,教导和装备大学生和工作人士,他的工作将会影响到更多的人。

因此在2014年,他下决心辞了职,参加了一个为期2年的全职牧师培训课程,之后在2016年去了新加坡管理大学团契。团契里有90个大学生。他们每周二聚会,律胜不光讲道,也培训学生领袖们自己在校园里组织圣经学习小组。“看到学生们对上帝的渴慕,我很高兴。也很开心我能在他们正在形成自我认识和世界观的时候引导和带领他们。”律胜说道。

Paul-Wong-(3)

* 照片拍摄:Ian Tan

他现在仍然每周工作6天,因为他喜欢在周日准备讲道内容。但是现在他所面对的压力性质完全不一样了,变得更加有意义了,以前是为了赶工作的最后期限,现在则是为了周围人的得救,以及为他们的属灵成长担忧。

“全职侍奉上帝最难的不是这个决定本身,而是如何向周围的人解释这个决定,”律胜说。妻子很支持他。出人意料的是他的父亲也支持他,并告诉他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

有意思的是,律胜的母亲却是反对得最强烈的一个。母亲与律胜的父亲分开之后独自养育他,并且从小带着他去教会认识基督,还在教会里做带领服事。母亲觉得律胜不应该浪费自己的“好学历”和“光明前途”,应该多工作几年,为自己攒下将来养老的资本。但后来母亲回转过来了,现在也全力支持他的事工。

随之而来的是,律胜必须削减生活花销了。参加培训的那2年他没有任何收入。也就是说,他不能再随意打出租车,也不能随意在外面餐馆吃饭。现在他挣着固定工资,薪水就是所有普通教师薪资的平均数,妻子则在家全职照看他们的女儿。

Paul Wong 2

​* 照片拍摄:黄律胜

然而对律胜来说,最大的牺牲并不是财务上的,而是作为一个雄心勃勃的男人,要适应自我和社会自豪感的骤减。“不仅是我的事业和薪水待遇不同了,我的社会地位也跟我的同侪们完全不一样了。但我现在所做的事情,拿世上的任何东西我也不换。”律胜说。

他最喜欢的经文是以赛亚书第25章,里面描绘了永恒的未来和将来的希望。这些话语激励他去追求属天的永恒赏赐,而不是地上的财宝。

“这章经文改变了我的世界观”律胜说,“我们看得见的这个世界有一天会毁灭,唯一能留下来的是上帝的子民。它告诉我我为何而活和应该怎么活着,也提醒我我现在工作的意义是什么。”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信心不能停)

为了帮助穷人,他抛弃了富足的生活——采访非盈利组织RADION创始人黄清水

to-reach-the-poor-he-became-poor

作者:Alvin Chia, 新加坡

翻译:夏天,台湾

家里的宠物狗死了,是把它埋了,还是吃掉?

2008年,在泰国北方裴省与当地少数民族Hmong一起生活时,现年35岁的新加坡人黄清水就遇到了这样一个难题。

清水收养的宠物狗有一天在路上被卡车无情地碾死了,当地村民们则在旁边看着,如果没有人认领,他们就等着把狗吃掉。

清水此前在新加坡政府工作,但为了改善Hmong族人的生活条件,他在2007年创办了国际性非营利机构RADION,希望将基督信仰化为诚挚丶实际的行动。该机构旨在帮助边缘化的弱势群体。他们服务的项目包括收容穷人、帮助容易受到犯罪伤害及染上毒品的儿童和青少年,并保护遭到家庭暴力的女性受害者。

清水是在事业一帆风顺时突然感到空虚而开始着手公益的。他说:“我常在想,生活难道仅仅是追求和拥有一份人人羡慕的工作,开名车,品美酒吗?当生命走到尽头时,这些东西对我来说有什么意义呢?站在创造主的面前,我该如何向祂交代?说我追求了一辈子世界的光鲜吗?”

于是在26岁时,他辞掉工作,成为一名志愿者,到Hmong族村落的难民营服务了一年。一年后他回到新加坡,开始进一步研究Hmong族。他说:“当我了解得越深入,我就越难受。这个族群有那么多的需要,那么多的社会问题,还有许多未曾被触及到的社区,然而向他们伸出的援手却这么少!”

尽管有这样的认知,清水还是经历了一番挣扎后才下定决心要全职且长期投身服事Hmong族人。他说:“我在维持原有的工作还是到深山生活这两个选择中痛苦挣扎着。”

在教会连续听到两堂哈该书的讲道后,清水被说服了。清水说:“整卷哈该书都在问同一个问题:当人们看见了需要,他们怎么还能够继续不痛不痒地维持自己舒适无忧的生活?”哈该书第1章第8节特别令他感动。这节经文提到,上帝对那些只顾建造自己房屋的百姓说,去建造上帝的家吧!清水当时对上帝说,如果他下星期再听到同样的经文,他就把这句话当成是上帝呼招他去服事Hmong族人的印证。

接下来的那个星期,同一位牧师走到讲台前,翻开她的圣经,再一次朗读了哈该书1章8节……那一刻,清水红了眼框,内心激动不已。就在同一个星期,他收拾行囊,取消了预订的一辆跑车,飞往泰国。他分享道:“我曾经和我的基督徒朋友开玩笑,当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呼召时,两行眼泪瞬间从我的脸颊上滑落——‘心痛’的眼泪。”

“新加坡有太多让我放不下的——豪车、名酒和高薪职业。放下这一切实在是与我们从小到大被灌输的价值观背道而驰。”

但是清水曾在16岁向上帝许下誓言,说无论付上什么样的代价,他都要跟随上帝。就是这个誓言让清水没有退缩。清水在信奉道教的家庭中长大,1996年他就读国中三年级时成为基督徒。他的父母亲和姐姐也在一年多后信主。

和朋友一同创立RADION的初期是非常困难的。 RADION刚开始运作的第一年,清水过着勉强糊口的日子,并且自掏腰包支援大部分的扶贫项目。在头两年他就花掉了5万多新币。清水说:“一开始我们不知道会在那里待多久。但是,当我们意识到长期留在那里是唯一能真正帮助Hmong族人的方式时,我们决定继续做下去,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各种各样的困难开始出现”。为了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的事工,现在清水每年回新加坡四次,与人分享。

除了财务上的挑战之外,还有情感方面的。例如他心爱的宠物狗Kaew死了这件事。清水说:“最痛苦的不是失去它,而是之后要面对的。”

“如果当时我把狗埋了,村民会觉得被冒犯,因为这样就浪费了一顿好肉。不过我实在无法忍受看着邻居吃掉我的宠物,所以我不得已,最后决定自己吃掉……这件事绝对是我这辈子做过的最艰难的决定。”

尽管有难处,清水也看见了上帝如何使用这个机构来供应穷人身心灵方面的需要。例如,2007年,他的团队在入冬之前发放了1600个毯子给Hmong难民,其中包含大量来自老挝的难民。这群老挝难民曾经在越南战争中支援美方,也在老挝内战中抵制共产主义,因而如今在泰国寻求庇护。

清水后来才得知,这群难民当中的基督徒领袖一直在向上帝祷告,祈求上帝供应老人和孩子们毯子。清水说:“他们哭着告诉我之前如何向上帝呼求,希望上帝垂听他们的祷告。他们跟上帝说如果祂是真实的上帝,就请上帝怜悯他们,感动守卫营地的泰国士兵提供一些毛毯给他们。因此,当看到上千张毯子送进难民营时,他们知道上帝亲自回应了他们的祷告,上帝毫无疑问是真实存在的。”

自2007年以来,清水的机构也有机会在工作中分享福音。他们第一次即兴分享福音是在一个拥挤的小屋里,分享的信息是上帝如何不离弃祂的子民。村民们听到这个信息后双眼都湿润了。他们竟然没有冲到外面抢领救济物品,而是待在那里专心聆听。在那一天,一共有60个人信主。

接触更多的人,让更多人听见福音的志向使得RADION和清水继续前行。清水说:“我们和其他基督徒事工拥有同样的盼望,就是带领更多的生命归向基督!”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基督信仰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