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

基督徒享乐,该还是不该?

popcorn

作者:Ansy Wong,英国;翻译:覃函涵,中国

我觉得无聊,无事可干。电视剧也没什么好看的。每天狂看《权利的游戏》的日子我也受够了。我的脸书上也没什么新鲜事,不管我怎么刷状态似乎每天都差不多。周围的朋友们不是太忙就是太累,要不就是没钱出来玩。

我们似乎每天都被一股强大的欲望牵引,想找些乐子。我们每天醒来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看手机。不管是脸书,还是Instsgram, Snapchat,还是推特,我们总是在不停地刷屏,再刷屏。我们得跟上最新的资讯,得不停的看文字,看消息,点东西…我们就是得找点儿乐子。

找乐子享受生活有什么不对吗?我想寻找一些美妙的事物,欣赏那些能放到Instagram上炫酷的美照有什么不可以吗?我在You Tube上研究发现了一种新的游戏必杀秘技,我就想玩这个游戏试试手,难道不可以吗?

有什么问题吗?

找乐子本身并不是罪。从天地创立开始,上帝创造我们就给了我们情绪和感官。是祂让我们有知觉、触感、味觉、嗅觉等官能的能力。上帝甚至还告诉我们“你们要尝尝主恩的滋味”(诗篇 34章8节)

找乐子是一种工具和方法,让我们感受到奇妙和敬畏。乐趣能让我们自己和他人们感到高兴开心,甚至能解开紧锁的眉头。我们没有被创造成机器人,只能每天埋头苦干。上帝造天地的时候也在第七天休息了。我们也如此,应该有休息和放松的时候。

度假是非常美好的经历,可以让我们静下来,让身体从紧张和压力之中解脱出来,得到修复。运动和玩游戏也可以让我们的身体,精神和情绪都得到释放和锻炼。我们可以展现出自己好胜和顽皮的一面,让我们的大脑在玩乐中学习如何更好的运筹帷幄,排兵布阵。我们的身体是上帝给我们的,在玩乐中照顾好自己的身体也能让我们更好地侍奉他。

听音乐会,看表演,或者仅仅是看电影也能让我们深深体味到人类深邃的创造力,也提醒我们造物主上帝是何等的伟大,竟能赋予人类的大脑如此丰盛的创造力。复杂的故事情节峰回路转,音乐的乐章层层递进直到那最后一刻的华章完美落下,这些都能让我们细细品味音乐和艺术的魅力,但最终,让我们体会到上帝的伟大并献上赞美和敬拜。

“因为万有都是靠祂造的,无论是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见的、不能看见的,或是有位的、主治的、执政的、掌权的,一概都是借着祂造的,又是为祂造的。”(歌罗西书 1章16节)

我们被造的时候就有感官,用来体验事物。我们是借着上帝所造的,也是为祂而造的,为着敬拜祂,归荣耀给祂。

享乐本身如果变成终极目的就不对了

如果我们没有节制地享乐,把找乐子本身变成终极目的就不对了,会引发很多问题。我们经常听人说:“万事中庸为上。”父母如此说,师长如此说,营养师如此说,医生也是如此说。任何事情都切忌太过。玩游戏太多会导致反社会行为。吃太多糖会得糖尿病。看太多Netflix电视剧会让人变傻。

“凡事我都可行,但不都有益处;凡事我都可行,但无论哪一件,我总不受它的辖制。”(哥林多前书 6章12节)

从这节经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不仅仅是要中庸,有节制,还要明辨事理。当然,我们有自由,但是并不是自由范围里的所有事情都对我们有益。另外,被身外之物所辖制是不明智的,这样一来就是上瘾了。

如果享乐只是为了取悦自己,那就不对

流行文化告诉我们应该:“吃喝享乐,开心至上”,但圣经的教导却截然相反。“所以,你们或吃或喝,无论做什么,都要为荣耀上帝而行”(哥林多前书 10章31节)

没有人不喜欢看情节丰满的电影。但如果我们因为看了最新的电影,就带着炫耀的心态,那就不对了。如果我们拍下自己吃到的美味汉堡是为了得到很多人点赞,并想告诉别人:“看看我,多酷”,这是罪性的一种,叫自傲。自傲让我们的“自我”膨胀。在我小时候有一位牧师讲过,“放大自我”就等于“让上帝渺小”。所以当我们以自己,或者以外物为荣,而不是以上帝为荣的时候,享乐就不对了。

圣经告诉我们万事都要为上帝的荣耀而行。我的所吃,所喝,所看是否让上帝喜悦,荣耀上帝?还是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

享乐变成偶像就不对

任何代替上帝的事物就是偶像。甚至我们的手机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偶像。我们沉迷的漫威电影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偶像。如果我们重视这些东西过于我们重视自己与上帝的时间,这些东西就是偶像。

我的看法是:当我们痴迷于社交软件,手机,Netflix电视剧,或沉迷于得到更多“点赞”,或在意某样东西比我们与上帝的关系还要多时,我们就让自己成为自己的偶像了。

“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做什么形象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不可跪拜那些像,也不可侍奉它,因为我耶和华你的上帝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出埃及记20章3-5节)

享受乐趣不是罪。上帝创造万物,使之成为美好。我们也能看见万物之美。但如果我们崇拜受造之物而不是造物主的时候,我们就大错特错了。比如说性关系。性关系乃是为婚姻而设,是丈夫和妻子之间表达爱意和亲密的行为和方式。可现在性关系被封为至宝,成了人人必须的日常品。

问题就是,我们越是追求享乐(而不寻求上帝),我们就越容易沉迷其中,而享乐就越容易成为我们的偶像,但我们却不会从中得到满足。我们会不停地填补内心那个黑色的空洞,周而复始。我们会不停地想找寻新鲜乐子,等待新鲜惊喜,因为旧的东西我们都会逐渐厌倦,喜新厌旧。

如何在享乐的同时荣耀上帝?

把我们惊叹和敬畏的眼光重新对准上帝。记住,上帝才是这些美妙事物的创造者。

转向上帝,敬拜上帝。因为最终只有上帝才能让我们满足。

寻找属灵的追求来荣耀上帝。问问自己:这件事是让我得荣耀还是让上帝得荣耀?这件事有没有帮助我亲近上帝,让我的灵命增长?还是让我陷入罪性,或者让教会弟兄姐妹跌倒?

最后,问问自己:我能不能与人分享这个经历并带领他们敬拜上帝?

偶尔让自己远离享乐也是个不错的主意。暂停对属世享乐的渴望,转而去渴望上帝的同在。花时间与上帝相处,渴望从上帝来的惊喜,给予上帝完全的赞美和荣耀和祂应得的敬拜。感谢上帝的慈爱和恩典。放下手机,拿起圣经。让上帝的话语给你喜悦。你会发现上帝的话语你会越读越爱,而且祂话语中的新意是延绵永恒的,不会让你厌倦。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英文原文与译稿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你娱我乐)


submit_article

《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一个关于回家的故事

Finding-Dory-A-Fishy-Tale-of-Getting-Lost-and-Found

作者:何佩欣,新加坡;翻译:孔晓慧,中国

大家似乎都没忘记那只招人喜爱的黄尾副刺尾鱼——多莉。尽管这只小鱼在皮克斯的动画海洋里首次闪亮登场 已是13年前,还是有很多人成群结队地去电影院观看《海底总动员2:多莉去哪儿》——2003年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海底总动员》的续集。结果怎么样?这部新片首周末的票房就高达1.362亿美元,超越了2007年《怪物史莱克3》所创下的1.216亿美元的纪录,创造了美国动画片开片新高。

考虑到这个海底冒险故事其实并无多少新意,这样的票房成绩真是巨大的成功。毕竟,我们已经在《海底总动员1》中探寻过深海,和马林、尼莫还有多莉一起笑过哭过,也学过了家庭和友谊的重要性,为什么这部主题相同的续集仍能刷爆动画票房呢?

或许是因为我们太喜欢那个患有失忆症的多莉了吧。她可是皮克斯动画史上最佳配角之一。这次的影片终于以这条可爱、容易激动的蓝色小鱼命名,并且此次的冒险发生在找到尼莫的一年以后。被一次黄貂鱼的大型迁徙席卷之后,多莉的部分记忆突然得到恢复,于是便踏上了寻找父母的旅程。但问题是,除了知道父母住在加利福尼亚一个叫“宝石莫罗湾”的地方之外,多莉对其他信息一无所知。她和好友马林、尼莫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开启了一次温暖人心的海洋之旅。

寻亲途中,我们会爱上大眼睛的幼儿版多莉(出现在多莉断断续续的回忆中)。同时,也会认识一些新角色,像是汉克——一只足智多谋而又脾气暴躁的“七爪鱼”(因为他只有七只触角);运儿——一条友爱的近视鲸鲨;还有贝利——一条不自信的白鲸。这三位倾力帮助多莉这条有记忆缺陷的刺尾鱼寻找父母,由此不时出现的尴尬场景令人捧腹大笑。

像皮克斯所有其他优秀影片一样,《多莉去哪儿》不仅仅充满幽默和妙趣横生的对话,更是能引发我们内心的思考。无条件的爱、友谊以及对缺陷的接纳(最明显的是多莉的短时记忆缺陷)这些主题贯穿了这部105分钟的电影,一如既往地给我们留下温情和暖意。

影片还有一点可能会格外打动基督徒。《多莉去哪儿》所要表达的信息简单却又重要——回家。作为信徒,我们深刻体会失丧时因分离带来的痛苦和无助感,以及被上帝找到、与上帝和好后获得的巨大喜乐。所以当多莉踏上寻亲之路时,我们会禁不住为其鼓气,并在最终她与父母团聚时,和她一起庆祝。这是对无条件的爱的美好诠释——不管是在海洋世界里,还是在海洋之外,都是如此。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英文原文与译稿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submit_article

《我就要你好好的》阅读感想

01

作者:雪伦,马来西亚

最近有一部电影特别吸引我的注意,就是美国6月上映的《我就要你好好的》(Me Before You)。我是在脸书(Facebook)上看到这部预告片的,当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男主角对女主角说:“你是我每天醒来的唯一理由。”我很好奇,是怎样一种情况或绝望才会让一个人将他每天醒来的动力都寄托在另一个人身上?虽然很想看,但我并没有到电影院看爱情片的习惯,于是当我得知它是改编自小说时,我便立刻买了原著小说来读。

小说述说的是一位再平凡不过的女孩——露薏莎。因为失业,露薏莎不得不接下一份看护工作,并因此邂逅了她的看护对象——威尔,一位年轻有为的企业家。威尔热爱冒险和挑战,却因一场车祸而四肢瘫痪。威尔觉得再也没有活下去的意义,一心只想死去,因此他决定再活六个月后便安乐死。当露薏莎知道后便一直试图改变他的决定,例如带他去看赛马、去旅行等各种各样的活动。在这个过程当中,两人相爱了。看到这里我本以为露薏莎可以改变威尔,让他有勇气选择活下来。万万没想到,威尔改变了露薏莎对生活的态度,自己却仍执意进行安乐死。看完结局之后,我难过了一整天。

书中的威尔总让我想起圣经中的一位人物——约伯。约伯跟威尔一样,都遭遇了十分痛苦的事。约伯一直以来都活得很正直,就连上帝也称赞他是位完全人。然而因着魔鬼的攻击,约伯一夕之间遭受到了极大的苦难。他原本有很多财产,却都被抢光;仆人也被杀了;原本美满的家庭,却因为一场风暴,十个孩子都死了。不只这样,他还全身长满了毒疮,亲朋戚友都遗弃他。他极其痛苦,痛苦到诅咒自己的出生,厌恶活着,认为死亡是最好的解脱,他甚至也因此埋怨上帝。然而我们可以看到,即便约伯这么说,却从没有选择死亡来结束一切,更没有对上帝绝望。他虽然极其痛苦,但却没有离弃上帝,就连发泄和诉苦的对象都是选择上帝。这是因为他心中有上帝,并且清楚知道所有的事情都是上帝在掌权,在祂那里面有盼望。而最后,上帝也确实加倍赐福与约伯。

威尔虽然四肢瘫痪了,以及要忍受许多并发症的痛苦,但他身边有爱他的女主角和家人,然而他最终还是选择安乐死。我并不是要比较威尔和约伯两人谁遭遇的苦难更痛苦,因为这是我无法了解的,我光想象一下就觉得很可怕。但是我们确实可以从中了解到,若我们将人生活着的意义和目标放在物质或其他世俗的事上,当这一切都失去时,还真是眼前一片绝望。圣经教导我们:“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哥林多后书4章17-18节)同样是面对苦难,但结局却大不同。

死亡永远都不是一个解决方法。约伯曾诉苦说到,他已经失去了气力、结局、帮助和智慧(约伯记6章11-13节)。或许许多人就是因为看不到苦难之后的结局所以选择自我了结。然而基督徒是知道结局的,我们是有盼望的,纵使苦难再苦,再怎么绝望,我们仍有那天国的盼望。因为上帝应许我们:“在世上你们有苦难,但你们可以放心,我已经胜了世界。”(约翰福音16章33节)

另外,诗篇46篇1节也说:“上帝是我们的避难所,是我们的力量,是我们在患难中随时的帮助。”上帝更是在诗篇121篇1-8节应许祂必会保护我们。因此,虽然人在世上难免会遇到苦难,我们要晓得上帝是真实的,祂是信实的上帝,必不会给我们遭遇过于我们所能承受的苦难(哥林多前书10章13节)。

虽然这只是一本小说而已,但我还是会忍不住去想,若威尔的生命中有上帝的话,若他将生命的价值放在上帝里的话,结局或许就会不一样。所以,期望我们都能常以上帝的话语,以约伯所说的“气力,结局,帮助和智慧”来装备自己,让自己不要在苦难到来时轻言放弃。

图片来源:《我就要你好好的》电影官网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面对苦难)


submit_article

 

推荐一部圣经题材电影——《复活》(Risen)

Movie-Review-Risen

作者:何佩欣,新加坡;翻译:Jaslyn See,新加坡

我其实不是特别热衷圣经题材电影。打着“创意自由”的牌子,这些电影的情节十有八九都会偏离圣经原本的叙述。例如2014年的《法老与众神》(Exodus: Gods and Kings)以及《诺亚方舟:创世之旅》(Noah),就其实都对信仰持怀疑观点,并尽可能地削弱了上帝在故事中所扮演的角色。自然而然,我对《复活》(Risen)这部电影也持谨慎态度,虽然大家将其定位为梅尔·吉布森2004年广受好评的《耶稣受难记》之续。

《复活》由美国导演Kevin Reynolds执导,讲述了一位名叫Clavius(Joseph Fiennes饰)的罗马士兵,奉本丟·彼拉多(Peter Firth饰)的命令去调查耶书亚(耶稣在电影中的名字, Cliff Curtis饰)的尸体失踪之谜,并要迅速找到尸体,以防止犹太人起义。在这样一个情节下,电影以最有争议的方式——透过非信徒的视角——探讨了基督教最重要的信息——耶稣基督的复活。

这样做带来了非常好的效果。电影邀请观众以一个有充分理由怀疑耶稣所说的局外人的角度来观看耶稣的死亡与复活。无论对信徒或非信徒来说,这都是相当棒的主意,能激发大家的兴趣。

除了制作精良,并且脚本很大程度上都遵循圣经记载以外,以下是我强烈推荐这部电影的五个原因。

1.虽然出场次数不多,但耶稣是电影的中心

从始至终,耶书亚在屏幕上出现的时间不到电影的五分之一,对白总共也不到20行。然而,电影情节每时每刻都没有离开过祂。彼拉多、该亚法、Clavius不是在谈论祂的时候,就是在忙着找祂。

这种间接的表现手法在此类电影中的运用让人耳目一新。之前大家就经常批评圣经题材的电影情节过于简单,并且对耶稣与门徒的呈现太直白。在这部电影中,由于每个人都好像看到或听到耶稣,却没有人能确定祂在哪里,当祂终于出现在屏幕上时,观众会禁不住想大声欢呼。

2.观众能在Clavius身上看见自己的身影

不同于易怒的彼拉多和爱操控的该亚法,一心想确保耶稣没有从死里复活(而不是想知道事实是否如此),Clavius被刻画为一位精干、理性的战士。他更加关心查明真相,而不是迎合政治。尽管他最初是个硬心肠的非信徒,但还是让人很难不喜欢他。

在查找耶稣是否真的从死里复活的过程中,他追寻到众多证人,包括给他隐晦答案如“打开你的心”的抹大拉的玛利亚,和坚称自己在街道上听见了耶稣的声音的失明女人。当然,Clavius还是持怀疑态度。当你有的只是道听途说和含糊的回答时,谁又能相信呢?不过,Clavius坚持了下去,就算彼拉多告诉他停止调查,他还是继续寻求真相。

你不禁会为Clavius的坚持打气,因为其实这也正是你想做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多数人都有一点点Clavius的影子——我们也想知道弥赛亚是否真的已经复活。不管是信徒还是非信徒,我们每个人在某个时候都必定曾思考过这个史上最伟大的故事是否属实。所有非信徒都是Clavius,而大多数信徒,若不是全部的话,一开始时也是Clavius。和他一样,我们是理性和思考的个体,在相信基督前,我们想要确凿的证据。但是,当我们最终看见的真相与我们从前的认识完全对立时,我们将如何回应?

3. 这部电影会让你想成为耶稣核心圈的一员

当门徒们终于隆重登场时,你会被他们之间紧密的关系,他们的与众不同,以及他们对待人生的态度所吸引。他们拥有那种单单与耶稣同在就好的知足和喜悦,即使这意味着他们要不断地面度他人的反对和生活的不确定性。同时,他们对受到压迫的人有一种友情和爱,并且他们看似没有家,却有一种归属感。

这是一幅诠释团体生活的美好画卷,让你也想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4.看完电影,你会想要重读圣经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跳过诸如彼拉多、该亚法、亚利马太的约瑟、西门彼得和抹大拉的玛利亚这些人物的细节。但这部电影的独特视角迫使我慢下来,去对每个人物和细节发问。 “等等,这个部分在圣经里有吗?”“该亚法是什么人来着?”“圣经的记载里有天使吗?”

看完电影后,我对里头的人物、所涉及的利害关系,以及围绕耶稣被钉十字架的政治背景,产生了好多疑问。这些问题让我主动回到了圣经(马太福音28章11-15节)。再次阅读四福音书的记载后,我对耶稣所做的一切有了更深的体会。

5.电影会提醒你耶稣复活的重要性

这部电影让我最有感触的几点之一是,在耶稣所在的时期,钉十字架其实是非常普遍的刑罚。虽然耶稣被钉十字架那么残忍,并且是祂完全不应得的,但祂死的方式却没有什么特别。罗马统治时期,许多人遭受了同样的惩罚,其中包括挂在祂身边的两个盗贼。

所以,当被证实死亡、被埋葬并封在坟墓里的耶稣第三天连带祂手和侧面的伤痕出现在众人眼前时,这一定是件不可思议,甚至是有点恐怖的事情。《复活》把这些情愫完美地表现了出来,让我们看到了耶稣出现在当时的非信徒当中所必然造成的混乱和恐慌,也让我们看见了信徒见到祂时的喜悦与惊奇。

这部电影十分强调耶稣的复活,而事实上也就应该这样。毕竟,耶稣复活是基督教的整个信仰核心(哥林多前书15章14节)。就像这个真相在《复活》中挑战了Clavius一样,基督的复活也要求我们做出回应——任何见过耶稣复活的人,生命无法不发生改变。就如这部电影,这好像是对观众的一个提醒:认识真理后,你将再也无法对自己的信仰漠不关心。

也正因为这最后一个原因,我强烈推荐大家观看这部电影。愿这个故事鼓舞我们,激励我们重新爱上耶稣,并与他人分享祂的故事。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英文原文与译稿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你娱我乐)


submit_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