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命日粮:音乐治疗

读经:撒母耳记上16章14-23节 

当5岁的贝拉住进北达科他州的医院接受癌症治疗时,她的疗程包括了音乐疗法。很多人都曾体验音乐对心情造成的巨大影响,但却并不完全了解原因何在。近来,研究人员证实了音乐的临床益处。如今,像贝拉这样的癌症病人,或有帕金森氏症,失智症及精神创伤的人,医生都会开一剂音乐处方作为治疗。

扫罗王在受干扰感到痛苦时,也寻求音乐治疗。他的臣仆见他心神不宁,便提议去找一个擅于弹琴的人为他演奏音乐,盼望能让扫罗王“感觉爽快”(撒母耳记上16章16节,和合本修订版)。于是,他们将耶西的儿子大卫找来,而扫罗非常喜爱大卫,还要大卫“侍立在他面前”(22节)。大卫在扫罗心神不宁时为他演奏音乐,使他从痛苦中得到解脱。

音乐对我们身心确实有巨大的影响,这个发现我们可能近代才有科学证明,但上帝一 [....]

像小孩子一样求

 

作者:Yasmine

有声播读:木木

 

 

1

我的小学和初中生活都是在小镇学校度过的,小学升初中的考试中,我发挥得非常好,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进入了初中。

开学之后,顶着第一名的头衔,我代表全校学生讲话、当班委、进广播站,受到班主任和各科老师的青睐,也享受着身边同学们羡慕和崇拜的眼光,自从我尝到了第一名的甜头之后,我就开始对成绩异常执着。一般都是父母逼着孩子学习,我却恰恰相反,即使是爸爸妈妈让我出去玩我都不想去,因为我觉得有那个时间还不如争取多做一道题目,考试的时候就能多一分拿第一名的把握。

为了维持第一名的荣誉,初中三年,我不做任何看起来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不喜欢体育课,因为不擅长任何体育活动,也讨厌一群人围在那里叽叽喳喳八卦个没完;不喜欢美术课和写字课,因为对画画和写字都没有天赋,得不到任何成就感。

我只想在每一次的考试中拿到第一名,保持全班第一并不够,只有拿到全校第一才是我的目标。但其实我并不能做到每次都考全校第一,因为当时我有一个“死对头”,大部分考试的第一名都是她得的。我当时非常嫉妒她,那个女孩子比我高,比我瘦,比我朋友多,比我得人心,关键是她还很聪明:我每天都会带沉甸甸一大包书回家,做题做到凌晨一点;而她学习的时间向来只限制在课堂上,从不需要把作业带回家做,无论学什么科目都是游刃有余的。她不止学习成绩好,连我不擅长的体育活动和美术书法,它都做得非常出色。只要是学校开展的活动,她都能得奖。

当时那个年纪,我对信仰也并不是很了解,只把上帝当成一个帮助人完成心愿的“许愿神”,出于对别人的妒忌和对荣誉的痴迷,我总是求上帝帮我打败我的“死对头”,让我得全校第一名。所以每次考试之前我都会祷告,求上帝帮助我得偿所愿。

 

2

我想很多基督徒在小的时候都会有跟我类似的这种“求上帝赐好成绩”的经历。长大后,我们知道祷告要先求上帝的国和义,我们总会考量自己的祷告是否符合上帝的心意,我们所求是出于人意还是出于爱上帝的目的,上帝是否会祝福我们这样的祷告。在对上帝公义与圣洁的属性略有了解之后,我开始不敢再将自己的“真心话”讲给上帝听:不敢跟祂说我想考第一名;说我想换个大房子;说我想赚更多钱;说我想疾病得医治;也不敢说嫉妒与恨恶别人的事情;不敢跟上帝说……甚至最后自甘堕落,连祷告也不再想做了。

我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每次祷告的时候遮遮掩掩,顾虑这又顾虑那,什么都不敢求,什么都不敢要,只说让上帝赦免自己的罪,但又不说自己犯了什么罪。但事实是,并不是我们自己不说,上帝就不知道我们想要什么,耶利米书23章24节已经讲明:“人岂能在隐密处藏身,使我看不见他呢?”;“ 掩盖的事没有不露出来的,隐藏的事没有不被人知道的”(路加福音12章2节);“因为人所做的事,连一切隐藏的事,无论是善是恶,上帝都必审问。(传道书12章14节)。

大家总说:人越长大就会越虚伪,虚伪的面具可以保护自己免受伤害,但是上帝却厌恶虚伪的祷告,罗马书12章9节说:“爱人不可虚假;恶要厌恶,善要亲近。”马太福音23章25节中耶稣亲自指责虚伪的人:“你们这假冒为善的文士和法利赛人有祸了!因为你们洗净杯盘的外面,里面却盛满了勒索和放荡。”

 

 

当我们用虚伪的祷告企图掩盖自己的欲望的时候,就活成了“文士和法利赛人”了,这样的祷告反倒不如小时候那种直抒胸臆的坦荡:上帝哪,求祢赐我智慧,让我可以打败她,让我可以考第一名!在当时的教育背景和信仰背景下,这样的祷告是小孩子内心真实的光景。小孩子虽然不懂先求上帝的国和义,但是他们真诚,心里想要什么,嘴上就说出来。耶稣对小孩子也尤为怜悯,耶稣说:“让小孩子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天国的正是这样的人”(马太福音19章14节;“所以,凡自己谦卑像这小孩子的,他在天国里就是最大的。”(马太福音18章4节)。小孩子不懂太多真理,但却对上帝有一颗谦卑而真诚的心,上帝看重人的内心,因为“上帝是个灵,所以拜祂的必须用心灵和诚实拜他”(约翰福音4章24节)。

所以,即使祷告祈求得并不合上帝的心意,但是愿意把最真实的想法暴露在祂面前的态度却是蒙上帝喜悦的。上帝不只是公义和圣洁的,不只是全能全知的,祂也是仁慈和怜悯的。当诗篇指出祂的公义的同时也指出祂的慈爱:“耶和华在祂一切所行的无不公义,在祂一切所做的都有慈爱。”(诗篇145篇17节)。就连使徒保罗也避免不了肉体的软弱与欲望:“故此,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做;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做。”(罗马书7章19节)。所以,即使我们的要求很幼稚,还是可以勇敢地告诉上帝我们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而上帝也体贴我们的软弱,看重我们的真心。

 

3

路加福音中曾经记载了一个人寡妇和不义的官的故事,这个故事是耶稣亲自讲述的:说:“某城里有一个官,不惧怕上帝,也不尊重世人。那城里有个寡妇,常到他那里,说:‘我有一个对头,求你给我申冤。’他多日不准,后来心里说:‘我虽不惧怕上帝,也不尊重世人,只因这寡妇烦扰我,我就给她申冤吧,免得她常来缠磨我。’”因着寡妇的“纠缠”,她的心愿达成了。

刚刚提到小孩子的谦卑与真诚,每个人跟孩子打过交道的都知道,他们还有一个非常厉害的杀手锏:磨人!即使没有亲自带过孩子的人,也应该见过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小孩儿站在自己喜欢的玩具面前就是不走,哭着闹着非要家长给自己买,尽管他知道家长不给买是有理由的,但是他就是不管这些,就想要立刻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即使被拖着回家,还是不停地在父母耳边“絮叨”:我想要那个,我想要那个,给我买吧,给我买吧……直到最后,家长给他买回来,他才心满意足。

其实无论是那个寡妇还是小孩子,他们都是一样的做法,抓住要求的对象不松手,不停申诉自己的心愿。耶稣设寡妇的比喻是教导人要“常常祷告,不可灰心”,相比于虚假的“文士和法利赛人”,上帝更希望我们做那个“缠磨的寡妇”,因为他们都相信那位要求的对象并且牢牢抓住不放。其实只要我们带着真心向上帝提出自己的诉求,不论祂是否满足我们的心愿,光是这个过程就足以让我们受益。

 

 

4

实际上我小时候绝大部分的“许愿”都是失败的,我总是考不过我的“对头”,但是上帝却在我身上施行了特殊的护理之工:尽管我求的并不合祂的心意,但是祂还是很愿意带我来到祂面前祷告,我“叩门”,祂就给我“开门”;尽管结果并不总是如我所愿,但祂总能让我恢复对他的盼望,使我虽难过,但不至于灰心绝望。随着祷告与祈求次数的加增,我发现自己对上帝有了深深的依赖感,每当我面临重要的考试或决定时,我总想着求问上帝,祂是我最后的保障,靠着祂我总能顺利度过每一个艰难的时刻。当初那些“充满人意”的祷告却成就了上帝对我无比美好的旨意,我对祂越来越深的依赖与信靠,是祂对我最好的祝福。

初中阶段的最后一次考试是中考,那也是整个初中阶段最重要的考试,它决定了一个小镇初中生是继续上学还是停止读书,继续上学的话,读哪所高中,进哪个层次的班级。这次考试,我终于再一次拿到了全校第一名,也考到了所能选择的最好的高中和班级。

如今,我每一次单独在房间做祷告的时候依然还像小时候那样直白:“上帝哪,我想要……”,但是我会在后面加上这些话:“这是我最真实的想法,我不想隐瞒,也无法隐藏,若是可以,求祢成就,但即使成就,也求祢让我知道这不是出于我自己的能力,而是祢的恩典与大能,即使不成,也求祢为我安排其他的出路。无论成与不成,祢的名都配受荣耀!”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灵命日粮:彼此鼓励

读经:帖撒罗尼迦前书5章4-11节 

十多年来,每当春回大地时,我家的庭院都会发生“绿色奇迹”。经历了几个月的寒冬,院子里的草变得又枯又黄,偶然经过的人都会以为那些草已经死了。科罗拉多州的山区有雪,但山前的平原地带气候却很干燥,在大多数气温较高的月份里,我们不时都收到干旱预警。但每年差不多五月底的时候,我都会打开洒水器,不是大量喷水,而是小量,持续地给草地洒水。大约两周后,原本又枯又黄的小草,变成了一片郁郁葱葱的青草地!

那片绿油油的草地提醒了我,水对草地很重要,鼓励对于人来说也是那样。没有鼓励,我们的生命与信心都可能变得了无生气。但持续不断地鼓励,对我们的心思意念和情绪所带来的影响却令人惊讶。在保罗写给帖撒罗尼迦教会的第一封书信中,他也特别强调这个真理。该地的信徒常陷于焦虑及恐惧中,保罗看见他们的信心需要被 [....]

灵命日粮:门框上的安慰

读经:申命记6章4-9节 

在2016年路易斯安那州南部遭遇历史性的大洪水之后,我浏览着社群媒体上的新讯息,刚巧看到一则朋友的贴文。她的家因为水灾而必须拆除重建,她的母亲得知此事之后,便鼓励她在清理家园时,即使伤痛也要寻求上帝。后来,我朋友发布了几张圣经经文的图片,这些经文是她在房子外露的门框上发现的。显然当初房子盖好时,有人将这些经文写在门框上。她读着这些写在木板上的经文,心里深得安慰。

将圣经经文抄写在门框上的传统,或许是源于上帝对以色列百姓的嘱咐。上帝吩咐以色列民将祂的诫命写在门框上,以时时谨记上帝是谁。申命记提到,上帝要祂的子民将祂所吩咐的话记在心上(6章6节);将这些话教导他们的儿女(7节);用其他方式和做记号,让他们想起上帝的吩咐(8节);将这些话写在房屋的门框上以及城门上(9节)。凡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