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灵命日粮:超越自我

读经: 哥林多后书3章7-18节


我们众人⋯⋯得以看见主的荣光,好像从镜子里返照,就变成主的形状。 —哥林多后书3章18节


我有个朋友,几乎在每件事上都比我强,他比我聪明,考虑更周详,还知道在哪里可以找到好书,甚至高尔夫球都打得比我好。和他在一起,敦促我要做得更好,成为更优秀、更有思想的人。他在各方面的优秀表现成为我的目标,激励我更加努力,追求卓越。

这件事也带出了一项属灵的原则:花时间阅读上帝的话语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让我们能与主基督亲近,时时与祂同行。当我读到耶稣无条件地爱我们,这催逼我爱人不求回报。当我看到祂赐怜悯与白白的恩典给我们这些不配的人,使我对自己无法饶恕他人,以及想要寻求报复的心感到羞愧。

我发现自己渐渐成为更懂得感恩的人,虽然我因罪而蒙羞,主却为我披上全然公义的外袍,穿戴祂的荣美。祂奇妙的作为和无比的智慧激励我、改变我。每当来到主的面前,我就看到自己的不足,促使我想要更加像祂。

使徒保罗呼吁我们仰望基督,得着喜乐,一旦我们照着去行,我们就「变成主的形状,荣上加荣」(哥林多后书3章18节)。

主,帮助我们以敞开的心灵来到祢面前,
并乐于成为祢喜悦的样式。
感谢祢向我们显现祢自己,
让我们享受在祢大荣耀中的喜乐。
时时亲近上帝,生命就不一样。


全年读经:
撒母耳记上10-12章 路加福音9章37-62节


灵命日粮:修复关系

读经: 腓立比书4章1-5节


要在主里同心。 —腓立比书4章2节


最近,我和先生刚搬进我们的新房子。有人在我们家门前的走道上放了一大盒的草莓,那人还留了张纸条,希望我们能与邻居一同分享。他是一番好意,但是在我们还未到家前,有几个孩子发现了那盒草莓,并在我们白色房子的门前打起了草莓仗。当我们回到家时,看见几个认识的孩子躲在篱笆后鬼鬼祟祟地张望,他们「回到犯罪现场」,要察看我们如何收拾残局。我们可以自行清理,但是为了修复彼此的关系,我们认为有必要与他们谈一谈,并且要他们一起帮忙清理善后。

紧张的人际关系也会造成混乱,这正是腓立比教会的情况。两位忠心的仆人,友阿蝶和循都基,产生强烈分歧的意见,因此,使徒保罗写信给教会,鼓励她们解决问题,在主里同心(腓立比书4章2节)。他还要求别人以谦让的心和她们一起处理问题。他写道:「我也求你这真实同负一轭的,帮助这两个女人,因为他们在福音上曾与我一同劳苦。」(3节)

当知我们都曾制造混乱,因此我们要信靠主,使我们能谦和待人,且帮助别人化解冲突。

亲爱的主,求祢让我与人相处时,
满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勇气。
愿我因着祢的力量与帮助,能够温和谦卑,
向他人展现爱心,如祢爱我一般。
真爱让我们愿意处理问题,并修复关系。


全年读经:
撒母耳记上7-9章 路加福音9章18-36节


灵命日粮:选择生命

读经: 申命记30章11-20节


你要选择生命,好让你和你的后裔都可以活着,爱耶和华你的上帝,听从祂的话。 —申命记30章 19-20节,新译本


上帝对我的生命有什么旨意呢?在成长过程中,这个问题经常困扰着我。如果我找不着,或是无法明了,该怎么办?明白上帝的旨意似乎如大海捞针,因为隐晦不明,类似的太多,似是而非的更是无以计数。

其实,我对上帝旨意的认知是错误的,因为我对上帝的认知不正确。上帝并不愿意我们迷失方向、陷于迷惘、寻寻觅觅。祂要我们明白祂的旨意,祂清楚地表明心意,浅显易懂。祂也不设定多重选择,而只给我们两种选择:「生与福」或「死与祸」(申命记30章15节)。因顾虑到我们可能看不出最好的选择是哪一个,祂甚至说:「选择生命」(19节),就是选择上帝,并且遵守祂的话。

当摩西最后一次对以色列民说话时,他呼吁众人做正确的选择,且要知道「这律法上的话……乃是你们的生命」(申命记32章46-47节)。上帝的旨意就是要赐我们丰盛的生命,祂的道即是生命,耶稣基督就是上帝的道。上帝或许不会在我们生活的每件事上给一个处方,但祂赐下耶稣成为完美的典范,让我们跟随。做正确的选择或许不太容易,但是若让上帝的道来引导我们的生命,让敬拜祂成为生命的目标,上帝就会赐予智慧,帮助我们「选择生命」。

主啊,我们知道真智慧来自于信靠祢。
求祢使我们更加信靠祢、寻求祢的面、
遵循祢的心意,
让我们从祢赐生命的话语中寻着祢。
回顾过去比瞻望未来,更能看清楚上帝的引领。


全年读经:
撒母耳记上4-6章 路加福音9章1-17节


灵命日粮:不要计较

读经: 马太福音20章1-16节


那在后的将要在前;在前的将要在后了。 —马太福音20章16节


舞台戏剧阿玛迪斯又名「莫札特谋杀案」,描述了一个十八世纪的作曲家,寻求明白上帝的心意。其中提到,虔诚的作曲家安东尼奥•萨列里,渴望以自己的音乐创作来颂扬上帝,但却没有天赋来创作不朽的作品。反之,桀骜不驯、放浪不羁的音乐天才莫札特,却拥有最伟大的音乐恩赐,这使得安东尼奥感到忿忿不平。

这部戏剧提出了和约伯记一样的问题,只是以相反的方式呈现。约伯记的作者不明白上帝为何惩罚世上最正直的人;阿玛迪斯的作者则纳闷上帝为何赏赐像莫札特如此不配得的人。

耶稣说了一个葡萄园的比喻,谈到工人非常不公平的工资制度,让我们可以解答这些质疑。有些人整天都没工作,到下午五时才被园主雇用(马太福音20章6-7节),最后却与其他已经工作一整天的人,领到一样的工资,让这些劳碌一天的人感到震惊和不平。有哪个明智的雇主会付相同的工资,给工作一小时和十二个小时的员工呢?

耶稣的比喻完全不符合经济原则,但这正是祂的用意。祂说的正是关于恩典的比喻,而恩典并不能用一天的工资来比拟计算。上帝赐下是恩典,而不是工资。

主啊,有时我会忘记,
祢的爱、恩典和赦免,并不能靠努力赚取。
感谢祢,因祢丰厚的恩典
是赐给我的礼物,而非付给我的工资。
在主的恩典里,没有「应得」这回事。


全年读经:
撒母耳记上1-3章 路加福音8章26-56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