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灵命日粮:最重要的

读经: 读经:马太福音16章21-28节


金句:「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人还能拿什么换生命呢?」(马太福音16章26节)


好几年前,我有个朋友前往参观遗物展览,这些古物是声名狼藉的铁达尼号首航时所留下来的。参展的游客拿着复制的船票,上面印着当时旅客或船员的真实姓名。几十年前,当时那些人们登上了这艘船,踏上了这毕生难忘之旅。参展的群众在展馆浏览了整套纯银餐具和其他的手工制品,在参展结束处,游客们体验到难以忘怀的一刻。

在那里有一块大告示牌,列出当时所有旅客的姓名以及座位等级,如:头等舱、二等舱或船员。当我的朋友对照告示牌,寻找自己手上那张船票上的名字时,发现有一条线将告示牌划分为二。在线上方的名字是「获救」的旅客,以下的名字都是在船难中「失踪」的人。

这件事值得深思,因这和我们在地上的生活相似。这世界如何定义我们的地位实在无关紧要,至终重要的唯有:你是获救的,还是失纵的?耶稣说:「人若赚得全世界,赔上自己的生命,有什么益处呢?」(马太福音16章26节)或许你已经相信基督作为个人的救主,但是在你身边同行的旅客呢?不要以外在衡量他们,倒是应与他们聊聊最后的终点。JS

功名成就不是资格,
富贵荣华一样无用;
只有一点生死攸关,
耶稣是否在你心中?Hess

世上成就不过昙花一现,唯有相信耶稣才得永生。


全年读经:
民数记9-11章马可福音5章1-20节


灵命日粮:种种生物

读经: 读经:约伯记12章7-13节


金句:「凡活物的生命和人类的气息都在他手中。」(约伯记12章10节)


马可福音4章21-41节你是否曾经停下脚步,想想上帝在各类生物上所造的奇妙特色?约伯曾经这么想过。驼鸟是他所描写的生物中最有趣的一类。很明显的,虽然牠缺乏敏锐的知觉,教养技巧相当怪异,牠的后代仍然活了下来(39章13-16节);虽然牠是鸟禽中的一类,却不能飞(18节),但却跑得比马儿更快。

放屁甲虫是另一类令人印象深刻的生物,这非洲昆虫体内可排放两种很平常的物质──过氧化氢(双氧水)、对苯二酚(漂白剂)。从牠背上的一对短管所释放出来的这两种物质,分开则无害,混合一起则能使前来捕食的敌人瞎眼。甲虫体内有个特殊的喷嘴将这两种化学物质混合在一起,使牠以惊人的速度喷射敌军,这小家伙也能随意调转「大炮」的方向。

怎么会这样呢?为什么笨拙的驼鸟,彷佛没有能力照顾牠的后代,却得以活下来?为什么放屁甲虫却需要一套精密的化学反应,来保护牠继续存活在地球表面上?这乃是因为上帝创造的能力无穷尽,诗人说:「他一吩咐便都造成」(148篇5节)。在驼鸟及甲虫身上,上帝创造的工作都是众眼清楚所见,「愿这些都赞美耶和华的名!」(148篇13节)DCE

一切美丽光明物,
一切活泼生灵;
一切聪明可爱物,
都是父手所造。Alexander

一切造物的瑰丽为显造物主的荣耀。


全年读经:
民数记7-8章


灵命日粮:莫大的怜悯

读经: 读经:以赛亚书49章13-18节


金句:「妇人焉能忘记她吃奶的婴孩,不怜恤她所生的儿子﹖即或有忘记的,我却不忘记你。」(以赛亚书49章15节)


在大学时代,我和妻子玛琳初次相遇。当时,我主修教牧学,她则攻读儿童教育学位。第一次看见她和孩子们互动时,我就知道这个工作很符合她的天性,她很喜欢小孩。等我们婚后有了自己的孩子,她爱孩子的天性更是一览无遗。我看到她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并完全地接纳他们。这也使我体会到:这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能比得上母亲对自己新生儿温柔的爱及满心的怜悯。

这就是以赛亚书49章15节受人嘱目之处,上帝对那些自觉被离弃、被遗忘的孩子说(14节),祂的怜爱甚至比母爱更长阔高深。「妇人焉能忘记她吃奶的婴孩,不怜恤她所生的儿子﹖即或有忘记的,我却不忘记你。」

面临生活上的挣扎,有时我们会怀疑上帝忘了我们,甚至认为祂不再爱我们了。然而,上帝对我们的爱长阔高深,就像基督耶稣在十架上敞开的双臂,天父上帝的温柔怜悯,比乳养婴孩的母爱更为可靠、更为长久。接受祂的安慰吧,祂的爱永不止息。WEC

主永不忘祂的儿女,
从不放弃施予关怀;
即便我心游移不定,
祂的怜爱永恒不改。Sper

基督耶稣在十架上敞开的双臂,就像上帝长阔高深的爱。


全年读经:
民数记4-6章马可福音4章1-20节


灵命日粮:解决之道

读经: 使徒行传15章36-41;节哥林多前书9章1-6节


金句:「于是二人起了争论,甚至彼此分开。」(使徒行传15章39节)


在1884年5月,一对年轻的父母在为刚出生的儿子取中间名时,起了点争执。母亲想取所罗门(Solomon),父亲却喜欢西彼(Shippe),这两个都是家族的姓氏。约翰与玛莎无法达成协议,因此彼此各让一步,用「S」作为儿子的中间名,于是亨利‧S‧杜鲁门就成了唯一以字母为中间名的美国总统。

至今这场争执仍然为人所知,但人们也都知道这场争执最后达成了协议,取得解决之道。

在新约里,也有一件历史上的纷争,介于两名宣道家保罗与巴拿巴之间(使徒行传15章)。巴拿巴有意带马可同去看望曾帮助过的各教会(37节),但因从前的事故,保罗不信任马可(38节),于是保罗与巴拿巴二人起了争论,甚至彼此分开(39节)。

两千年之后,我们仍然会读到这场争论。如今争论留于青史并不是其中的重点,未在彼此的关系之间留下恒久的伤痕才是最重要的。显然地,保罗与巴拿巴和好如初,且到晚年之时,保罗要马可与他同行,因为马可在传道的事上于他有益处(提摩太后书4章11节)。

争执总难免,但终究必须取得解决之道。怨恨太过沉重,是承担不起的重担。JDB

争论留怨恨,
植下深裂痕;
寻求解决道,
关系能长存。Sper

争执不及时处理就会造成怨恨。


全年读经:
民数记1-3章马可福音3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