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B

灵命日粮:合而为一

读经: 哥林多前书11章23-26节


你们每逢吃这饼,喝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祂来。—哥林多前书11章26节


在牛津大学沃弗森学院悬挂着一幅名为《合而为一》(That They May All Be One)的当代画作。这幅画由好几块画板组成,画面是一张普通的桌子摆放了13个普通的杯子。实际上,如此简洁的风格正描绘出一个重要的事件:耶稣与门徒的最后晚餐。在这幅画中间最显眼的部分,是代表耶稣的饼和杯,而环绕在周围的12个杯子,象征耶稣的12个门徒。

这幅画是一个美丽的提醒,让人回想起耶稣与门徒共进最后的晚餐时,祂拿起饼和杯,为所有跟随祂的人设立一个全新的庆祝仪式,也就是圣餐礼。我很欣赏画中那留白的部分,让整幅画更为完整,因为这仿佛是在邀请那些正在欣赏画作的人,来到餐桌前与他们共进晚餐。

保罗鼓励我们要守圣餐,他说:“你们每逢吃这饼,喝这杯,是表明主的死,直等到祂来”(哥林多前书11章26节)。耶稣的死和复活让我们能与上帝和好,任何相信这一真理的人,都能在这餐桌上拥有一席之位。

当我们藉着圣餐礼宣告或纪念耶稣的牺牲时,我们就与世界各地历世历代的信徒同属一个群体。这就是教会合一的美好形象。

夏莉珊

对你而言,圣餐礼有何意义?
圣餐礼如何体现信徒在耶稣里的合一?
耶稣,当我与主内弟兄姐妹一起
领受圣餐的时候,请祢提醒我,
我和大家同属一个群体。


全年读经:
历代志下28-29章;约翰福音17章


灵命日粮:不白白受苦

读经: 出埃及记3章1-4,7-10节


耶和华说:“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困苦,我实在看见了;⋯⋯我原知道他们的痛苦。”—出埃及记3章7节


我朋友很坦诚地对我说:“不要白白受苦。”这让我想起几年前她刚成年的儿子因车祸丧生,我为她儿子主持追悼会。她知道自己说什么,她了解什么是哀痛,但她也明白上帝能让苦难使祂自己得荣耀和使人得益,而她的确也藉此帮助了许多人。当时我被诊断罹患癌症,病情不乐观,她的话安慰并鼓励了我。这提醒我上帝听见我的哭泣和哀声,祂在我的痛苦中与我同在,也能借我的经历以不同的方式使别人得帮助。

摩西也了解上帝与受苦的以色列百姓同在。上帝说:“我确实看见了我百姓在埃及所受的困苦,我也听见了他们⋯⋯所发的哀声;我确实知道他们的痛苦”(出埃及记3章7节,和合本修订版)。以色列民和我们一样,有时会在苦难中感到孤单无助。但上帝向他们保证,祂已听到他们内心的“哀声”,并且计划要拯救他们(8-9节)。上帝最终要用以色列民的苦难增强他们的信心,击垮仇敌,使祂自己得荣耀。

在诗篇90篇这首唯一摩西所写的诗中,他说,哪怕我们“最好的年华也充满劳苦愁烦”(10节,新普及译本),上帝的“慈爱”仍“一生一世”都与我们同在(14节)。祂的慈爱不会使我们白白受苦,我们也不应让自己白受痛苦。

冯得恩

上帝听见你的哀声,对你来说有什么意义?
上帝如何用你的痛苦去帮助别人?
慈爱的上帝,感谢祢听见我悲伤哭泣的声音,
并用我的痛苦使别人得帮助。


全年读经:
历代志下25-27章;约翰福音16章


灵命日粮:慷慨给予

读经: 哥林多后书8章1-7节


各人要随本心所酌定的,不要作难,不要勉强,因为捐得乐意的人是上帝所喜爱的。—哥林多后书9章7节


在2024年于某大学的毕业典礼上,亿万富翁黑尔(Robert Hale Jr.)对1,200名毕业生演讲时说:“在艰困的时刻,我们更加需要分享,关怀和给予。我和我的妻子想要送给你们两份礼物:第一份礼物是我们送给你们的;第二份礼物是让你们去送给别人。”他话一说完,在场的毕业生每个人都意外地拿到两个信封,一个信封内的五百美元可以自己保留,另一个信封里的五百美元则要送给有需要的人。

虽然黑尔的财富让他能多次这样给予他人,但慷慨并非有钱人的专利。古代马其顿的基督徒在贫困中仍然慷慨解囊,以供应在耶路撒冷信徒的需求。保罗谈到马其顿的基督徒时说:“他们在患难中受大考验的时候,仍然满有喜乐,在极度贫穷中还格外显出他们乐捐的慷慨”(哥林多后书8章2节,和合本修订版)。保罗称赞他们,因为“他们是按着能力,而且超过了能力来捐助,主动再三恳求我们,准他们在这供给圣徒的善事上有份”(3-4节,同上)。

那些明白自己是藉着耶稣而得到上帝丰厚恩典的人,能慷慨地回应他人的需要。让我们靠着上帝的帮助,以耶稣为榜样,慷慨地为人付出,因祂说:“施比受更为有福。”(使徒行传20章35节)

简恩德

你可以慷慨地给予他人什么?
你曾接受别人哪些慷慨的帮助?
天父,求祢帮助我能慷慨大方地为人付出。


全年读经:
历代志下23-24章;约翰福音15章


灵命日粮:可怕的事

读经: 创世记23章1-4,17-20节


亚伯拉罕为[撒拉]哀恸哭号。—创世记23章2节


“爱上那终必死亡的,是一件可怕的事。”这是一首古诗的开头,由一千多年前的犹太诗人哈勒维(Judah Halevi)所写,后来在20世纪被翻译出来。诗人解释了恐惧背后的原因:“去爱……,哦,所爱的最终会失去。”

创世记23章记载,在撒拉离世时,亚伯拉罕因失去爱妻而极度悲痛,“为她哀恸哭号”(2节)。这一章展开一个凄美哀伤的故事,描述圣经里令人难忘的一位人物的离世,即亚伯拉罕忠实的妻子撒拉。这位妇人在年老时,曾因听闻自己将为人母而暗笑(18章11-12节),却在生以撒时疼痛哭泣。

约翰福音里有一节简短的经文,富含情感,令人动容:“耶稣哭了”(11章35节)。耶稣这位弥赛亚在拉撒路的坟墓前流泪,凸显了祂对朋友离世的哀伤。“爱”确实是一件可怕的事,诗人哈勒维称之为“傻子做的事”,但接着他又说这是“一件神圣的事”,这尤其适用于那些因相信基督,“生命与基督一同藏在上帝里面”的基督徒(歌罗西书3章3节)。

我们会爱也会失去,例如配偶,孩子,父母,朋友或宠物。我们有相聚的喜乐,也有失去的悲伤,这是人之常情。但对基督徒而言,正如诗人大卫所说,我们的哀哭只会持续一夜:“一宿虽然有哭泣,早晨便必欢呼”(诗篇30篇5节)。我们的天父没有让你我失去盼望。

博约翰

是什么影响了你去爱他人的能力?
最近你曾为谁哭泣?为什么呢?
亲爱的天父,请赐给我勇气,
让我能去爱人。


全年读经:
历代志下21-22章;约翰福音1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