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灵命日粮:第一反应

读经:雅各书5章13-16节 

有一次,我丈夫汤姆紧急入院动手术,我赶紧通知亲友。我的姐姐和姐夫立刻赶来医院陪伴我。我们一边等候,一边祷告。汤姆的姐姐在电话中听到我焦虑的声音,立刻对我说:「辛蒂,我可以和你一起祷告吗?」当我的牧师和师母赶到时,他们也为我们祷告(雅各书5章13-16节)。

章伯斯(Oswald Chambers)曾提到:「我们往往将祷告当成最后的解决方法,然而上帝要我们将祷告作为第一道防线。我们总是在无计可施时才祷告,但上帝要我们什么也没做之前,就先祷告。」

什么是祷告呢?祷告就是跟上帝交谈,并知道上帝必会聆听和回应。祷告不该是最后的选择。圣经说,上帝鼓励我们用祷告与祂沟通(腓立比书4章6节),祂也应许:「有两三个人奉我的名聚会,那里就有我在他们中间。」(马太福音18章20 [....]

速度与激情 V.S. 平静与安宁 ——《速度与激情6》影评

作者:梦未央

Fast-Furious-6

我曾经很喜欢看小说、电影、电视,对我来说,文字中、荧幕里的美丽或者不美丽的故事,是用来打发无聊时间和放松自己的绝佳方式。但往往看完一部小说的结尾、一部电影或电视剧的结局,伴随着别人精彩故事的结束,我却更加空虚,于是又会继续搜索更多的故事来阅读或观看。我读过很多小说,看过很多电影,但是似乎除了一些情节模糊的片段,就什么也没有留下。大概人的本性就是会被持久的、永恒的、无限的事物所吸引吧,比如“一颗永流传”的钻石,比如天长地久的爱情。我曾经有一个愿望,希望世上有一部永不完结的小说,可以让我一直看下去。

我常在别人的故事中寻求快乐与满足,直到认识了祂——拥有无限的能力与永不止息的爱情,昔在、今在、永在的上帝。终于,我心中的空洞一下子被填满了,不再空虚、迷茫与恐惧,有的是喜乐、满足与超然的安全感。于是,之前很喜欢的小说、电影,好像也没有了吸引力。我不再迷恋小说,不爱追剧,只是偶尔看看电影。从前我看电影,看的是剧情、养眼的明星和酷炫的画面,现在我每看完一部电影总会联想很多,并用写日志的方式与更多人分享我的思考。

《速度与激情》这部系列电影的片名很吸引人,所以我很早就看过前五部。电影中有很多吸引年轻人的元素:飞速狂飙的赛车、刺激新鲜的高科技犯罪、身手矫健的肌肉型帅男、身材火辣聪明头脑的美女、警匪间的恩怨、兄弟间的情仇、家庭亲人的温暖、情人爱恋的浪漫….. 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越来越成熟,我也在成长。现在,我看电影的视角也和之前很不一样,相比于速度与激情的刺激情节,我更关注人物内心的变化与需要,总是不自觉地想起《圣经》的话语,再反观电影的内容。

1、何为正义?何为真理?

“因为我们知道谁说:‘伸冤在我,我必报应。’又说:‘主要审判祂的百姓。’”——希伯来书10章30节

“除祂以外,别无拯救;因为在天下人间,没有赐下别的名,我们可以靠着得救。”——使徒行传4章12节

布莱恩曾经是一名意气风发、正义凛然的年轻警官,却在破获多起重大案件后成了劫狱的全国通缉犯。唐,是一个追求速度与自由、可以杀人不眨眼的地下赛车党老大,对家人有细腻的感情,对朋友有绝对的忠诚——他是伦理道德上的反面角色,却让观众“不得不爱”,他甚至让做卧底的布莱恩背叛自己作为警察的职业操守。在电影情节的设计下,观众应该不会批判跟罪犯成为好兄弟的警官,也不会指责为了兄弟而杀人的罪犯吧?警察不应该是正义的一方吗?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正义呢?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把标尺,并且人总习惯于用自己的标尺去衡量别人。奇怪的是,这把标尺本身的标准时常变化,比如在理性上我们都会把警察当作正义的一方,但在电影中,当我们用这把尺子去量度布莱恩时,我们大概没有太多的指责,更多的是理解与支持。我们习惯用自己的标尺去测量别人的失误,这样便很轻易地论断别人、给别人下结论,严重点说就是定别人的罪。而且,我们一旦定别人的罪,就很容易自动屏蔽这个人好的方面。

人们在处世与做事时也会先用标尺量一量自己,觉得合乎自己的标准就可以行。比如我们常说:“我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行。”有一个笑话:一个毒贩被捕时觉得自己特别冤枉,说,“我一辈子都按良心行事,我卖的白粉从来不掺假,我手下的妓女都是自愿的。”然而,我们看看《圣经》怎么说:“你们不要论断人,免得你们被论断。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马太福音7章1-2节)很多时候,我们的标尺根本是不准确、不确定的。人做事都有自己的道理,但这个道理总是相对的,不同情况有不同的道理;只有真理是绝对的,不能更改的。没有人敢说自己是真理,唯有耶稣宣告:“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约翰福音14章6节)。

2、何为罪恶?何为救赎?

虽然布莱恩和唐都是通缉犯,但他们离开美国仍然可以拥有财富、家庭和自由。唐失去了拉蒂,又有了一位佳人相伴;布莱恩和米娅生活在一起,还有了一个小baby。一切都看起来很美满、很自由,但布莱恩对唐说:“这感觉很奇怪,我现在有了一切,甚至还有啤酒和烧烤,但是,感觉特别不像个家,也许是因为,有些东西等到失去了才会珍惜。”

当美国警察找到这些昔日难缠的罪犯时,他们不是来逮捕而是来求助,因为又出现了更加难缠狠毒的罪犯。唐的团队帮助警察的条件就是:得到赦免。为了得到赦免,也为了家人拉蒂,唐的团队再次踏上冒险的征途。在电影的第六部中,他们甘愿冒险,不再是为了金钱与利益,追求的不再是速度与激情,他们渴望的是爱与救赎、安宁与自由。

斯托得说:“耶稣所说的人的内心,大概就是弗洛伊德所谓的潜意识,它就像一座很深的井,井底有极深的沉淀物,通常看不到,也不知道其存在。但当它被搅动的时候,最丑陋、最难闻的秽物就会从井底冒出来。这些就是自义、嫉妒、怨恨、淫欲、憎恶、残忍……当我们一瞥自己内心潜藏的丑恶,真是会毛骨悚然。”

按照美国法律的标准,唐一伙是有罪的,所以他们被通缉。美国警察的做法似乎是让他们“将功折罪”,以功劳换取救赎。按照上帝的标准,每个人都是有罪的,只不过暂时没有被通缉而已,而且我们没有任何机会“将功折罪”。那我们如何才能得到救赎呢?“上帝爱世人,甚至将祂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3章16节)耶稣已经为我们的罪钉死在十字架上,且在三天后复活。我们不需要做任何事情去换取救赎,因为救恩是白白得来的,正如以弗所书2章8节所说:“你们得救是本乎恩,也因着信。这并不是出于自己,乃是上帝所赐的;也不是出于行为,免得有人自夸。”

廖智在博客中这样写道:“那些企图靠着自己行善就幻想着得救的人啊,醒醒吧,每一桩善事背后都塞满了我们自私、骄傲、自义、论断的恶心。不要以为外面的善行如何受人尊崇,就以为那全能者的臂膀缩短不能鉴察我们的心,要知道那掌权生死的全能父上帝的眼是烈火,一切不义都不能躲藏。稍微有一点智慧的人,都应当知道如何谦卑寻求神的帮助,帮助我们省察一切行为里面暗藏的那颗心,好叫我们保守自己的心胜过保守一切。”

3、何为赦免?何为自由?

其实布莱恩和唐可以自由自在地生活而不被抓捕,但他们还是希望得到赦免,因为虽然他们没在监狱里,人身是自由的,但他们那担负着罪名的心永远不会得到真正自由。

自由是什么?有人说,自由是我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康德说,自由是我不想做什么,就能不做什么。按这个标准,人都是不自由的吧!我们想生气吗?我们想嫉妒吗?我们想自私吗?我们想怨恨吗?我们想有淫念吗?我们想论断别人吗?反正我不想这样。但很多我不想做的事,不想有的想法,我却摆脱不了。被罪所辖制的心都是不自由的,有时我们控制得了自己的行为,却控制不了内心。被罪恶辖制、连自己的行为都控制不了的人就成了律法上的罪犯。但人看人是看外表,上帝看人是看内心,我内心的罪恶,上帝看得一清二楚。

幸好,《圣经》记载了上帝的应许:“基督释放了我们,叫我们得以自由,所以要站立得稳,不要再被奴仆的轭辖制。”(加拉太书5章1节)虽然我自己还是控制不了内心的恶,但我把心交给圣灵来掌管,靠着圣灵,恨被爱取代,骄傲被谦卑取代,愤怒被温柔取代,污秽被圣洁所取代……因为“主就是那灵。主的灵在哪里,那里就得以自由”(哥林多后书3章17节)。

4、何为教堂?何为十架?

虽然我对电影很多的情节和画面不太关注,但我还是会轻易地被其中的基督教元素所吸引。电影中的教堂往往只是一座建筑物,十字架只是一种装饰,基督信仰也只是一种文化符号。比如《1942》的片尾曲,比如《金陵十三钗》中的教堂,比如《风暴》中线人临死前念的主祷文,比如《速度与激情》这种不求深度只求刺激的电影的结尾,竟然是一家人手拉手在祷告……也许,对于很多西方人来说,祷告只是一种形式,信仰只是一种文化。但真正的信仰不是每周去教堂礼拜,也不是戴个十字架、把“感谢主”挂嘴边而已。

教堂可以很漂亮,但再漂亮的建筑本身也不是教会,不要像去庙里拜神一样去教堂,因为真神不会住在人所建造的、一场地震就能毁灭的建筑里,真神更不会是人手所捏造出来的供在庙里的泥人。“创造宇宙和其中万物的上帝,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也不用人手服侍,好像缺少什么;自己倒将生命、气息、万物,赐给万人。”(使徒行传17章24-25节)上帝是个灵,祂的国度不在教堂这座建筑物里,而是在信祂的人心中。所以,《圣经》说:“惟有你们是被拣选的族类,是有君尊的祭司,是圣洁的国度,是属上帝的子民,要叫你们宣扬那召你们出黑暗、入奇妙光明者的美德。”(彼得前书2章9节)有家人的地方就是家,国王在的地方就是王国;我心尊主为王,上帝的国就在我心里。上帝的国是圣洁的,所以圣灵会帮助我洁净心灵。因此,我们不一定要在教堂这座建筑物里敬拜上帝,而是随时随地都能在心中敬拜祂,正如《圣经》所说,“那真正拜父的,要用心灵和诚实拜祂。”(约翰福音4章23节)

十字架的确很漂亮 ,但其实十字架原本是刑具,用来执行古罗马一种极其残忍、极其羞辱的刑罚,其可怕程度决不亚于中国的凌迟。现在的十字架不再让人恐惧,是因为两千多年前,耶稣为世人的罪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且在三天后从死里复活。十字架的含义是救赎,是舍己的爱。因着十字架,我不再被定罪;因着十字架,我拥有耶稣的爱;因着十字架,我能摆脱罪恶的辖制;因着十字架,我有了爱的力量。

《速度与激情6》最后的祷告词是:“天父,谢谢祢让我们朋友团聚,主啊,感谢我们所做的选择,因为那个选择成就了今天的我,我会永远珍惜一路上我们所痛失的爱人……”

速度与激情的确能带给人刺激与快乐。快乐是什么?快乐就是“很快地乐一乐”就过去了。我相信,相对于速度与激情,那即使在暴风雨中也能平静与安宁的心境,更让人幸福,不是吗?

“现在全地得安息、享平静,人皆发声欢呼。” ——以赛亚书14章7节

“主耶和华以色列的圣者曾如此说:‘你们得救在乎归回安息,你们得力在乎平静安稳。’” ——以赛亚书30章15节


投稿

灵命日粮:小岛

读经:提多书3章1-7节 

新加坡是一个很小的岛屿,小到让人很难在世界地图上找到它(如果你还不知道新加坡在哪里,可以试着找找看)。因为新加坡人口稠密,为别人着想显得格外重要。有一位男士写信给他第一次到新加坡的未婚妻,信中说:「因为这里地方很小,所以⋯⋯你要注意周围让路给人,要常常靠边走,这样才不会挡住别人的路。重点就是要替人设想。」

使徒保罗写信给年轻的传道提多,说:「你要提醒大家,⋯⋯听从命令,随时随地做各样好事。劝他们不要毁谤别人,不要争吵;要和气友善,以谦让的态度对待所有的人」(提多书3章1-2节,现代中文译本修订版)。有人说:「我们的生命,很可能是别人唯一阅读的圣经。」世人都晓得,基督徒应该是与别人不同的。倘若我们脾气暴躁、自私和无礼,那么其他人将如何看待基督和我们所传的福音呢?

< [....]

灵命日粮:整理衣橱

读经:诗篇139篇13-24节 

直到今天,我还记得母亲叫我去整理房间的情形。我总会老老实实地走进房间去收拾,只不过在把书放回书架上时,我会分心看看漫画书。但是,不一会儿就被母亲的警告声打断了,她说要在五分钟后来检查我的房间。我根本没办法在这短短的时间内收拾好房间,只好把所有不知道怎样处理的东西,全部塞进衣橱里,然后把床铺好,等母亲进来,并暗自希望她不会检查衣橱。

这件事情提醒了我,许多人的生命都是这样子,我们把生命的外表都整理得很好,希望没有人去看我们的「衣橱」,因为在里面有我们的罪和过失,是我们以各种理由、借口,以及怪罪他人所隐藏起来的。

问题在于我们的外表看来虽然很好,但我们心知肚明,其实自己内里多么脏乱。诗人鼓励我们降服于上帝,接受祂的审视:「上帝啊,求祢鉴察我,知道我的心思;试炼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