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ources

灵命日粮:希望的涟漪

读经:彼得前书1章3-9节 

在1966年,当时的美国参议员罗伯特·甘迺迪(Robert Kennedy)访问南非,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他在南非开普敦大学发表了世界知名的「希望的涟漪」演说,为反对南非种族隔离政策的人士带来希望。他声明:「每当有人为理想挺身而出,或是为改善群众的生活而采取行动,又或是对抗不公义,这个人就泛起了小小的希望涟漪。当数百万人以力量和勇气发出一圈一圈的涟漪串联起来,便会汇集成一股洪流,能够推倒迫害和抗拒的高墙。」

当今世上,有时候很难找到盼望。然而,基督徒却随时能够得到终极的盼望。彼得写道:「愿颂赞归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上帝。祂曾照自己的大怜悯,藉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重生了我们,叫我们有活泼的盼望。」(彼得前书1章3节)

基督复活的确据,带给上帝儿女的不仅是涟漪般的 [....]

灵命日粮:待续……

读经:哥林多前书15章50-58节 

我成长于1950年代,每逢星期六,我会到附近的电影院看下午场。电影院除了放映卡通片和电影,还有一部讲述冒险的连续剧,每一集都是以英雄人物面对不可能克服的困境作为结束。主角看似走投无路,但每一集最后总会出现「待续……」。

使徒保罗也常面对致命的危险。他为了传扬耶稣基督的福音,曾经遭受囚禁,鞭打,被丢石头和船难。他知道有一天自己将性命不保,但他不认为死亡就是结束。保罗写信给哥林多的信徒说:「这必朽坏的既变成不朽坏的,这必死的既变成不死的,那时经上所记『死被得胜吞灭』的话就应验了」(哥林多前书15章54节)。保罗的人生目标就是要告诉他人,救主耶稣在十架上为我们舍命,使我们得以藉着相信耶稣,让自己的罪得到赦免,并且得享永生。

我们不像电影的英雄人物总是能够死里逃生。我们属世生命结 [....]

每日旅程:利他行为的红利

ODJ oct 4

读经:诗篇41篇1-3节

「关心穷苦人的人多么有福啊!」(诗篇41篇1节)

我们所处的这个世代,从个人、名人,到企业与组织,大家逐渐发现回馈、社会责任、公益营销、以及其他各式各样的利他主义所具有的价值。有许多慈善领袖致力于改善世界,令人景仰。

我们也许会问,为什么有那么多代表各种信仰和宗教的男女,会有心去帮助那些受压制的人与弱势族群呢?在杰克森与司瓦基合着的《恩典基督教:行出我们口中的爱》这本书中,他们说:「每个人都希望被人尊重,得到公平的对待。所以,我们不应该奇怪,基督徒视为良善、合宜及值得赞赏的事物,与一般人认为良善、合宜及值得赞赏的事物并无不同。」

杰克森与司瓦基写道:「没有法律禁止基督徒最看重的那些特质,诸如仁爱、怜悯与恩慈。」其实这是在诠释保罗写给加拉太教会的话(5章22-23节)。保罗指出,虽然这些是基督徒非常看重的品格,但不是基督徒独有的品格。

虽然获得永远的救赎是藉着信心,是靠上帝的恩典,而不是靠我们的好行为(以弗所书2章8-9节),但圣经指出,我们要更深入地瞭解上帝的心意,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帮助贫穷有需要的人。论到犹大的王宫,上帝说约西亚作王不「在乎造香柏木楼房争胜」;而是「为困苦和穷乏人伸冤,那时就得了福乐。认识我不在乎此吗?」这是耶和华说的(耶利米书22章15-16节)。

上帝在人内心深处安置了一种渴望,想要帮助受压制和有需要的人。当我们帮助别人的时候,就能更加认识祂。——洛克丝安妮•罗宾丝

相关经文:
•箴言14章31节
•马太福音25章40节
•使徒行传10章31节

问题思考:
这个礼拜你打算怎样帮助弱势族群?你过去照顾受压制与贫穷的人,从中学到了什么?

灵命日粮:爱情锁

读经:以弗所书4章29节-5章2节 

「爱情锁」已是越来越常见。在世界各地,包括法国,中国,奥地利,捷克,塞尔维亚,西班牙,墨西哥和北爱尔兰,成千上万热恋中的爱侣在桥墩,闸门和围栏上挂上扣锁。情侣们在锁上刻上他们的名字,挂在公众场所,以象征他们的爱情永远不变。有些地方的政府并不同意这做法,因为在同一地点挂太多锁可能会造成危险;有人认为这是破坏公物;也有人视之为美丽的艺术品,是坚贞爱情的承诺。

在十架上,主耶稣公开地向我们展现了真正「永远不变的爱」。耶稣基督为了赦免我们的罪恶而牺牲自己,显出祂的大爱。现在祂仍日日向我们展现祂的大爱。救恩不只是我们能永远与上帝同在的承诺,同时也使我们每一天能经历祂的赦免,确据,供应和恩典。正因耶稣对我们的爱,保罗要我们效法主对他人「凭爱心行事」(以弗所书5章2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