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DJ

每日旅程:虚假的形象

读经:启示录3章1-6节

我知道你的行为,按名你是活的,其实是死的。(启示录3章1节)

如果有一颗距我们30光年的星体在5年前就爆炸了,我们在未来的25年不会察觉到。虽然,这颗星体已经爆炸解体了,但它过去灿烂的的形象还会像从前一样挂在空中,与地球上的我们遥遥相望。但事实上,这颗星体早已死亡、不复存在。
基督给撒狄教会的信中就讲到了形象的问题。撒狄教会已经死了,但由于其曾经辉煌的历史以及卓有成效的工作,从外表看它依然是活着的。

我们倾向于根据教会的一切正在進行的活动,来衡量一所教会是否健康,而上帝看的不是工作的本身,而是工作的动机。启示录3章1节写到:「我知道你的行为,按名你是活的,其实是死的。」基督告诉教会,他们的行为并不符合上帝的标准。也就是说,他们所行的不是出于对上帝的爱,也不是出于对祂的顺服。

在上帝的眼中,我们的动机很重要!我们完成工作的时候,是为了讨取人的喜欢;是为了摆脱我们愧疚的心理;还是纯粹为了履行自己的义务?也许我们外在的行为足以欺骗他人;也许我们外在的行为足以让人觉得我们尽心竭力、精神充沛,但是这些并不能欺骗上帝,因为在祂面前,我们是赤露敞开的。 在撒母耳记上16章7节上帝的话說:「因为耶和华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华是看内心。」

基督告诉撒狄教会的那些馀下的信徒要警醒,坚固那剩下将要衰微的;要回想你是怎样领受,怎样听见的,又要遵守,并要悔改(启示录3章2-3节)。依照同样的教导,我们才能确保能以基督为生命的中心,无论做什么,保持敬虔的动机。——凯文 · 葛列格里

相关经文:
人一切所行的,在自己眼中看为清洁,惟有耶和华衡量人心。(箴言16章2节)

问题思考:
最近,你做的哪些事是出于自我的动机,而非出于要服侍神?
如何才能让自己的行动能够出自敬虔的动机?

每日旅程:环境和信心

读经:撒母耳记上26章1-12节

亚比筛对大卫说:「现在,上帝将你的仇敌交在你手里,求你容我拿枪将他刺透在地,一刺就成,不用再刺。」(撒母耳记上26章8节)

「我们对你的稿子很感兴趣,下周请打电话联系我们。」在四处碰壁后,这封电子邮件是我所收到的第一条正面的消息。我很感恩,好像看到前面打开了一扇门,尽管只是一条小缝。然而,越到临近要联系他们的时候,我越为等待而心神不宁。我的理智告诉我:「只是试试看有什么伤害呢?」但我的心灵强烈地告诉我,「不」,再等等看。在两周之后,我得到了一份聘书,这个出版社在主内出版界口碑很好。

在我们生命中,我们常常会根据环境来做决定。然而,当我们寻求上帝的旨意时,我们就能选择是根据环境,还是信靠与上帝的亲密关系(约翰福音10章14节)来做决定。基甸和大卫都为主展现了他们非凡的骁勇善战,尽管他们后来的光景与先前有很大的差别,希伯来书11章32节还是把他们列为信心伟人。

大卫的生命告诉我们,眼前的机会与上帝的旨意不是等同的。我相信,当大卫逃脱扫罗之手时,上帝一定安排了一些环境来试炼大卫的心。对于大卫来说,他的决定不在于抓住机会,而在于在这个过程中他将成为怎样的人。他寻求上帝的旨意,并且遵行上帝的旨意(诗篇119篇105节)。尽管大卫王自己也有很多的挣扎,但这位以色列的王直到见主面的时候信心都很坚固。然而,不幸的是,基甸好像自从经历过禾场上的羊毛后,信心就没有增长过。士师记8章27节记载了基甸为以色列人造以弗得,以及以色列人最终拜以弗得行了邪淫。

单单依靠环境来决定是否是上帝的旨意,会把我们带进误区。祂会以生命中发生的事件来指引我们,但是与祂真实的亲密是信靠的基础——而非倚靠环境。上帝亲近那些学着倚靠祂的人。——雷吉娜•弗兰克林

相关经文:
既放出自己的羊来,就在前头走,羊也跟着他,因为认得他的声音。(约翰福音10章4节)

问题思考:
曾几何时,你身处的环境使你作出了错误的选择?
生命中,对上帝的信靠怎样引领你评定你身处的环境?
你觉得上帝正在引领你去哪里?

每日旅程:想要痊愈?

读经:约翰福音5章1-8节

耶稣看见他躺着,知道他病了许久,就问他说:「你要痊愈吗?」(约翰福音5章6节)

有一次,耶稣遇到一个残疾了38年的人,看到他躺在耶路撒冷的一个水池旁,耶稣就问他,「你想要痊愈吗?」(约翰福音5章6节)

乍听之下,这好像是个很奇怪的问题。那个人当然想要痊愈了,他已经瘸了几十年了!然而,当耶稣问这个问题的时候,祂知道有时和痊愈比起来,人们倾向停滞在伤残和破碎的光景中。 讽刺的是,对某些人来说,从过去破败的光景到自我的重塑,这个过程似乎很可怕。尽管过去生命的创伤给他们带来伤害,禁锢了他们的心灵,但是毕竟,他们已经习惯在这样的光景中生活了。

任何人只要习惯了生活在这种破败的光景中,就很害怕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这就是所谓的「想……一成不变」。这个术语过去常常用来比喻囚犯的情景,一旦他们有机会获得假释或重获自由,他们就会挣扎着要生活在「真实的世界」中。因为无法适应高墙外的生活,有些前囚犯会再次犯罪,以便重返监狱,继续过那种他们已习惯了的生活。

这种思维模式,与当初上帝施行神迹奇事拯救以色列人脱离埃及人的苦境,如出一辙。这些人所熟知的生活模式就是过被奴役的生活,当他们过了几天自由日子时,一旦碰上了困难,他们就希望能重回埃及(出埃及记16章1-3节)。因为,他们觉得在旷野中跟随上帝向着应许之地前进,可能是太冒险。而他们还没有准备好要「痊愈」。

上帝可以使人痊愈,祂每天都在施行拯救,但是我们需要明白这段旅途并不平坦。许多时候,我们需要舍弃我们的旧习,奔向新的方向(约翰福音5章8节)。———杰弗 · 奥森

相关经文:
他医好伤心的人,裹好他们的伤处。(诗篇147篇3节)

问题思考:
你会怎样回答耶稣「你想要痊愈吗?」的问题。在你的生命中,你是否也不愿丢弃一些会阻止你「痊愈」的习惯?

每日旅程:爱是最佳方式

读经:哥林多前书13章1-13节

爱是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哥林多前书13章7节)

每一天,无数的基督徒在异国他乡辛勤地侍奉,他们把救济物品和基督的爱带给那些身陷苦难和赤贫中的人。在服侍的过程中,他们当中有很多人亲眼目睹很多残酷和痛苦的现实,这些苦难超出了人性所能理解的范围。

我在非洲遇到很多人,他们将自己献上,专门来服侍这些「最小的弟兄」(马太福音25章40节)。他们告诉我,正是由于某位牧师或讲员的证道、他们读到的文学作品,或是因听到的某首歌的歌词,打开了他们的心房,启迪了他们的思想,感动他们采取行动来应对这些全世界人们都面临的困境。

一踏入那令人窒息,而又被贫困所累的地区,这些基督徒表明他们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是因为个人的献身以及全体的代祷者。饱含圣灵真理的圣乐鼓舞着这些满有怜悯之心的基督徒,使他们能坚持不懈,努力把上帝的公义和供给传递给那些苦难中的人们。哥林多前书13章7-8节对所有的这些侍奉,所需要的最佳动机做了完美的描述——那就是爱。经句表达得恰如其分:「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也许,你以前只是在婚礼上听过哥林多前书13章。那么,今天请想一想,你能如何应用这段经文来帮助那些缺乏的人?比如,

  • 你要如何保护那些受虐待的人?
  • 当你一直为穷人慷慨解囊的时候,如何信靠上帝会满足你资金上的需求?
  • 当你与某个身陷苦难的人相处时,你如何能给他带来希望?
  • 即使感到身心疲惫,要如何坚持侍奉? ‧如何做到心中永远有爱,哪怕对方是难以相处或令人讨厌的人?

用一颗祷告的心来思想,今天,你将如何向在生命中遇到的人展现这样的爱?

相关经文:
你们要切切地求那更大的恩赐。(哥林多前书12章31节)

问题思考:
什么能使你纪念那些遭受摧残而需要保护的人,并常常为他们祷告?
你将如何向人们——那些正在遭受艰难的朋友或是陌生人,展现上帝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