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真实的试探,我的一些真实思考

 作者:Janel Breitenstein       翻译:奇奇

 

你有每个月都会犯一次的罪吗?我觉得我有一个。也许还不止一个月犯一次。

我的家人们需要在每个月的那几天逃避我和自我保护。荷尔蒙往往会让我失控,一不小心,我就变成了那个狂怒的“绿巨人”。

我希望这是唯一一个会像漩涡一样把我吞噬的习惯性罪恶,但远非如此。以下是一些我每一天都会经历的试探。

对人的敬拜(讨人的喜欢)

自我崇拜(自私的野心,自负)

莫名其妙的觊觎(比如羡慕别人的幸福)

还有很多其他说出来会很难听的罪。

因此,我一直在真实地思考试探,下面是我的一些得着:

  1. 上帝不会因为我受试探而轻视我;祂和我一起走过试探。

试探是真实的,耶稣知道——因为祂也被试探过。但耶稣不是暴君。祂说得很清楚:在耶稣基督里的我不再被定罪了(罗马书 8章1节)。

为什么这一点那么重要?也许我看到的一个表情包表达得最到位:“宗教让我说:‘ 我搞砸了!我爸会杀了我的!’但是儿子身份却让我说:‘ 我搞砸了!我得打电话给我爸。’”

牢记我们的天父不会因为我们受试探而拒绝我们,有助于我们奔向那唯一真正可以在灵魂层面给予我们帮助的源头。

思考一下上帝为何选择出生在谷仓的马槽里,我们就会明白祂是在我混乱的处境中与我同在的上帝。祂不需要我在来找祂之前先修正自己的行为,无论我经历的试探多么不堪。祂是犹大的狮子,是与我并肩作战的战士。

  1. 我经受的试探显明了我内心里已经存在的欲望

雅各书1章14-15节解释说,“但各人被试探,乃是被自己的私欲牵引、诱惑的。私欲既怀了胎,就生出罪来;罪既长成,就生出死来。”

美国牧师兼作家提摩太·凯勒将此比作我从未听说过的一种现象:你知道如果你在钢琴内部大喊,与你大喊的音高相匹配的琴键会给你应和吗? (听起来很酷,对吧?)

凯勒解释说,试探是撩拨我们心中已经存在的“琴键”。

最近,我意识到容易让我产生焦虑的环境常常会触动那些已经在我心中生长的不信。

我们会想责怪魔鬼,但正如凯勒所说,魔鬼不能让好人变坏。但魔鬼会让一个本来就有缺陷的人变得更糟。魔鬼会在你里面已经存在的东西上做文章。

但好消息是,上帝不会任由我被试探而不管:“上帝是信实的,必不叫你们受试探过于所能受的,在受试探的时候,总要给你们开一条出路,叫你们能忍受得住”(哥林多前书10章13节)。

  1. 效法耶稣的榜样:用经文还击。

在我最近经历的试探中,我试图用一句经文——就像我的孩子们拿着他们的玩具宝剑一样,只是更加真实——来夺回我心思的战场。因为心思基本上是一切罪开始的地方。

因此,我努力保持警觉(彼得前书5章8节),将所有我心思里面抵挡上帝和自高的想法夺回,使它们顺服基督(哥林多后书10章5节)。

当我挣扎在取悦他人这个试探中时,我会在脑海中背诵加拉太书1章10节:“我现在是要得人的心呢?还是要的上帝的心呢?我岂是讨人的喜欢吗?若仍旧讨人的喜欢,我就不是基督的仆人了。”

如果乐于比较的试探驱使我觊觎别人的“轻松”之路,我会想起耶稣为彼得和约翰计划了不同的道路,祂问彼得,“我若要他等到我来的时候,与你何干?你跟从我吧”(约翰福音21章22节)。

  1. 效法约瑟:逃离现场

我不断提醒自己(因为这是一场思想的游戏,朋友们)要抵挡魔鬼,牠就会离开你逃跑了(雅各书4章7节)。我想起约瑟如何逃离波提乏的妻子,她手上还抓着他的外套。 “逃跑”这个词与“逃亡者”来自同一个词根,这提醒我遇到试探要跑得远远的,直到危险不再。

我最近容易陷入忧虑的试探中,因此我会找时间放下手中在做的事情,好让自己可以默想上帝——不再满脑子总是恐惧的想法。

老实说,要写一篇关于试探的文章又不让自己听起来像是一个因为做错事而战惊发抖的蠢货真不容易。

但是你知道吗?如果我们看到了罪的本质是灵魂之癌,是我自己选择的手铐和监狱,我们就会逃离,因为我们不会乐意接受癌症和监狱。

5.GPS原理

可以从这个场景来理解:一个人可能会在自家门口迷路,但如果你一直坚持使用 GPS,就不会那么容易迷路了。

保罗提醒我们要坚持使用我们里面的GPS:

“你们当顺着圣灵而行,就不放纵肉体的情欲了。”(加拉太书5章16节)

“因为随从肉体的人,体贴肉体的事;随从圣灵的人,体贴圣灵的事。” (罗马书 8章5节)

把你的注意力放在圣灵这个GPS之上——而不是迷路。这样你就不太可能不小心开下悬崖了(这是我自己的理解和翻译)。

实际上要如何操作呢?我想就是需要当下专心专注来仰望上帝。我需要将我的“心眼”转向那位真正能满足我心的,而不是让我空虚的(耶利米书2章13节)。

本周,愿上帝帮助你紧紧跟随你的GPS。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一代的声音!www.ya-mi.org”

面对试探诱惑,用“不妥协的勇气”说不

作者:Paul

有声播读:清心

 

今年五月,新闻版面大多是新冠疫情的信息,有一则不是那么突出的新闻:“台湾一位知名企业的主管,因收取高额的回扣,被判刑入狱”。内容提到,这位主管为了一己之私收取大量的佣金,造成公司在采购价差上的损失。当然,因为众媒体的焦点都是在疫情的变化上,这样的新闻自然得不到太多的关注。但是,仍有些人对此提出了反思和呼吁。像是,从法律的层面来思考,到底收取“回扣”是不是犯罪呢?从伦理的角度来看,这是否为一种社会的“潜规则”?或是,到底收到多少“回扣”才是非法?我们会发现,讨论到后来,这个议题就会变成所谓的良心议题。也就是,只要我拿的“合理”又没有“违反”法律,那么就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每一个人对于合理的定义又是如此不同)。而身处在职场的我们都知道,不只是“回扣”,像是:收贿、逃税和走后门等等,都是屡见不鲜,隐藏在桌面下的暗文化。讽刺的是,这些似乎都可以应用在良心议题的范畴。因此,我们会发现近几年许多的企业或是讨论管理的学科,都开始研究所谓的“诚实的企业文化”。以笔者最近看到的一篇论文的摘要为例,它提到台湾一家本土知名集团是采用“诚实”为价值观的企业文化 ; 所以,此集团在招募和训练员工上都以“诚实”为其策略。

我们可能会想问:诚实不是一个基本的道德品格吗?为什么还要特别把“诚实”当作文化来经营和塑造呢?我相信答案大部分都是:“诚实,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好的绩效”。换句话说,诚实可以为公司带来更好的声誉,因此会有更好的营收。同样的道理,也可以应用到我们个人身上。诚实,可以为个人带来好的名声,所以就可能有更好的机会,赚取更多的收入。这种论点,在本质上跟收取“回扣和贿赂”的出发点是一致的 ; 就是,我们都在选择一个能让自身利益变成最大值的选择。这种选择,可以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来思考。以积极面来看,如果今天有一个机会可以提供给我们比“诚实”更好的报酬呢?很有可能,我们不再需要“诚实”了。因为,需要“诚实的诱因”已经不再了。

消极的层面,则是如果“诚实”会造成我无法承担的损失,像是:“整间公司都在收取回扣,如果我不愿意收取,可能就无法保有现在的工作”等等。这时候,“诚实”就不会是自我利益最大值的选择了。所以,综合来看,文化在告诉我们:“诚实或不诚实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选择是否对自己为最有利的”。因此,回到前面的问题:“诚实不是一个基本的道德品格吗”?答案是:“不重要”。因为,这已经不再是道德的命题,而是利益的问题。但讽刺的是,我们都希望别人拥有诚实这项品格。原因在于,我们都渴望活在一个安全的关系和环境中 ; 而诚实,是营造这样的关系和环境不可或缺的。所以,问题的核心不应该是“要不要诚实”,乃是我们要如何拥有在任何处境中,都能够选择诚实的“勇气”。换句话说,就是面对即使因着诚实可能带来的损失,却依然诚实的勇气。而以下圣经中的这一位人物和这一段经文,可以让我们看到什么是真正的勇气。

以斯帖记 4章13-17节末底改托人回复以斯帖说:“你莫想在王宫里强过一切犹大人,得免这祸。此时你若闭口不言,犹大人必从别处得解脱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致灭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现今的机会吗?” 以斯帖就吩咐人回报末底改说:“你当去招聚书珊城所有的犹大人,为我禁食三昼三夜,不吃不喝,我和我的宫女也要这样禁食,然后我违例进去见王。我若死就死吧!”于是末底改照以斯帖一切所吩咐的去行。

这一段经文是出自圣经的以斯帖记,经文的背景是在波斯帝国统治下被掳的以色列人。他们当时受到国家大臣的逼迫,面临到灭族的危难。因此,犹太人末底改希望王后以斯帖能去找国王,为自己的同胞请求。但是,以斯帖没有国王的命令根本无法入宫,接着就是经文的内容。在经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至少三个重点:1.情况是非常的危急,以斯帖似乎没有任何办法 2.末底改提醒以斯帖的话 3.以斯帖终于鼓起了“勇气”,并让犹太人为自己祷告。透过这三点,我们来思考何谓勇气,以及来源是什么。

首先,以斯帖即使贵为皇后,但却无力可以改变现况,就是犹大百姓面临灭绝的命运。我们不也常常处于这样的景况吗?也许我们不会面临“生命”的危险 ; 但是,如同前面所提的例子,当所有人都认为收贿或说谎是合理的时候,诚实的选择可能就要面对在公司“灭绝”的压力。让我们再聚焦一些。当基督徒生活在这个不信的世界,却又渴望活出一个圣洁的生命时,也会感受到类似的张力。那么,以斯帖是如何鼓起勇气的呢?我们来看看末底改的话:“你莫想在王宫里强过一切犹大人,得免这祸。此时你若闭口不言,犹大人必从别处得解脱,蒙拯救;你和你父家必致灭亡。焉知你得了王后的位分不是为现今的机会吗?”

末底改先提醒以斯帖,不要认为所在环境可以保护自己,脱离这些灾祸。也就是,末底改让以斯帖不要把“勇气”建立在“环境”或是“人的应许(经文中是指皇后的身份)”上,那些东西不会是以斯帖的保证,也不会是我们的保证。

接着,末底改的话让我们看到一幅具有张力的画面:“拯救不是一定从以斯帖来,但以斯帖的高升却是为了这次的拯救”。圣经的作者透过这个张力,带出一个更深的信息。就是,真正实行拯救的并不是以斯帖,而是犹太人所信仰的这一位独一上帝—耶和华,是祂要藉着以斯帖来施行救赎。以斯帖明白了末底改的意思。她充满勇气的回应,就是让所有神的子民一起来向上帝祷告,并且将结果交在上帝的手中—我若死就死吧。这让我们看到,以斯帖的勇气并非是在她的内心里“寻找”到的。因为,如果只是不断的往内在去寻找,最终不是落入“利益”的陷阱中,就是为了“自保”选择妥协。

真正的勇气,应该是我们看到了这位上帝的掌权、恩典、慈爱和信实,因此拥有从上帝来的信心,选择的道路。也就是,圣经中的勇气不是建立在“自己”的身上,而是建立在“上帝”的身上 ; 不是建立在“自我意志”上,而是建立在“上帝所赐的信心”上 ; 不是建立在“利益的权衡”上 ; 而是建立在“上帝的应许”上。从后面的经文中,可以知道上帝真的垂听了祂子民的祷告,拯救犹太人脱离了这一次的屠杀。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得到一个结论:“只要我们祷告,然后做出勇敢的选择,就可以期待一个美满的结果吗?”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要来到新约圣经。


新约的使徒们都是活在一个极大的逼迫中。透过使徒行传,以及他们的书信,我们都看到如以斯帖一样,他们都充满了勇气。但这并不表示,他们没有任何心里的惧怕或是软弱。

保罗在写给哥林多教会的书信这样说:“祂对我说:“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欢夸自己的软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我为基督的缘故,就以软弱、凌辱、急难、逼迫、困苦为可喜乐的;因我甚么时候软弱,甚么时候就刚强了(哥林多后书 12章9-10节)”。

从经文中,我们能够一窥保罗这位伟大的使徒,在各样的环境艰难中,他心里和身体的软弱。同时,我们也能看到他勇敢和喜乐的秘诀,就是“因着明白上帝的恩典,让基督的能力覆庇他”。这份恩典和能力就在以斯帖的故事中。以斯帖因着末底改的提醒,相信上帝的话,冒着危险要拯救她的族人 ; 我们的救主耶稣基督,也是因着顺服父上帝的话语,坚定走向十字架,拯救属于祂的子民。

对于以斯帖来说,虽然她认为自己若死就死,但是上帝的恩典临到,使得他们都安然无事。而耶稣基督祂并没有认为自己“若死就死”吧,祂是说:“人子必须被杀害(可8:31)”,上帝的恩典才得以临到我们,使得我们脱离末后的审判。不只脱离审判,基督更是藉着圣灵,让祂成为我们生命中全部的满足。因此在以斯帖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基督的救赎,看到了上帝应许的实现,看到了永恒不变的爱。而唯有当我们相信基督耶稣的福音时,才能拥有真正从上帝来的勇气。也唯有这份勇气,才能让我们在许多的诱惑和艰难,做出真正合上帝心意的选择。因此,当我们做出勇敢的选择时,就可以期待一个美满的结果吗?我认为将这个问题颠倒过来,就是答案了:“当我们确信已经拥有那美满的结果时,就能做出真正勇敢的选择了”。


亲爱的朋友,如果你的生命正遇到挑战,可能是来自于金钱的诱惑、职场的压力或是被迫妥协的挣扎,我邀请你转眼仰望耶稣。看看祂对我们是何等的忠心 ; 看看祂是何等的爱我们 ; 看看祂为我们成就的是何等大的应许。你就会得到真正的信心和勇气,做出顺服上帝的选择。也许你会像以斯帖一样说:“我若死就死吧”,但是你接下来还会说:“因为我知道,我已经拥有全宇宙最美丽的礼物和应许——耶稣基督”。

最后,愿使徒保罗的经历,也成为我们每个人的经历:“我们这至暂至轻的苦楚,要为我们成就极重无比、永远的荣耀(哥林多后书 4章17节 )”。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一代的声音!www.ya-mi.org”

恋爱中的性欲,避而不谈的秘密

作者:Wendy Wong,新加坡
翻译:Cindy Wang 澳大利亚

我和我丈夫结婚已有半年多了,这之前,谈了两年多恋爱。
谈恋爱的时候,我们曾挣扎在羞于启齿的性欲之罪里,除了密友和一位教会领袖之外,没有别人知道。
从牵手到拥抱,随着我们越走越近,肢体接触的诱惑也越来越强烈,难以抗拒。
为了抵挡诱惑, 我们真的全力以赴。借祷告争战;默想关于贞洁和淫行的经文;阅读相关的基督徒文章和灵修日记;制定肢体接触界限,规定相互守约;也有越界后的羞愧、挫折和悔改的泪水;寻求过属灵导师的帮助,也咨询过基督徒心理辅导员。
我们却常常觉得徒劳无功。然而我们一路都有做那些“对”的事情,不是吗?
矛盾的是,尽管有圣经、属灵书籍和已婚夫妇的诸般警告,我们还是不太明白。知道什么是对的并不足以阻止我们犯错。
本该聆听圣灵的叮咛,但满足肉体的欲望总是轻易占了上风。
只有在尝了罪的苦果后,才明白了律法背后的原因。屈服于欲望,虽有当下的罪中之乐,而随即而来的羞愧、内疚、伤害和痛苦,却会持续几天甚至几周。一切淫思、淫行都对双方带来伤害,也让全然圣洁的上帝担忧,为了让我们从罪中得洁净、赦免,祂是付上了独子宝血的代价啊。
性欲是隐秘的罪,榜样基督徒夫妇不会公开谈论,似乎也不受其困扰,这让我们感到孤独和疏离;他们似乎一心扑在爱上帝和爱别人的善行上,这让我们觉得相形见绌,为缺乏自制力感到羞愧。所以恋爱期间的欲望之战真的是让我们吃尽苦头。
争战中的盼望
回想起来,我看到上帝在我们生命中每一季的工作,即使看似平凡或曾经历痛苦。贞洁之战,让我体会了写下诗篇51篇的大卫王 (与我丈夫同名 )的经历。
这首诗曾是我得罪上帝时悔改的祷告。但在与性欲争战的那几个月里,它内化为我自己的哀歌,有了更深的意义。
大卫在和拔示巴通奸后,因惧怕和内疚而杀了她的丈夫,然后写下诗篇51篇。这首诗让我们一窥大卫经历生命谷底时的内心世界。
他向上帝的痛哭悔改是因为他知道自己首先得罪的是上帝,不是被他占有,怀上自己骨肉的拔示巴;不是他密谋残杀的拔示巴的原配丈夫乌利亚,也不是揭露其谎言和伪善的先知拿单。
大卫首先得罪了上帝。正如第四节所述——“我向你犯罪,唯独得罪了你,在你眼前行了这恶,以致你责备我的时候显为公义,判断我的时候显为清正。”
他认罪的态度流露出他的痛苦。但痛苦的云翳没有遮住盼望的光——他和他的国家能从罪中得灵里的救赎和恢复 (诗篇51篇7-15节 )。
但他的盼望从哪里而来呢?黑暗笼罩时他是如何寻得此盼望的呢?
大卫知道奸杀罪不是故事的结局。上帝圣洁可畏,会公正审判,但祂更喜爱怜恤、有丰盛的慈爱并会亲自救赎我们。
大卫知道上帝原不爱祭物或祭祀,而爱回转向祂的忧伤痛悔的心(诗篇51篇17节)。他知道无论罪孽多么深重,上帝都能将他的每一个罪消除尽净(诗篇51篇7-9节、14节 )。
而且,大卫知道上帝会为他“造清洁的心”, 恢复他“正直的灵”,“仍得救恩之乐”( 诗篇51篇10-12节)。
把上帝的话刻在心里
我已经记不清自己多少次在泪水和悲伤中祈祷这段经文了。
走过恋爱期的云翳,我将这首诗刻在了心里。它伴我经历低谷、羞愧、过失、挫折,成了我的盼望和安慰。
它一次次地提醒我,我是向上帝犯了罪,但这不是故事的结局。当我谦卑痛悔向上帝求助时,祂都用丰盛的慈爱和无限的接纳环绕我——不是因为我做了什么,单单因为祂的伟大和良善。
祂的话让我获得盼望和每次跌倒后向祂哭诉的勇气,并让我经历饶恕,忍耐前行,甚至愿意写下这段心路历程。
那两年里,上帝的话和灵在我们身上做了如此深刻的工作,让我们在身、心、灵里渴望向上帝全然敞开。
我们学习到,对付欲望最有力的武器不是忙着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而是每天坐在耶稣脚前,侧耳听祂的话,选择那上好的福分——我们的救主本身(路加福音10篇38-42节 )。
这是我们的故事,愿它在你们争战时也可以为你们带来所需的勇气,正如大卫王将过犯化作见证:
“上帝啊,你是拯救我的上帝,求你救我脱离流人血的罪,我的舌头就高声歌唱你的公义。
主啊,求你使我嘴唇张开,我的口便传扬赞美你的话。
你本不喜爱祭物,若喜爱,我就献上,燔祭你也不喜悦。
上帝所要的祭就是忧伤的灵,上帝啊,忧伤痛悔的心,你必不轻看。”
(诗篇51篇14-17节)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复活的能力

我终于厌倦了隐藏自己的罪(有声中文)

作者:Dorothy Norberg,美国

翻译:Nancy,中国

有声播读:Melody,加拿大

 

“真相总会大白的。”

 
当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这句话让我心生恐惧,因为当我母亲这么说的时候,意味着即便她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我的悖逆,她还是知道我犯了错,并等待上帝来谴责我的良知。
 
这句话出自民数记32章23节,是摩西用来警告以色列民不要违背他们与上帝之间的盟约关系的。但这句话也说明了即使我们有办法掩盖犯罪的证据并拒绝承认自己的罪,我们最终还是无法逃避我们犯了罪的事实。
 
当我读悬疑小说的时候,总是会期待着侦探揭露罪犯的那一刻。但在现实生活中,我觉得自己更像是那些掩盖自己罪行的罪犯,害怕自己不得不面对真相及其后果的那一刻。我觉得没有什么比让人看到我有多坏更让我害怕的了。  
 
随着我渐渐长大,我不再浪费母亲的时间,对我显而易见的行为撒谎,但我开始用其他方式犯罪。教会里的人认为我是一个可爱的女孩,但在家里,我的性格特点是爱发脾气,蔑视他人。当青年领袖们称赞我圣经知识丰富和品格优秀时,我试图让他们看到我根本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虔诚,但他们却觉得我是谦逊,反而更加赞赏我。他们根本不会知道我实际上有多坏。如果让大家看到我里面有多破碎,大家肯定会被我吓跑,所以在公众场合我会保持自己的行为符合大家的期望。我感觉自己完全是个伪君子。
 
面对自己的本相
 
我会花好几个小时沉浸在自己所感知到的罪恶感和无罪感中,这让我对悬疑小说产生了毕生的兴趣。Hannah Anderson在她的书《All That’s Good》的某一章中写到悬疑小说帮助她发现了真相的重要性:读者会喜欢读侦探小说是因为他们在其中找到了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的东西——确定性、真相和结果。这些也正是我一直在寻找的,但同时也是我最害怕的。
 
在我的青少年时代即将结束之际,我如数家珍地阅读着Agatha Christie的每一部悬疑小说,享受着她的著名作品Hercule Poirot和Miss Marple以及她那些不那么知名的侦探冒险系列。Agatha Christie出版于1920年至1973年之间的推理小说,以其巧妙曲折的情节和道德核心而闻名。她笔下的侦探们热爱正义、不顾个人和社会代价一心去寻找事实真相。
 
正如Hannah Anderson所写的:“追求真相需要的不仅仅是知道事实的走向。它还需要不论如何都诚实地跟着事实走。”当我读到书的结尾,看到凶手是某个可爱的人,或者是一个我喜欢的人时,我会在心里叹息,因为我不希望凶手是他们!
 
当我在消化虚构小说里的真相时,我意识到这些悬疑谋杀小说多么真实地展现了人类堕落的本相。我们都倾向于对那些不讨人喜欢的人做最坏的假定,却又最大化地忽视那些看似富有同情心之人的罪恶。但我们都是罪人,而且我们并不总会把内心的罪恶展现给人看。
 
一想到那些我关心的角色因着他们的所作所为而面临坐牢或死刑,我就感到很痛苦。但这是他们应得的惩罚,如果侦探没有发现他们的罪行,无辜的人还会一直被怀疑。
 
真相必须被揭露出来,即使结果会令人不快。在读小说中认识到这一点使我更加有勇气去面对自己的本相。与此同时,每天读一篇谋杀悬疑故事也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生活中的危险信号,意识到我曾经因为困惑和无助而忽视的罪已经深深扎根于我的日常习惯和思想之中。
 
我可以编造出一些故事来解释和缓解我的问题和理想状况之间的张力,然而与其去寻找证据来证实我的解释,我更愿意以那些最好的悬疑小说所鼓励的真相标准来要求自己——愿意面对最准确、最不偏不倚的事实。
真相让我们得自由
 
后来我发现我的情况比我原先想的要糟糕得多,我的内疚感变得更加强烈了。这期间,我对为自己的罪辩解越来越不感兴趣了,因为我需要的不是更好的辩解,而是宽恕。
 
这种绝望感把我拉回到我小时候背诵过的那句经文:“我们若认自己的罪,上帝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约翰一书 1章9节 )
 
我紧紧握住这个应许。我知道,即使重新认识自己和正视自己的罪无比痛苦,上帝也不会把我撇在堕落的深渊。祂应许要洁净我,我要做的就是认罪,凭信心寻求祂。
 
我坚信“真相比我的自我形象重要得多。”当我面对现实并在悔改中前行时,我体会到被一个早已深知道我一切的上帝所爱意味着什么(诗篇139篇1-5节 )。我担心的后果与上帝丰盛的恩典相比显得微不足道。我知道,即使在我最不堪的时候,祂也会怜悯我。
 
正如诗篇作者所写的:“ 得赦免其过、遮盖其罪的,这人是有福的!凡心里没有诡诈,耶和华不算为有罪的,这人是有福的!”(诗篇32篇1-2节)。我终于可以自由地面对真相了,也体会到了罪被洗净的感觉。
 
当我终于将我的挣扎告诉人们时,他们对我表示同情和理解,但最让我宽慰的是我相信并得到了主的恩典。因为基督在十字架上的献祭,我的罪被洗净了,并以公义为袍(以赛亚书61章10节),这个真理把我从罪的捆绑、从过去对真相的恐惧中拯救了出来。
 
我的一切罪恶和我过去的一切不堪都在十字架上暴露无遗。虽然这令人想到就很痛苦,但也同时让我摆脱了自己虚幻的良善面纱。我的罪必然会大白于世,但基督的怜悯会更新我,因为不论发生什么,那知道一切真相的主都选择爱我。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原文与译稿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黑暗中的旌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