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比受更有福”?你确定?

what-really-happens-when-you-give-more-than-you-receive

作者:Raphael Zhang,新加坡

翻译:陈琳,中国

我们都很熟悉这句话:“施比受更为有福。”(使徒行传20章35节)

但是为什么呢?这不是有悖于常理吗?毕竟,当你给予的时候,就要耗用自己的资源,它可能是身体方面的,金钱方面的,或者是情感方面的。难道不是接受会更好吗?谁不喜欢收到礼物,受到关注和得到赞赏呢?

单单读耶稣的话可能会让我们误以为给予很好而接受不好。但是事实并非如此。耶稣的意思是说接受是祝福,但是给予是更大的祝福。

 

那些接受多的人,给予的也多

我的内心却并不太认同耶稣所说的。有好几次,我觉得我很难把金钱、精力或时间奉献给上帝或其他人,尤其是在我觉得自己都不够用的时候。

当然,我不是说无论自身的处境怎样,我们都要放弃所拥有的一切。我们当然需要关心自己,和储备自己的资源。 “堆聚有时”,“保守有时”(传道书3章5-6节),未雨绸缪一点错都没有。

然而我发现自己对于给予的挣扎源于一个更深的问题:在我的内心深处,我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得到了多少,对于我所拥有的一切我也并不满足。

当一个有罪的女人进到耶稣吃饭的屋子,用香膏抹祂的脚(路加福音7章36-50节)时,耶稣说因着她许多的罪都被赦免了,她就能给予许多爱。祂接着说,“但那赦免少的,他的爱就少。”(路加福音7章47节)

当我觉得很难给予爱的时候,是因为我忘记了从上帝那里得到了多少吗?如果是这样的话,我必须找出并解决是什么让我忘记了上帝给我的极大的恩典、慈爱和宽恕。

我意识到,当我明白上帝给了我如此之多时,我就更愿意把爱给祂和其他人。只有当我真正明白,上帝已经厚赐百物给我享受(提摩太前书 6章17节),我才能成为一个“捐得乐意”的合神心意的人。(哥林多后书9章7节)

 

以下几点是我在选择给予时所学到的。

1、有施,才有得

这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逻辑。如果每个人都坚持不付出,要从哪里接受呢?但如果每个人都选择互相给予,那么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这难道不是一个双赢的状态吗?

2、给予有助于我们学习知足

“我真的需要这个吗?”每当我犹豫要不要给予的时候,我都会这样问自己。几年前,我向上帝保证不再买任何新衬衫,裤子和鞋子,除非是我真的很需要。看一眼衣柜,我就告诉自己已经足够了;我要治死在地上的欲望,那些想要看起来很好,想要赢得别人赞美的欲望(歌罗西书3章5节)。因为如果我想学习为了上帝的国度,明智地管理钱财,学习“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提摩太前书6章6节),那么我就不能屈服于这样的欲望。

这样做,我可以把我的钱用在真正有需要的地方。有一个跟我交好的老妇人,在街上卖纸巾维持生计。从金钱角度衡量,她比我穷。然而,尽管她自己没有很多,我却看到她慷慨喜乐地帮助那些有需要的人。在这个方面,她是富有的,她的做法激励着我要更多地给予。

有时,我会毫不犹豫地给她一些钱。但是有时,我发现自己不愿意这样做,因为我觉得我自己也没有足够的钱。在那些时候,我就问自己:“我是真的需要这些钱吗?”然后我意识到不管我是否需要,她对金钱的需求肯定比我大。毕竟,我能有多少损失呢?不过就是在那个月的餐食上少花费一些罢了。于是我就大胆地给予,并且每一次我给她钱的时候,我都能感受到给予的喜悦。

3、给予有助于我们相信上帝的供应

每当我担心给予后可能会遭受缺乏,上帝就用祂美妙的方式给我及时的供应。它可能不总以我期望的方式,在我预期时间发生,但我总能一次又一次地看到上帝的信实。

这让我真实地体验到了上帝在玛拉基书3章10节中的应许:“万军之耶和华说:‘你们要将当纳的十分之一全然送入仓库,使我家有粮,以此试试我,是否为你们敞开天上的窗户,倾福与你们,甚至无处可容。’”。

我在天上的父是耶和华以勒(“耶和华必供应”的意思);祂知道我所需用的,祂信实地供应我。因此,我要“先求祂的国和祂的义,”要相信“这些东西都要加给我了。”(马太福音6章8节,32节,33节)

4、给予让我们更了解上帝

我相信上帝呼召我们去给予,是因为给予能让我们更好地认识祂。天父赐下祂的独生子给我们(约翰福音3章16节);又让我们到耶稣那里(约翰福音6章37节);祂还把圣灵赐给我们(路加福音11章13节;约翰福音14章26节)。圣子给我们圣父的启示(约翰福音14章6-9节;马太福音11章27节),让我们传和平的福音,叫我们合一,才得以进到父的面前(以弗所书2章13-18节)。圣灵叫我们想起耶稣的教导(约翰福音14章26节),将受于耶稣的告诉我们(约翰福音16章14节);祂也给我们在各样的服侍上不同的属灵的恩赐。(哥林多前书12章4-11节)

在给予时,我们能更多地明白上帝的心意。就好像是参与我们所爱之人喜欢的活动可以帮助我们更多地了解他们一样。事实上,上帝的话告诉我们,生活的主要目标是了解和认识主(耶利米书9章23-24节)并通过在团契里学习祂的生平经历,来更多地了解和认识耶稣。(腓立比书3章10节)

5、给予是来自上帝的礼物

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当你热情地在歌曲中敬拜时,你确信无疑地知道,这就是你被造的理由——为的是要赞美上帝。我有过。那时,我会觉得我好像已经实现了我人生的目标,我心中充满感恩,感谢上帝创造我并让我能够享受对祂的欣然敬拜,我相信这也是祂所赐的美好礼物。

想象一下被某个人深深地爱着却不能用任何方式去回报这个人,那该是多么悲惨的一件事啊!爱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能够回应给你爱,并为你付出如此多的那个人。我非常感谢上帝在创造之初就给了我回应祂的能力——无论是用赞美的歌声,还是献上我的时间、金钱和精力。

因此,我明白了给予不仅是在荣耀上帝,它本身就是上帝给我们的礼物。上帝不需要我们给祂什么,但是当我们回应祂的时候,我们就会经历喜乐。祂也悦纳我们回应给祂的爱。这就如同虽然父母不需要,我们仍然很乐意报答他们的恩情一样。

于是,我明白了耶稣为什么说,“施比受更为有福。”当然,给予和服侍有时,接受和休息亦有时。我们要学会用上帝赐给我们的智慧好好管理资源。

好好思考一番,给予根本就是上帝给我们的一种快乐和特权。所以不是我们必须给予,而是我们乐于给予。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甘心乐意)

我的敬拜蒙上帝喜悦么?

does-my-worship-please-god

作者:Jesse Schmidt, 加拿大
翻译:Iris,中国

我是个超级容易分心的人。有时候只是短暂的分神并不影响做事儿,但是渐渐我发现这个坏习惯竟然开始在我最不希望被打扰的时候出现——在礼拜天敬拜上帝的时候 。

这种状况时常出现在我开始关注聚会的外部环境之时。比方说,当我所去的教会刚好是演唱会风格的敬拜(灯光很明亮,音乐很吵,乐队很专业)时。虽然我也许在跟着唱或者随着节拍鼓掌,我的脑子里却已经满是对这种敬拜方式负面和批判的情绪了。我的关注重心并没有放在上帝身上而是被周围其他的事物上。

我越是深入思考我为何会在这样的时候那么容易分心,就越是开始思考起敬拜本身。到底我们所说的敬拜指的是什么呢?

根据牛津大辞典,敬拜是“明显的敬畏与爱戴之情”。我们应用自己的整个生命来敬拜上帝。在约翰福音4章23-24节,耶稣教导我们要用心灵和诚实拜,因为父要这样的人拜祂。

我是否已缺乏这样的敬拜精神-尤其是当我在教堂唱赞美诗的时候?经文里的用心灵和诚实来敬拜究竟是什么意思?我们如何能够知道自己的敬拜是蒙上帝喜悦的?

用心灵敬拜祂

用心灵敬拜意味着全心地敬拜。我们敬拜上帝,无论是歌唱赞美还是在生活中的敬拜,都需要有发自内心真挚的热情和爱。没有这些,我们的行为和言语都是空洞的。

这就意味着无论我独自一人在小屋里歌唱抑或是在教会里,我对上帝的赞美都应当是一样的。当我们专心于上帝,其他外界的因素——我们的感觉或者我们生命的境遇都不会影响我们对祂的称颂。不论我是刚经历了最糟糕的一天还是处在一个每况愈下的境况中,我都一样可以赞美祂。

有一个故事一直激励着我,在使徒行传16章24-25节,保罗和西拉在狱中唱诗赞美上帝。即使在他们狭小的监狱隔间里,在苦难和迫害的景况里,他们依然得以全心赞美上帝。他们之所以能够这样完全是出于他们内心对上帝那份真挚恳切的爱。

但愿我们的心能够像保罗与西拉那样。但愿我们能够学会在任何环境和遭遇中都称颂上帝。

用诚实敬拜祂

用诚实敬拜上帝就是为着祂的身份敬拜祂。耶稣说祂是道路、真理和生命(约翰福音14章6节)。换句话说,我们需要了解上帝的品格和身份。

对我来说,对于我并不熟悉了解的人,我根本无法发展出深入的情感和建立更深的联结。如果我没有跟祂建立过个人的亲密关系,光凭着唱歌赞美敬拜祂,我无法说出这位上帝有多么的好。单靠从别人那里听说祂的样子,我们是无法热爱赞美上帝的。我们需要与祂建立个人的关系。

若是光歌颂赞美上帝却没有对于祂真理和品格的认知,这赞美只能流于煽情与自我感觉良好的虚浮表面。我可以在教堂大声歌唱,每首歌曲烂熟于心然而却没有与上帝的亲密关系。这当然不是上帝所期待的。

所以,用心灵和诚实敬拜上帝,就是培养一颗热爱上帝了解上帝真实品格的心。我们需要花时间与祂相处。通过持续读经,花时间专心祷告,培养与祂之间的关系,我们将很自然地拥有对祂真挚的敬拜。我们会因为了解而更爱祂,会因为爱祂而更渴望敬拜祂以及看到祂在我们生命中的计划。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甘心乐意)

从那时起,我开始将我的祷告词从“我想要…”改成了“愿你的旨意成就”

should-christians-be-optimistic-or-cynical

作者:M.D. Valley, 非洲

翻译:奇奇,中国

早些年,我常常在乐天派和悲观派之间摇摆不定。当我特别渴望得到什么时,我就用110%的努力全力以赴地去争取,当然还会加上一点祷告。

但是当事情的结果并不能如我所愿时,我会表现的跟一个被宠坏的孩子没有得到她想要的糖果一样失望,有时甚至埋怨上帝。然后我会告诉自己,做个悲观派比乐天派好多了!毕竟,乐观也没啥用!

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对于所有事情都是全力以赴地去做,但仍然屡屡失败。因此他说,对事情做最坏的打算可以保护我们不会因为期望太高却结果很糟而受伤。

但是对我而言并非如此。当我遭遇失败时,我总是会想如果我在开始时能够更加乐观一些是不是就不会失败呢?毕竟,如果那个瞎眼的人没有大声呼求耶稣怜悯他,耶稣也许就走开了。如果他当时只是坐在一边自怨自艾,不相信耶稣真的在乎他,那他就不会被医治。(路加福音18章35-42节)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逐渐意识到我们不幸福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不论我们是乐观还是悲观都一样。那就是我们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然而我们要怎么解决这个根本的问题呢?

 

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持守盼望!

捷克作家和哲学家Vaclav Havel曾经说过:“持守盼望和乐观绝对不是同一个概念。持守盼望不是断定一件事会有好的结果,而是相信无论事情的结果如何,它的发生都有意义。”

持守盼望和乐观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基于对上帝深深的信靠。它是确信无论事情的结果怎样,上帝的旨意终会成就。耶稣教导我们要祷告“上帝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这一句是在“我们日用的饮食,今日赐给我们”(马太福音6章9-13节)之前的。而这个祷告也是耶稣用他的血作为代价去实践的。

在客西马尼园里(马太福音26章36-46节),耶稣面对自己即将被钉十字架的事实。虽然即将到来的事情让耶稣极其痛苦,汗珠如大血点,滴在地上(路加福音22章44节)。但是祂仍然顺服天父的意思而不是自己的意思。

说实话,要至死都相信上帝并不容易。毕竟对于痛苦和牺牲,人类的第一反应是逃跑。我的一个朋友有段时间在做一份不荣耀上帝的工作,她感到很挣扎。但是如果她辞掉那份工作,她就没有收入养活她的孩子和她自己。加上她是一个人移民在国外,身边没有家人能够帮助她,而且想要再找一份工作基本上不可能。

然而最后她还是做出了选择。她大胆地选择了信仰,辞掉了工作。第一个月她没有找到工作甚至连面试邀请都没有。但她还是怀着信心期盼着。终于,三个月之后,她找到了一份更好的工作,公司不光帮她申请了工作签证,还给她的孩子补助。

从那时起,我开始将我的祷告词从“我想要…”改成了“愿你的旨意成就”。我也学着不再盲目的乐观,而是凡事存着相信,忍耐和盼望的心。

就在几年前,我在做一份我完全不喜欢的工作。当时我不理解上帝为何让我在那里工作。那份工作非常辛苦,老板也超级难相处,除了我之外没有人可以忍受他。然而两年之后,上帝给我了一份我想都不敢想的工作。有趣的是,他们之所以看上我正是因为我在之前那份工作中的经验。我终于明白了山穷水尽亦是柳暗花明。这个道理给了我极大的平安。

我也意识到上帝回应我们祷告的方式–祂总是为了我们可以得益处(罗马书8章28节),虽然事情的结果可能跟我们希望的不同。因为祂给我们的是我们最需要的,却不一定是我们想要的。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完美主义)

上帝的旨意,在书里找得到吗?

gods-will-isnt-found-in-books

作者:Ana Chavarria,美国

翻译:夏天,中国

身为基督徒,我们都同意要照着圣经的原则行事为人。然而有时候,基督徒这么做,会给别人一种感觉,让他们以为上帝手中有一张没完没了的待办事项清单,时时拿在手里检查基督徒有没有确实做到祂的吩咐。

事实恰恰相反,圣经并没有给我们的生活设下具体的指示,告诉我们下一步该怎么做。上帝赐下的是行为准则,并给我们自由去选择怎样生活。

举个例子:圣经中没有设定约会步骤,明确地规定人们该如何约会。因此,许多人转向去阅读诸如“如何圣洁地约会”一类的书籍,想要从中得到有关男女交往的指导。

十四岁的时候,有人送我一本关于约会的书,这本书后来被我奉为圭臬。我按照这本书的教导,希望做得尽善尽美。然而却忘记了更重要的一件事——纵使这是一本根据圣经原则写成的书,非常具有参考价值,但却不是圣经。当时的我误以为,作者从圣经中节录下来写在书本里的圣经经句,等同于上帝批准的约会守则。我记得书里再三强调,“追求”才是唯一开始一段敬虔关系的方式,“约会”则是无意义的,且会害人陷入罪中。作者还说,“追求”并非意味着男女两人能单独约见,而是必须要有辅导员陪同,以确保两位当事人的身体接触仅止于牵手。“约会”这件事对那位作者来说,已经超出了男女婚前应有的情谊的界线。我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作者用他自身的经历为例子,讲得头头是道。他的说法在他自己身上的确是行得通的。

受了这本书的影响,我也觉得约会交往是不对的,向异性表达我对他的欣赏也是错误的行为。我因而将感觉压抑在心里,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精神压力。

直到读大学的时候,认识了一些非常敬虔的基督徒朋友,他们也都和上帝有健康亲密关系。当时我开始质疑自己对约会的认知到底正不正确?进而发现到,支持我的约会理论的基础其实是非常单薄的。我已经无法像之前那样坚信不疑了。而我身边也有许多朋友,给我分享了上帝如何用不同的方式带领他们认识男女朋友的经历。也是在那段时期,我体会到,原来上帝真的可以跟每个人建立起个人的关系。

也是在那个时候我意识到了,发生在那位作者生命中的故事,在我身上或在别人身上,是不一定行的通的。

也许这也是我们在试图照本宣科地遵守某一套所谓的敬虔生活手册时,常感到灰心沮丧的原因吧!当我们照人的要求来做的时候,我们就不能容让圣灵依照我们每个人不同的情况来带领我们了。

基督教丛书与圣经真理协谈提供了对基督徒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解答。不过,这些辅助性质的教导也可能会使基督徒偏离最重要的核心——个人与上帝的关系。只要我们和上帝建立起亲密关系,天天来到上帝面前,寻求祂的面,上帝会亲自指引我们前面的道路。

这样想吧:这么多教导如何约会的书,其实都是每位作者在婚姻感情上的个人经历。我们怎么能确保某一位作者的教导是完全正确的呢?又怎么决定该听谁的呢?每位作者都有他们自己独特的生活背景与挣扎,才致使他们在当下做了那样的选择,从而成为他们的经验,书写成册,教导其他基督徒并给予他们忠告。

现在的我,正在与一位在凡事上荣耀上帝的弟兄约会。和这位弟兄交往以来,他每天都激励我想要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能有个人与我作伴一块儿行走天路,实在是非常美好。

上帝为每一个人都精心设计了专属于他的生命计划。基督徒的生活并不是在于互相比较谁做得更好?或者去模仿某个榜样。而是在于放下自己,降服在上帝面前,让上帝在我们的生命中掌权。你会非常地惊讶,上帝真的能够带领我们走向那条祂单单为我们所预备的道路!

“你们若常常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门徒。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约翰福音8章:31-32节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完美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