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祢不听我的祷告?

作者:希の梦,马来西亚

当我听到我朋友的阿姨所怀的宝宝最终被证实胎死腹中时,为她难过的当儿,心中充满了不解。当我们知道怀孕七个月的她随时会失去她的宝贝时,我们以传送简讯的方式告诉身边的基督徒,为这件事情一起来同心祷告,恳求在天上的父救活这个孩子,亲自安慰那位妇人。难道我们的祷告不够迫切吗?

身为人类的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我们不晓得为何我们的祷告不蒙怜悯与垂听。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质疑上帝的能力,不再选择相信祂。“应当一无挂虑,只要凡事藉着祷告、祈求和感谢,将你们所要的告诉上帝。”(腓立比书4章6节)当我们在祷告的时候,是否会一直想着这样的疑问:如果上帝不救活这孩子,那位妈妈会怎么办?假设上帝不肯听我的祷告, 我还有什么方法去完成那个任务呢?“如果”、“假如”、“假设”……一个充满这样忧虑的祷告,并不是信心的彰显。你当完全信靠祂,就像一个弱小的小孩,却有完全信赖父母并愿意依靠他们的心。就如圣经上所说:“你们祷告,无论求什么,只要信,就必得着。”(马太福音21章22节)我们通常遇到困难时都会做出及时的祷告,但大多数的时候,我们真的相信上帝会来帮助我们吗?我们有否怀疑上帝的大能?还是,祷告只是你的暂时镇定剂,其实并不渴望上帝真正来解救你?

如果你没有以上的疑惑,那就献上感恩。因为你真知道满有怜悯和慈爱的上帝不会离弃你。即使你现在的祷告未蒙应允,并不表示上帝不垂听你的祷告,而是上帝必有祂美妙的安排。或许,现在并不是最适当的时机给你所祈求的;又或者,祂觉得你所求的不是最适合你的。在主里要永远有盼望。上帝已把祂最珍贵的儿子—主耶稣基督赐给我们,难道不会给你最棒的吗?我们当学习如何在祷告中,完全信靠上帝,并且顺服祂;而不是一味地要求祂给你所要的,不理会祂对你温柔的呼召。祂是我们的 神,我们不该把祂当作我们的仆人。

在地上,一位妈妈失去了肚子里的宝宝;在天上,那个宝贝或许已安然地躺在基督的怀里,等待自己的妈妈也被接回天家的那一天,与她一同在基督里团聚。

祢知道
[天韵/祢的手永远比我大]
祢没有在我需要安静的时候 给我独处的房间
祢没有在我需要同伴的时候 给我一张乐意倾听的脸
祢没有等我准备好的时候 才交给我该学的功课
祢没有让我太早知道 下一分钟会面对什么样的烦恼
但是(因为)祢却真知道 我生命中最深的需要
每个挑战的临到 只教我明白自己的渺小
因此我渐渐知道 祢在我身边引导
最想不到的情境 祢让我随时随地 有祢可以依靠


投稿

天父的祝福

作者:Sandy张,北京

你最想得到的是什么呢?是天父的祝福,还是天父自己?

我有两个年幼的儿子,教养他们的过程常常也是我学做天父孩子的过程。有一次,他俩吃糖果,我就凑过去一起吃。见我加入,哥哥立即从糖罐子里拿出一颗,递给我。令人惊讶的是,弟弟竟将整个罐子都拎了起来,笑呵呵地拿到我面前,然后整个人扑过来,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

于是我想,在成年人的生活中,糖果和拥抱分别又代表着什么呢?像孩子要糖果那样,我们常常希望从上帝那里得到各种各样的祝福——舒适的生活、美满的家庭和令人羡慕的工作,这一切都会让我们像孩子吃了糖那样,嘴里、心里美滋滋。正如我的孩子把糖拿给我,我们得到祝福后,也会愿意向上帝奉献。哥哥是按着知识给我糖——他知道糖要一颗一颗吃;不到一岁的弟弟不懂这些,却是把所有的都给我,然后附赠一个亲密拥抱。我想,两个孩子都是甘心乐意地给,就如我们甘心乐意奉献给天父,给多给少祂都悦纳。但是,弟弟脸上的笑容,分明告诉我,与妈妈亲密的拥抱,远比一罐糖果给他带来的喜悦要多!而我们,在祈求得到祝福后,有没有祈求与上帝更亲密的关系呢?我们跟天父之间,是否只是停留在祝福的“交易”?

太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想到的、祈求的,仅仅是祝福,却忽略了与天父的亲密。这就是为什么,耶稣医治的人多,回来感激的人少;这就是为什么,祷告不蒙应允的时候,很多基督徒灰心丧气,甚至信仰从此停滞不前;这就是为什么,圣灵挑战我们悔改、接纳、饶恕的时候,我们不愿凭着信心做出回应……我们的目光,常常停留在祝福本身,而错过了与天父亲密的关系,也就错过了那更大的喜乐,错过了本属于我们丰盛的生命。

你相信,一切物质都缺乏时,你仍可以因着上帝喜乐吗(哈巴谷书3章17-18节)?你相信,祷告未蒙应允时,天父仍以慈爱诚实环绕我们吗?你相信,饶恕别人时,你自己也从仇恨、苦毒中得到释放吗?你相信,心中除去骄傲、嫉妒时,我们就能付出更多的爱,自己就成为天父祝福别人的管道吗?

最重要的,是与天父紧紧拥抱……没有比这更美的祝福了。

“你们亲近上帝,上帝就必亲近你们。”
——雅各书4章8节


投稿

“你吃饭了吗?” ——耶稣的“灵食”

作者:王志希

“耶稣说:‘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来者的旨意,做成祂的工。’”
——约翰福音4章34节

初来中国的外国人或许会纳闷,中国人遇见亲朋好友时的问候语,为何总与食物有关——“你吃饭了吗?”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Max Webber)在1915年出版的汉学著作《儒教与道教》中早已指出这一点:“实际上,同英语中的客套话‘How do you do?’(您好!)相对应的中国人当作问候形式的客套话是:‘你吃饭了吗?’”(《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62页)

没错,中国人很重视食物。《汉书》所说的“民以食为天”,反映了根深蒂固的“食文化”。不过,对于食物的重视,并非中国人的专利——或许,天下万族万民莫不重视之。毕竟,人类要存活于世,食物无一日可缺。藉着“食物的隐喻”,耶稣在撒马利亚教导祂的门徒,除了养活身体的食物,世上还有一种“灵食”,同样不可或缺:“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来者的旨意,做成祂的工”(约翰福音4章34节)。

不过,什么是“差我来者的旨意”和“祂的工”呢?使徒保罗说:“‘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这话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提摩太前书1章15节)原来,“拯救罪人”,便是差耶稣来的天父的旨意,也是祂派给耶稣的工作。在教导门徒之前,耶稣与撒马利亚妇人对谈,讲论救世主已经来到的好消息;这一番对谈,就是耶稣所“吃”的“灵食”——拯救这一位“有五个丈夫”的妇人,便是耶稣遵行差祂来者的旨意、做成祂的工的绝佳范例(约翰福音4章1-26节)。

我们日日吃饭,方可养活身体;同样,藉着所言(saying)、所行(doing)与所活(being),我们日日宣告“基督耶稣拯救罪人”的大好消息,方可养活心灵。跟随耶稣的你和我,便可常以这一个“食物的隐喻”,省察自己的心灵:今天,“你吃饭了吗”?


投稿

与耶稣“同负一轭”?

作者:陈樱之,新加坡

耶稣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我心里柔和谦卑,你们当负我的轭,学我的样式,这样,你们心里就必得享安息。因为我的轭是容易的,我的担子是轻省的。”(马太福音11章28-30节)

当耶稣呼召我们背负祂的轭时,祂并不是呼召我们额外再加添一个轻省的担子,而是将我们的重担转移到祂的轭上。祂与我们同行,拉动轭与我们的重担,然后回过头来对我们说:“我会给你安息”。事实上,这个轭之所以是容易的、轻省的,是因为耶稣在那里——我们的劳苦重担都加在了祂身上。

耶稣呼召我们去背负祂的轭,是轻省的,因为耶稣会分担我们的重担。但这也许并不是那些想寻求上帝帮助的人的愿望。我们往往只是希望上帝能够彻底拿走我们的重担,这样我们就不需要再继续背负并承担这个重量了,尽管有了耶稣的轭后,这负担已经轻省了许多。因此,一个人即使已经转向耶稣,如果问题不立即消失,也可能还是会感到很沮丧。但耶稣从未如此应许我们。

耶稣呼召我们一同负祂的轭,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这样做。与某人同轭意味着我们要与他(或她)并驾齐驱,保持同样的步伐。如果轭没放平,合作将会失效,因为他们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彼此制约;最后,双方都被搞得无法动弹,寸步难行。或许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与耶稣同轭,因为耶稣所去的地方并不是我们想去的。或者祂的步伐对我们而言太快或太慢。当与耶稣同轭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想要占据主导或者按自己的意愿定速度,但说真的,这有什么好处呢?如果人本身就能承受自己的劳苦重担,他或者她还会到耶稣那里去寻找安息吗?所以,与耶稣同轭,却总想占据主导,这又有什么好处呢?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耶稣说,“学我的样式”。我们需要停止自己的奋力挣扎,效法耶稣温柔谦卑的心,这样我们就能相信祂的带领,相信祂的方向和速度对我们每一个人而言都是最好的。我们需要谦虚地说,“耶稣,我做不到,请祢来帮我”,并接受祂的邀请:“来”。

也许劳苦重担的环境正是亲近我们救主上帝的机会,因为只有在这些时候我们才会与耶稣同轭,与祂同行并有祂的样式。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语网站)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