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热点

关注世界各地的局势,为当下的情势发声代祷。雅米邀请你以圣经的眼光穿透现象,以荣耀上帝的方式回应热点

#未加滤镜

/
作者:Michele Ong,新西兰 翻译:覃函涵,中国 图片:Joshua…

若是恐怖主义不消亡……

/
作者:何佩欣,新加坡;翻译:钟林君,中国 短短几天的时间,关于巴黎、贝鲁特、恐怖主义和世界局势的讨论已经铺天盖地。该说的不该说的大家好像都说过了,每个人心里也是五味杂陈。但这次恐袭给所有人带来的最大的挑战恐怕就是“我也随时可能遇难,怎么办?”。

星巴克推出纯红圣诞杯,所以呢?

/
文:雅米英文团队/译:白承成,中国 编辑整理:雅米中文团队 星巴克今年推出全新圣诞咖啡杯。与往年不同的是,星巴克这一次为圣诞准备的咖啡杯是纯红色的,不再有其他装饰图案。按理说,这应该不是什么爆炸新闻。但有一位自称基督教传教士的家伙对此极其不满,于当地时间11月5日在Facebook发自拍短片,大骂星巴克,在美国引起轩然大波。 短短一周内,这个视频短片的收看次数高达一千五百万次。美国主流新闻媒体都开始报道此事,各大脱口秀节目也没有放过调侃机会,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连当前最热门的美国总统候选人之一——地产大亨唐普(Donald…

我为什么要用乐高积木拼出《大卫与歌利亚》

/
作者:何佩欣,新加坡;翻译:洪誉真,台湾 雅米圣经漫画《大卫与歌利亚》的角色与场景设计师陈永隆是位顶级乐高发烧友。让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爱上乐高积木,并继而开始用自己的恩赐去建造他人的吧。 “不管什么物件,只要给我看一眼,我就能用乐高积木把它拼出来。”但是直到37岁那一年,陈永隆才在辅导儿童乐高工作坊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这种可以用乐高随意拼出任何造型的能力并非寻常。 至今,陈永隆已为多所学校量身定制乐高组件。其中一所学校亲切地称这位乐高私人教练为“拼装大师”。在之前大受欢迎的《乐高大电影》(英文名:The…

澳洲网红退出社交媒体,你怎么看?

/
作者:何佩欣,新加坡;翻译:钟林君,中国 这两天,一名澳洲网红关号退出社交媒体的消息在网上闹得沸沸扬扬。 事件女主角Essena今年18岁,来自澳大利亚,在澳大利亚的Instagram圈也算是小有名气,坐拥五十多万Instagram粉丝、二十多万YouTube和Tumblr关注,外加六万多Snapchat粉丝。11月2日这一天,她突然宣布退出社交媒体,追求更健康的人生,在全球媒体中制造了不小的轰动。 为何退出? Essena自称此次退出社交媒体是想要曝光社交媒体黑暗的一面,揭示她看上去完美无瑕的生活背后真实的模样。在关掉自己的youtube账号前,Essena上传了一段18分钟的视频,在其中分享自己如何变得痴迷于在社交媒体上获得更多的关注、更多的赞、和更多的粉丝。同时,她也向大家展示了自己为拍美照吸引更多粉丝而费尽的种种周折。这些极端的做法包括为拍一张照片而空腹几天、…

自拍为何而狂

/
作者:Karen Kwek,新加坡;绘图:涂淑贞,新加坡;翻译:苗苗,北京 “看!我在秘鲁,看到马丘比丘遗址的背景了吗?”;“看!我正在摇滚乐的现场随节奏摇摆”;“看!我正在痛快地吃好大一块烤猪肘”;“看!我刚从理发椅上起来,快看我的新发型!”。我的个人页面上有许多自拍的记录,这让我直面一个事实:我是一个自拍狂。而且,像我这样的人不只我一个。 可以肯定的是,自画像并不是件新鲜事。数世纪以来,不少艺术家为后世留下了自己的肖像。但近年来,配备了前置摄像头的智能手机使自拍变得空前简单。你不必成为梵高才能给大众留下印象。因为社交媒体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你只要在屏幕上点一下,就能在Instagram上分享自己的照片、在Facebook上换来许多个“赞”。而且,我们不仅忙着玩自拍,还热衷于聊自拍。2013年,自拍的英语单词“selfie”获选当年度“牛津词典风云词汇”;2014年6月,它又被《牛津英语词典》收录。你爱它也好,恨它也罢,反正它已被广泛接受了。 有什么理由不爱自拍呢?在传统照相机的年代,自拍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你得将照相机设定为定时拍照模式,趁着红色指示灯还在闪烁的瞬间,飞快跑到镜头前摆好姿势;假如直接用手拿着照相机来拍,拍出来的照片可能很模糊,或者不小心让手指进了镜头都不知道,因为拍这些照片的时候你看不见镜头前的自己;如果要拍证件照,你还得专门跑一趟照相馆呢。幸好,这些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手机应用程序会指导你如何摆正你的头和肩膀,这样你就可以为自己拍摄正式的照片了,并且可以无限重拍,直到你认为满意为止。说实话,对于你的照片该怎么拍才最好看,没有别人比你自己更有话语权吧。 我在想,自拍的确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方式,它能够捕捉某个瞬间,或者让朋友们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但是,除了吸引眼球之外,自拍这股潮流背后还隐藏着什么呢?我们对自拍的痴迷是否揭示了一些更深层的动机和态度,以及我们对自己的看法? 虚假的保证 在英国《每日电讯报》2014年4月的一篇文章中,拉迪卡·桑哈尼(Radhi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