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命日粮

雅米是灵命日粮的青年事工,来和我们一起使用《灵命日粮》灵修,享受与上帝亲近的甘甜!

灵命日粮:圣诞习俗

/
在这个圣诞节,当你品尝拐杖糖的时候,别忘了感谢德国人,因为这个习俗最早起源于德国科隆;漂亮的圣诞应景盆栽圣诞红原产于墨西哥;法国人在教堂圣乐中迎接圣诞节的到来;英国人挂起槲寄生花圈,增添浓郁的圣诞节气息。 欢度圣诞节俨然成为世界各地的习俗惯例,然而当我们沉浸在节庆的欢乐氛围时,别忘了向良善,宽容又慈爱的上帝献上最诚挚的感谢,是祂让圣诞欢庆有了真正的意义:二千多年前,一名婴孩降生在犹大地的马槽中,天使宣告这是上帝给人类最珍贵的礼物:“我报给你们大喜的信息,……为你们生了救主,就是主基督。”(路加福音2章10-11节) 今年圣诞节,我们或许会在圣诞树闪烁的灯光下,在刚拆开的礼物当中,享受欢愉的气氛。但只有当我们将焦点转移到那位名叫耶稣的婴孩,才能体会到真正的节庆欢乐,因为祂来是“要将自己的百姓从罪恶里救出来”(马太福音1章21节)。耶稣的降生超越了传统的习俗,祂才是我们欢庆圣诞的焦点,让我们一

灵命日粮:黑暗中的盼望

/
范信达(Reginald Fessenden)投入多年心力,才实现了无线电通讯的梦想。当时,许多科学家认为他的构想是异想天开,荒诞无稽,也不相信他会成功。但他宣称,他要在1906年12月24日,首开先例以无线电播送音乐。 那时,范信达与一家水果公司签定合约,在十几艘货船上装置无线电通讯系统,以便收发香蕉的采收和行销的讯息。在当年的圣诞节前夕,范信达要求所有货船上的无线电操作员留意通讯。果然,当晚九点钟,无线电台便传来他的声音。 据说,范信达播放了一小段录制的歌剧,然后拿出他的小提琴演奏《圣善夜》,又吟唱这首诗歌的最后一节。最后,他献上圣诞祝福,朗诵路加福音2章,天使在伯利恒向牧羊人传扬救主降生的好消息。 不论是二千多年前在伯利恒旷野的牧羊人,或是1906年水果公司的船员,他们都在黑夜中听到了出人意料,满有盼望的好消息。今天,上帝也同样对我们传讲这充满盼望的信息:救主基督已为我们降生(路加福

灵命日粮:上帝同在

/
在公元五世纪,爱尔兰主教圣派翠克写道:“基督与我同在,基督在我前面,基督在我后面,基督在我里面,基督在我下方,基督在我上方,基督在我右边,基督在我左边……。”当我读到马太福音耶稣降生的描述时,这些句子不断在我心中回荡,就像温暖的拥抱,让我知道自己永不孤单。 马太的叙述说明了圣诞节的核心意义,乃是上帝与祂的子民同在。正如马太引述以赛亚的预言说,有一婴孩将被称为以马内利,意思就是“上帝与我们同在”(以赛亚书7章14节),并指出耶稣实现了这预言。耶稣就是藉著圣灵的大能而生,并与人同在的上帝。这真理至关重要,马太的福音书由它起始,也以它作为结尾。马太用耶稣对门徒说的话总结说:“我就常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马太福音28章20节) 圣派翠克的颂词提醒了我,基督会透过圣灵永远与信徒同在。当我感到慌乱或惧怕时,可以紧抓住基督的应许,确信祂永不离开我。当我辗转难眠时,可以求祂赐下平安。当我满有喜乐

灵命日粮:心灵沉静

/
早在约瑟夫·莫耳和弗兰兹·格鲁伯创作大家耳熟能详的圣诞颂歌《平安夜》之前,波兰修士安格勒斯·希莱修斯(Angelus Silesius)就写下了这首诗: 看哪!在寂静之夜,上帝爱子降生, 失丧与被遗弃的人,如今皆被寻回。 人哪!唯愿你的心灵,沉静如这夜, 上帝方能降生于你心,使一切归正。 希莱修斯于1657年在《圣徒之旅》一书中发表了这首诗。我们教会的圣诞夜礼拜中,诗班优美地吟唱了这首名为《唯愿你灵沉静如这夜》的诗歌。 耶稣诞生的双重奥秘,乃是上帝成为我们的一员,使我们与祂合而为一。耶稣受尽一切苦难,为要使我们能因信称义。因此使徒保罗写道:“若有人在基督里,他就是新造的人,旧事已过,都变成新的了。一切都是出于上帝,祂藉著基督使我们与祂和好。”(哥林多后书5章17-18节) 无论我们的圣诞节是有亲朋好友围绕,或是一无所有。我们深知,耶稣降世是为要降生在我们心中。 啊,唯愿你心做马槽,迎接祂降

灵命日粮:领我回家

/
有一年圣诞节,我因工作而到了偏远的黑海地区。那天,我顶着强烈的寒风,步履维艰地从工作地点走回住宿的房间。那时候,我迫切地想念那温暖的家。 然而一打开房门,迎接我的却是个意外的惊喜。我那极具艺术天分的室友完成了他最新的创作,一棵48公分高的陶制圣诞树,正闪烁着五彩缤纷的圣诞灯,照亮了黑漆漆的房间。在那一瞬间,我仿佛回到了温暖的家! 当雅各逃离他的哥哥以扫时,他也同样置身异地,心感孤寂。他睡在坚硬的地上,在梦中遇见了上帝,而上帝应许给他一个家。上帝对他说:“我要将你现在所躺卧之地赐给你和你的后裔。……地上万族必因你和你的后裔得福。”(创世记28章13-14节) 上帝所应许的弥赛亚就是雅各的后裔。这位弥赛亚离开祂天上的家,来到世上,为要引领我们归向祂。耶稣也对门徒说:“我……必再来接你们到我那里去;我在哪里,叫你们也在那里。”(约翰福音14章3节) 在那个圣诞夜晚,我坐在幽暗的房间里,凝视着那棵

灵命日粮:打破沉默

/
在旧约圣经的结尾,上帝似乎隐藏了起来。在长达四百年的时间内,犹太人不断等候,猜测。但上帝似乎沉默冷淡,对事漠不关心,而且对祷告充耳不闻。犹太人只剩下最后一线希望,那就是上帝从古时就应许的弥赛亚。他们将一切的盼望都寄托在这个应许上,终于有一件大事发生了,天使宣告一个婴孩降生。 你可以从路加福音中看到一些人兴奋的心情。伴随耶稣降生的一连串事件,就像一出喜乐满溢的音乐剧,各种角色纷纷登台演出:白发苍苍的老祭司(路加福音1章5-25节);诧异万分的待嫁女子(1章26-38节);年迈的女先知亚拿(2章36节)。马利亚情不自禁地唱出极美的颂歌(1章46-55节),甚至耶稣的表兄尚未出世,就在母腹中手舞足蹈(1章41节)。 路加福音特别将这些事件与旧约所应许的弥赛亚连结在一起。天使加百列甚至称施洗约翰为“以利亚”,是受派来为主预备道路的(1章17节)。显然,有一件大事正临到地上,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一个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