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信仰

提问雅米:我可以怀疑基督信仰吗?(有声中文)

 

作者:James Bunyan,英国

翻译:Celina Zhang,加拿大

有声播读:刘弟兄,中国

 

诚实说来, James Bunyan是一个闲不住的人,这体现在他生活的方方面面。他喜欢旅行, 写作和各样运动(飞盘除外),喜欢基督的福音所带给他的生命意义,亦喜欢品尝异国茶,并一口气撕下一张贴纸所带来的满足。他住在伦敦的Teddington,正在接受培训预备成为英国国教圣公会的牧师。在疫情期间, 对 James和他的妻子Lois来说,女儿Galilee的到来为他们伦敦的封锁生活增添了许多乐趣。他的女儿Galilee刚刚学会拍手。

 

对信仰有怀疑是正常的。

虽然这让我们感到不适,但作为人类,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去思考自己是否“信对了”,特别是在被各种信仰信息包围的当前社会。怀疑也可以是一个积极的经历, 带领我们重新审视我们的信仰并坚固我们内心所相信的。事实是, 如果我们从来没有怀疑过我们所相信的东西,无论是基督信仰还是别的,我们要么是是过于天真, 要么就是已经死了。

我们都会怀疑。

所以我们只能怀疑吗?圣经鼓励我们只是被动地接受我们内心的“不确定”吗?在这个问题上,《雅各书》的开头总是让我觉得特别真诚:“你们中间若有缺少智慧的,应当求那厚赐于众人也不斥责人的上帝,主就必赐给他。只要凭着信心求,一点不疑惑;因为那疑惑的人就像海中的波浪,被风吹动翻腾。这样的人不要想从主那里得什么,心怀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没有定见。”(雅各书1章5-8节)

让我们来深挖一下这段话:

 

 

1.我们可以怀疑自己…..

雅各是一个很理智的人。他知道我们大多数人缺乏智慧。我们但凡是有一点生活经历, 就会意识到我们既不是全能的, 也不是全知的。我们确实太有限。

让我们来面对这个事实, 大部分情况下,当我们怀疑基督信仰时, 问题其实是出在我们有限的理解力上。问题不是没有答案, 而是我们还没有找到答案而已。

或者我们只是因为看不见上帝正在做的事情而怀疑祂是否在动工。这没关系。

雅各认为,我们会有缺乏智慧的时候,我们会向上帝求助。事实上,正是当我们承认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才生发出祷告。这样的态度被看做是基督徒的美好品格,我们称之为谦卑。

但是雅各并没有停在这里。

 

 

2.但怀疑耶稣是不理智的…..

雅各说,当我们向圣经里的上帝祷告的时候,不要怀疑。那些疑惑的人, 就像海中的波浪, 被风吹动地翻腾,到不了任何地方也得不到任何成就。同样的,“心怀二意的人在他一切所行的路上都没有定见”。那些一直怀疑事情是否会发生或改变的人, 永远也不会真正地祷告。

相反, 当我们祷告的时候, 我们要相信天父上帝乐意厚待我们, 愿意藉着圣灵在我们里面动工,乐于赐给我们所缺乏的恩赐来服事祂。

这样的态度一直都被看做是美好的基督徒品格, 我们称之为信心。

那么, 这里是不是有一个很大的矛盾, 我们怎么会同时怀疑和信靠上帝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需要真实地思考什么是基督信仰。我们的信仰不是单单建立在对一堆信条的认知上, 而是相信一位值得认识和信任的有位格的上帝身上。

我们不是相信一个冷漠的,死的宗教, 而是相信一个活着且掌权的君王。或者可以借用鲁益师的话“你面对的不再是一个你需要认同的观点, 而是一个你需要信任的人(You are no longer faced with an argument which demands your assent, but with a person who demands your confidence)。” [1]怀疑祂就像是拒绝一个值得信赖的朋友。

那么,关键的问题就变成了主耶稣是否值得信赖?

圣经告诉我们, 主耶稣离开天上的宝座, 道成肉身来到我们中间。祂生活在一群道德败坏的人中间, 但祂却充满了诚实和怜悯。祂原不需要为我们的罪受死, 但却用祂的死解决了人类最大的问题。主耶稣死后复活, 坐在上帝的右边。祂掌管万有, 并为了祂子民的益处使万事互相效力。并且,祂做这一切,是在我们祈求以先。这些足以让我知道,祂是值得我信赖的对象。

那我们要如何活出信靠祂的生命呢?我们要怎样以谦卑和信心去除我们心中的疑虑, 把信心建立在我们的君王主耶稣身上?非常简单, 我们祷告。

 

 

3.祷告表明我们怀疑自己的能力,但信靠耶稣!

 

“你们中间若有缺少智慧的,应当求那厚赐于众人也不斥责人的上帝,主就必赐给他” (雅各书1章5节)。

经常、持续、谦卑地在祷告中与上帝相处是无可替代的,就像没有任何形式可以取代人际关系中面对面的交流一样。我感觉最软弱又最多怀疑的时候, 正是我长时间忽略祷告的时候。然而好消息是,即使已经停止祷告很久了,我们只要向上帝大声一呼求,就可以立即恢复祷告。

这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一方面, 祷告说明我们足够谦卑去寻求上帝的帮助, 说明我们有信心上帝会回应祷告。另一方面, 如果我们感觉到软弱,当我们来到值得信任的上帝面前祷告,这本身就会增强我们的信心,带来生命的成长。就像约翰·加尔文在 《基督教要义》里关于祷告那一章所教导的,祷告是“信仰的首要实践形式(the chief exercise of faith)”。你没有必要等待一切都有解答, 你只需要跪下来祷告。这就是为什么在祷告中为某些具体事项向主求问永远都是值得的,因为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上帝如何回应我们的祷告。

怀疑圣经的真实性?向全能的上帝祷告,请祂告诉你圣经有多棒。

不明白自己现在为什么经历病痛?跟天父祷告, 求祂向你显现此时你所经历的成长。

又没能向你的同事分享你的信仰,感觉自己很没用?向天父祷告, 求祂再赐你分享福音的机会。

凡事祷告吧,在时间到了的时候,当那“厚赐于众人也不斥责人的上帝”再次向你证明祂如何值得信靠时,你就会看到你的疑虑全都消除了。

天父, 你充满智慧, 值得信赖。但我们却是如此容易怀疑。谢谢你给了我们充满智慧和恩典的圣经。求你帮助我们学习祷告, 相信你的大能和主耶稣的爱——祂是值得我们信靠的。阿们。

 

[1] 鲁益师(C.S. Lewis),《关于笃信(On Obstinacy in Belief)》,《世界的最后一晚(The World’s Last Night)》,旧金山:Harper Collins, 2017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最棒的礼物

贫穷不是我们不能幸福的借口——《幸福穷日子》读后感

作者:希の梦,马来西亚

英文书名:Our Poor Happy Life

作者:阿浓

出版社:文桥传播中心有限公司

 

一个人是否快乐,不在乎他拥有的财富多少,

而是在于他的精神世界是否富足。 *内容很短,且温馨。推荐给没有太多空余时间阅读的读者。

 

故事简介: 故事讲叙一个由中国大陆移民到香港的家庭。女主角名叫黄志芬,是一名中学生,有一个同读中学的弟弟。那时候的中国,比较落后。爸爸认为去香港读书比较有前途,以后才能找到较好的工作,所以便决定要居家搬迁。上课第一天,她就被人叫“蝗虫”,顿时感到无地自容。而这整本书,就是描述女主角一家,是如何克服文化上的障碍及旁人的有色眼光,克服所碰到的困难,并且在当中如何乐观地去面对,在贫穷中,快乐地活着。 个人感悟: 孩童时代,我并不知道自己家算不算有钱。我在乎的是,爸爸妈妈有没有空陪我。那时候,就算去海边玩泥沙,都觉得很快乐。真正体会到什么是“钱的差距”是在上大学。有些大学朋友们所穿戴的衣物用品都是出自奢侈品牌。我真正感受到钱的重要性,是在打工实习的阶段。那时候,工资不高,为了省钱,我租的房间离实习公司一个小时多路程。在家乡,想去哪里,只要驾车,15分钟内就可以抵达目的地了。在这里,上下班成了我的“压力”。这是因为我本身是很怕人挤人的场面,再加上,在通勤期间,我碰过色狼,我心理上的压力,是挺大的。如果能住近一点,至少可以避免/省下通勤时间。可偏偏,我实习的公司在市中心,附近的住宿,我负担不起,再加上这座城市的生活费很高,所以作罢。我的实习生涯只有八个月,可是那些长期住在市中心的贫穷人,该怎么生活?缩衣节食的日子真的很辛苦。所以,我觉得,他们一定生活得不快乐。     可是这本从真人真事改编的《幸福穷日子》,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可能。贫穷人其实也能生活得很富足。书中的主角住在很简陋的板间房,没有多少生活物品,物质上可说是极简单不过的。他们不富足,却拥有知足的心。而有限的资源并没有成为他们不能去帮助人的借口。故事里提到一场大型火灾,大约有5-60位灾民需要借助在学校的礼堂,急缺义工协助。书中的一家三口,除了有工作在身的爸爸,都去义务性帮忙了。妈妈和姐姐安抚及关心灾民,而弟弟则负责看顾小孩子,与他的同学一起讲故事给他们听、陪他们玩游戏等。这些行为,被某报社的记者看到,并刊登在报纸上,让更多香港人知道大陆人真心付出并在努力回馈这个社会。这让我想起耶稣的话:“我实在告诉你们:这些事你们既做在我这弟兄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做在我身上了”(马太福音25章40节)。虽然我们为主所做的事,不会被报纸刊登,可是我们有更好的福分,那就是上帝记念我们为祂做的每一件事。被万王之王所记念,岂不也是一种幸福吗? 同时,这一家人能很和谐地住在一起。从他们身上,我可以体会到“小确幸”。这让我想起《寄生虫》一家四口——在还没进入上流家庭工作时的状态:虽然贫穷,可是他们还是和乐融融地在一块,互相打闹。这部电影,是以诙谐的悲剧收尾,而书中黄志芬一家突破种种困难,最终以赢得众人的尊敬结尾。我相信,凭着他们的善良、积极及努力,他们往后的日子一定会越来愈好的。圣经也有应许说:“手懒的要受贫穷,手勤的却要富足”(箴言10章4节)。     另一方面,作者透过这本书,想要传递一个信息——“不要歧视”。他们刚到香港的时候,遭遇了歧视——被叫成大陆妹、蝗虫等。书中的主角一家,在面对歧视时并没有自怨自艾,抱怨自己所处的环境很糟糕、香港人对他们的态度不好等。反而,从他们这一家人身上,我可以感觉到满溢的幸福。因为他们注重自己能做的,并且努力地去完成。爸爸妈妈努力地工作:就算是打扫学校的卫生间,妈妈尽力做好,卫生间的干净程度,还为她赢得了最佳员工奖;而女主角和弟弟则是努力地学习,积极地参与课外活动:弟弟代表学校参与足球比赛,虽然他的旧球鞋破了,没钱买合适的新球鞋,可是还是全力参赛,最终踢进关键的一分,拿到了区赛冠军!贫穷,并没有让他们失去太多快乐。而他们的勤奋及想要过好此刻的精神,是很值得学习的。 在现实生活中,因为肺炎疫情的关系,全世界似乎有了反华排华浪潮的现象。网络上,不时会看到华人被人骂或者追着打的影片,很不可理喻。但是,在面对不确定性的局面,我们会感到不安,这是正常的。可是,这种不安,也很容易让我们想要找人责怪与出气,以至于我们会被诡诈的人所利用,把负面的情绪倒向无辜的群体身上。偏见及歧视,可以说得上是心灵上的贫穷;而暴力,是所导致的行为。身为基督徒的我们,能怎样面对歧视?除了保守自己的心,不去歧视人之外,我们或许还可以祈求上帝医治生病的人,减轻穷人的负担(不要在疫情中饿死)以及求上帝怜悯这片土地——人心灵上的不富足。诗篇72篇13节说:“祂要怜恤贫寒和穷乏的人,拯救穷苦人的性命。” 但愿我们都能摆脱贫穷在身心灵方面带来的限制,学习珍惜拥有的东西,并且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帮助有需要的人。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复活的能力

被生活打败的无奈感曾让我对信仰动摇(有声中文)

作者:Rachel,马来西亚

有声播读:杨澜,中国

一段感情的结束,友谊的破裂和学业上的压力让我感觉自己被世界打败了。当我的生命中不断出现各种问题和压力时,我会感到非常无奈。生命中大大小小的事真的由不得我做主,也不在我的掌控中。祷告得不到想要的答案或回应,也让我渐渐不想祷告,认为我只能屈服于这些问题,只能“认命”。

这样的想法让我在生活中渐渐失去了盼望和喜乐。一旦我受到了伤害,不论是在感情上受伤还是身体有什么病痛,我又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时,便会感到失望。似乎受伤后我只能望着疤痕,爱莫能助。我改变不了什么,上帝似乎也转脸不看我的无助。因此,我忧郁了。
 
这样的情绪甚至动摇了我的信仰。而我只能与妹妹以及一位主内的姐姐分享,来寻求答案。在与她们的聊天过程中,我逐渐反省到我的问题所在。

1.我信仰的根基转变了

 
我从小成长在基督教背景家庭,从接受耶稣基督是我救主的那刻开始,我的根基是基督。我知道我是罪人,而罪的工价是死,但耶稣基督却钉在十字架上让我因着祂受的刑法得平安,因祂的宝血得医治(以赛亚书53章5节),我唯有倚靠祂才能得拯救。但是在生命旅程中,自私的我渐渐在自己毫无察觉的情况下转变了信仰的根基,我慢慢地把上帝视为 “帮我达成愿望的神”。因此在祷告没得到答案时我就失望,感情结束后没得到回应就开始怀疑。这样的我实际上已经把基督变成了自己的“愿望盒”,把自己摆在了上帝的位置,忘记了基督才是我生命的主宰。也忘记了耶稣基督在我不配得时为我钉在十字架上,让我出死入生。甚至不记得我作为一个已经在罪中死了的人根本就不可能、也没有能力拯救自己。罗马书8章28节说,“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上帝的人得益处,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当我把自己摆在中心位置上时,我根本就看不到祂的爱和美好的旨意。祂是我软弱中的帮助,祂的旨意大过我的旨意。我应该顺服祷告后的答案和回应,因为知道祂掌权,知道祂的旨意是叫我得益处。

2.在疤痕中看不到恩典

我发现自己被伤害后留下的疤痕一直不能痊愈,这是因为我只专注在伤害上而看不见祂的恩典。“为什么我需要经历这些?” 是我在遇到不如意的事时常常会问的问题。直到我的朋友提醒了我,“那些伤害留给你的疤痕一定有祂的恩典。问题是你专注于疤痕还是恩典呢?” 的确,因着疤痕很痛又很丑,所以我总盯着它看。而忘了在这些幽谷时,上帝如何带领我,让我成长。哥林多后书12章9节记载,“祂对我说:‘ 我的恩典够你用的,因为我的能力是在人的软弱上显得完全。’所以,我更喜欢夸自己的软弱,好叫基督的能力覆庇我。’ ”我应该定睛在基督身上,不让经历的伤害模糊了我的焦点,乃要心系祂的恩典。

 

3.认为祂不爱我了

 
当我经历了被伤害却没有看到上帝的保护时,我理所当然地以为祂不爱我了。然而其实这些失败的经历能让我生命得以成长,并让我更加信靠祂。有些经历是主给我们的管教。我们总要经历一些管教,才能够健康地成长。希伯来书12章5-6节写道,“你们又忘了那劝你们如同劝儿子的话说:‘我儿,你不可轻看主的管教,被祂责备的时候也不可灰心。因为主所爱的,祂必管教,又鞭打凡所收纳的儿子。’”祂在管教我们时就不爱我们了吗?万万不是,正是因着祂爱我们,才管教我们,要我们结出圣灵的果子。另外,有些经历是种试炼。雅各书1章2-3节也这么说到,:”我的弟兄们,你们落在百般试炼中,都要以为大喜乐,因为知道,你们的信心经过试验就生忍耐。”在试炼中我们才能成长,才能变得更有基督的样式。
 
我知道自己之所以会对生命没有盼望,认为自己被生活打败是因为我把自己当成了生命的主宰,而我真的是无能为力。我生活中的大大小小都应由上帝来掌权。我要学习顺服,学习在疤痕中看见祂给我的恩典,也在信仰中坚定不移。如同希伯来书12章1-2节所说“我们既有这许多的见证人,如同云彩围着我们,就当放下各样的重担,脱去容易缠累我们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仰望为我们信心创始成终的耶稣。祂因那摆在前面的喜乐,就轻看羞辱,忍受了十字架的苦难,便坐在上帝宝座的右边。” 虽然生命中依然有许多我不能改变的事,但是当我认定上帝是我生命的主宰时我就可以交托和顺服并不再背负痛苦。

*本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黑暗中的旌旗

写给公开“放弃信仰”的Joshua 和Marty:我也曾和你们一样

作者:Nelle Lim,新加坡

翻译:奇奇,中国

 

亲爱的Joshua和Marty,

 
我看到了你们几周之内先后发出的文字,我只能想象究竟发生了什么才让你们发出这样的声明。我知道,你们告诉公众的只是你们复杂而痛苦的故事里冰山一角而已。因为没有谁会因着一个突然的念头就离开自己的信仰。
 
我并非站在制高点,只是想对你们说我能理解你们所面对的这个转折点。我当然不像你们两人那样出名,但在我所在的教会里,我也有一定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我有和你们一样的经历。我曾经也觉得自己真的与上帝建立了关系,然而生活中发生了变故,有一天我决定不再相信祂了。
 
之后我对很多基督徒的反应很失望。有些人表示他们无法相信“像我这样的人”会“放弃信仰”(我真的不太能理解他们这样说如何能帮助我回归信仰)。另一些人确实试图接受现实。但是,因着他们迫切地想修复我,在听我讲话时他们似乎只想要指出我的逻辑错误。好在我不需要发出任何关于离开信仰的公开声明,所以我可以不用看到网络上那些肆意发布的恶意回复(我非常抱歉你们不得不面对这一切)。
 
问题是,这些回应并没有带给我任何建设性的意见,他们说的这些我都已经自己试过了。被告知我应该如何想如何做不足以让我重拾信仰。
 
你们也有过这种感觉吗?虽然知道应该怎么想和怎么感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却越来越意识到自己无法做到。我有这种感受已经好几年了,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弥合我现有的状态和我应该有的状态之间不断扩大的鸿沟。
 
“回家吧!”大家都在喊着。“你知道家在哪里!”没错,回家很好。但是,如果没有先找到自己此时所处的确切位置,谁又能给我提供回到正确位置的有用指示呢?
 
也许那才是我所需要的,我需要先做好准备面对我自己的痛苦。我需要有人能够看到我正在痛苦之中,然后耐心地和我一起找到痛苦的起因。我为什么会痛苦?在我心中有哪些深深的呐喊和需要是我的基督徒生活方式没有办法满足的?虽然我是个多年的老信徒了,但是否有某个真理是我没有领会到的呢?
 
也许是因为没有人教我们如何与痛苦对话。因此,当我们面对痛苦时,总是会感到恐慌和不知所措。然后我们就用我们熟悉的方式来面对:陈词滥调,寻找解决方案,实话实说(哦,我们真的太擅长这个了)。
 
但是,理性的说辞并不适合用在一颗受伤的心上。这不能够让人感到自己的痛苦得到了理解。
 
当然,我并不是说自己当时立即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而且很有可能,你们两个也不会。但也许,给我们空间去怀疑,正是我们在痛苦中所需要的。
 
也许如果当时有人能告诉我该如何面对挣扎并在我的信仰开始动摇时问我一些更值得思考的问题,我就不会走向反方向去其他地方寻求安慰了。也许我会多花些时间来搞清楚这一切。
 
因为也许我们想要离开的“上帝”根本就不是真正的上帝,只是看起来和听起来很像祂。我并非是相信了关于上帝的错误信息——我相信祂是一切基督徒信条的基本准则。只是我对祂的了解不够完全。我错失了一个关键细节,一个能够让我扛过暴风雨的关键真理(马太福音7章24-27节):我不相信上帝比我更了解我自己(诗篇139篇1- 4节)。这就使得我在艰难时刻很难相信祂,因为我并不确定祂知道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我们错失的关键部分可能并不一样,但它们带来的结果很相似。在刚开始跑时缺了一个零件看起来并无大碍。但是如果我们跑了足够长的时间,就会发现自己严重跟不上。我们会走得非常艰难,背负着沉重的压力,却也没有任何果效。要为跟随一个不是真正上帝的“上帝”付上代价,真是想象不到的痛苦,即使他身上写着“耶稣”的名字。
 
我刚开始放弃信仰时真觉得自己完全自由了。我终于可以根据我的感觉来生活了。这三年来,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更好的居所。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的某个时刻,曾经告诉我自己之前的基督徒生活有问题的直觉再次让我意识到我的新生活模式也有些不对劲。
 
痛苦再一次袭来。但这一次,有人真正聆听了我的困境。在听了我的说法后,她帮助我看到了对于上帝我错信了的关键部分。只有找回这部分才能让一切回复和谐,并带给我盼望,最终给我平安。我真希望她在我放弃信仰之前帮助我。但也许我需要先自己走到尽头,才能真正愿意寻求帮助。
 
Joshua和Marty,我最最希望的是能有人在你们生命的这个转折点为你们创造一个安全的空间。
 
我盼望他们能够耐心地陪伴你们,和你们一起哀悼你们所失去的并看到你们真正的痛苦。我盼望他们能够用话语安慰你们,同时又能清晰地指出问题的关键,这样你们就能够走出痛苦,走进新的生命。我力挺你们。
最真挚的Nelle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原文与译稿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山上的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