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天下之忧

当我认定的我,遇上祂预定的我

camera-1447349_640

作者:何怡君, 台湾

我们这辈的教育里,相较于前几辈,越发重视个人的兴趣、专长,强调要建立自我品牌,走出属于自己的路。

于是,各类社群网站——像是脸书(Facebook),就成了每个人最好的一本自我“推荐书”。我身边有不少认识的朋友都在脸书上办了两个帐号,一个帐号专门经营给外人看,另一个只给知心好友看。此外,为了满足想让自己“看起来”很独特的渴望,市面上各类“有特色”的文创产品热卖,无论是什么样的商品只要沾点文创气息,就能哄抬身价。

而我身为这世代的一份子,自然也逃离不了那想建立独特自我的期待。一旦得到一个梦想、一种形象,就形影不离,紧抓不放,我即是它,它即是我。

我认定的我

大学时期的我念的是外交系。大三时,由于身边的朋友认为以我那活泼的个性,可以试试当时正在招募新人的校园记者工作。于是我就去面试,之后也顺利的被选上了。

我一接触记者这份工作就一拍即合,自此开启一条崭新的路。采访和写稿时总是有难以言喻的喜乐,是过去做任何事都没经历过的感受。而我也发觉自己许多的恩赐都能透过记者这份工作而有所发挥,像是从小就爱写作、爱聊天、喜欢多变的生活、能够展现在行文间的创意发想都是当记者能发挥之处,并且我也从中得到了不少的肯定。因此,我便认定了这就是我,这就是上帝要我所做的。

后来经过祷告,我也顺利考上了一间理想中的新闻研究所。因着耶利米书15篇19节是我的呼召经文:“耶和华如此说:‘你若归回,我就将你再带来,使你站在我面前。你若将宝贵的和下贱的分别出来,你就可以当做我的口。他们必归向你,你却不可归向他们。’”所以我很期待毕业后,能运用所学所长,与主同心,一同关怀社会、爱世人。而我理想中的记者工作,就是要能关怀社会、能采访、能写稿。

然而毕业后,摆在眼前的工作选项不是不符合这三样条件,就是自己的能力还难以胜任,以至于一直无法找到理想中的记者工作。失去实践梦想的机会,我顿时陷入困境,感到自己失去了五年以来所建立的自我形象,以及失去自认为如此独特的自己。我担心身旁志同道合的朋友会如何看待我,更担心自己原本规画好的方向该何去何从。

找工作期间,我虽持续的祷告寻求,但有时仍会怀疑及埋怨上帝,难道信靠祂,就是要放弃梦想,放弃自己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自我特色吗?难道过去我以为的祂的带领,都是一场美丽的误会?

祂预定的我

然而面对我一切的躁动、不安,上帝用一句经文回应我,即诗篇16篇5节:“耶和华是我的产业,是我杯中的份,我所得的你为我持守。”这让我渐渐明白,原来不是要先当上记者,我才能为主所用。因为不论我往何处去,我的产业是耶和华,若是每个脚步跟随着祂,我一切所得的,祂都会为我持守。

我虽仍不清楚该往何处去,也很软弱,但我仍愿深信只要是祂带领的,就是最好、最适合我的。于是我慢慢学着放下“己”,放下所建立的自我形象,不再执著于找到自己理想中的工作,再次由祂掌舵,转换航道,祂就引领我走向祂早已为我预备好的道路。

找工作的一个月中,我挑出几个想从事的媒体行业,并面试了两份工作。第一个面试时被询问若是采访议题与信仰冲突时,我会如何撰稿?当时的我回答会谨守信仰,然后就被谢绝了。第二个则是因着隔周日需值班不能守主日,以及我的交通能力不符合条件的原因之下,也被回绝。当时的我虽沮丧,但也很快明白主在透过这直接了当的方式,来保守我不走偏了路。

后来我再次思想当初的呼召经文,决定先退一步,暂时把原本设立的三个条件中的“能采访”放下,开始寻找社福单位的文字工作,锁定与我过去曾关怀的原住民族群或是身心障碍者议题相关的单位。

作出这决定后,我就向心路基金会投出履历。这个基金会是个关怀心智障碍者的社福单位,它在我投出履历后半小时内就通知我面试时间。面试后,我很快便被通知录取,然后在一周后开始上班。

如今,我在这间基金会工作近半年,担任行销企划专员,除了能发挥我原本所长——能够写各式各样的文案、出门采访、创意发想如何经营品牌形象之外,还有机会接触行销企划,学习新事物。这让我亲眼见证了上帝过去的带领并没有失误,一切的丰盛美好超乎所求所想。

经历过这一遭,我学会了当留心数算主的恩典与引领,别急着自己先下定语,自己认定了自己。在还没走到终点前,我要做的就是一路跟随、一路委身,期待在每个阶段,都遇上祂所预定的我。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天下之忧)


submit_article

面对疾病时,我们该怎么办?

how-should-we-respond-to-illness

作者:Julia Lee,新加坡
翻译:奇奇,中国

作为一名医疗社工,我的工作是帮助那些饱受生理和心理疾病折磨的人。因着工作,我也见过许多病人和他们的家属因为疾病而陷入困境。以下是一些案例:

 有个年轻人因为神经严重受损而无法工作,并接受了多年的治疗也不见好转。由于他的阵发性疼痛几乎每天都会发作好几次,因此他大部分的时间都要待在家里。他的家人,不仅要为他的医疗费承受巨大的经济压力,还要照顾他的身体和情绪,以及想办法处理他的抑郁症。

 一个患有精神障碍的中年妇女经常向她的孩子大发脾气,在家中情绪非常不稳定,甚至还妄想出她的丈夫是个有暴力行为的人。一开始她非常配合治疗,但却一直无法接受自己是一个精神异常患者。所以她拒绝服用医生开的药,这也成了她们一家每天都要面对的难题,并且使得她和家人的关系持续紧绷。

 随着病情进一步的恶化,一个患有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男人,他的认知能力开始减退。由于他的家人无法在家照顾他,所以他大部分侧时间都住在疗养院里。近些年,他的家人不再来探访他,甚至现在已经音讯全无。然而,他在疗养院里始终保持着乐观的心态并且非常乐于助人。

 一个上了年纪的妇人需要依靠轮椅活动。在摔倒好几次并且摔断了几处骨头后,她开始害怕出门。她平时只有家政佣工跟她一起住。虽然她有孩子、孙子,甚至曾孙,但他们几乎从不过问她的生活。因此她只能打电话给朋友和志愿者们聊天,或者看电视来聊以慰藉。

这些真实的案例让我不由得想,圣经时代的人们是如何面对生理和心理上的疾病。其中,约伯就是一位经历过诸多病痛,饱受折磨的圣经人物。当他在痛苦中呼求时,他的朋友们给了他一些糟糕的建议,结果导致约伯差点因为他的苦难而埋怨上帝。然而,最终他意识到上帝才是给了他生命中一切的那一位。因此他选择继续敬拜赞美祂。最后,上帝也祝福了他,给了他更多的家人和财富,比之前有的还要多。

在圣经新约当中,我们也读到有人患有身体和精神上的疾病,比如瞎眼的,瘸腿的,以及大麻风病人。这些人都饱受社会的歧视。但有意思的是,他们为何以及如何患病从来都不是重点——上帝的荣耀和最高主权才是。在那个出生就瞎眼的人的事上,主耶稣说,他生来这样是为了“要在他身上显出上帝的作为来。”(约翰福音9章3节)

如今,我们有幸能够听见和明白上帝的教导,知道为什么有些人会受疾病折磨以及他们的痛苦会怎么告终。然而,当我们自己或身边亲近的人身患疾病时,却很难去接受和理解这一点。而许多人也总是很努力地想要去弄明白自己所患上的疾病,并且为自己要在病痛中忍受多久以及今后的生活会怎样而忧心忡忡。

与我的病人和他们的家人一同经历困境使我认识到最重要的是: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应对疾病并努力使疾病变得有意义。而病人对于疾病的反应能够决定情况是否会好转。

作为基督徒,面对疾病时我们的回应是转向上帝,把我们的希望完全放在祂身上。也许我们并不会立即得到医治,甚至很有可能根本得不到医治,但是正如约伯一样,我们要始终信靠祂。因为祂是爱我们的上帝,所以祂必会给我们力量让我们得以走过苦难!而且在这条路上的每一步祂都会与我们同行。

在约伯的故事中,最引人注目的并不是他最终得到了医治和恢复,而是无论他遭遇了多大的痛苦,他仍然能够不住的赞美上帝。他在苦难和悲痛中仍能够保持对上帝的信心,才是他最大的见证。因为当我们保持对上帝的信心时,就是在荣耀祂!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天下之忧)


submit_article

自拍死:我们究竟在社交网络中寻求什么?

selfie-2

作者:Sandy Zhuang,中国

自拍死就是指在自拍过程中意外死亡,包括从高处跌落,被火车撞到、与动物拍照时遭到动物袭击,甚至是用手枪自拍时走火……根据数据分析网站Priceonomics,自2014年至2016年1月,全球已经至少有49人死于自拍相关事故。对此现象,俄罗斯政府公布了《安全自拍指南》,全球范围内的迪士尼乐园以及其他多处旅游景点也都发布了禁止使用自拍杆(No Selfie Sticks)的警示牌,可见自拍发生意外的情况相当普遍。令人尤为难过的是,死亡事故中大部分都是年轻人。这个年龄的人,可能是大学生,也可能是刚开始工作富有活力的青年,人生的精彩才刚开始呈现,却因为自拍时不慎,留下无法挽回的遗憾。这不禁让我反思社交网络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为什么那么多人如此热衷于网络社交?我们究竟在寻求什么?

可能如某些评论所说,自拍冒险图片是在“炫”,让别人羡慕自己的生活多么不同寻常。然而,即便搏得了众多的点赞和推崇,成为“网红”之后真的快乐吗?从澳洲18岁网红Essena宣布退出网红圈开始,我不时看到关于“网红有多孤独”的报道。他们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网络世界中打造“完美”的形象——比如Essena曾为拍一张照片而空腹好几天,现实生活中却不一定有朋友能提供真正的情感支持。而且,正是因为在网络上打造出来的形象完美光鲜,网红反而比其他人更难以面对现实生活中真实的自己。

也许我们并不那么热衷于自拍,但社交网络里的个人“空间”、“相册”还是以自己的生活为主;虽然我们不是“网红”,但也难免因为得不到别人的关注而烦恼失落。当我反思自己究竟在网络社交中寻求什么,又为什么烦恼时,我发现了自己生命中的两个问题。

第一,我试图用网络上的“关注”替代现实中的生命连接。因为网络的便捷,我可以同时关注几十个甚至上百个朋友的更新,当然也会期待得到很多人的回应。但这种类似“快餐”的“便捷”交友方式,并不能让我们深入地了解一个人;彼此之间只言片语的谈话或留言,却呈现出“我们每天在一起,随时有人陪伴”的假象。但圣经和生活中的经历都告诉我,关系是需要花很多努力去经营的,而彼此接纳、彼此包容更是需要花费时日去操练。与网络社交相反的是,在一个真正了解我、接纳我的朋友面前,我不用担心自己会被误会、定罪或嘲笑,我可以很真实地敞开心扉,寻求她/他的鼓励和建议。而这样的朋友所给我的安慰和力量,是多少“点赞”都无法替代的。

第二,我太依赖别人的肯定和赞赏来寻获自我价值。当我们越找不到有意义的事情做,就越沉迷于网络世界里;越是无法肯定自己,就越是依赖别人的赞赏。美国犹太裔作家贝克(Ernest Becker)曾这样描述过人们对爱情的过度推崇:“我们想要摆脱我们的无价值感,我们想要证明、知道我们的存在不是徒然的,我们想要得到的是救赎——不折不扣的救赎”。不单是爱情,凡是我们希望通过别人来摆脱失败感、空虚感,或获得价值的肯定时,我们的寻求就走错了方向。然而当我们选择在上帝那里寻求价值和意义时就会明白,我们的受造是承载着上帝的“形象”(创世记1章26节),这是多么奇妙可畏的事情。不止如此,因着上帝爱我们,所以祂也赐下独生子耶稣基督成为我们的救赎。这让我们知道平凡的世人在祂眼中是多么宝贵。当我明白并认定我的价值是上帝所赋予时,就可以坦然接受别人的赞赏或批评,而不是对此依赖或烦恼。

无论是在网络社交中还是真实生活中,我们都在寻求与别人及上帝的连接。然而网络上的交流虽可以暂时给我们带来鼓励和快乐,却无法满足我们内心深处真正的渴望,也就是那唯有上帝才能赐予我们,并超越我们所求所想的满足。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天下之忧)


submit_article

当我失业时上帝在哪里?

where-is-god-when-we-lose-our-jobs

作者:Gerald Tan,新加坡
翻译:詹启圣,台湾

我的工作是帮助他人仲介工作。借由这份工作,我发现到许多人在找工作的过程中都会面对到各种不同的挑战。最常见的挑战包括:雇主持续的回绝,工作技能的错置,以及缺乏团队合作技巧。

今年,我的国家面临着经济成长迟缓的情况,许多企业也因为获利遽降或债务累累而倒闭。当然这也就造成许多人失去工作,以至于我经历到前所未有的大量被裁员个案到我们公司来寻求求职的帮助。

我发觉当人失去他们的工作时,影响他们的不仅仅是经济层面,而是经常连带会让他们感觉失去生命的目标、个人的身份、乃至于社会地位。

就以我的一位客户彼得(化名)为例好了。数十年来,彼得一直都在跨国企业的区域供应链工作。每个月五位数的收入让他可以抚养两个青少年儿子、他的家庭主妇妻子、以及高龄的母亲。另外,彼得还是一位基督徒,并且都会固定与家人去教会。但不幸的是,在他原本服务的公司2016年被另一家公司并购后不久,他被裁员了。突然之间,他稳定的收入来源中断了。尽管他后来一直都有努力求职,但仍然没有找到。

因此,一向开朗的彼得慢慢变成一个忧郁、深居简出的人。他经常抱怨他的前雇主,并且总是责怪政府没能让他有工作机会。他甚至抱怨那些想帮助他的朋友,与家人的关系也迅速恶化。最后,他患上了忧郁症——失去工作完全摧毁了这个人。

彼得的遭遇提醒了我当年以色列人的处境。在耶利米书中,我们读到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及他的大军侵袭以色列。这是上帝对悖逆的以色列人的严厉惩罚。因此,以色列人失去一切,也失去上帝原本祝福赐给他们的土地。他们被巴比伦人迁移到异地之后,只能终日悲叹,希望能够重回故土。

然而上帝听见了以色列人的祷告,并对他们显现慈爱。透过先知耶利米,上帝承诺将会解救他们,只是要先等待70年。同时,祂也教导以色列人要重新信靠祂,祷告并且在他们寄居为奴之地生养昌盛(耶利米书29章)。

虽然以色列人遭受到的困苦与我们现今不同,但对于我们面对生命中无预期的低潮却是一个很好的提醒——遇到困难时,我们的第一个反应是抱怨上帝,就如同以色列人一样吗?

当面对困难时,我们很容易就会失去盼望,责怪上帝,抱怨所有人、事、物。当我们专注在我们自己的问题时,我们就很容易削弱上帝在我们生命中的主权。在面临试炼的时候我们会将问题给无限放大,而且还容许这些试炼将我们的生命搞得天翻地覆。但上帝其实早已一次又一次显示,祂对祂的子民永远信实。所以与其专注于我们生命中的难处及挣扎,我们更应该定睛于上帝,相信祂那至高的权能及计画。

另一位基督徒客户约翰(化名),也遭遇到和彼得类似的景况。在从事物流业超过30年之后,2015年他被裁员了。如同彼得一样,他也有未成年子女、太太也是家庭主妇。但约翰与彼得不同的是他在面对这个情况时的反应。在辛苦的求职过程中,约翰始终相信上帝。即使一次次被拒绝,他仍然对上帝保持信心保持盼望,并且更努力的祈祷。他也愿意接受他人的帮助,在失业的十个月期间一直保持信心以及正面的态度。最终,工作机会出现了。约翰现在成了多家私人训练学校的训练员。

所以,对于失去工作,财务上出现困难的朋友,让我们继续坚信和寻求上帝,相信不论要花费多久的时间,祂总是会支持我们,带领及帮助我们重新开始回到正常。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天下之忧)


submit_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