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成长的身量

学习在荒漠期信靠上帝(有声中文)

作者:Judah Koh,新加坡

翻译:Cindy Wang,澳大利亚

有声播读:刘弟兄,中国

 

在我刚开始和我未来的太太约会时,务实和果断的我直接就对她说:“我有宣教的呼召,所以迟早会离开这里,你呢?如果你没有这样的负担,我觉得我俩的关系没必要发展下去了。”

回想起来,那次的谈话不仅不浪漫,而且还很残酷。

当时女友立马反问我:“你怎么这么肯定?”

七年来,我一直认定自己要去宣教,还从来没有被人问过我这样的问题。我一直在用世界对宣教的需要来合理化我的呼召。然而这一次,我不得不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我不能说我的呼召不关她的事,因为我们在约会,而且有可能会步入婚姻。

回想起来,我的宣教热情始于七年前对一所教会的造访。那时的我还不是基督徒。我读圣经纯粹是为了反驳圣经。那个时候有许多朋友在不断邀请我去他们的教会。直到那一天的主日,我所拜访的教会牧师分享了许多宣教士的见证。向来以自己逻辑缜密的个性为傲的我,心弦却被这些故事触动了。

当时我并没意识到,其实我的心已向宣教做了“回应”。我就在那个时候被呼召了。

在探索基督教的过程中,我成为了一名基督徒。曾被触动的心弦逐渐成为我信仰之旅的主调。刚一受洗,我就非常努力地参与宣教事工,每月到邻国探访,并成为教会长期宣教团的一员。我也加入了教会宣教委员会,并最终成为委员会的负责人。

与此同时,我的女友也踏上她自己的宣教之旅。在婚后,她加入了我的教会,帮助我管理教会的宣教工作。

因为我的信仰之旅从一开始就是以宣教为中心的,所以当别人对于宣教没有我这般火热时,我就会很沮丧。我靠着自己的力量、知识和组织能力,努力提升教会对宣教的重视。同时,我从各方联络其他宣教机构,探讨建立伙伴关系,制定政策、程序、制度和框架,甚至有一句响亮的口号:“来这里,接受装备;走出去,让万民做门徒。”

简而言之,我把自己视为救世主,肩负着让众人看见并参与到宣教大使命的重任。

事实上,我非常自以为义又野心勃勃。我已经跑到了上帝前面,也因此破坏了已经在进行的工作。我的雄心壮志引起了教会的怀疑、分裂和不满,我开始听到一些声音说:“那个小年轻又在搞什么。”

9年来,我觉得自己一事无成。虽然我对宣教的呼召笃信不疑,但面对重重困难,我开始气馁了。

不过最近,我认识的一个宣教组织给我介绍了一本书——《沙漠中的梅树》(Plum Tree in the Desert)。这是一本宣教士故事集,讲述了宣教士的成功与失败,信心和软弱。这本书深深鼓舞着走在宣教之路的我,以下三点我觉得需要特别记下来。

 

1.上帝的计划远胜过人的失败

书中的第一个故事是讲述一对宣教士夫妇在服事初见果效时,却被遣返回国的经历。其实他们曾多次被驱逐出境,即使在本书创作阶段,这对宣教士夫妇仍不明白这些事情为何会临在他们身上。

我无法想象这对宣教士夫妇面对刚有起色的事工,却被迫离开的心情有多难过。如果是我,我想沮丧、质疑、怀疑、惋惜都是很自然的反应。

尽管这些宣教士为无法继续在那里服事而失望惋惜,但现在那里已然有了一间教会。因为上帝是信实的,祂必成就祂开始的善工。

我曾听过的很多宣教故事都是在讲成果如何,比如带领了多少人信主,建立了多少教会等。宣教士的生活似乎充满了成就和光芒。而这一个却是个关于失败和失望的故事。

事实上宣教士的生活,包括任何基督徒的生活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但同时也是美好且值得的。知道这一点让我耳目一新。

作为基督徒,我们需要克服己心,学会降服、信靠,忍耐到底,因扎根基督而灵魂安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计划我们什么也不能做成。但即使在自己的失败和软弱中,我们依然能见证上帝的大能和主权。

2.服事的中心是上帝,不是我们

书中的另一个故事是讲述一个宣教医生的妻子。当丈夫积极服事,并卓有成效时,妻子却挣扎在自己的呼召和目标认同上。在这些宣教地区,妇女能参与的事工非常有限,因此妻子不得不安于在家教孩子,大多数时间都要呆在家里。

她写道:对我来说,在那些年里,自己常常会禁不住去想我们太平凡,属灵力量太小,人数太少……在荒漠期的那些年里,我究竟坐在餐桌旁做了些什么呢?但我终于明白了,世界或我们自己的眼光所看到的价值并不重要,我们要做上帝呼召我们做的事……我们永远无法想象我们建立起的友谊和与他人的对话会带来怎样的属灵果实。

也许让人出乎意料,但作者逐步获得了满足感,并明白了服事的意义并清楚知道如何忠于上帝交托给她的工作。这也提醒我,上帝对“优秀”的定义是不能用人类的标准来衡量的,对祂来说,我忠心地服事祂才最重要。

 

3.祂让万事互相效力,让爱祂的人得益处

我想分享的最后一个故事讲述了一对宣教士夫妇在一个与世隔绝的部落服事了很长时间,却没有结出任何果子。他们付上了财务,甚至健康的代价,却没有收到任何成效——丈夫因疾病在44岁那年就死去了。之后,几乎每个人都警告这位年轻的寡妇不要再继续了,但她还是选择回到部落里。

当她回来时,村民们惊呼道:“你看,她回来了。她真的爱我们。她爱的上帝一定是真的。”

宣教士的痛苦和坚持孕育出美丽的果实。就像吉姆和伊丽莎白·艾略特的故事一样,这帮助我从永恒的角度看待事物:上帝让万事互相效力,包括死亡和苦难,让爱祂的人,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得益处(罗马书8章28节)。

这些弟兄姊妹为基督放弃一切的故事让我更好地认识风险和苦难——我们并不是自找苦吃,而是在苦难来的时候接纳它,因为圣经说我们会遭遇苦难,但上帝不会让我们白白受苦。

目前,我和妻子成为了一个宣教组织的候选人,正在参加他们的课程,接受门训和装备,准备好接受上帝差派我们去任何地方。并且,我们在学习以此出发来重新考量一切——从职业选择到日常生活的一切大小事务。

这些宣教士真实而质朴的故事深深地影响了我。在这质朴和真实的背后我看到的是对主完全的降服和信靠,并看到上帝的信实是超越死亡、伤害、失望和恐惧的。《沙漠里的梅树》是一本触动心弦的好书,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有志踏上宣教道路的朋友们。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原文与译稿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成长的身量

在天父的家——教会中成长(有声播读)

 

作者:Nico,马来西亚

有声播读:依含,中国

 

交上毕业论文的那一刻,我知道我的大学生身份也随之结束,更代表我将离开这个我生活了四年的小镇和一个我视之为家的教会。周六的团契,教会的弟兄姐妹贴心地为这班毕业在即的我们准备了一个短短的影片。影片记录了我们四年里在教会事奉、相聚在一起的身影。蓦然,在教会里一堆甜酸苦辣的回忆涌进我的脑海。

原来,已经四年了。我永远记得第一次踏入这间教会,唱着我从未听过的赞美诗歌“阿爸天父”时,心里涌起的暖流。透过教会的敬拜,我觉得自己终于回家了。还记得第一次参与服事的自己,为着主日学的孩子准备教材时,聆听一首首我不熟悉的赞美诗歌和读着对那时的我来说生涩难解的圣经故事。也记得和弟兄姐妹挤在教会的厨房,忙碌地准备午餐,然后大家开心地唱着谢饭歌再享用午餐。回忆即温暖又窝心。当然,我也曾在教会的事奉上尝过滑铁卢,对人甚至对上帝失望过。

刚成为基督徒时,好多人都好奇我为什么这么有毅力,可以在每个难得放松的周末都要去教会事奉和聚会。当时的我回答不上来,只觉得这是一个基督徒该有的责任。可后来才发现,如果只是单单把教会的事奉,崇拜和聚会当成一个责任,久而久之便会觉得疲惫,进而我们的心会离教会和上帝越来越远。

教会其实是让上帝的儿女锻炼灵命的地方。圣经里有提到我们要过一个分别为圣的生活。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我们身处在社会的大染缸——不看重圣经价值观的世界。恰恰如此,我们需要教会——上帝的家成为我们属灵的遮盖。我记得当我刚踏入教会时,一个姐妹的笑容吸引了我。她的笑容充满喜乐,让我不禁好奇基督徒的喜乐到底从哪里而来。身处在这纷乱的世界,每天都为着生活挣扎,当时的我可说是抱着破碎不安的心走入教会,然而那位姐妹干净喜乐的笑容却温暖着我冷漠的心。后来,才明白教会是天父的家,天父会赐福予祂的儿女,而交托祷告就是领受喜乐的方法。有时我们会觉得开口求救是一件丢脸的事,可我却在教会学到开口向天父求救一点都不难为情。不爱笑的我变得快乐了,因为每次单纯的交托祷告总可以让我卸下重担。

从前的我是一个自私的人,只为着自己的利益打算,很少理会别人的需要。可和教会的弟兄姐妹相处一段时间后,却被他们的真诚善良给打动。教会的弟兄不管功课多繁重,都坚持每个周末负责载送我们去教会。教会的姐妹也每次在聚会崇拜后,不怕辛苦地在教会准备一顿顿的午餐和晚餐。耶稣在传道的三年半里,总提醒门徒要学习祂的样式。耶稣一边完成祂的使命,一边也不忘记旁人的需要。祂在忙着传讲上帝的道时,也抱着一颗怜悯的心为他人治病赶鬼,以五饼二鱼喂饱饥饿的人。同样,教会里一班爱上帝的弟兄姐妹让我看见了何为耶稣爱人如己的样式。他们犹如一盏明灯,尝试照亮这弯曲悖逆的世界,就算外面的大环境难以被改变,就算这个世界还是充满许多令人伤心失望的事,他们仍然选择持守自己能做的,点亮自己,照亮坐在死荫幽谷中绝望的人们。他们活出了耶稣的生命,并以生命在影响生命。

当然,我们都是不完美的人。当我们一起在事奉主时,也会经历了不少的摩擦。比如和牧师的摩擦,和同工的摩擦。过程中,我一度想过放弃事奉,甚至也想过离开教会,因为我觉得人和上帝都不看重我的付出,更因为我和教会里的弟兄姐妹产生了隔阂,也觉得和上帝的距离越来越远。

有天早上在教会崇拜完后,我的心里再次涌起了难过失望甚至愤怒的情绪。我生气自己的软弱,觉得自己做不好上帝交代我去完成的事工。我也气上帝,因为祂不安慰鼓励我,只是沉默地看着我陷入情绪的泥沼里。最后当我心灰意冷决定离开教会时,一位和我不太熟悉的姐妹热情地近前来,说要陪我走路回大学宿舍。途中,她和我聊起她的信仰生活,也聊起她和耶稣的关系。聊着聊着,忽然觉得我更加认识那位爱我的上帝了。我渐渐明白,上帝从不应许天色常蓝,花香常漫。祂从未答应我,积极参与教会生活会让我避开生活不顺心的事。可祂让我明白祂不是苛刻的主。我的付出祂都看在眼里,只是祂需要我好好学习如何与其他的肢体沟通。上帝更让我知道教会的事工不同与世界的工作。世界的工作大多是为着自己的荣耀,而教会的事工却是单单为上帝的荣耀。

因此,我打消了离开教会的念头,学习和教会的肢体连接,才从教会的事工上发现上帝预备给我的恩赐。圣经里明确提到基督是教会的头,教会是基督的身体(以弗所书1章22-23节;哥林多前书12章27节)离开了教会就等于离开了力量和能力的泉源。所以圣经才提醒我们“不可停止聚会”(希伯来书10章25节)。在旧约中,大有能力的先知以利亚在施展完神迹,重重击败巴力的先知后却慌忙逃命,并求上帝拿走他的性命。他的软弱一部分是因为以色列中只剩下他一人事奉耶和华。可上帝却说以色列有七千人是未曾向巴力屈膝的(列王记上19章1-21节)。这段记载告诉我们,就算我们满有恩赐,也不能成为属灵的单兵。我们的灵命生活需要与其他的弟兄姐妹一起成长。

我们常会有无数个理由想要逃离教会生活,可若你尝试了解天父的心意,便会明白祂希望每个祂所爱的儿女在圣殿里一起敬拜祂,学习祂的话语,彼此扶持成长。如同以利亚,在过程中我们难免灰心丧志,可当以利亚向耶和华倾心吐意时,耶和华就亲自安慰并刚强他的心。所以,在我们觉得要放弃时,逃避不是出路,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转向上帝。当我们选择转向祂时,祂必不转脸不顾我们,(历代志下30章9节)而是会亲自带我们回家。

*本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成长的身量

腓立比书灵修 | 你为何而活?(有声中文)

作者:Kezia Lewis,菲律宾

翻译:Tutu,中国

有声播读:馨宁,中国

 

今日经文:腓立比书1章19-26节

因为我知道,这事藉着你们的祈祷和耶稣基督之灵的帮助,终必叫我得救。照着我所切慕、所盼望的,没有一事叫我羞愧。只要凡事放胆,无论是生是死,总叫基督在我身上照常显大。因我活着就是基督,我死了就有益处。但我在肉身活着,若成就我工夫的果子,我就不知道该挑选什么。我正在两难之间,情愿离世与基督同在,因为这是好得无比的。然而,我在肉身活着,为你们更是要紧的。我既然这样深信,就知道仍要住在世间,且与你们众人同住,使你们在所信的道上又长进又喜乐,叫你们在基督耶稣里的欢乐,因我再到你们那里去,就越发加增。

 

奔跑,我奋力地奔跑,

去追逐所有。

快点,请加快步伐,

我需要再实现一个成就。

十几年前我写下这首诗。就在写诗的前几年,刚刚成为基督徒的我,就失去了因患癌症去世的母亲。对我而言,母亲的去世赋予了死亡全新的定义:它带给我如此真实的痛苦。我既生气,又害怕,又懊恼。因此我开始追逐金钱和成就,并努力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想要以此来排解自己内心的悲伤和痛苦。

与此同时,我尽了基督徒所应尽的一切义务:去教堂做礼拜,奉献,祷告,唱赞美诗歌,读圣经。我明白这些都是我与主耶稣同行必做的于我有益的事,然而我却忽略了心灵上与主的亲近。基督教信仰只是我给自己内心增加安全感的砝码,因为它能保证我走向幸福的巅峰——进入永生。对我而言,活着就是幸福,死亡便是悲剧。

我过去没有明白的是,与上帝亲近意味着要为耶稣而活。这意味着我们要以耶稣基督的心为心,并活出祂给我们的使命——你们要去,使万民做我的门徒。(马太福音28章19节)这便是使徒保罗的人生。

使徒保罗写给腓立比的信中饱含着他的切慕和盼望:无论他是生是死,总叫基督在他身上照常显大(腓立比书1章20节)。保罗对生命的看法与我的截然相反 ——于他而言,活着就是基督,死了就有益处(腓立比书1章21节)。

使徒保罗的一生都是为了耶稣基督而活。就在他写下对主耶稣效忠的美丽宣言时,他还被关在由罗马士兵看守着的监狱里。他的宣言并非空洞的效忠之词,而是信心的证明。他已经准备好付上一切为基督而活的代价了——即便是死亡。

对保罗来说,死亡并非是坏事,因为死亡意味着回归与基督同在,这对他而言远胜过肉身活着(腓立比书1章23节)——在一个为基督而活的人来看死了绝对是有益处的。然而,即使在思考他是应该活着与众人同住,使众人在所信的道上有长进有喜悦,还是离世与基督同在时,保罗选择的仍是对他人更有益的,而不是更让他自己受益的(腓立比书1章24-25节)。他选择活着,叫众人在基督耶稣里欢乐,因他再到众人那里去就越发加增。(腓立比书1章26节)。

保罗的选择完美阐释了什么是为了他人和基督的缘故而自我牺牲。当我们都只顾着自己的幸福和利益时,保罗的这种选择就成为了最容易被人忽视的。除了耶稣基督,保罗把一切都看得云淡风轻。他愿意为基督付上任何代价。

使徒保罗的故事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目标和使命。现在的我不再追随世俗成就,而是渴望更多地认识主耶稣基督并将他人带到祂的面前——即使这意味着我要跳出舒适圈去与周围的人分享福音。

我为自己和世界各地的所有信徒祷告,祈求大家都能拥有与使徒保罗一样的异象——渴望为基督而活,并不再惧怕死亡,因为它意味着我们将“与耶稣基督同在”(腓立比书1章23节)。让我们不断地反思自己在为何而活,调整自己所看重的更靠近基督的旨意,并作出那些可以帮助他人认识基督的选择吧。

我祷告我们都像使徒保罗一样,将认识基督,追随基督和为祂而活当做生命的一切。

 

问题反思

1.反思使徒保罗在腓立比书1章19-26节所写的内容,并请求上帝帮助我们看清自己最看重的是什么。问问自己,你为何而活?你愿意为何而死?

2.你对生与死的看法在哪些方面与保罗有相似之处或不同之处?

3.使徒保罗的例子如何鼓励你改变今后的人生目标和方向?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原文与译稿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成长的身量

宋宋夫妇:你们的爱情为何这样就结束了?

作者:何佩欣,新加坡

翻译:奇奇,中国

*封面图片来自宋慧乔Instagram

 

亲爱的宋宋夫妇:

不久之前你们才向全世界宣布了婚讯。当时的你们因着在2016年声名大热的韩剧《太阳的后裔》中扮演情侣而坠入爱河。

然而结婚才刚刚一年半,你们为何就决定分道扬镳?

我不认为自己是个韩剧迷,但我是在2016年2月《太阳的后裔》开播时就被这个军事爱情片吸引的数百万观众之一。三个月后,我看完了全部的16集剧集(甚至反复重看一些剧集),循环播放原声带,学习在钢琴上弹奏该剧的标志性歌曲《你是我的一切》,甚至还基于这部剧写了一篇关于恋爱技能的文章。

*图片来自Korean Times

想象一下,当听到你们在荧幕上的爱情故事变成了现实时,我是多么地欣喜(和其他数百万剧粉一样)。这让大家觉得韩剧中所标榜的充满牺牲精神、浪漫而又纯洁的爱情实际上可以成为现实。和许多粉丝一样,我紧密关注着你们的婚讯,在2017年10月你们结婚的时候为你们欢呼喝彩。我和朋友们甚至打算举办一个庆祝派对来记念你们俩的爱情童话终于结果。

至少,这是我们认为的结果。

但是年初有传言说你们的婚姻出现了问题,因为宋慧乔被拍到没戴婚戒。尽管宋仲基在一个月前才表示他在结婚后情绪变得更加稳定了,但这并不足以让你们的婚姻维持下去。

*图片来自Business Insider

事实证明,即使是完美的爱情故事也不能保证会有完美的婚姻。我已经从好莱坞影星皮特和朱莉的事件中了解到这一点。但是对于你们宣布离婚的消息这件事,最让我震惊的是你们的婚姻太短暂了。

你们的经济公司称离婚原因是“性格差异”,并敦促媒体和公众“不要以此撰写耸人听闻或猜测性的文章和评论”。但是人们都在猜测。我的朋友们也不例外,他们中有些称你们俩的婚姻和离婚都是媒体宣传的噱头,还有些人认为你们会离婚是因为不忠。

作为粉丝,我希望你们俩可以给你们的婚姻多一次机会,至少可以多花一些时间试着解决问题。也许如果你们学会了如何更像你们在荧幕中的角色那样去付出和接纳,事情可能就不会这样了?

你们一定在想:你知道什么?的确,我知道的无非是媒体告诉我的。最终,只有你们两个知道你们婚姻破裂的真正原因,还有为什么你们选择放弃而不是试着解决问题。我知道对于在聚光灯下度过一生的你们来说,未来的日子并非易事。

但是终有一天,这波媒体风暴会过去,世界的注意力将会转向下一对和你们情况相同的公众妇,人们会再一次感叹“根本就没有爱情”。

因此,我认为至少我们都可以学到一点:没有任何人能够确保自己不经历失败的关系也不能确保自己不被他人辜负——即使是顶级韩星或好莱坞明星也不例外。

凭借着自己的力量,我们永远无法保证对伴侣的爱恒久不变。因为人性就是如此。

那我们应该因此完全放弃对真爱的渴望吗?当然不。因为爱情根本就没有逝去,只要我们转向正确的源头——不是我们自己也不是其他任何人,祂的名字是耶稣。祂是最终的新郎,为了表明祂是多么爱祂的新娘(我们),祂为我们死在了十字架上(以弗所书5章25节)。

在你们俩开始过各自的新生活时,我期盼这一真理能够鼓励到你们。在耶稣基督的身上,爱仍然无比鲜活。因着祂的爱,我们也可以去爱他人(约翰一书4章19节)。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原文与译稿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成长的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