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死亡

传道书灵修| 当死亡突然降临(有声中文)

作者:何佩欣,新加坡

翻译:Abby,中国

有声播读:Joya,中国

 

今日读经:传道书2章12-17节

 

“我转念观看智慧、狂妄和愚昧。在王以后而来的人还能做什么呢?也不过行早先所行的就是了。我便看出智慧胜过愚昧,如同光明胜过黑暗。智慧人的眼目光明,愚昧人在黑暗里行,我却看明有一件事,这两等人都必遇见。我就心里说:“愚昧人所遇见的,我也必遇见,我为何更有智慧呢?”我心里说:“这也是虚空。”智慧人和愚昧人一样,永远无人记念,因为日后都被忘记。可叹智慧人死亡,与愚昧人无异!我所以恨恶生命,因为在日光之下所行的事我都以为烦恼,都是虚空,都是捕风。”

 

我很少会为陌生人哭泣,其中有一次是在两年前。他比我大四岁,和胃癌斗争了整整一年后,刚刚去世。

 

第一次听到Nabeel Qureshi这位从前是穆斯林,后跟随基督的巴基斯坦裔美国基督徒护教家,是在他早逝的两年前。当时一个朋友向我介绍了他的一本书。当我更多地阅读和观看关于他的资料和视频时,他对福音那不管付出怎样的代价都坚定不移的承诺深深地鼓舞了我。同时我也感动上帝兴起了这样一个才华横溢、口齿伶俐的人,为祂到百姓中去,特别是穆斯林群体。

 

所以得知他没有康复,30出头就英年早逝时,我生出了诸多困惑。为什么是现在,他还那么年轻,才刚刚成家?为什么是现在,他的事工正处于巅峰时期?为什么会是他,这个用激情和信实为福音献身,成为这一代人杰出榜样的人?

 

或许这些与传道者在看到智慧人与愚昧人遭受同样的命运(14节)时所产生的困惑相似。在伤口上撒盐的是,他看见一切事,一切人——智慧人与愚昧人,终将被忘记(16节)。这些严酷的现实使传道人得出结论,他“恨恶生命”(17节)。

 

我们中的大多数可能都在人生的某个时刻经历过这种失望。也许我们一直努力过敬虔的生活,却发现自己正与使人身心衰竭的疾病作斗争。或者我们难以接受某位信心巨人的突然死亡。或许,我们真的无法理解,那些漫无目的地挥霍生命的人为什么看起来能安然无恙地度过人生。

 

鉴于这些情景,我们自然而然地会思想,追求智慧或善有什么好处,因为最终,我们都将逝去,且被遗忘。

 

同时,传道者也承认智慧是有益处的,甚至说智慧胜过愚昧,如同光明胜过黑暗(13节)。因为在光明中,你可以看到要去的地方,避免危险或陷阱,但在黑暗中,你只要稍不小心就会跌倒(箴言4章18-19节)。

 

当我们对比那些停下脚步、遵循和运用圣经智慧行事的时候与我们鲁莽地处理人际关系和资源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同意,前种方式通常帮我们避免令人心痛的后果,并保证我们的安全(箴言3章23-25节)。

 

那么,我们该如何理解智慧生活的益处与传道人好像得出的压抑结论:既然我们最终都会死,为什么还要活着(14节)?正如圣经其他部分告诉我们的,我们应该继续生活,因为生命并非在地球上终结。

 

也许这正是Nabeel不顾“命运”而坚持下去的原因。尽管他感到身体的痛苦和心里的悲伤——因为不得不离开他所爱的人,但钢铁般的信心使他一直专注在YouTube定期更新播客传扬耶稣,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因为他知道,一个更大的永恒的奖赏在等着他。

 

问题反思:

1.回想一次你使劲全力,但最后所有努力似乎毫无意义的经历。即使你没有得到想要的结果,但你在整个过程中体验到什么明智行事的好处了吗?

2.当你感到绝望,或在你做到最好还不够的时候,哪段经文或圣经真理可以提醒你我们为什么而活?有什么实用的方法可以帮助你随时找到这段经文呢?

 

 

点击链接查看原文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我有一个梦想

ANDREW HUI:32岁,直面死亡


作者:Janice Tai,新加坡
翻译:Cindy Wang,澳大利亚
编者的话:Andrew弟兄在上周六(8月31日)晚上已被主接回天家。 

32岁的Andrew估计还能活两到三个月。

因为无法有效控制癌细胞的扩散,一个月前他最新的放射治疗方案也停了。自此,淋巴瘤生长迅速,几乎扩散到他每一个重要器官,并压迫着重要的血管。
 
尽管医生预计他只剩下一个月左右可以神志清晰的时间,Andrew依然热情地抽出时间在医院接受了采访,然后才出院回家,接受临终关怀。
 
他说:“我想鼓励人们在生命中最黑暗的时刻依然相信上帝。”
 

晴天霹雳

对自己的病情,Andrew一开始的看法不是这样的。去年6月份接到诊断结果,对他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后来经过好几个月的挣扎,他的内心才逐渐平复,并最终能接受这个结果。
 
一天晚上,Andrew因为发高烧去了医院的急诊科,医生给他做检查时发现了他身上的肿瘤。X光显示他胸部上方有个还在生长的肿瘤,进一步的活检确定了他患有1期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然而,医生们相信他的状况并不算复杂,甚至告诉他,在他这个阶段,90%的患者都能被治愈。
 
所以Andrew寄希望于这90%的概率和医学,把接下来几个月的治疗当作给自己“放个假”,也相信自己很快就会康复。
 
然而他却属于那10%。六周期的R-EPOCH化疗对他丝毫没有帮助。于是,医生们决定使用更强的化疗——RICE疗法。这一次,他们说成功率大约70%到80%。
 
四个疗程后,却发现Andrew属于那20%到30%治疗失败的情况。接下来,他接受了被认为适合99%患者的免疫疗法。然而,由于对该疗法出现严重的副作用,Andrew被列为1%的不适合这种治疗的病人。
 
“上帝给我的信息再直接不过了,不是吗?”Andrew笑了笑,眼睛里闪着光,直言不讳地说。
 
他补充道:“我曾对医学抱有信心,但当我的信心落空时,上帝让我看到,我需要彻底改变自己的眼光,完全依靠祂。”
 

为什么?

 
尽管Andrew从小就笃信上帝,也是教会的乐手和领袖,积极参与服侍,但在今年年初面对这场疾病,他和上帝还是摔了一番跤。
 
为什么是我?
Andrew不是那种随意饮食和生活不节制的人。
 
这位年轻的银行经理从不抽烟喝酒。而且,他每周五天午餐坚持吃沙拉,下班后还经常去健身房。
 
为什么是现在?
 
他有一肚子的委屈向上帝发泄。“我的梦想只实现了10%,我原以为祢会更多地使用我。我在教会里服事20年,祢要我就这么离开吗?这就是祢要世界看到祢爱祢仆人的方式吗?”
 
因着对上帝的愤怒和失望,Andrew也开始排斥其他基督徒。
 
“他们为我祷告,宣告我得医治,因为他们相信主借着祂的鞭伤,担当了我的痛苦 (以赛亚书53章5节)。但我不仅没有痊愈,而且病情不断恶化,这让我无法接受。觉得所有的盼望都是虚假的。所以我呵斥他们,把他们拒之门外。”Andrew说。
 
“在我看来,如果上帝医治我,就是说世界上还有我未完成的任务;如果我没有痊愈,就意味着我该回天家了,所以无论怎样看这都是一个双赢的局面。”
 
Andrew的挣扎和绝望也源于癌症带来的巨大痛苦。
 
他不得不忍受恶心、虚弱、脱发带来的痛苦,剧烈的呕吐发作时,胃里的东西甚至会直接喷射到墙上。
 
猛烈的咳嗽让他在床上蜷成一团,而每当看到母亲在床边哭泣时,他都会心碎。
 

                                                   2018年12月Andrew和妈妈在济州岛。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出国旅行。

转折点

然而,当Andrew对上帝的看法转变时,他的内心获得了极大的平安和对死亡的接纳。
 
“我一直认为祂对我生命的主权是不容置疑的。他凭己意而为,如果他不施恩,我们就没有权利要求。我认为祂的主权是公正、至高和强大的。” Andrew说。
 
“但后来我明白,祂是透过爱来彰显祂的主权的。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可能并不是好事,但祂是良善的,祂的主权体现在祂如何领我走过生命中的风暴。”Andrew补充道。
 

                                                                        2019年4月,Andrew和家人合照,侄女Naomi也在
以弗所书3章 17-18节帮助Andrew有这样的看见。经文说:“使基督因你们的信住在你们心里,叫你们的爱心有根有基,能以和众圣徒一同明白基督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并知道这爱是过于人所能测度的,便叫上帝一切所充满的充满了你们。
 
对上帝的爱和主权的信任,驱散了他曾经对死亡的恐惧。
 
Andrew在St. Matthew’s教会聚会,他说:“我现在丝毫不怕死。当我最后一次闭上眼睛时,我会和祂在一起,这比乘飞机时相信自己能安全到达目的地还要可信”。
 
“这是我紧抓不放的真理。如果不是这样,或者如果上帝或耶稣不存在,我会自杀,因为那样的话我活着没有任何盼望,生命也没有意义。”
 
他也非常感恩自己有一个教会大家庭。在他生病期间,教会的家人们为他禁食祷告并和他一起哀哭。很多家人还自发给他送吃的,或载他往返于家和医院之间。

                                                              Andrew和他的人声合唱团,在一次进社区活动合唱期间
 

老我死去

Andrew出生在一个基督教家庭,并在教会长大,但他真正接受耶稣为自己的救主是在他16岁那年。
 
有一天,他在参加一个青少年基督徒的主日崇拜时,《祢为我而来》这首歌的歌词深深地打动了他:
没什么你可做 能使祂更爱你
无一你做过的 能让祂门关闭
 
这些歌词触动了Andrew的心,因为他之前努力做好事或在教堂服事,想以此为自己赎罪。
 
这首歌的歌词让Andrew得释放,让他明白上帝对他的爱是不需要他做什么来赢得的。这也给他带来盼望,因为尽管他有过犯,上帝却不会将他拒之门外。
 
不过之后他的人生也不是一帆风顺。
 
虽然他的专业是传播和传媒学,但毕业后,他进入了银行业,因为那里的收入更高。尽管对数字不感兴趣,但他把钱看得比成就感更重要,因为他喜欢旅行,体验不同的文化和美食,也想资助教会的传教工作。
 
因此,为了事业上的提升,Andrew常常每天工作12小时。在生病前他坐上了私人银行经理的位子。
 
但他在16岁时学到的东西从未完全离开他。Andrew说,当他坚信上帝完全接纳并爱他的时候,他的内心也会感到平安。这样的平安也在帮助他面对这场更大的信仰之战——那就是面对死亡。

                                                          Andrew和朋友们在泰国Banchang帮助建造一个儿童收容所
 

信而得福

Andrew说,除了有平安和知道死后会与主耶稣相会之外,他的信仰也能减轻他目前的痛苦。
 
Andrew说: “我晚上会因为疼痛向上帝呼求,我发现当我定睛于上帝时,疼痛就会减轻,之后也能睡得很沉。”Andrew的信仰也使他能够从疾病中看到祝福,比如可以知道自己离世的时间,并且能不受痛苦地离开。
“因此我可以为死亡做准备,说我需要说的话,做我需要做的事”。
 
“止痛药和姑息治疗能让我舒适地、带着微笑离开。”Andrew说。
 
最近,他可以敞开和父母谈论一些话题,比如他走了之后父母要做什么以及他们将如何使用他的房间等。
 
Andrew说:“能够进行这样的对话是一种祝福,对于父母来说也有个了结。”他正在准备一个“告别盒”,里面装上他给亲人和朋友们的告别词。
 
“我不赞成举行悲伤的葬礼。我希望我的葬礼是开心的,也想趁我还在的时候,多花时间和我生命中重要的人多聚聚,感谢和肯定他们,并一起享受美食”。Andrew说。他素来喜欢烹饪,并曾为教会募款做过各种小吃,如椰子酱、辣椒酱、月饼等。
  
如今,他不再多去想死亡,而是专注一些当下想做的事,比如喝骨头汤等。
 
他还有一个未圆之梦是和他的两个好朋友一起为民工或有需要的人设立一个施粥所。
 
他谈到:“如果我能再活一次,我想我唯一要做出的改变就是去从事社会服务工作,因为那样我就可以更多地改善他人的生活。不过话说回来,我也不太清楚。毕竟是过去每个时光塑造了今天的我”。
 

最后的愿望

现在,他最大的愿望是重新联络以前认识的人,比如失联的中小学朋友。
 
当被问到为什么要把宝贵的时间花在和他并不亲近的人身上时,Andrew说,他想要让他们认识和拥有从基督而来的平安。
 
“无论他们是忙于工作还是在面对自己的各种问题,我都想与他们分享这种平安。这样,当他们走到生命的尽头时,就可以拥有这份金钱、辛劳、人际关系、健康或财富都无法换来的平安。”Andrew说。
 
“在我走后,我不想他们把我当作一个已故的人,而是一个在天堂迎接他们,渴望与他们再次相见的人。”
8月16日Andrew在他的Facebook上面发了这段文字:

我最亲爱的朋友、家人和所有有幸相识的你们:

上帝赐予了我美好的32年。我很感恩能够认识你们每一个人。有你们在我的生命中,我甚至无法用言语来表达我的感激和幸福感。

我的人生之旅很短,大概只剩两个月,我就要向下一个目的地出发了。

癌细胞已扩撒到我身体中所有的主要器官,我的身体每况愈下。经过一年痛苦、漫长的抗癌斗争,我已经精疲力尽,医生也无能为力了。

虽然我的战袍已残破不堪,但我内心依然平安。如同早晨太阳必然会升起,我人生的目的地也在翘首等待我。

发这段文字是让我爱的你们知道,我非常感谢你们。我祷告,即便我要去往人生的下一站,你的记忆中,仍然会留下我与你共度的时光,因我所行的善事记念我,也恳请你饶恕我曾对你的亏负。

记念我曾经和你并肩作战,如果我曾伤害了你,也求你原谅我。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32年很短,但在永恒的海洋中,一百岁也只是尘埃一粒。

死亡只是通往永恒家园的一扇门。那里将不再有痛苦、磨难、泪水,而是永永远远都是平安。我的主会在天堂张开双臂迎接我,我也希望能和你们每一个人(在你们走到人生终了时)再次相聚。我将以最灿烂的笑容迎接你们,聆听你们生命中精彩的故事。

去体验我无法体验的人生吧。愿你每一天都充满喜乐、平安和超越死亡的永恒的盼望。

我祝福正在阅读这段文字的每个人,愿主赐你平安、任何事都无法夺走的喜乐、健康、爱、兴盛的生命、并满有力量和恩慈良善。愿你们可以面带微笑地度过每一天,知道天上至少有个人在看着你。

衷心感谢你们让我度过了一个男孩所能拥有的最好人生。

Andrew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原文与译稿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黑暗中的旌旗

学会在悲伤中继续爱上帝(有声中文)

作者:Deborah Fox,澳大利亚

翻译:Nancy,中国

有声播读:Melody,加拿大

 

整个教堂挤满了人、食物、色彩和嘈杂声,我却总觉得哪里空空的。在外人看来,这可能像是一场派对……但是我们要纪念的那个人却不能和我们一起庆祝了。

当我起身唱赞美时,眼泪刷地流了下来。看到屋子中间的棺材,我突然意识到:我再也见不到朋友那美丽的笑容了。

上周,Suz因突发中风去世。当我听到这个消息时,我能想到的只有:“为什么,上帝?”这位29岁的年轻女子正处于人生的黄金时期,她拥有惊人的智慧和改变世界的梦想,她还有很多未尽的事,为什么这么年轻就去世了?

我从没想过自己会在这个年纪失去任何朋友或同龄人。但过去三年中,这已经是我第三个40岁以下的朋友去世了。我刚刚才消化了好朋友Amy的突然离世,没想到又有一个朋友这么快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我已经为失去我的四位祖父母而悲痛,也经历了不得不告别教会领袖、家庭朋友和老师的苦楚,然而,当一个年轻人去世时,有一种不同以往的悲伤打开了我疑问的潘多拉盒子。为什么一个善良的上帝会允许这样的痛苦发生呢?一个健康的年轻人怎么会这么快就离开我们?

那些他们从未经历过的生活要怎么办?老实说,这类事情也让我不得不思考自己的死亡。如果上帝让我也回天家,我会错过什么呢?

如果我们所爱的人遭遇了意外事故或是袭击,我们可能还会更容易消化。尽管这些情况令我们悲伤和心碎,但往往会有某个人或某种环境可以让我们去发泄内心的愤怒、恐惧和绝望。然而,当一个健康的年轻人就这么突然死去,唯一能让我们挥拳相向的,就是那个给予他们生命却又这么快将其夺去的造物主。

驱使我们常常这样想的也许并不是上帝是否仁慈这个问题,而是我们对苦难的恐惧。我们很难面对死亡和痛苦,因为我们一直以来都习惯于专注快乐。我们生活在一个“死亡、疾病和痛苦”是禁忌的时代。我们喜欢掩盖这些概念。那么我们要如何处理这类悲伤呢?

我意识到,并没有某个神奇的公式可以解决人们的悲痛。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当前的情形塑造我们的信心,并去关心那些处在悲痛中的人。以下是我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些发现:

 

1.我们可以和悲伤的人一起悲伤

不要回避谈论逝者,而是可以一起回顾他们留下来的美好回忆。当我们在乎的人沮丧难过时,我们很容易就会忽视问题本身而把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但这样做只不过是将痛苦最小化,而且还会加固“死亡和苦难是不容谈论的禁忌话题”的想法。

虽然直面痛苦不好受,但也不要在其面前蹑手蹑脚。走进那悲伤的洞穴,和他们一起悲伤吧。罗马书12章15节说,“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我们被创造为一个团体是有原因的。

 

2.不要活在恐惧中,要期待复活的盼望

Suz的父亲在她的追思仪式上读了她日记的节选。在日记中,她分享了她在世上的挣扎,以及她是多么热切地盼望与基督重聚。她全心全意地为复活祷告,好让举国上下更多的人像她一样能够认耶稣是他们的主和救赎者。用牧师的话来说,她“相信、活出并分享了复活的盼望”,她知道死亡不仅仅是离开一个转瞬即逝的世界,而是永生的开始。

我们可以被未知的恐惧吞噬。我们可以担心别人怎么想。我们也可能在日复一日地追求属世的成功。但,或许我们可以活出在基督里的盼望,知道有一天我们会与我们所爱的人重聚(帖撒罗尼迦前书4章13-18节)。

 

3.把狭隘的目光从这个世界的烦恼转向永恒的大愿景

每当我的一个朋友去世或自杀时,都在给我敲响警钟,让我审视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是在积极地践行自己的信仰,还是在忙于日常琐事。

当天地合为一体时,我能不能找到一个丈夫真的那么重要吗?我没有自己的房子有关系吗?我的经济稳不稳定有那么重要吗?我是否还会因没有买那条可爱的裙子,或者没有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而后悔不已?

当我与耶稣面对面时,我想我唯一的遗憾应该是没有和别人分享祂的爱。正如哥林多后书4章18节所鼓励我们的:“原来我们不是顾念所见的,乃是顾念所不见的,因为所见的是暂时的,所不见的是永远的。”

我不知道为什么上帝在这么年轻的时候就把我的朋友们叫回祂身边。对于这背后的意义,我没有任何答案可以告诉他们的家人。我可能永远也无法理解这背后更大的原因。但我正在学习在我的这些问题中更靠近上帝。

在处理心痛和悲伤的历程中,我已经更深地体验到了天父的爱。世界上有太多的罪、痛苦和破碎,但我们活着有荣耀的盼望——有一天死亡会被胜利吞灭:

“这必朽坏的既变成不朽坏的,这必死的既变成不死的,那时经上所记‘死被得胜吞灭’的话就应验了。‘死啊,你得胜的权势在哪里?死啊,你的毒钩在哪里?’”(哥林多前15章54-55节)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原文与译稿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新的样式

《我不是药神》——在面对死亡时,请给我一束光

作者:奇奇,中国

*封面和文中图片来自豆瓣电影

2014年,慢粒白血病患者陆勇因帮助上千名病友购买印度仿制瑞士抗癌药“格列卫”,而被湖南省沅江市检察院以涉嫌“销售假药罪”提起公诉,后来,493名白血病患者联名写信,请求司法机关对陆勇免予刑事处罚。

这就是近日国内热映的电影《我不是药神》的故事原型。过去一周,我在朋友圈内看到很多朋友都在讨论和推荐这部电影,很多人称之为中国电影的良心。因此,我今天也去影院刷了一下。看完之后颇有感触。我想,这部电影之所以呼声那么高,是因为它不仅探讨了很多社会及人性问题,比如情与法对立的时候该如何权衡,天价药的问题国家该如何处理,社会该如何对待身患重疾又无力治疗的人群……更是因为它触及到了众多人的内心,同理了那些在疾病中挣扎着的社会底层老百姓。

 

生与死的问题

有句俗话怎么说?没什么都不能没钱,有什么都不能有病。这是个生不起病的年代,尤其是当你得了白血病。因为这意味着你倾家荡产也未必能保住性命。然而就像电影里那个病友阿姨说的,谁能保证自己不生病?虽然看似我们过着不同的生活,做着不同的工作,有着不同的身份,但是实际上在生死和疾病面前,我们都一样软弱无力。

然而不论如何,我们依然想要活着。这是我们在电影里面看到的病友们的状态,现实中也确实如此。虽然病魔折磨着他们的肉体和心灵,但是他们依然想要活着,而且似乎疾病让人的求生欲更强了,因为当我们到真正要思考和面对死亡的时候,都会恐惧。有一段在警局里的戏令我印象深刻,当一大批病友因着被查出在用走私药而被抓和审问时,一个阿姨对警官说:领导,我求求你,不要再去追查这个卖药的人了好吗?因为如果你们抓了他,我们就没有药吃了,就都得等死。但我们不想死!

是的,我们不想死!有些人宁愿苟延残喘也还是想要努力地活下去。为什么呢?因为有个更应该问的问题是,我们为什么害怕死亡?是因为未知,因为我们不知道死了之后会怎样,因为我们担心自己的灵魂无处安放。所以,当我看到电影里那一群戴着口罩的白血病病友们无助的眼神时,我想到的不是瑞士药品公司多么无良卖天价药,也不是他们如何能买到便宜的药好能维持多几年的生命,而是他们的灵魂还好么?他们的灵魂将归为何处?

因为无论是天价的瑞士真药“格列卫”,还是印度的仿制药都不能真正的拯救人的生命,都只能延缓我们死亡的速度而已。这对于我们所有人都一样。在身体健康的时候,我们看似不用去担忧生死问题,但终究有一天,我们都要去面对——死亡之后是什么,我们要去往哪里?没有人能逃过。而且活着的时候我们也都在寻找着人生的意义。我,为什么而活?真理究竟是什么?

 

生命里的光

我很庆幸,在我还不需要面对疾病的时候,就已经找到了这人生的答案,或者说这人生的答案找到了我。我相信因着基督耶稣在十字架上的死,我被永远地救赎出死亡的终点,或者说是与上帝隔离的终点。虽然面对死亡我或许还是会害怕,但我知道有一位为爱我的主会牵着我的手,走进上帝爱的永恒国度。我在想,如果影片中的那些病友可以得知这一消息,生命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呢?而荧幕前的我们,如果在死亡接近前知道这一点又会有什么样的改变呢?

我希望我自己不会像电影里的陈牧师那样,在面对疾病和死亡时忘记了自己所信上帝的爱与大能,而把仿制药当做救命草;我希望当我被对死亡的恐惧勒得呼吸不过来时,可以被提醒,没有什么可以使我与上帝的爱隔绝,因为“无论是死,是生,是天使,是掌权的,是有能的,是现在的事,是将来的事,是高处的,是低处的,是别的受造之物,都不能叫我们与上帝的爱隔绝”(罗马书8章38-39节);我更是希望,我可以在为其他病友提供购买便宜药的途径之余,能更多关心他们的灵魂,不是单单告诉他们:God bless you!而是将上帝拯救与爱的福音分享给他们,陪伴他们走过这死荫的幽谷。毕竟,我们每一个人,贫穷或富足,健康或生病,都会渐渐走到死亡的面前,而在这黑暗的路途中,我们都需要光。

如果你跟我一样,生命里已经有了基督所带来的亮光,或许,现在就是我们把这光分享出去的时候了。让这光照进那些挣扎在死亡边缘之人的生命里,给他们带去最美好的平安与盼望。又或许,我们不用等到身边的人身患疾病才去关心他们的灵魂,因为我们生命中的每一天都需要光,而你的出现没准就能照亮他们的一生!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奇异恩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