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疫情

我在抗疫最前线:面对新冠疫情,上帝在哪里?(有声播读)

作者:方友望,马来西亚

有声播读:馨宁,中国

 

那是一个炎热的午后,艳阳高照,晴空万里。我驻守在急诊室的初步分流站,位置就在入口处搭建的临时棚内,由透明塑料薄膜四面环绕着。准备下班的时候,汗水浸透了衣服,我的肚子早已饿得咕咕直响了。轮班交替后,我四处张望的目光无意中停留在门口一个巫裔妇女的身上。她身材矮小略胖,脸上带着腼腆的笑容,站在一辆破旧的客货车旁边。她的身后有个中年汉子,手里拎着两个装满饭盒的袋子,缓缓向我走来,与我擦身而过。

 

我微笑着问妇女:“这是哪家餐馆送来的呀?” 她看着我身上的制服和名卡,有些不好意思地答道:“是自己在家里煮的,只是些简单的家常菜。” 说着她转身往客货车里拿了一个饭盒来塞到我的手里,热情地说道:“你还没吃午餐吧?这里还有最后一盒。” 我愣了一下,不好意思地把饭盒紧握着,连声向她道谢。那一天的午餐特别美味可口,那盒热腾腾的姜黄鸡饭和那位善良慷慨的妇女让我心里由衷地发出感恩。

 

自从新冠肺炎疫情扩散、行动管制令实施以来,医院的前线医务人员常常会收到各界善心人士和非政府组织捐赠的食物和手工制作的防护配件。国内新闻媒体除了歌颂医护人员在抗疫的前线上付出之外,也报导了许多慈善机构、公司企业、家庭主妇、监狱囚犯、残障人士、青年学子主动亲手为我们缝制防护服和配件的事情。当全球面临防护配备供不应求的危机,许多国家的医务人员因为极度缺乏防护服、口罩、手套、护目镜等防疫用品而感染病毒身亡的时候,这些爱心手工缝制的防护服如同阳光挥洒在黑暗的角落,穿在我们的身上,暖在我们的心里。

 

面对瘟疫和灾难,基督徒在这个社会该扮演什么角色呢?许多教会和福音机构在疫情的当头也筹募基金,鼓励基督徒奉献资助许多贫困的外劳、难民、土著家庭,让他们的家庭在经济困难的境况中仍有一餐温饱。杨腓力 (Philip Yancey) 在他脍炙人口的代表作《有话问苍天》 (Where is God when it hurts) 中探讨信仰与苦难的课题。他汇集了许多面对苦难的人所历经的际遇,其中包括患上癌症或麻风病的病人、意外导致终身瘫痪的运动员、纳粹大屠杀的幸存者、行动不便的残障人士、遭受种族歧视的黑人领袖。在一次签名会上,有读者问他可否浓缩整本书的内容,用一句话来概述。他想了又想,答道:“面对苦难的时候,教会在哪里?” 人们在苦难中都会怀着不解、失落、哀痛、怀疑的心情质问上帝:“祢在哪里?” 而杨腓力的答案是:“教会在哪里?”

 

每位基督徒都可以在新冠病毒的抗疫阵线上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也许你我不是国家领袖或卫生总监,也不是站在前线上的医务和警卫人员,但我们仍然可以用不同的方式为这个世界点燃希望,祈求医治,扶贫助弱,安慰鼓励。彼得范宏将军说过这么一句话:“我们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影响着世界。” 那盒热腾腾的黄姜鸡饭对于门口的那位妇女也许不足挂齿,对于我却像是一杯凉水般带来感动和温情,提醒我主动将上帝的爱付诸行动,分享给那些有需要的人。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荣耀的身体

400次咖啡提醒了我什么?(有声播读)

 

作者:吴诗蕊,马来西亚

有声播读:Melody,加拿大

 

由于新冠肺炎病毒四处肆虐,马来西亚政府于3月18日开始实行了全国行动管制政策,就是下令全国人民居家隔离,避免外出,以遏制病毒继续传播。行动管制政策于今日已实行了50天,当中也有一些人在行动管制期间按奈不住待在家中,开始无视政府所发布的政策,自行外出,因此被警方逮捕或罚款。也有人选择待在家中,在网络上发布分享自己在居家隔离期间所做的事情。

渐渐地,人们把焦点转向了社交媒体平台,我们可以看见许多的年轻人活跃于一些烹饪、烘培、翻唱流行曲、居家健身活动等。近期,在网络上爆红的其中一个名词是“400次咖啡”。对于这些突然爆红的“流行”,我们应该已经屡见不鲜了。但这400次咖啡却让我联想起了在旧约时期,以色列百姓在埃及400年、在旷野中漂流了40年……

 

 

疫情中面对各样的挑战

 

在旷野中,除了吗哪,百姓没有其他的食物可供选择,因此他们常常抱怨。若他们活在现代里,我想他们也会想要求上帝可以赐给他们披萨、寿司、韩式部队锅、及400次咖啡等。

在行动管制期间,人们无法随意地外出去购买一些生活必需品,也有人面对经济的困境,在家中与家人的摩擦也逐渐增加,这些压力使得他们开始抱怨。我承认,行动管制期间,许多的负面消息使我感到焦虑不安,与家人数次的摩擦也让我失去了耐心,也有许多的抱怨,但是箴言17章22节提醒了我:“喜乐的心乃是良药;忧伤的灵使骨枯干”。

当我们失去了喜乐,我们的心中就会产生抱怨,然后会开始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忘记了上帝的供应,忘记了祂是我们的倚靠,我们不再倚靠上帝,而是依靠自己的聪明智慧时,渐渐地就会离上帝越来越远。

你是否发觉自己也有类似的状况呢?

当我在阅读申命记1章33节:“祂在路上,在你们前面行,为你们找安营的地方;夜间在火柱里,日间在云柱里,指示你们所当行的路。”。这一节经文提醒了我,即使我们还不晓得疫情过后会有什么样的事情和挑战在等着我们,但是我已做好了准备,我要在这场长久的战役中与上帝同行,祂必赐给我所需的力量,使我可以大声宣告“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提摩太后书4章7节)。

 

在完成主托付给我的使命前,我决不能被疫情打败。我要靠着上帝的话语,帮助我做出正确的决定。

 

我们需要的是什么呢?

以色列百姓在埃及为奴400年,上帝听见了他们的呼求,并要救他们脱离埃及人的手,领他们到美好、宽阔的流奶与蜜之地(参出埃及记3章8节)。

今天,我们也同样在困境当中祷告祈求上帝的帮助,但我们是否祷告过后,又再次地抱怨,抱怨国家的制度或是领导,抱怨疫情的发生?我们天天挂在新闻中接收许许多多的负评,接着自己也受到影响开始在社交平台上给予评论。

就像以色列的百姓,他们不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在旷野中行走40年,每日抱怨上帝为什么要把他们带出埃及,但是却忘了当初他们向上帝祈求的。

基督徒在决定要跟随上帝时应该都晓得,跟随主的道路并不是平坦而宽敞的,上帝也告诉我们,我们会经历各样的挑战,但是祂也应许祂会与我们同行。所以,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马太福音6章34节)

只要把一切忧虑交托给上帝,晓得我需要的是上帝的带领。我需要上帝成为我生命的中的主宰。

 

 

400次咖啡的决心

 

泡400次咖啡,需要搅拌400次才能够调制出咖啡那香浓的味道。

在泡制这400次咖啡的过程中,可能有许多的不确定,中途也会因搅拌很累而想要放弃。但是心中对想要品尝这400次咖啡的渴望会使我们坚持到最后,直到泡制出一杯成功的400次咖啡。

换言之,如果今天我对上帝话语的渴慕,就像想要喝到这400次咖啡那样,不论失败与否都坚持到最后,那么最终,我也会得到上帝所赐的那永恒的奖赏(参腓立比书3章14节)。这无可置疑的是比那400次咖啡更好的赏赐!让我们一起立下心志,在这疫情中能够坚定站稳在主里,不管疫情过后会遇到怎样的挑战,我们也决心跟随上帝的脚踪!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荣耀的身体

疫情与不震动的国(有声中文)

 

作者:Cindy Wang,澳大利亚

有声播读:馨宁,中国

 

一星期断断续续的雨,将墨尔本带入了秋天。雨后的空气,分外透明、纯净,路上稀疏的行人,友好地打着招呼。疫情期间,大家彼此投射的善意眼光或温暖的只言片语,也是安慰人心的。

昨晚睡得很好。好久没有这么放松地醒来,懒在被窝里。上一次可以不用醒来后,立刻像上了发条的钟摆,一刻不停的时候,是圣诞假期吧。 有三个孩子,照顾她们,停不下来的;有生意,有工作,停不下来的。

不过一场席卷全球的疫情,让世界经济停摆了,我们也不例外。澳洲政府一周内,禁令从一级升到三级,大学停课,关图书馆、教学楼,我们在大学的咖啡店业绩也随之跳水式下跌。其实国内疫情爆发的时候,就隐隐觉得不安,看着疫情如乌云一般蔓延过澳洲时,自己什么都做不了,每天惴惴不安地看着形式越来越糟,然后最坏的情况终于发生了。大学关闭的那一天,终于哭了出来,与其说不忍精心经营的生意遭到重创,更是几个月以来压抑着的情绪爆发出来了。

今晨,踏着路上的落叶,心无挂虑地慢慢经过一座座庭院,走过Yarra河的人行桥,雨后凉凉的风吹过来,我知道,过去的几个月终于过去了,好久没有晒过太阳的心情,在慢慢舒展,为经历的一切感恩。

 

祂有预备

早在疫情开始之前,上帝就为我们做了一切的预备。生意转型,减少门店,收回投资,每一步都有上帝的带领和确据,虽然当时不解,也曾迷惑未来的发展,现在来看,上帝的保守和看顾是那么清晰、显然。“坚心倚赖祢的,祢必保守他十分平安,因为他倚靠祢”(以赛亚书 26章3节)。回首人生,处处是上帝恩典的痕迹,即使身处疫情,谁能否认祂的保守、供应。如果曾以为靠着己力可以积累人生的幸福,现在更知道感恩,这扎实的幸福是因为主在我们生命里的工作。

 

祂向着我们的意念是好的

带着2019年的繁忙和压力走入2020年,没有兴奋和期待,也不知道如何从这种状态中走出来,实在是累了厌了。 在经历了这跌宕起伏的几周后,能够安静地散散步,不疾不徐地做事情,恍悟这不是自己最需要的吗?在一切进行式突然急刹车而停下来以后,发现,有些东西是可以放弃的,有些是可以没有的。上帝给一直带着责任感负重前行的我放了一个长假,让我休息,安静,享受与祂的同在。在这个貌似打击的背后,有着祂化妆的祝福。

这场疫情来得突然,人人都经历了无法招架的惊惶失措, 如果主允许我们经历这一切,我相信有祂的美意。当犹大人被掳到巴比伦时,经历战争、死亡、颠沛流离时,耶和华对他们说“ 我知道我向你们所怀的意念是赐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灾祸的意念,要叫你们末后有指望”(耶利米书 29章11节)。这场疫情,让每个人的生命都经历了震动,很多经营、积累的人生都土崩瓦解,而只有上帝的国,是不会震动的国。相信有些人被震醒了,发觉曾经追求的东西,都是虚空,都是捕风,不值得用生命换取;有些人悔悟了,发觉自己离上帝太远;有些人经历救赎、医治、供应,更深地体会上帝的眷顾和同在。不管是什么,上帝在这场疫情中,做着伟大奇妙的工作,因为在我们生命中发生的一切,没有什么是偶然的,都有祂的美意,让“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上帝的人得益处”(罗马书 8章28节)。

 

愿祂给我们属天的眼光

疫情在蔓延,真假难辨的坏消息也在扩散,放纵自己的眼睛、耳朵在这上面,就是等着被恐慌、绝望吞噬。看到攀升的自杀率、离婚率、死亡率,你觉察到什么?这是仇敌在疫情期间大打出手,偷窃、抢夺、杀害,并使出了牠惯用的伎俩——恐惧。 坏消息看多了,你还记得上帝的好消息吗?“受造之物都要挪去,使那不被震动的常存”(希伯来书 12章27节)。所以,“我们既得了不能震动的国,就当感恩,照上帝所喜悦的,用虔诚、敬畏的心侍奉上帝”(希伯来书 12章28节)。人类历史充满苦难血腥,耶稣的时代也不例外,但祂没有被世界的痛苦影响拖累,而是汲取属天的喜乐和能力去影响世界,虽在地上,但注目在天,不求人的满意、但求父的旨意通行。我们被召要将天堂带到地上,那就回应上帝,找到自己的位置,兴起发光吧。

是的,发生的一切让我们措手不及,不过天父不早已借圣经告诉我们了吗,还有那无比荣美的结局。如果曾经的遥远,如今近在眼前,曾经的负重,如今可以撇下,曾经的模糊,如今清晰可见,那么让我们将自己再一次妥妥地交在祂手中,在祂的计划里前行。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复活的能力

我在抗疫最前线:要到几时呢?(有声播读)

作者:方友望,马来西亚

有声播读:Joya,中国

友望来自东马砂拉越州,喜欢阅读和写作,从小享受与书为伴,只因为有个喜欢买书的爸爸。她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个图书管理员,长大后期望自己能够成为作家,用文字来分享心情、传递信息。大学毕业后在东马服务了数年,目前在吉隆坡的国大医院 (HUKM) 进修急诊专科。国大医院是雪隆区的新冠肺炎接治地点。虽然这所医院暂时并非主要的新冠肺炎转介中心,但她仍然在前线上诊断并收治 Covid 19 的可疑或确诊病例。

马来西亚进入全国行动管制令第 13 天,COVID – 19 疫情非但没有好转,官方数据显示全球各地的确诊病例和死亡人数持续上升。整个世界仿佛放慢了匆匆的脚步,全球各个国家和主要城市相继封城,航空和旅游业遭受严重的打击,许多商家已经停止了正常的业务运作,学校宣布暂停一切活动,考试不得不延期导致学生们需要延期毕业。不论是生意惨淡近乎陷入困境的小贩们,卧病在床被迫与世隔离的病患,留在家等待重返校园的莘莘学子,或是在医院前线辛劳工作的医务人员,大家的心里都纳闷着:要到几时呢?上帝啊,请问祢允许这个新冠肺炎横行霸道要到几时呢?上帝啊,请问祢何时伸出祢大能的膀臂终止这一场夺取上万条人命的瘟疫呢?

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扰乱了我们匆忙劳碌的生活,让我们不得不停歇下来,回到上帝面前,寻求祂的医治、赦免、拯救和安慰。英国牛津剑桥大学的文学史家鲁益师(C.S.Lewis)在他的著作《痛苦的奥秘(The Problem of Pain)》中描述苦难是上帝的扩音器,为要唤醒沉睡的心灵。但是祂允许苦难要到什么时候呢?诗人大卫在他的诗篇中不断地发出同样的呼求:“耶和华啊,祢忘记我要到几时呢?要到永远吗?祢掩面不顾我要到几时呢?我心里筹算,终日愁苦,要到几时呢?我的仇敌升高压制我,要到几时呢?”(诗篇13篇1-2节)

哈巴谷先知同样质问上帝:“耶和华啊,我呼求祢,祢不应允,要到几时呢?” (哈巴谷书1章2节)面对仇敌的四面攻击、不公不义的政权、恶人的无法无天,一筹莫展的大卫和悲愤填膺的哈巴谷都在纳闷:要到几时呢?他们在急难中呼求并等侯着上帝伸出祂的膀臂来拯救属于祂的子民、施行公义和怜悯。等待,谈何容易,尤其在静默中等待,更是难上加难。面对苦难的时候,等待的过程十分煎熬难挨,尤其当我们束手无策,无法改变或加速使事情进展得更快时,内心更是百般焦虑,感觉被上帝忘记和遗弃了。

然而,等待却是成长的生命中重要的一环。从着床在母亲子宫里的胚胎到呱呱坠地的新生儿,孕育健康的生命需要十个月漫长的静心等待。从嗷嗷待哺的婴儿到蹒跚学步、牙牙学语的宝宝,从孩子第一天上幼稚园哭闹不舍到大学毕业挥手告别的那一刻,养儿育女需要经历何等漫长的等待岁月啊!小时候,我们期盼着自己快点长大。升学后,我们期盼着自己早日毕业。工作后,我们期盼着自己结婚成家。成家后,我们期盼着自己早生贵子。暮年后,我们期盼着自己安享晚年、儿孙满堂。终于,我们卸下了世上一切的劳苦,入土安息,进入永恒。

等待的功课需要我们用一生之久不断地学习。在行动管制令的驱使之下,首相再三地叮嘱大家留在家中,千万不要无故出门。 COVID – 19 限制了我们的行动,考验了我们的耐性,也阻挠了我们的计划。我和丈夫因为工作的缘故不得不分隔两岸,而原先的生育计划也不得不耽搁延期。刚开始我的心情实在遭透了!我满腹牢骚地向上帝抱怨,生气祂为什么允许这个病毒打扰我们完美的计划和规律的生活秩序。然而,在敬拜的诗歌中我学会了安静顺服祂的旨意,在祂的沉默不语中我学会了再一次的等待。等待,让我不得不放下自己的执着,让上帝在我的生命中掌权,并学习将自己每一天的行程和人生的蓝图计划交托给祂。等待,让我在每一次和祂摔跤的过程中学习降服,把自己对人生的主权放在祂的手中。

我很容易心急,欠缺耐心,不喜欢等待。一旦决定好的计划,便急着去完成,否则会感到烦躁不安。每一次的等待对我而言都是信心的考验,提醒我学习把焦点转向那为我创始成终的耶稣,并在等待的空档期继续专心敬拜祂、忠心事奉祂、坚定相信祂。

伊莉莎白·艾略特(Elisabeth Elliot)是我最喜欢的作家,她是殉道者宣教士吉姆·艾略特(Jim Elliot)的遗孀,也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基督徒女性之一。吉姆在南美洲的森林里遇难之后,勇敢的她带着年幼的女儿回到奥卡族印第安人中间继续服侍,与他们一起生活,学习他们的语言,至终整个族群归向耶稣。她在著作《The Path of Loneliness 》中写道:等候上帝是信心的表现,也是上帝对人类最大的要求。

等候中,我们相信祂的安排准确无误,祂的时间不早也不晚。每一天,我们可以带着期待的心情将等待上帝的意愿当成祭物献给祂。真正相信上帝并等候祂的人不会给上帝截止日期,也不会要求上帝照着他的议程进行,而是敞开心扉完全接受上帝的计划,并确信祂的安排必然超越我们所求所想。

要到几时呢?我不晓得这场疫情将会到何时才结束,但是我可以选择相信上帝的美善和全能,相信祂在洪水泛滥之时仍然坐着为王,相信祂在举世动乱之时仍然统管万有。我不晓得行动管制令是否会继续延长,但是我可以选择继续感谢上帝让我有健康的身体去服事我的病人。我不晓得祂为什么打断了我的人生计划,但是我可以选择耐心等候祂的时间,因为祂的道路高过我的道路,祂的意念高过我的意念(以赛亚书55章9节)。祂仍旧掌权,哈利路亚!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复活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