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自杀

祂帮助在自杀边缘游走的我找回喜乐

 作者:Jacq So

翻译:奇奇

有声播读:木木

 

我不应该在这里。

如果没有耶稣,我将会是世界青少年自杀事件统计数字中的一个。我安静地承受着痛苦,有一天觉得自己受够了,于是结束了这一切。

从小,我就明白我的家在情感上并不安全。我的父母经常发生冲突,每次发生争吵时,我妈妈都会临时搬出去住一阵子。她会把我和哥哥带到我们祖父母家住一段时间,并向我们抱怨她艰难的婚姻。

然后我的父母会和好,我们会搬回家,这之后循环又开始了。

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告诉自己我要成为家里的那个支柱,来撑起其他人。

我不能为此感到难过,因为已经有那么多人不开心了。

结束一切的诱惑

我当时在上大学二年级。我的父母又陷入了另一场“冷战”,这意味着他们几个月都彼此不说话。与此同时,我患有阿茲海默症,并且每天至少发一次脾气的祖母和我们住在一起。

我通常是一个非常有耐心的人,但在某些时候,我的导火索会变短。只要被一丁点的事情刺激到,我就会开始向朋友和同学咆哮。只是,我不能在家里爆发。

记得有一天我爸爸在早餐时间喊我坐到一边,并征求我的“专业意见”(因为我主修心理学)——问我他和我妈妈是否还应该继续在一起。尽管他太不应该问我,但我尽可能平静地回答说这是他们自己的决定,但在那次简短的交流之后,我的内心有些崩溃。

我不记得事情是如何迅速发展的,但我开始忘记快乐是什么感觉。

我会和我的好朋友出去玩,也会玩得很开心。但我回到家后,会躺在床上一个多小时,茫然地盯着天花板,直到有人叫我参与别的事情。

我第一次想到自杀是有一天放学回家。我的祖母刚刚结束一次发作安定下来,整个家里很安静,我走进厨房吃点心。我打开抽屉想拿个喝咖啡用的勺子,这时我看到了刀。

那天我关上了抽屉,并没有做什么。但这个想法一直在我脑海中浮现。

没有人知道我的精神状况,我一直保持去教会聚会,因为我的父母知道我总是去聚会,我不能让他们觉得我有什么不对劲。但是我已经退出了所有其他的教会活动——门徒训练小组、圣经学习小组、团契。我会去教会听讲道,然后马上离开去某个地方吃早餐,通常是我一个人去。

学习为喜乐而战

即使我已经放弃了,因着耶稣无限的怜悯祂仍然在拯救我。

在我考虑自杀的那段时间里,我脑海中不断涌现出不同的不应该自杀的理由——从有点傻的“想象一下那会是怎样的一团糟”到更严肃的“不要这个时候对妈妈做出这样的事。”

我知道我非常需要治疗或咨询。但我还没准备好谈论我的问题。尽管我是学心理学专业的,​​但我仍然对心理健康问题抱有偏见——我不想成为“疯子”。所以,我试图通过我在课堂上学到的东西来进行自我治疗,但试图独自解决我的问题是永远都不可能的。

一个星期天,我的教会通知在聚会结束后有售书活动。尽管我很抑郁,但我内心的书虫不愿意错过这样的活动。所以我去书摊浏览了一下,然后买了约翰·派博(John Piper)的《活出喜乐(When I Don’t Desire God: How to Fight for Joy)》。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有人将喜乐称之为需要为之奋斗的东西。因为之前,我感到喜乐就是自然而然拥有的。但当我此时再也找不到它时,才真正理解什么是为之而战。

读这本书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最终领我开始了康复之路。当我重新研读圣经时,我很感动,背诵了彼得一书。这封信的开头特别让我印象深刻:“愿颂赞归于我们主耶稣基督的父上帝!祂曾照自己的大怜悯,借着耶稣基督从死里复活,重生了我们,叫我们有活泼的盼望, 可以得着不能朽坏、不能玷污、不能衰残、为你们存留在天上的基业。你们这因信蒙上帝能力保守的人,必能得着所预备、到末世要显现的救恩。因此,你们是大有喜乐;但如今在百般的试炼中暂时忧愁, 叫你们的信心既被试验,就比那被火试验仍然能坏的金子更显宝贵,可以在耶稣基督显现的时候得着称赞、荣耀、尊贵。”(彼得前书1章3-7 节 )

在不断地通过背诵来默想经文之后,自杀的想法终于从我的脑海中被驱逐出去,因为上帝的真理取而代之,也提醒我在祂的计划里真正的“结局”是什么。我还找回了真诚、具体、敞开心扉的祷告——这些祷告保守我走到今天。

在我陷入抑郁症的三年后,我正在朋友家玩,我忽然意识到:我终于想起了快乐是什么感觉了。

装备自己来安慰别人

那以后已经过了十多年了,我和抑郁症之前的那个自己不再一样。我现在更容易辨认出负面情绪,所以我不会像以前那样以不健康的方式处理它们了。我不会让那些负面感觉在我心中徘徊;相反,我让自己感受这些情绪,然后祷告将它们交给上帝。

主也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继续通过与一位有智慧且值得信赖的专业人士谈话来治疗,因为我学会了坦然谈论我的问题。我的家庭情况并没有太大变化。但上帝一直提醒我祂的信实,甚至感动我殷切地为我的家人祈祷——当我做不到的时候,我会请别人和我一起为他们祷告。

我也完全回到了教会。上帝让我对那些经历类似挣扎的人有着深刻的同理,并让我通过祂给我的安慰来安慰他们(哥林多后书1章3-4节)。

那熟悉的抑郁麻木感有时仍会在我身上蔓延,但靠着上帝的怜悯,它并没有再次占据上风。祂信守了祂的应许: “那赐诸般恩典的上帝,曾在基督里召你们得享祂永远的荣耀,等你们暂受苦难之后,必要亲自成全你们,坚固你们,赐力量给你们。 愿权能归给他,直到永永远远!阿门。”(彼得前书 5章10-11节)。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一代的声音!www.ya-mi.org”

如何帮助他人或自己面对亲人自杀

作者:陈曦

翻译: Cindy Wang

 

三年前,我的哥哥自杀了,我一直很难面对这个悲剧——在最初的几年里,我常感到孤独,因为在我们的文化里,大家会回避谈论这些事情,而教会在那时,也没有意识到如何照顾那些心灵受伤的人。

那时候,我碰巧读到了作家及牧师Rick Warren的故事,他分享了自己经历伤痛的过程。之后他和他的妻子为那些遭遇孩子自杀的父母创建了一个支持小组,很多人都来了。

我认为悲伤辅导是一个被忽略的事工。即使圣经教导我们与哀哭的人要同哭(罗马书12章15节),但大多数人对于丧亲和哀悼的话题还是会感到不自在。经历丧亲之痛的人常被许多问题和怀疑困扰,教会在这个时候,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可以帮助他们持守信心。

教会在帮助那些因所爱的人自杀而陷入悲痛的人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实用的办法

亲人刚过世之时:

1、不要问“发生了什么?”,而是问“你好吗?”

我哥哥去世的时候,很多人问他的死因。虽然我相信人们的意图是好的,我也不想对所发生的事情撒谎,但几个月来每天都要回答几次同样的问题让我很不舒服。

即使出于真诚的关心,我们应避免立刻问这个问题,最好等逝者的家属在他们愿意的时候,自己选择性地告诉大家。对他们来说,一遍遍地重复讲述自己的故事是非常疲惫和痛苦的。如果我们真的想问,我们可以这样问, “ta是怎样一个人?”或“你最想念ta 的什么?”

就自己的经历来说,我很感激我的朋友们,他们放下事情的细节,真心关怀我的状况和我应对的情况。

他们问我“吃饭了吗,睡得怎么样?”,“ “你在想什么?”,“我现在能为你做点什么吗,能为你祷告吗?”。这样的问题能够安慰到身处悲痛中的人。

  1. 你不用说什么,陪伴就好

如果亡者的家属愿意谈事情的经过,聆听就好。我们不需要说太多,陪伴就好。痛苦越深,需要的话语越少。

我记得我的大学朋友给我发短信说,参加完葬礼后,她回到家,抱着枕头哭到第二天早上。她在短信里没有引用经文,没有写鼓励的话语,在我哭泣时,她也在哭泣。这当中,我能感觉到耶稣也在那一刻和我们同哭。

在葬礼期间或之后去探访的话,选择分享你对逝者的美好回忆吧。

我哥哥的朋友们在他们的社交媒体里面分享了他们一起上大学的时光,和对哥哥往日的回忆。看到哥哥在大家的心中是那个曾经给他们的人生带来过影响的具体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以自杀结束生命的人,让我感到很欣慰。

3.尽量提供实际的支持

葬礼是一笔不小的支出,而且整个过程非常辛苦。一些家庭也许难以承担这个财务压力,或者无法应对整个过程中无数的细枝末节。这时候切实的帮助是非常需要的,比如送礼品卡和食物,接送他们去殡仪馆,如果可能的话,甚至可以帮他们打扫房子和买杂货。

当时,教会里的朋友纷纷伸出援手,接送我的家人,带我去吃午饭,问候我有没有睡好。这些帮助减轻了我们的负担,让我们可以专注于哀悼哥哥。

葬礼后:

1、在特殊的日子里,不要忘记ta。

心爱的人走后的第一个生日,第一个圣诞节,或假期是最难熬的。还记得那年的圣诞节聚会时,我一直止不住地流泪,想着前一年哥哥还和我们在一起,为圣诞礼拜安排赞美诗。现在他走了,好像没有人记得他。

不要忘记给逝者的家人打个电话,发个短信,或亲手写张卡片,传递慰问:比如,“记得每次这家餐厅聚餐,我们总有说不完的笑话。我们都很想念ta,永远不会忘记ta。”“我们会为你的家人祷告。”

2、悲伤的旅程很长,准备好与他们同行。

悲伤的情绪起起落落,但创伤却久久不散。虽然我参加了心理咨询,但有时还是想找人谈谈过去的事情,不过看到周围的人似乎开心地过着他们的生活,我也不想扫他们的兴。

走出亲人自杀的创伤是一个漫长的旅程。即使家人恢复工作,继续生活,并不代表他们不需要抒发心中的悲痛。所以,请与他们保持联系,定期问候他们,耐心倾听他们的心声。表达我们的关爱,真诚地问候他们:“你最近还好吗? ”

3、为遗属祷告

直到今天,我一直都很感激那些为我和我的家人祷告的朋友。因着上帝的恩典和他们的帮助,我慢慢能够走出悲伤的阴霾。

请通过祷告,求上帝为他们带来安慰、平安和保证。他们可能依然在愤怒、沮丧和怀疑中挣扎,所以教会需要耐心地陪伴他们,慢慢走出来,不要急着让他们恢复事工或分享他们的见证。

给逝者家人的几句话:

即使在教会里,自杀也是非常敏感的字眼,因此,遗属得到的支持也很少。如果你不知道如何得到帮助,可以尝试以下的做法:

1、在网上寻找悲伤辅导和专业帮助。

在我的国家,大家忌讳谈自杀这个话题,所以相关的帮助很少。但由于疫情,许多支持团体推出在线服务。我找到了一个叫“撒马利亚人安全之家(Samaritan’s SafePlace)”的网络组织,并发现,其实有很多人有着同样的经历,这鼓舞我往前走。 

我还参加了基督徒心理辅导,和一个支持小组,帮助我理清自己的情绪。这是我做过的最好的决定之一,因为我不仅要面对悲伤的情绪,内心的创伤也需要医治。心理咨询帮助我识别自己的情绪,了解什么会引发哭泣,什么可以缓解情绪。

如果你在睡眠和工作方面有困难,请寻求专业帮助。

 

2、写日志

不要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自己所有的感受,可以把想法和情绪记录在笔记本上。写感恩日记是很好的方法,记录下今天让你感觉“不错”的事情。

有些时候,悲伤突然笼罩我,我就会控制不住地哭。写日记让我慢慢疏理这些感情,也能逐渐了解自己情绪的起伏和思维模式。

除了写作,你还可以尝试制作歌曲播放列表、照片拼图,或其它你喜欢的手工,这样既可以调节当下的情绪,对长远的身心健康也有益,是自我护理的好办法。

我把这些日志、关于苦难的诗篇、经文都收集在一个笔记本里。每当忧伤袭来时,我就打开笔记本,大声朗读这些诗句来抒发情绪。

 

3.读经、祷告

头两年,我专注于《约伯记》、《耶利米哀歌》和《诗篇》。令我惊讶的是,圣经中有很多的篇幅是关于悲伤和哀痛的。我们的上帝也曾多受痛苦,常经忧患,所以理解我们的苦楚,这是何等令人安慰(以赛亚书53章3节,哥林多后书1章6节)。

别忘了祷告,告诉上帝你的感受。很多时候,我感到愤怒、困惑、悲伤,一团糟,有时甚至说不出一个字。然而,上帝都听到了,而且祂明白。

用上帝的话语来祷告,上帝的话是真理,照进我的内心深处。阅读《圣经》让我抓住希望,让我有力量来度过每一天。

 

 4、与几个值得信赖的人保持密切联系

悲伤的旅程中,总想一个人独自走下去,但与几个值得信赖的朋友保持联系是很明智的——他们会为我们祷告,并愿意倾听,在我们感到孤独时陪伴我们。

作为一个内向的人,亲人离开后的悲伤让我变得比以前更孤立,因为我认为没有人会理解我正在经历的一切。而那些了解我的人会经常为我祷告,联络我,带我出去吃饭,每次见面时不忘给我一个温暖的拥抱(这是在疫情之前)。

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我的情绪稳定下来后,我要求自己再次融入社群,不再总是专注于自己,也学会看到别人的负担。

悲伤之旅漫长而艰难,但我们不需要独自走下去。时间会改变我们看待自己和我们过去经历的眼光。随着这种转变,我们会逐渐发现自己在这个追随主的过程中已经不断被主塑造、改变,并更加地与主紧密相联了。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你为什么活着?(有声中文)

作者:方友望,马来西亚

有声播读:杨澜,中国

 

 

自从疫情开始缓和后,急诊室恢复往常热闹的日子,病人和家属拥挤在治疗和等候区,造成水泄不通。这天轮班交替之后,我见病人档案中有个年轻的女孩吞药自杀不成,被父母送进来。类似的个案只需要转介精神科医生,让病人入住病房,就能够把急诊室的床位腾空出来。想到这里,我即刻采取行动联系当值的精神科医生,马上处理女孩的案件。

 

女孩戴着口罩,独自一人安静地坐在房间角落的床上,目光凝视着手机的屏幕。她今年仅十四岁,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披肩,皮肤白皙,打扮时髦,圆溜溜的大眼睛里充满调皮的神情,微笑起来甜美得就像任何一位正值青春期的天真少女一样,一点儿也不像因为抑郁而意图轻生的病人。她的思路十分清晰,回答问题从容、镇定,然而充满稚气的脸庞上却流露出对生命毫无任何眷恋的疑惑。

 

我皱起眉头,十分不解地问她:妳为什么要死呢?

 

她抬起头来,想也不想地问我:妳为什么要活呢?

 

我怔了一下,一时哑口无言,不晓得该如何回答她。匆匆离开之前,我只能答道:因为爱。勇敢活下去,因为知道自己被爱。精神科医生接手后,我把她的档案搁在一旁,继续处理其他的案子。后来女孩被安排入院观察,但她的疑问却留在我的脑海,让我久久无法忘却。

 

回到家后,我仍然在思索该如何更加慎重、更有智慧地回答女孩的提问。我大可以巨细靡遗地从神学观点讲解生命的价值,但是在这个场合视乎不太可能。我也可以选择使用生活的见证简洁有力地向她阐明活着的意义,但是情急之下的我毫无头绪。再不然,如果我将福音简单扼要地告诉她活下去的盼望,这也不失为一个基督徒当尽的责任,但我并没有这么做。那一刻,她最需要的是什么答案呢?

 

我想起福音书中的耶稣,祂总是有办法能够切入话题,把永生的盼望带给井旁打水的撒马利亚妇人,把救恩的喜乐带给敲诈百姓的税吏长撒该,把真理的自由带给官长和宗教师。祂在不同的场合(宴席、街道、圣殿、井旁、渔船),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经济条件、教育水平、宗教信仰、年龄阶层的听众时,总有办法引导传福音的对象认识上帝,明白救恩。祂之所以能够这么做,是因为祂了解听众的需要,祂适时回应他们的需要,也因为祂深谙上帝的话语,懂得深入浅出,将福音融会贯通,不但高官显要、知识分子惊叹不已,就连平民老百姓也听懂了!

 

彼得前书3章15节提醒我们:只要心里尊主基督为圣。有人问你们心中盼望的缘由,就要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我恨不得自己能够在不同的场合对答如流,尤其在医院的急诊室值班时更不愿错失任何机会。虽然这里空间狭隘,步履匆促,却日复一日上演着一幕幕悲欢离合,浓缩着人生百态,交织着痛楚、泪水和无奈的叹息。防控疫情的行管期间,家庭暴力案件的倍增让人疼惜受害者的处境,精神病患更是因为长期被局限在家中而倍感压抑、焦虑、忧郁而直接导致情绪瞬间奔溃、病情爆发。精疲力尽的家人感到束手无策,被枷锁困住的心灵在黑暗的囚室中找不到出口。他们需要的不仅是药物的镇静功能,更是福音的大能光照指引出路。

 

如果重返现场,我要告诉这位女孩:活下去,因为我知道我的生命是一份礼物,是造物主赏赐给我并委托我好好使用的礼物。活下去,因为我知道我的生命并不属于我自己,曾经有一位爱我的耶稣为我死在十字架上,用祂的生命换取了我的生命,后来祂复活了。有一天,当我来到生命的尽头,我要见祂的面。所以,现在我要为祂勇敢地活下去,且要活得有意义、活得更精彩。

 

求主帮助我常作准备,以温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把握每个机会用言语和行动去分享好消息,学效耶稣无论何时何地都在寻找、拯救失丧的灵魂!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我有一个梦想

脱离自虐与自杀的深谷(有声中文)

作者:玉箫,中国

有声播读:杨澜,中国

我很小时就信主了。更准确地说,我是第三代基督徒,从小在主日学长大。
 
为了给我更好的教育,在我小学毕业后,父母将我独自一人送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去学习音乐。在那个陌生的地方,没有了父母保护的我要学会一套新的生存法则。在别的小朋友还在父母面前撒娇的时候,我已经学会了在什么情况下该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以及要如何在陌生人面前管理和压抑自己的情绪。刚开始我会在每次打电话给父母的时候都会向他们诉苦说我又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以及我多么孤独和害怕。幼小的我这样表达无非是希望他们能够多给我一些关心。然而那时候的我还不懂人都是软弱和没有办法依靠的。当我又一次向我的母亲表达我的情绪时,她突然跟我说:你能不能每次不要总是说不好的事情,能不能跟别的孩子一样,说一些让我们高兴的事情。我当时震惊了,当时还不会表达情绪的我在心里默默的想:啊,原来我也不能跟我的父母说这些,而应该自己忍着。这是我第一次深刻地感受到什么是被拒绝和不被接纳。我感到他们并不爱我。所以从那天开始,所有坏的情绪我都自己忍着和消化,慢慢地我自己也开始不能接纳自己。我觉得连自己的父母都不爱我,还有谁可以接纳和爱我?因为各种各样情绪的堆积和没有办法释放,终于在14岁那年我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无助中求死

 
我开始咒诅自己的生命,并且开始自虐和多次尝试自杀。自虐让我患上了很严重的胃病。而当我的自杀尝试没有成功时,我就开始了一个长达4年多的祷告。我对上帝说:反正我也看不到我人生目的,这里也没有人爱我,如果可以,你能不能让我在路上走的时候被车撞死?(因为我很多次在路上走的时候看到自己被车撞死的画面)我心想也许这样我父母就会想起他们还有一个孩子。然而我祷告了4年,什么也没有发生。我没有因此怀疑上帝不存在,而是怀疑上帝不爱我,或者因为祂很忙,根本没有精力听我的祷告,抑或是因为我没有像别的人那样有很好的行为,祂不想理我?是不是祂也像我的父母一样,只觉得我是负担?这一系列的问题困扰着我。在这期间,我依然会去教会,但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观众,看着大家表演。当听到大家说自己的上帝多么好的时候,我会默默的想,可能我在上帝的家里也是被放弃的那个吧。
 

转机

 
终于在我绝望内心黑暗扭曲到极致时,祂给我开了一扇门。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认识了一群宣教士。上帝通过他们来爱我。他们会花很长的时间来帮助我,当然刚开始我并没有接受他们的帮助,也不想走出自己的心里的房间。我觉得他们跟我没有任何的关系,为什么帮助我?我觉得他们就像慈善事业者一样,只是想做一些好事,而我恰好是他们选择的对象。所以我的内心很拒绝。然而我是一个不会表达拒绝的人,所以没有办法,我必须硬着头皮接受他们的好意。我在心里默默决定,我还是当一个好观众,像以前一样看着他们表演就好。但我没有想到的是,在跟他们见面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他们生命中的不同。很多的时候我做了一些连自己都觉得过分的事情,自己想着这次他们应该会生气或者失望吧,但他们并没有,而是依然像刚开始那样鼓励我、爱我、帮助我认识自己的重要性。他们也不像是我从前认识的那些宗教领袖,总是说很对的道理,但丝毫不关心我的生命。当我看到这群宣教士的不同时,我就开始好奇,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同样相信上帝,为什么他们的上帝好像活着,我的上帝却像是死了一样?为什么我的上帝不能跟他们的上帝一样活着呢?他们的生命照亮了我,我开始想上帝是不是也可以照亮我内心的黑暗。我开始盼望上帝在我里面也那样有力量的活着。
 

得到答案

  
“我又告诉你们:你们祈求,就给你们;寻找,就寻见;叩门,就给你们开门。”(路加福音 11章9节)
 
当我看到这个经文时,决心最后试一次,这次真心地来寻求祂。我首先要解决上帝是否爱我的问题。我在祷告中问上帝:这样黑暗到我自己都害怕的我,你还会爱吗?你后悔创造我吗?上帝并没有用我想象中的方式回答我,但祂用我听得懂的方式回答了我。如果祂不爱我,这些跟我生命无关的人,不会为了我付出这么多。第二个要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让我经历这么多痛苦?我得到的回答是:“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上帝的人得益处,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罗马书 8章28 节)。我对这节经文很熟悉,但当时却不能理解。我觉得是上帝在敷衍我。然而在大概过了一年多后的暑假,在一次高中生夏令营中,我有机会分享了我的见证。结束以后,有很多的高中生来找我,他们告诉我自己也有同样的经历,甚至有些人现在还会有自杀的想法,但我的见证鼓励了他们。听到这样的话,我突然就明白了上帝给我的那句经文的含义。
 
我必须承认,这个过程还是很艰难。这样一来一回的问答,我经历了最少5年的时间。有些事情也是经过时间以后才能看清楚答案。
 
我经常对别人说的一句话是:你们现在能看到我就是恩典。这句话是发自我内心的。我感谢祂在我在黑暗和绝望中挣扎时仍与我一起。感谢祂医治看那个破碎不堪的我。是祂用一颗新的心,替换了我原来那颗破碎的心。

 

*本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黑暗中的旌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