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面对生命中的巨人

当我发现并非每个美梦都会成真……

作者:Sukma Sari Cornelius,印尼

The-Day-I-Realized-Not-Every-Dream-Would-Come-True

你是否有过自己的愿望、渴望和梦想?
你曾否将人生某个阶段想取得的成就写下来?
后来你是否又发现,有些梦想永远不会成真,有些愿望则根本够不着?

这些我都经历过。

我有许多愿望,许多梦想。有一阵子我还满腔热情地写下许多愿望。可是有一天,我却发现自己竟不能按照既定的时间表实现那些梦想。我很愤怒,也很失望。我质问上帝,为什么我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虽然我知道这样不好,但是我却无法从失望的阴影中走出来。

有天晚上睡觉前,我看见一个朋友发的帖子,那是一首名为《信靠祂》的赞美诗:

“神的智慧永不会有误,
神的恩慈永不更改,
当你无法明白,无法看清祂的计划
当你看不见祂的指引,
那就信靠祂的心。”

歌词让我陷入沉思。没错,很多梦想的确都没有实现,但我也忘记了在这当中比梦想更重要的事实。我忘记了在所有的事情背后默默做工的那一位。我忘记了自己得救后,生命就不再属于我,我不再是自己生命的主宰。我忘记了,虽然我有用来书写人生的纸和笔,但是掌管全套书写工具的却是上帝。

上帝不但透过诗歌,而且也透过圣经对我说话,使我彻底明白,我的生命完全由祂掌管。耶利米书29章11节写道:“耶和华说:我知道我向你们所怀的意念,是赐平安的意念,不是降灾祸的意念,要叫你们末后有指望。”我才发现自己的态度就像小孩子一样,要求自己的需求被满足,自己的祷告马上都实现。我并没有活出仆人的样式,认识并信靠我的主,就是那位完全掌管我生命的主。

亲爱的朋友,拥有梦想和愿望并没有错。但我们不可以忘记,唯有上帝掌管万有。我们可以拿着铅笔写下每一个梦想和愿望,但要永远记得,上帝才是主宰。就让上帝用橡皮擦去那些不正确的部分,在你人生的画卷上写下祂更美好的计划。看祂怎样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工作吧。当你发现周围的情况没有按你的意愿发展时,不要害怕。我们的创造者——上帝,正在、也会继续作工,实现祂在你生命中的计划。

(此文章译自雅米印尼文网站)


投稿

水深之处?

作者:冰洋,北京

breakwater-379252_640

“[耶稣]讲完了,对西门说:‘把船开到水深之处,下网打鱼。’”——路加福音5章4节

有的时候,我会思考:什么才是我的水深之处?是更深入的服侍,还是在生活中更好地活出信仰的见证?我如何能到达水深之处?

对于“水深之处”,中外的解经家有许许多多的解答;而我的理解是——你一直不愿意相信我们能有所成就的地方!在上面的经文中,也许彼得已经打了一个晚上的鱼,还是没有什么收获。好比我们的工作,虽然经过很久了,我们依然没有从工作上得到什么成就。我们就会灰心、郁闷,不愿再相信他人的建议,而任凭己意自暴自弃。然而,在上帝的手里,水深之处不再是我们的缠绕与捆绑,而是上帝祝福的一个管道。上帝一直在挑战我们的固有思维与传统的思维定势,让我们更深地去经历他。

然而,问题又出现了。我们靠什么到达水深之处?是靠自己,靠信心,还是靠别的?耶稣对彼得的教导很简单:把船开到水深之处,下网打鱼。而我是怎么做的呢?不断地听讲道,哪里讲道好就去哪里听;信仰只取自己喜欢的那一部分去应用在生活中;不断地看灵修方面的书籍,总结、思考,并将里面的闪光金句摘抄下来……听道、阅读等并非不好,但问题是我的心。我总是靠着自己的力量去铺好木板,然后再安安稳稳地去往水深之处……

有的时候,我们说信上帝,我们的“信”却被那些小格子“框”起来了——左边是三十岁之前结婚,右边是一定要有一个好工作,上面是有一个大房子,下面是结婚几年后一定要有孩子。为了这个框框,我们已经牺牲了太多太多,好像下一个要牺牲的就是我们的信仰了!而正是这个社会约定俗成的框框,让我们无法到达我们的水深之处,经历不到那更大的祝福。

让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当耶稣吩咐彼得要将船开往水深之处时,彼得的感受如何呢?我们也许在一些环境中也有同样的经历,也会有同样的疑惑,但我们是否就能够像彼得那样,即使疑惑也还是会将船开往水深之处,去经历上帝的大能?

不要再用太多的知识去铺平通往水深之处的道路,那样的话会很累;也不要让那些小格子来框住我们向往水深之处的心。生活中,我们的水深之处有很多。用我们的信心去经历上帝的同在!

上帝的孩子们,加油吧!


投稿

面对生命中的巨人

罪、疾病、焦虑、消极态度、诱惑……就像巨人一样挡在我们面前。你的生命中也有必须面对的巨人吗?

(阅读主题文章:面对生命中的巨人)

有个“巨人”叫失望

作者: Olivia Ow,新加坡

signs-416441_640

有时,办公室就像战区。对有些人来说,每天的日常上班就似救火。而对另一些人来说,每天的工作则是忙着应付各种最后期限、处理各样难缠的人际关系,甚或是面对同事的背后中伤。

就算在基督教事工机构工作,也不能幸免,总会被各样“人造”问题不断挑战,例如失败、软弱和沟通有误。牧师兼作家提摩太‧凯勒观察道:“人本身就麻烦,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注定麻烦。”因此,不管你在哪里工作,都不可避免地会碰上一个“巨人”叫失望。

对于我们在基督教事工机构或教会服事的人来说,重要的是要记住我们是同一战壕的战士。我们是为了灵魂以及真理而战,而不是为了个人的荣耀。我们的敌人不是彼此,而是企图制造纷乱以破坏你我努力的撒旦。

在圣经申命记20章5-8节中,我们读到一段有趣的经文,提及交战时适用的规章。经文字面的命令现在可能已对我们不再适用,但它的原则仍可供参考。

首先,合一不一定等同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们不必要求所有人都付出同等强度的努力或都奔赴最前线。上述经文中提及,如果有人“建造了新房屋,还没有行过奉献礼”,那就让他回家照顾房屋(第5节)。如果有人“栽种了葡萄园,还没有享用它的果子”,他同样可以回家,不用参战(第6节)。对于上帝来说,家庭事务也同样重要。

对我们现今的时代来讲,这段经文有什么实际的意义呢?或许,经文是告诉我们要调整对同事以及教会同工的期待,或是拥有一颗愿意聆听与同感的心,亦或是审视我们的内心为什么总要跟别人比谁做得多,谁做得少。或许,这段经文是教导我们要体谅他人,包括去了解同事们在职场以外还面对着哪些问题。有什么事情让他或她分心了吗?有什么其他事情是需要他们去处理、是与完成机构的事工同等重要的?除了体谅之外,我们还需要敏感,知道什么时候应该放手让我们的同事或教会同工回去照顾家庭,这样才不至于家庭、服事两耽误。

其次,士兵讲的是团队合作。如果没有彼此的配搭,我们无法成就大事。如果有人不在状态,或不在最佳状态,这就会影响其他士兵的士气。因此,经文说:“谁是惧怕、胆怯的,他可以回家去,恐怕他使兄弟的心融化,像他的心一样。”(第8节)

这段经文是什么意思呢?这让我们看到,上帝完全明了人的各种脆弱。有时,我们恐怕需要友善地允许人退居二线,或离开团队。或者,我们恐怕需要花一段时间来陪伴,助其重拾勇气。

没有跟同伴们一起参战不见得是坏事。圣经中这段豁免参战的规定也告诉我们,上帝不需要用尽最后一兵一卒才获胜。

在与失望这个巨人的对抗当中,我们的武器是上帝的话语——就是那把可以理直我们的思绪,统领我们的情绪,并影响我们的行为的真理之剑。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