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上帝的旨意

绕道而行

作者:瑞瑞,菲律宾

法老容百姓去的时候,非利士地的道路虽近,上帝却不领他们从那里走,因为上帝说:“恐怕百姓遇见打仗后悔,就回埃及去。”所以上帝领百姓绕道而行,走红海旷野的路。以色列人出埃及地,都带着兵器上去。(出埃及记13章17-18节)

有一个问题常常成为基督徒的困扰,那就是对于未来的道路(婚姻、学业、事业、生意、家庭……)要如何选择。我们基督徒一定都有过一阵子,仿佛疯狂了一般,迫切地寻找上帝最满意(或者真实一点是自己最满意)的答案。

数月前读到一处经文,写到以色列百姓出埃及的时候。当这群盲目的百姓脱离捆绑,迎来自由时,他们对于前面的道路却仍旧茫然。上帝成为他们唯一的GPS。不过,这个GPS导航的目的是什么呢?是让人更满意,还是让上帝更满意呢?这个问题也决定了上帝的导航是我们的唯一引领,还是只是一个参考建议而已。

百姓经过旷野,走向迦南美地。我相信在上帝那里,有无数条道路可以走,但这里却强调“非利士地的道路虽近”,上帝GPS却故意让百姓绕远路。不管哪条道路,都要付上代价:捷径却有战争,不冲突却要劳累。

到底选择哪条路,恐怕关键还是要看人有怎样的承受能力。出埃及记13章17节记载了一条被否定的捷径,为什么呢?很明显,这条捷径并非上帝完全不想用,而是百姓还没有为着理想之地、为着信仰去争战、流血、牺牲付代价的心志与准备,可能遇见打仗就后悔!

很多时候,我们在选择的十字路口,苦苦地等待上帝的回复。实际上,上帝那里有无数条路,关键是我们内心中是否有一个决定——为了上帝、为了基督而付出、流血、牺牲的心志,仅此而已!


投稿

“你吃饭了吗?” ——耶稣的“灵食”

作者:王志希

“耶稣说:‘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来者的旨意,做成祂的工。’”
——约翰福音4章34节

初来中国的外国人或许会纳闷,中国人遇见亲朋好友时的问候语,为何总与食物有关——“你吃饭了吗?”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Max Webber)在1915年出版的汉学著作《儒教与道教》中早已指出这一点:“实际上,同英语中的客套话‘How do you do?’(您好!)相对应的中国人当作问候形式的客套话是:‘你吃饭了吗?’”(《儒教与道教》,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62页)

没错,中国人很重视食物。《汉书》所说的“民以食为天”,反映了根深蒂固的“食文化”。不过,对于食物的重视,并非中国人的专利——或许,天下万族万民莫不重视之。毕竟,人类要存活于世,食物无一日可缺。藉着“食物的隐喻”,耶稣在撒马利亚教导祂的门徒,除了养活身体的食物,世上还有一种“灵食”,同样不可或缺:“我的食物就是遵行差我来者的旨意,做成祂的工”(约翰福音4章34节)。

不过,什么是“差我来者的旨意”和“祂的工”呢?使徒保罗说:“‘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这话是可信的,是十分可佩服的。”(提摩太前书1章15节)原来,“拯救罪人”,便是差耶稣来的天父的旨意,也是祂派给耶稣的工作。在教导门徒之前,耶稣与撒马利亚妇人对谈,讲论救世主已经来到的好消息;这一番对谈,就是耶稣所“吃”的“灵食”——拯救这一位“有五个丈夫”的妇人,便是耶稣遵行差祂来者的旨意、做成祂的工的绝佳范例(约翰福音4章1-26节)。

我们日日吃饭,方可养活身体;同样,藉着所言(saying)、所行(doing)与所活(being),我们日日宣告“基督耶稣拯救罪人”的大好消息,方可养活心灵。跟随耶稣的你和我,便可常以这一个“食物的隐喻”,省察自己的心灵:今天,“你吃饭了吗”?


投稿

视频见证:输赢之间

比赛中有输即有赢,你是如何面对输赢的呢?赢的时候应当怎样?输的时候又该如何?
“输”也可以为上帝作见证吗?
一起来看澳大利亚职业板球手——彼得·乔治关于“输赢之间”的分享

凡较力争胜的,诸事都有节制,
他们不过是要得能坏的冠冕;
我们却是要得不能坏的冠冕。
——哥林多前书9章25节

糟糕的一天

作者:刘鸣恩,新加坡

我要向山举目,我的帮助从何而来?
我的帮助从造天地的耶和华而来。
——诗篇121篇1-2节

一早起来,我觉得心里空荡荡的,灰心失望,情绪低落。我不停地想着自己的软弱和无能。我不知道怎么用母语来传福音,第二语言也不流利。我不擅长画画,也不识谱。我只会打鼓。可是谁会单独表演打鼓呢?谁会单独用鼓声录音呢?也没有人会为鼓声独奏写乐曲。而且,我被告知,我的写作作品不达标——我还一直以为我写得不错呢。我觉得自己很没用。

但是我知道,在每个境况中,我们都有两种选择。我们可以选择悖逆上帝,质疑祂在我们所面临的环境中的旨意;或者我们可以信靠祂,相信祂知道什么对我们是最好的,而且会用这些环境来塑造我们成为祂的样式。有的人在试炼中更亲近上帝,而我知道,我就是其中一个。当我意识到我不能依靠人的力量时, 我就知道我必须依赖上帝的力量了。

于是,我搭上地铁去上班。地铁挤得要命,我就像装在一个罐头里。工作也没让我感觉好到哪里去。我就像个机器人,按要求生产。似乎没人在乎我的感受和想法,他们只想让我按他们说的去做。

这种挣扎,于我并不陌生。在那些像今天一样糟糕的日子里,当我感觉自己做得不够好的时候,它就会威胁我、吞噬我。我想要别人认可我的贡献,忘记我的软弱。我想确知,我是活着的、有血有肉的人,我的生命能够给别人带来不同。我渴望被爱、被倾听,希望成为他人眼中有能力带来改变的人。我想知道,有人在乎我,并且我对其也很重要。我想确信,即使会失败、软弱,我也能给他人带来积极的影响。我想肯定,上帝可以使用我。

按着这个世界的标准,如果我们没有在一些事上成功——尤其是那些我们喜欢做的事——我们就是个失败者。但是我知道事实并非如此。对于我们而言,人生就是和上帝建立关系,祂的爱不会因着我们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而改变。最奇妙的事情就是,上帝的爱永不会改变。

Casting Crowns写过一首歌,叫《暴风雨中的赞美》(Praise You in This Storm)。这首歌的灵感来自诗篇121篇1-2节:“我要向山举目,我的帮助从何而来?我的帮助从造天地的耶和华而来。”是的,在内心的狂躁中,我仍然能赞美祂,因为祂是我的帮助。在祂永不止息的爱中,我找到了面对崭新一天的勇气。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语网站)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