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上帝的眼光

不要这样传福音!

Sharing-the-Gospel--How-not-to-do-it!

作者:詹姆斯·班杨,英国;翻译:顾静,北京

传福音有时是件很微妙的事情。

基督信仰本身富有感染力。但如今人与人之间沟通便捷,又有上百种信仰供大家选择,当我们向家人、朋友、同事、牙医,甚至是同事、队友、对手、出租车司机或其他人传福音时,总是没过多久,不知道为什么,就哪儿不对劲了。究其原因,恐怕是因为我们在跟有不同信仰及世界观的朋友交流时,犯了以下比较典型的错误:

1、只顾自己说,不听对方讲
我们以为不信主的人在信仰上不会有什么见地,所以我们应该主导整个对话,好给我们的听众带来启发。毕竟,认识耶稣是他们的需要,不是吗?如果我们只是坐着听他们讲,让人家怎么认识耶稣?如果他们要改变话题聊点别的,我们或许还应该打断他们。

2、无论代价如何,一定要赢得争论
我们以为每次和别人讨论信仰时,福音真理就受到了挑战。这是基督信仰和其他信仰之间的对决,因此绝不能让耶稣失望!于是我们使出浑身解数,讲道理、说逻辑、论智慧,实在不行再咆哮几句(如果有用的话),不在争论中击败对方不罢休。最好到Facebook或其他社交平台上去一争高低,因为这样我们想写多少就写多少,也不用面对读者,更不用明白原来他们也是和我们同样性情的人。

3、只在理论上空谈福音
我们以为既然聊的是信仰,就没必要讨论如何在生活中实践信仰,也不用分享耶稣目前在带领我们学习什么功课。因为他们听了要么会觉得奇怪,要么会发现基督徒在日常生活中原来也不总是那么完美——这样不仅令人尴尬,还可能导致我们无法赢得争论(参见上一条),所以不聊也罢。

4、避开耶稣或者圣经不谈
我们以为既然对方的世界观跟我们不同,又不相信耶稣,那就没有必要跟他们讲耶稣。尤其是耶稣说过的一些话都很古怪,比如一些关于天使的、暴力的,还有地狱的描述。如果告诉对方这些,显得我们也很奇怪。就说一些“寻找自己”、“不追求完美”之类的大家都能联系得上的话不就好了。

5、想一次谈话就把整个福音讲完
我们以为对方如果要成为基督徒,我们就是他们最后的盼望啦。所以即使对方当时不是很感兴趣,我们也得把福音讲全。如果有必要,就追着他们跑出去,一路上跟着他们,直到把我们要说的说完为止。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也已经看出,这样传福音,实在是令人崩溃。但这却是我们很多人都会犯的错误。而其中最大的错误就是我们忽略了对方也是按照上帝形象所创造的宝贵生命,是需要我们尊重的。所以我们到最后唯一传达给别人的信息就是基督徒不懂得倾听、不关心别人、固执己见;其中最糟糕的一点恐怕就是“基督徒认为有其他不同世界观的人都很愚蠢,不值得交往。”

与此恰恰相反的是,我们在福音书中看到,耶稣从来不会用同一种方式和两个不同的人对话。这是不是因为祂明白,每个人的世界观都是独特的并值得尊重的呢?或许这也告诉我们传福音不是把信息打包下载给别人,而是要尊重他们、关注他们的全人和情感、并适时地激发他们去思考。想一想,要是基督徒反以上所提到的方式而行,会是怎样的效果。如果基督徒都是这样的:

1、能够自信地提出问题,谦卑地倾听对方,并明白别人有很多值得学习和肯定的地方。

2、将他人看为宝贵,愿意尽力去赢得这个人,而不是赢得争论,明白他人也有真实的价值和尊严。

3、能够分享耶稣对自己现在生活的影响,明白信仰和实践一致的重要性。同时,承认自己也需要耶稣的帮助来克服自身的软弱。

4、抓住每个机会分享自己所爱的耶稣在历史上真实的生平、钉死十架和复活;明白唯有耶稣本身才是自己信仰的创始成终者,是福音背后的力量。

5、不拼命地把整个福音往每个对话里塞,而是明白一个真理——圣灵会借用各种机会来使人亲近祂,这样自己也能得释放。

当然这些都需要一点耐心来操练。这既不像照菜谱做饭那般容易,也不像记住某个套路就行那么简单。

但这样子传福音不是更令人兴奋吗?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版)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上帝的眼光)


投稿

自拍为何而狂

[SC] Feature image (1)

作者:Karen Kwek,新加坡;绘图:涂淑贞,新加坡;翻译:苗苗,北京

“看!我在秘鲁,看到马丘比丘遗址的背景了吗?”;“看!我正在摇滚乐的现场随节奏摇摆”;“看!我正在痛快地吃好大一块烤猪肘”;“看!我刚从理发椅上起来,快看我的新发型!”。我的个人页面上有许多自拍的记录,这让我直面一个事实:我是一个自拍狂。而且,像我这样的人不只我一个。

selfie1

可以肯定的是,自画像并不是件新鲜事。数世纪以来,不少艺术家为后世留下了自己的肖像。但近年来,配备了前置摄像头的智能手机使自拍变得空前简单。你不必成为梵高才能给大众留下印象。因为社交媒体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你只要在屏幕上点一下,就能在Instagram上分享自己的照片、在Facebook上换来许多个“赞”。而且,我们不仅忙着玩自拍,还热衷于聊自拍。2013年,自拍的英语单词“selfie”获选当年度“牛津词典风云词汇”;2014年6月,它又被《牛津英语词典》收录。你爱它也好,恨它也罢,反正它已被广泛接受了。

selfie7

有什么理由不爱自拍呢?在传统照相机的年代,自拍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你得将照相机设定为定时拍照模式,趁着红色指示灯还在闪烁的瞬间,飞快跑到镜头前摆好姿势;假如直接用手拿着照相机来拍,拍出来的照片可能很模糊,或者不小心让手指进了镜头都不知道,因为拍这些照片的时候你看不见镜头前的自己;如果要拍证件照,你还得专门跑一趟照相馆呢。幸好,这些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手机应用程序会指导你如何摆正你的头和肩膀,这样你就可以为自己拍摄正式的照片了,并且可以无限重拍,直到你认为满意为止。说实话,对于你的照片该怎么拍才最好看,没有别人比你自己更有话语权吧。

我在想,自拍的确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方式,它能够捕捉某个瞬间,或者让朋友们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但是,除了吸引眼球之外,自拍这股潮流背后还隐藏着什么呢?我们对自拍的痴迷是否揭示了一些更深层的动机和态度,以及我们对自己的看法?

selfie2

虚假的保证

在英国《每日电讯报》2014年4月的一篇文章中,拉迪卡·桑哈尼(Radhika Sanghani)提到,自拍似乎能给我们带来某种保证,因为我们能够在镜头背后决定自己如何呈现于镜头前:“当我和那些最热衷于自拍的朋友聊天时,他们纷纷表示,自拍使他们能够控制自己的形象。正如一位朋友所说:‘比起别人拍的照片,自拍的照片更容易修改和控制,因为你可以让它变得更好看。’”

selfie3

当然,想让别人看到最好的自己,这是天性。谁不会在参加重要活动或工作面试之前梳洗打扮一番,给别人留个好印象呢?然而,由于社交媒体大大提高了我们的曝光度,向别人展现自己的好形象,就变得更加重要。当我们将自拍照上传到社交网站之后,大家就比以前有更多机会看到我们,同时我们也能够看到别人对我们的评价。桑哈尼女士在上述文章中指出,自拍“使人在社交圈子中被关注和接纳”。我们常常以得到多少个“赞”来衡量自己被接纳的程度,然后很可能会花很长时间思考为何某些照片得到的“赞”比较多。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可能正在让社会来决定我们的价值和身份。

一旦自我价值建基于别人的认可之上,我们就很难有安全感。因此,我们不停地更新个人页面,删除任何我们不想向别人展示的东西。我们只会编辑、保存和发布那些在一周当中最讨人喜欢的图片,或谈论最酷的事情。我们担心“真实的我”配不上精心构思的姿势和精致的滤镜。

selfie4

因此,难怪2014年在英国进行的一项研究将自拍瘾与自尊心联系在一起。这项研究采访了2000多名18至30岁的男性和女性,结果显示,许多经常玩自拍的人自我价值感较低。但是,为什么我们的自尊心如此脆弱呢?会不会是因为我们总是问自己“我到底有什么价值?”、“谁会喜欢我、接纳我?”

真正的价值

selfie5

有没有比“别人的评价”更好的自我价值衡量方式呢?有没有人能透过滤镜看到我们本来的样子——连缺点也不例外——却依然喜欢和接纳我们呢?有没有这样一位权威人士,只有他的评价才算数呢?

让我告诉你一个好消息:确实有这么一位权威存在。圣经告诉我们,甚至在我们出生之前,这位权威已经彻底了解我们,因为是祂创造了我们:

我的肺腑是祢所造的。
我在母腹中,祢已覆庇我。
我要称谢祢,因我受造奇妙可畏。
祢的作为奇妙,这是我心深知道的。
我在暗中受造,在地的深处被联络,
那时,我的形体并不向祢隐藏。
我未成形的体质,祢的眼早已看见了。
祢所定的日子,我尚未度一日
(注:或作“我被造的肢体尚未有其一”),
祢都写在祢的册上了。
(诗篇第139篇13-16节)

selfie6

你看,我们每个人都是奇妙的创造。我们的创造主看重我们,按照我们本来的样子爱我们,也从来不以外表来评价我们。这是真的,不必靠发布自拍照和集“赞”来证明。

事实上,这位创造主亲自来到世上与我们建立关系,证明了祂有多看重和爱我们。祂就是耶稣基督。这是怎样的一位朋友啊!不要理会那些社交媒体上的“赞”了,有什么比做创造主的朋友更有价值呢?

那么,我们该如何看待自拍呢?当然,自拍仍然是一种很棒的方式,让我们可以捕捉某些瞬间,留给后人。但是,如果我们真正明白自己是耶稣的杰作,那么我们就不会再害怕别人如何看待我们和我们的自拍照了。别人不再能定义我们是谁,因为耶稣早已确立了我们的价值。

是的,耶稣爱你,按照你本来的样子看待和评价你,愿意做你的朋友。想想看,用祂的眼光去看待你自己,认识你真正的身份和价值,这将是多么棒的事情呢!

你希望更加了解这位爱你的耶稣吗?不妨找你身边的基督徒朋友聊聊,或者到附近的教会去找牧者谈谈吧。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版)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上帝的眼光)


投稿

从知识到信仰

How-My-Quest-For-Knowledge-Led-to-Faith

作者:谢葆芳,新加坡

我从小就对人生的方方面面充满好奇。小时候,我和姐姐常常抱着又厚又大的字典在家里走来走去,假装自己是有学之士。

可是我为何对知识情有独钟呢?

这是因为我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有三样东西是可以让人自我感觉良好的,那就是财富、美貌和知识。我既没有商业头脑,又不想做整容手术,而知识对我来说是最容易获得的,于是对知识的获取就成为让我自我感觉良好的方式。

我喜欢知识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知识看上去可以让我掌控人生。当我的人际关系遇到挑战时,我可以通过阅读人际关系管理类书籍来寻找解决方案;当我想理解生命的复杂性时,我也可以在各种相关理论中找到答案。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励志自助类书籍在市场上会如此受欢迎吧。我们觉得,只要拥有更多的知识,就能更好地把握人生。

最后,我热爱知识是因为它能让我有价值感与安全感。想拥有价值感是因为我渴望被爱、被珍视;而寻求安全感则是因为我生活在一个混乱的世界里。

也正是因着这种对知识的渴求,我成为了一名基督徒。我大概10岁时,在图书馆里读到了一本图绘《圣经》,就想阅读真正的原版《圣经》。由于我对《圣经》的印象是厚厚的、里面密密麻麻全是字,最后找到的,竟是《大百科全书》,因为它也是厚厚的、里面密密麻麻全是字。但正是因为阅读了《大百科全书》,我才认识到这个世界是有严谨的秩序并呈现出设计感的,这让我确信这个世界有一位创造者。

身为一名作家,我知道没有哪本畅销书是出于偶然。假如让一只猴子来敲键盘,我们或许可以在其胡乱打出的字母中发现一两个单词。或者,虽然可能性很小,我们还能发现一个完整的句子。但如果我们想从中找出故事情节,那就完全没有可能了。因为随机是无法创造出前后连贯的故事情节的。

然而,当我们观看周围的世界时,我们会发现很多事物都是有连贯性的。例如水循环,例如四季交替,再例如人体的消化系统。从地理学到生物学、从微观科学到天文学,我们都可以从中发现秩序、设计、和思想。这些都证明了这个世界有一位创造者。

当然,当我们观看这个世界时,也会发现其中存在许多的混乱。比如说癌症——它是由于我们体内细胞不受控制地分裂而导致的,另外还有全球变暖。为什么会有这些混乱的存在?《圣经》罗马书6章23节为此提供了答案: “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圣经和合本)。

Sin(罪)这个字的本质可以用其英文单词正中间的I字母,也就是“我”来概括。当我们本能地取代造物主上帝,将自己当成宇宙的中心时,问题就产生了。

让我们来想一下都是哪些原因破坏了家庭和睦吧。我想其中最糟糕的莫过于自私?没有什么比一个自私的小孩或大人更能使家庭关系不稳定了。因为自私的家庭成员太过以自我为中心,就导致了其他家庭成员的需求被忽视或没有得到满足。有什么比只顾自己喜好的家庭成员更能引起家庭纷争呢?

作为一个渴求知识的人,我读过有关各类宗教的书籍。因为我想知道其他宗教是否给我们目前的生活状态作出了合理的解释。我发现只有基督教对这些生活中的问题提供了全面的解答。它回答了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例如“我是谁?”我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目的是什么?这个世界为何如此混乱?是否有解决之道?我死后会去哪?

正好那段时间我也经历到知识的局限性。在认知和逻辑上,我相信有一位上帝,并且认为基督教是个非常合理的信仰。但情感上,我却很难说出“是的,我相信,而且我愿意接受耶稣进入我的生命。”

问题在于我的生活一直都很顺利。我的家庭环境很好,个人的学习成绩也不错,因此我并不觉得自己需要上帝。而且,我发现周围的基督徒好像生活得还没有我好。于是,有一天我向上帝祷告说:“上帝,如果祢是真实的,可以请祢证明给我看吗?”

而上帝真的回应了我。在一个周六的下午,有人又向我分享福音。在此之前我已经听过很多次了,但这次却不一样,真理从我的大脑进入到我的内心。突然之间,我明白了罪是何等地糟糕,也明白了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死是真实的历史事件。祂不仅仅是为了众人死,更是为了我的罪而死。祂是如此爱我。

那天,我接受了耶稣基督作为我生命的救主。

唯有耶稣基督才能真正地满足我们灵里对于价值感和安全感的渴慕。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版)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上帝的眼光)


投稿

上帝的美意

作者:杨春雨,北京

1010846_46394367

创世纪37-50章所记载的约瑟生平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约瑟年少丧母,因深得父亲的偏爱而遭哥哥们嫉妒。哥哥们将他卖给商人,他就这样被人带到了举目无亲的埃及。后来,埃及法老的护卫长波提乏把约瑟买了回家。当约瑟升职为管家后,他竟遭到波提乏妻子的诬陷,被关进监狱。在监狱中,约瑟成功为酒政解梦,酒政官复原职之后却将他忘得一干二净。直到两年后法老需要解梦时,酒政才想起他……从此,约瑟的人生得到翻转,法老任命他为埃及的宰相治理全地。

在这些跌宕起伏的经历中,约瑟一直敬畏上帝,行为正直。面对波提乏妻子的诱惑,约瑟的回应字字铿锵:“我怎可以作这极恶的事,得罪上帝呢?”(创世纪39章9节,新译本)多年以后,约瑟再次见到那些曾经出卖他的哥哥们,他不但没有任何报复之心,反而安慰他们说:“现在你们不要因为把我卖到这里来,而自忧自责。……上帝差派我在你们以先来这里,为要给你们在地上留下余种,大大施行拯救,保全你们的性命。这样看来,差派我到这里来的,不是你们,而是上帝。”(创世纪45章5-8节,新译本)父亲雅各去世以后,约瑟再次用仁慈的话安慰哥哥们:“你们不要害怕……从前你们有意要害我,但上帝有美好的意思在其中,为要成就今日的光景,使许多人的性命得以保全。”(创世纪50章19-20节,新译本)在顺境中,约瑟没有得意忘形,而是坚持敬畏上帝;在逆境中,他也没有自怨自艾,而是继续信靠上帝。在这些经历中,约瑟用心体会上帝的心意,最终不但愿意宽恕曾经加害他的哥哥们,而且一直恩待他们。

反观我们的人生。我们时常会为“好”的事物而感恩。“感谢上帝,我终于办好了这件事!”“感谢上帝,我的病痊愈了!”“感谢上帝,我喜欢的人竟然也喜欢我!”“感谢上帝,我终于得到了这个机会!”“真是感恩,一切顺利!”……我们时常在顺境中感恩,但是上帝并没有说“你们只需在顺利的事情上谢恩”。圣经上说的是:“要常常喜乐, 不住祷告,凡事谢恩;这就是上帝在基督耶稣里给你们的旨意。”(帖撒罗尼迦前书5章16-18节,新译本)上帝希望我们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能信靠祂,“凡事谢恩”。

像约瑟一样,我们的人生会有一帆风顺的时候,也会有不幸困苦的时期。让我们效法约瑟的榜样,无论顺境逆境,都敬畏、信靠上帝,坚持做正确的事情。上帝能使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祂的人得益处(罗马书8章28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凡事都有上帝的美意。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上帝的眼光)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