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伤害

这样做我就浪费冲突了(有声中文)

作者:Janel Breitenstein,美国

翻译:Cindy Wang ,澳大利亚

有声播读:Joya,中国

 

就在我写此文的时候,不断激化的冲突让我的国家满目疮痍,日益高涨的抗议浪潮席卷美国沿岸。

然而,再大的冲突也都是始于人与人之间。也许你正因为不得不天天关在一起而陷在紧张的关系中,也许你那带着种族歧视眼镜的亲戚正灼灼逼人地用话语刺痛你。

我感同身受。我也被提醒,上帝处理冲突的方式几乎是反自然的——或者更确切地说,是超自然的。

如果要顺从上帝的方式,就要彻底改变我们通常的反应: 比如跟“罪有应得”的那个人展开冷战;好好“教育”一下自己的小孩(或邻居),让他们清楚越界的后果;或干脆了断那份无关紧要的关系。

冲突的战场始于内心, “因为心里所充满的,口里就说出来” (马太福音12章34节)。冲突说明上帝正在我身上动工,也可能是我心里缺失的,需要上帝来修补。

的确,我们内心有太多的缺失……缺失的那份亲近,应有的尊严,或者我们珍惜却被践踏了的东西。但如果我告诉你冲突是机遇,你会相信吗?

回到上帝差派耶稣的原点,我们看到了冲突——更确切地说,是我们与上帝的冲突。我们如何面对关系的破裂可以用来诉说福音的真谛。这是一个荣耀上帝、爱他人、让自己变得更像耶稣、并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关心彼此的机会(哥林多前书10章31-11章1节,以弗所书4章26节-5章1节) 。

所以,我写下下面的几点提醒自己,在我们做以下这些的时候,我们可能就扼杀了可以由冲突带来的美好。

1.越过上帝的次序

有一次,我被叫去和一位同事开会,这位同事在直接跟我谈之前,越过两级向我们上面的两位上司打了我小报告。毫无疑问,我曾经因着和她沟通有误伤到了她。但在那次会议上,我感到一种五味杂陈的羞耻感,甚至现在想起来都还很不舒服。

我对《马太福音》第18章15-17节有了前所未有的体会——先去找与你有冲突的人私下谈,如果没有回应,再寻求他人的帮助。不要只想着挽回自己的面子,要尽可能给对方时间、机会真心表示歉意。

2.缺少面对面的温度

如果你收过言辞间带着火药味的短信邮件,特别是老板发的话,一定会有“中埋伏”的感觉。原本不错的关系突然僵在文字里。

缺少了人与人相处时面对面、心连心的温暖,只纠结于字里行间的话,我们很可能会从原有的积极关系中抽离出来。

即使你天生是一个心思缜密的沟通者,文字也永远不能取代面对面的沟通,无法取代“看着你,我能勇敢地谈这个问题”的互动。事实上,上帝在处理自己与我们的冲突时,道成肉身,亲自来到我们中间(约翰福音1章14节 )。让我们在对待他人上,也如此行。

3.把对方想得太糟

当我们把事情搞砸时,会倾向于把它归咎我们所处的环境。但当别人把事情搞砸时,我们会把它归咎于他们的性格,觉得对方就是这样的人。

但人们的恶意远没有我们想像的那么多。我们可以温和地询问对方的意思,而不是假设他们带着恶意,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误解。我曾经把别人当作敌人,也被人当作假想敌,我在慢慢学习如何尊重每一份关系,当心里起怀疑时,我会温柔地和对方澄清。

这样给双方一个机会来反思自己不经意间带来的伤害。

4.表面工作

在“破坏和平”、“维护和平”和“假装和平”的波谱中,我绝对是偏后的。我一般会假装
相安无事,不愿意发掘冲突中的机会,或者原本也没那么在意那份关系。我并没有真的放下和宽容对方;而是在无视和疏远。

上帝并没有轻看我和祂冲突的严重性,而是选择改变我,并以此来荣耀祂自己。祂珍视我,看重我的圣洁。我是否愿意将这份恩典传递出去,去面对冲突背后真正的利害和问题,而不是遮盖它们、把它们埋得更深呢?

5.误把诚实当做爱心

真理和爱并不是不相容的。当我们没有带着爱去讲真理时,往往会用“我只是在说实话 ”来敷衍。直接并没有错。但也要确保言语中带着爱心和温柔。当我接收到别人“直截了当”的信息时,也会察觉到一种刺痛我的精神上的“噪音”,我需要将之过滤掉,才能专注于对方想要说的内容,才不会因为受伤,而忽视对方原本的意思。

你所营造的环境是让对方感到安全和珍视,因而愿意改变,还是让他们觉得被攻击,需要自我防御呢?

作为一个天生喜欢逃避冲突的人,我发现这样做实际上会限制我的人际关系。有时候,我只是为了不麻烦,敷衍地去爱,而不是即便很难,也选择继续去爱,在新的视角中成长,并且因为在乎而去面对挑战。罗马书12章9节提醒我们爱人不可虚假。

我是否愿意用真诚搭建一座友善的桥梁,跨向冲突背后光明的那一面?

 

点击链接查看原文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多彩的世界)

道歉,你是否愿意先开口?(有声中文)

作者:Gracella Sofia Mingkid,印度尼西亚

翻译:两小鹿,中国

 语音播读:Julia,中国

播读后期制作:庞宏宇,中国

背景音乐:Discovery House

我们都曾被他人有意或无意地伤害过。而我们如何反应则会带来完全不同的结果——这是我在一次回家的旅途中学到的功课。

那天我和我的朋友们正在讨论一部刚上映的电影。不知怎的,我走了神而没有跟上对话的节奏,开始有点答非所问。这时,我的好友说她不高兴跟我说话了,因为我的脑袋“太迟钝”,理解不了对话的内容。

她的话让我觉得又羞辱又受伤,我马上不再说话。其他朋友们并没有注意到我态度的转变,好友却意识到出了问题。当她试着再跟我谈话时,我只是简单地敷衍一下。这样的状态一直持续到旅途结束。

之后的几天她试着给我发信息,但是我一条也没有回复。我就当她不存在。那次事情之后过了好多天我们都没有碰面,我也渐渐地忘掉了不好的感觉。

不久后的一次教会聚会结束后,一位教会的朋友跟我分享了他最近与朋友之间发生的冲突。教会的这个朋友很随意地问了他朋友一句为什么他朋友卖的产品比其他零售商贵。当时他认为那是一个再平常不过的提问了。然而,他的朋友非但没有礼貌地回答,反而觉得自己被冒犯了,于是很生气地回复了他,甚至还说出了骂人的话。

当时,我的朋友很想进行反击,但是,因着上帝的恩典,他控制住了口舌,没有说出任何恶意的话语。

与此同时,他决定为他的这个朋友祷告并在第二天去探访朋友,看看朋友是否还好,他甚至为着他前一天的冒失主动向他的朋友道了歉。

我非常惊讶,因为我们的经历何其相似:我们都被不友好的言语所伤,但关键的区别在于我们选择了不同的回应方式。我教会的这个朋友能够保持冷静并主动寻求关系的和解,而我却选择了消极对抗,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折磨”我的好友,让她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让她后悔与羞愧。 虽然表面上看来我的反应似乎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所做的——对她的不回应和视而不见——实际上就是在报复她。这在本质上是一种暗中报复的残忍行为。

而我教会的朋友则并没有把愤恨藏在心中,他主动采取行动来挽救友谊,并在过程中收获了喜乐与平安。听了他的故事,我感到上帝在催促我去做同样的事。我明白我需要采取行动来挽救我的友谊。我不能让怨恨的种子继续在我心里发芽——我必须将它连根拔起,彻底除去。

于是,我决定告诉我教会的朋友我自己的事情并向他寻求帮助。他建议我立即去道歉——越快越好。

我一边组织着道歉的语言一边祷告,向上帝寻求力量与智慧。我在短信中为我的冷漠道歉,同时也诚实地告诉好友我被她的话语所伤。我详细解释了事情的经过并请求她的原谅。在回复的信息中,她也向我道了歉,并说她很后悔说出那些伤我的话,并请求我在以后若是再遇到这种情况就直接指出她的错误。

在互相发完信息之后,我感到肩头的重担完全卸下了。我的双手颤抖着,大声地喊出了对上帝的无限感激——是祂通过教会朋友的经历教会了我如何寻求饶恕。

虽然从根本上说,我们最终需要的是向上帝认罪,但圣经确实给出了一些向其他人坦白并请求宽恕的例子,比如约瑟的兄弟们(创世记50章17-18节)。在歌罗西书3章13节中使徒保罗也鼓励我们彼此饶恕。 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寻求宽恕不仅有助于恢复我们的人际关系,它也能释放我们自己,于我们是有益的。

知道上帝喜悦我们去饶恕,我们是否愿意谦卑自己去寻求上帝和他人的饶恕呢?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爱中同行

假如教会伤害了我,我要怎么爱(有声中文)

作者:Ruth Lawrence, 英国
翻译:熊永兰,中国
语音播读:Jovial,中国
播读后期制作:庞宏宇,中国

我出生后的第七天,我的爸爸就成为了牧师,我也因此在他就职的那间教会长大。不像我的哥哥姐姐们,我从来没有经历过爸爸不是牧师的生活。而我也很快意识到人们要么把牧师的孩子放在一个不合理的高标准上,要么就是等着看他们什么时候悖逆出丑。

这两样我都不喜欢。

只要我可以不告诉别人我爸爸的工作,我就不会告诉。我不想被盘问。我只是想要在不被众人检视的情况下来认识和思考上帝以及教会。在我20岁的时候,我终于得出了结论。

我知道圣经是真实的,我也爱上帝。但是我不喜欢基督徒,而这就有问题了,因为我自己也是一个基督徒。

我可以理解非基督徒伤害别人,甚至也能理解基督徒在怒不可遏时抨击他人。但是拜托,对于故意伤害其他信徒的基督徒,让我如何理解呢?

在我小时候,有很多次在教会中,当我们一群小孩子做错了事,我却是唯一一个受责备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听人们说著关于我家的流言蜚语,他们关切的语调和关心的面孔仅仅只是想掩盖他们八卦的本质,他们其实只是想从我这里挖出一些信息。最终,我把我的世界缩小到只有我和上帝。我和其他人保持相当远的距离,不让他们接近我。并且我尽力保密那些对我很重要的事情。

当这样的伤害迫使我爸爸离开我们曾经服侍的教会时,我对基督徒再也忍无可忍了。上帝也许爱我,但是我确定祂的子民肯定不爱我。

随着时间的流逝,当我发现在我们教会发生的别的事情——那些对我家人造成不公平伤害的事情时,我的受伤变成了愤怒。而我越觉得气愤就越无法来到主的面前,我和上帝的关系也越糟糕。

我茫然无措,进退维谷。我不想远离上帝因为我爱祂,并且我知道圣经是真实的。但我却不想和主的教会有什么关系,因为那是一个令我痛苦的地方。当去教会变得痛苦不堪时,我终于意识到我必须要做点什么来改变我的心态以及我的想法和感受了。

希伯来书10章25节和约翰福音15章说服了我,这些经文告诉我教会是上帝的计划。耶稣告诉他的跟随者“你们要常在我的爱里”(约翰福音15章9节),这听起来棒极了,但随后耶稣解释常在祂爱里意味着我们要顺服祂的诫命——也就是说要爱其他的基督徒(约翰福音15章12节)。而我对这部分一点兴趣都没有,因为这意味着我将有可能再次受到教会的伤害。

因为我仍然在这个过程中挣扎,我并没有与我家人多说此事。但是在我整理我混乱的思绪时我得到了以下几点发现:

1.基督徒也会互相伤害

这很明显,无论是基督徒还是非信徒,没有任何人是完美的。所以我们会彼此伤害。我也会伤害他人。虽然我常常觉得很受伤也会因此对他们人持有戒心,但说到底,我也在伤害其他人啊。我需要原谅他人对我的伤害正如我也需要被他们原谅一样。

马太福音18章讲到,耶稣用不怜悯人的仆人的比喻回答了彼得关于要原谅人多少次的问题。故事是这样的:有一个仆人欠了国王很多债,他根本还不起,国王想把他立马扔到监里,但是仆人乞求国王怜悯他。接着国王展示出了无比的恩典,他赦免了这个仆人所有的债。然而当这个被免债的仆人碰到了欠他小钱的人,却要他当场还钱,那人还不起,这个刚被免债的仆人完全无视他的乞求,就将他下到监里。之后事情传到了国王那里,国王大怒,施行了公义,将这个毫无怜悯的仆人丢到了监里。

这个故事从我小的时候起就开始萦绕在我的脑海,因为我真的非常希望自己能得到恩典,但是我却很难给出恩典。当我思考最近发生的一切时,我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如果我再遇见那些伤害过我和我家人的人,我想要他们知道我不怨恨他们了。

要再见到他们并不容易——我们的生活圈子已经越来越没有交集。但这并不是说我就不能原谅他们了。原谅他们意味着我不仅不希望坏的事情发生在他们身上,还会为他们祷告和祝福。对于现在我和身边基督徒的关系来说,这意味着如果我做错了事就要尽快道歉。

2.并没有更高的标准

或许因为我爸爸是牧师,以前别人会用更高的标准来衡量我的行为,但是上帝没有。上帝用同样的高标准来要求我们每个人,而我们没有一个人能达到那个标准。正是因为没有人能达标,所以我们都因着耶稣为我们所做的蒙了恩典。耶稣的宝血为我们每一次的搞砸和互相伤害付上了赎价。

每次我们没达到那个高标准时,主的恩典都会让我们再次与祂和好。所以当我感觉我要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时(有时候仍然会这样),我会提醒自己耶稣已经为我的罪付上了赎价。我可以安息在这个真理中,而不用靠着努力来弥补我的过失。知道上帝不是等着在我出错时指出我的过犯,而是带着恩典和宽恕等待我,这一点让我很受安慰。

3.我们可以选择回应的方式

不管我们喜不喜欢,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就意味着总有某个时候我们会受到伤害。而如何处理这些伤害才是关键。与其压抑自己的感觉让它变成怨恨,我更愿意想起保罗在以弗所书4章32节里告诉我们的,在我失败的时候也会有恩典显现。

因蒙受了这恩典,我也渐渐改变了对待那些伤害过我人的方式。我正在努力改变自己不去那么快的论断而是快速地原谅。这并不容易,因为原谅并不是我的本性,也许它也不是你的本性,因此这总是让人感觉有点颠倒天性。但是上帝饶恕并恩待了我,因此我也在试着这样对待他人。

正如我所说的,我仍在努力中,很多时候我也没有用我应该回应的方式回应他人。但是我正在学着将这些带到上帝面前,求上帝继续在我心里做工。

现在,我住在离我曾经长大的那些教会很远的地方。如果可以,我仍会对我爸爸的工作保密,我也仍然害怕被伤害,但我正在努力不让这样的恐惧变成我的阻碍。然而大部分的时候我都没有成功,但我没有放弃也不想放弃。教会里满是破碎的、会相互伤害的人。但他们同样也是上帝的子民,是被上帝所爱和宽恕的人。

教会是上帝的家,它欢迎你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教会是个帮助我们在与耶稣的同行中成长的地方,因为和大家一起并肩与罪作战比我们独自一人战斗要容易得多。教会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地方,但它是一个值得委身的地方。无论情况变得多糟糕或多痛苦,我都不会全然放弃教会,直到现在我也仍然没有放弃。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文章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爱中同行)

悦读圣经2:只有一个灵魂才能磨砺另一个灵魂

grinder-hitachi-power-tool-flexible-162534 (1)

作者:王林,中国

铁磨铁,磨出刃来,朋友相感也是如此。(箴言27章17节)

伤害是“难免的”,不是“应该的”

从小到大,从学校到职场,我所看到的能人、强人和高人似乎都是直截了当,为了表达自己的想法、达成自己的目的,而不惜与人发生冲突。而我因着自己律师的背景,也渐渐养成了尖刻批判的思考、交流和处事方式。在教会里,我的焦点常常是在人的问题身上,认为某某人这里不好,那里不行,且总是不失时机的以刻薄的方式表达出来。当时的我觉得教会的牧师和同工都太温柔,就需要我这样敢于去说的人多一点。我常常暗想:“比起我的老师、同事和老板,我说话和做事的方式已经是很客气的了”。于是下次当再看见问题时,恨不得加倍尖酸起来。

当然,有时候我也会觉得自己表达过度,或者根本没有理解别人的问题,以致对他人造成了不必要,且很深的伤害。每到那时,我就会用这节经文“铁磨铁,磨出刃来”来安慰自己。我认为我们人跟人交往就是要彼此相磨出刃来啊!我以为这里的刃是眼目明察秋毫地看到别人的问题,然后表达尖酸到位,直达痛处,做事大刀阔斧,不计代价达到目的。

我第一次听到别人引用这句话是在几位弟兄姊妹描述一段很困难、很多冲突的合作关系以后,一位弟兄用这句经文来做结语。我更发现常常有人使用这句话来解释和安慰一些被这样的摩擦与冲突所伤害的弟兄姊妹,说铁磨铁磨出刃来,因此这种伤害是难免的。

是的,人与人交往,彼此伤害是难免的,但是“难免” 和“应该” 之间却有着很大的不同。保罗在罗马书12章18节说:“若是能行,总要尽力与人和睦”;据说奥古斯丁也曾说过:“对于基要,坚持;对于细节,宽容;对于一切事,爱心”。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解经

如今看来,不仅我处事缺乏爱心,对这节经文的理解也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节经文主要不是说人的冲突,更不是认可人性格上的尖锐,而是述说如同只有铁与铁打磨,才能让铁器发挥其本质作用,也只有一个生命能影响另一个生命,帮助另一个生命发挥其本性的作用。

铁与铁相合就是要磨出刃来,因为铁就是用来做切割东西的器具。但人与人在一起要磨出的不是刃,而是爱和公义——那原初被造时上帝的形象。

6974714-2ddeacedd32febab

图一:巴勒斯坦地区铁器时代II 的铁斧头头部

由于希伯来语原文抄本不标注元音,箴言27章17节这节经文的关键词יחד有两个可能的解释。第一种解释是认为这个词是来自词根חדד——“磨砺”的意思。因为对古代人而言,铁器取代铜器最主要的原因是其硬度大,能够打造尖利的器具,增加农牧业生产的效率和军事冲突的杀伤力。而跟希伯来语是表亲关系的阿拉伯语里的“铁”是hadyda,相当于希伯来语的חָדוּד,“被磨砺的(东西)”。所以铁的本性就是“互相磨砺(出刃来)” 。

这种解释也呼应下半节经文,原文翻译是“磨朋友的脸。”。这里的“脸”פָּנִים既可以指人的脸,也可以指刀、剑、斧头的“刃”。这里作者可能是继上节经文的比喻:正如铁器在一起就是互相磨砺,人在一起也是刃对刃(脸对脸)的互相磨砺。

磨砺出什么呢?我们可能会误以为是如同铁器一般的锋利、尖刻、冲突式的说话处事方式。其实不是的。箴言书从来都不鼓励这样的锋利,反而寻求的是智慧。所以这里的“刃”本身并不是指人要追求的锋利,而只是继续前半节经文的比喻而已。铁与铁互相磨砺让铁器可以尖锐,人与人在一起,特别是真正的朋友在一起,是要让对方有智慧,有上帝的形象。

pexels-photo-541520

我之所以强调“真正的朋友”,是因为这一章的第5–10、14节讲的是与“坏朋友”在一起对人的负面影响,而第17节则谈论真正朋友的好处。联系上下文后,我认为第二种解释更有可能。这种解释认为יחד的词根是יחד,即“联合”的意思。正如铁和铁互相吸引、联合 ,真正的朋友也被对方的脸吸引,为要彼此建立(智慧)。

这种解释也跟第19节“水中照脸,彼此相符;人与人,心也相对。”有所呼应 。正如同铁本能地和铁联合,人心也自然地和另一个人心互相对话、塑造。而当我们和有智慧的朋友在一起时,我们也会促进对方彰显出上帝的形象来。

虽然我不认可将这两种解释合在一起,因为不同的词根会导致读音不同。但是我也认为这两种解释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可以相互兼容的。不管是哪种解释,作者都是想强调真朋友、有智慧的朋友的重要性。因此,这里要对年轻人说,正如只有铁能够磨砺铁,只有其他人能塑造你。所以,请谨慎选择你的朋友,选择那真正的、有智慧朋友。

只有一个灵魂能磨砺另一个灵魂

说到底,箴言书27章17节谈到的是人性。没有任何的科技、组织或利益能够取代人渴望与另一个人全心交流的需求,因为灵魂只有在和另一个灵魂的对话中才可能被塑造和改变。这也是目前中国国内教育的问题之一。如今,我们把学生当作庞大社会机器的一部分,期待他们发挥一定的功能,却较少把他们当做一个有感情、需要关系和爱的人;我们传授他们太多技能和思考,而缺少和他们人对人、心对心的生命传递。

不仅对于年轻人,就是进入不惑之年的成年人也需要继续和不同的生命真实接触。随着事业和社交关系的成熟,我们很容易让自己被包裹在一群自己熟悉、跟自己是同类型的人当中。其实,这也是造成人生停滞的原因之一。

只有一个灵魂能够磨砺另一个灵魂,只有接触不一样的生命才能够改变我们的生命。这样的接触不是旁观,不是道听途说,而是真实地和我们不同的生命交流才能带给我们生命上真正的改变和突破。

人要与上帝相交

最后,圣经还有一层更深的涵义乃是生命只有在信仰当中才是有意义的。我们相信人是按着上帝的形象所造的,所以人不仅需要与其他的人真实深刻的交流,人最深的渴望是和创造我们的上帝相合。正如奥古斯丁(Saint Augustine)在《忏悔录》里所言:“你(上帝)创造我们为的是和你(在永恒里联合),所以我们的心永远没有平安,直到安息在你里面”。

正因如此,不论我们是否认识上帝,我们所有人或多或少、都会如同飞蛾扑火一般寻求公义和爱。纵观历史,虽然完美的公义和爱似乎从来不曾在地上出现过,但我们却仍旧渴慕,仍旧寻求。如有一丝的可能,我们似乎都会竭尽全力去得到。诚然,我们当中许多人为此付上了生命作为代价。

耶稣伸手给落水的彼得

这完全的爱和公义对我而言就是耶稣基督。祂有完全的能力,但却温柔谦卑;祂圣洁公义、掌握审判的权柄,但却为罪人死在十字架上,使得纯粹的光穿透沉沉的黑暗,完全的爱倾倒在干涸的土地,永恒的道默默地行走在世间。在这样的光中我看到自己的愚昧;在这样的爱里我能够承认错误,然后重新再来;在这样的道里我能得着生命的智慧。

正如铁磨铁,磨出刃来,每一天在和耶稣基督的对话当中,我们的生命也被磨砺出智慧、公义和爱心。正如铁与铁相合,人与人相交,按照上帝的完美样式所创造的我们,在与道成肉身的主面对面中才有永恒的安息。

*此文章为作者王林 Franklin Wang授权,经雅米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文中图一出自原文

*原文出自简书|【启示与智慧01】只有一个灵魂才能磨砺另一个灵魂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重新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