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信心

眼看事儿办不成了,我该按逻辑放弃,还是凭信心坚持?(有声中文)

作者:Aliyah Lauren Jacobs,南非

翻译:Cindy Wang, 澳大利亚

语音播读:馨宁,中国

我的胸口好似被石头压住,手心里全是汗,泪水无法抑制地夺眶而出。我的情绪处于崩溃的边缘。我有太多要祷告,却开不了口 ——但我清楚祂都知道。

九个月前,上帝给了我一个异象,让我去创作、管理和领导。后来我便有机会用摄影作品重现历史上13名杰出女性的故事,并且最终得以将作品放到南非开普敦的一个画廊里展览。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我很爱阅读历史书籍,对历史的热爱激发我在过去8年里致力于圣经中女性的研究和教导。不过圣经故事并非我关注的全部,在现阶段,上帝让我有感动向世界介绍历史上的13位杰出女性。

我的目标是让大家认识这些为各自所在领域带来巨大影响力的女性领袖和先锋们。比如说Ada Lovelace,她是世界上第一位电脑程序员;还有天文学家和教育家Hypatia,她因过人的学识和毅力而被杀害;Hannah More是执笔的战士,她与朋友William Wilberforce为解放奴隶并肩作战;使徒行传12章中的Rhoda展现给我们一位在祷告中满怀信心的女性形象;我自己则饰演世界上第一位历史学家Anna Comnena。最后还有我最喜爱的两位杰出女性领袖:埃及女王Hatshepsut和爱西尼女王Boudica。这些只是我认为世人应该认识的伟大女性中的一部分。

起初,一切似乎都进展顺利。上帝供应了摄影师、模特,一家戏剧用品专卖店在得知我的项目愿景后也给我提供了优惠。照相采景地点堪称完美,摆上那些怀旧道具和布景,好似老电影中的场景一般。每一步我都经历了上帝信实的供应,但一切突然嘎然而止,我仿佛踏入了荒漠之地。

虽然场地租好了、票也售完了、开幕式典礼也预备妥当了,但有些环节依然毫无进展。离开展只有不到三周的时间了,因着资金匮乏我还没将照片印到油画布上。所有许诺支持此次项目的赞助商都放了鸽子。

需要钱的地方越来越多,要支付开幕式发言人的出场费,宾客的餐点费,画廊的使用费等。我开始不堪重负,信心也动摇了。这就是为什么我几近崩溃,开始向上帝呼求。我背负着巨大的压力,在逻辑和信心之间徘徊。

我坐在地上啜泣时,一个细小的声音开始和我理论。如果没有资金,也没有其他出路的话,就应放弃这个项目,并退钱给买了票的宾客们。这似乎合乎逻辑,我也可以摆脱巨大的压力,而且如果家人朋友看到我为此事泪流满面,也会为我担心并安慰我放弃的。

然而,这个决定违背我所相信的。另一个声音告诉我应该坚持,准备好照片、传单,继续进行这个项目。虽然我身心俱疲,但上帝的话语点燃了我心中的一丝希望。

接下来的一周非常艰难,我不断努力,却始终没有突破。剩下的时间不多了,资金仍然没有到位,也看不到什么出路。然而那一丝希望将我带到上帝的平安之地,将一切交托,想要放弃的想法也平息了。

在等待中,我默想约书亚和以色列人站在那片陌生的土地前严正以待的样子。他们对这片土地一无所知,但这是全能的上帝赐给他们的应许之地。他们披盔戴甲直面强敌,而更强大的武装是建立在上帝话语之上的信心。我被以色列人对主的全然信靠鼓舞了。虽然他们从没见到过这片应许之地,对踏入迦南地将面对的是什么也无从知晓,并且他们知道要获得应许之地也需极力征战,但他们深信那片土地是属于他们的,他们以建立在上帝话语之上的信心为武器跨过约旦河,义无反顾地勇往直前。

在那最艰难的一周就要结束的时候,上帝给了我希望。一间服务边缘青少年的学校询问是否可以带他们学校的女生来观看展览,而我一直热衷于帮助年轻女性,所以这个请求让我兴奋不已。

因这个机会我们募集了款项帮助这些孩子们免费观展、用餐和获得免费礼物。不久当地的打印店给了我们优惠的报价,同时我们也收到一笔捐赠,刚好够打印所有的画布!展览从三月11日开幕一直要持续到月底。我不知怎么地竟然弄够钱支付了讲员,我的父亲承担了宾客餐饮的费用,这成了一个祝福满满的展览。

当我支取信心,并让它成为我生命的逻辑时,我就战胜了自身的软弱。这同时让我见证了神迹,也拉近了我与上帝的关系。其实,我越专注听祂的声音,并顺服祂的带领,祂的话语也就愈加清晰。我也认识到,上帝所说的话就是逻辑 ——我要用信心信靠祂的逻辑。

不管身处何种境况,上帝的声音都应成为我们克服怀疑的利器。

此文章譯自雅米英文網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悦读圣经3:请问约伯,亲眼看见上帝才算数吗?

作者:王林,中国

“求祢听我,我要说话;我问祢,求祢指示我。我从前风闻有祢,现在亲眼看见祢。”(约伯记42章4–5节)

有些思想家不无讽刺地将现代社会以前的世界叫做“童真年代”(Innocent Age)。那是一个人们相信看不见的鬼怪精灵的时代。然而,经过启蒙以后的人变得只相信亲眼能见的现象。不仅如此,很多人还相信,凡是我们看不到的,都不应该相信。

因此,许多初到教会的朋友会常常说,“如果你让我看见上帝,我就信!”而有这种想法的人,可能会认为约伯记42章5节“我从前风闻有你,现在亲眼看见你”说得是这个道理。毕竟,亲眼见到比风闻更加可靠。

其实,约伯记当中有很多线索都清楚地告诉我们,这节经文并不是谈视觉和听觉哪个更可靠的问题。

首先,约伯从来没有看见上帝,他只看到了耶和华的旋风(约伯记38章1节;40章6节)。

第二,圣经描述耶和华最后和约伯的交流不是“显现”,而是耶和华三次对约伯说话(约伯记38章1节;40章1,6节)。

第三,在42章4节当中,约伯恳求的是“求祢听我,我要说话;我问祢,求祢指示我。”。由此得知,他和上帝之间是口头的交流

第四,这节经文所说的“亲眼见祢”应该是呼应约伯在19章25–27节的祷告,“我知道我的救赎主活着,末了必站立在地上。我这皮肉灭绝之后,我必在肉体之外得见上帝。我自己要见祂,亲眼要看祂,并不像外人。我的心肠在我里面消灭了!”。约伯祷告求亲眼见上帝,但前提是在“皮肉灭绝之后”,“在肉体以外”得见祂。很明显,他求的”亲眼见上帝”并非指的是肉眼的看见。

我们不仅仅在约伯记里能找到这些线索。在整个圣经里面,直到耶稣基督道成肉身以前,没有人亲眼见过上帝本身,而是只见过祂的荣耀。因为约伯和上帝主要是透过言语交流,所以这节经文并不是说视觉比听觉更加可靠。这里之所以比较“眼见”和“耳闻”,主要是借用视觉比听觉更直接,来表达约伯获得了更加明确、直接的确信。

约伯的看见是信心的看见。因着耶和华对他说话,约伯信心的眼睛变得更加明亮,看到上帝真实地临到他的生活当中。所以,他在上帝的同在当中重新审视自己的遭遇和回应,进而再次悔改。

在这个意义上,约伯超越了他看到的生活中的苦楚与打击,在信心当中与上帝相遇。这样的相遇是如此地直接和真实,如同“亲眼”见上帝一般。

然而现代人所面对的困境之一,就是我们的信心太狭隘。仔细想想,一些学者所鄙夷的“童真年代”并不一定是无知的;而只相信亲眼所见现象的现代人,也并不见得是更有智慧。

从事摄影的人都知道,透过相机所“看”到的和肉眼“看”到的,可以是截然不同。比如说,我们肉眼自动会将环境中光的颜色减少,让所有环境光都接近白色。但是如果你将照相机的自动白平衡功能关掉,你将很快看到各种光源的颜色变得非常不同。有冷冷的蓝色、热情的橘红、暖暖的黄褐色,还有那神秘的紫色。同一个世界,但相机和肉眼看到的色彩却大不同。

同样,人的信念就如同相机里的白平衡设置一样,决定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的颜色。如果我们把白平衡永远调整到自动档以后,我们就失去了一个观察这多彩世界的能力。

“一切不能看到的、无法检验的都是不能相信的”这一信念让我们重新定义和解释了一切。在这样的世界观里,爱情不过是化学;社会关系不过是经济交换和权力斗争;人性的扭曲不过是错误的基因、错误的家庭环境,以及错误的教育。我们以为获得了对这个世界更深、更准确、更全面的认识,并且信心高涨的重新塑造周围的一切。我们要在那白板上画那最新最美的图画,在地上建立前所未有的人人平等、人人富足、人人幸福的乌托邦。这样的雄心壮志激励了许多人前赴后继、舍身忘死。然而近一百年的历史教导我们,越是倾尽全力追求这些理想的社会,我们越是会看到更多难以想象的灾难。在这个世纪里,我们所经历的最大苦痛,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或许,我们应该重新获得一些“童真”;或许,这个世界本有更多的色彩;或许,我们应该超越眼见和耳闻;也或许,人,真的不是我们看到的那么简单。

*此文章为作者王林 Franklin Wang授权,经雅米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原文出自简书|【启示与智慧03】神啊,我怎么才能亲眼见你?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细数恩典)

代祷,真的有用吗?(有声中文)


Untitled

作者:希の梦,马来西亚

语音播读:Zel, 新加坡

背景音乐:Discovery House

“我会为你祷告!”,相信我们都对这句话很熟悉。这是我们常向他人诉说烦恼或心事后,弟兄姐妹们常会给予的回应。可曾经的我不时就会对代祷的力量产生质疑。如果代祷真的有帮助,为什么我为未信主的亲戚祷告那么久,他们还是不想进一步认识上帝?如果代祷真的有效,为什么我们常为病痛者祷告,他们仍然没有康复?如果代祷真的有力量,我们在为世界各地被逼迫的基督徒祷告时,为什么上帝仍看似不伸出援手呢?而且,上帝不是什么都知道的神吗?就算我们不为他人代求,祂应该也晓得他们的需要才对呀,不是吗?

因此不久前,为了坚固我对代祷的信心,我特意翻开了圣经,渴望从中找到代祷的重要性,而以下五点是我透过圣经和自己的亲身经历找到的答案。这五点大大地激励了我,也让我重新反省了自己对代祷的小信。所以我将我的所得分享出来,但愿这能帮助到同样有所疑惑的你继续做个代祷勇士!1.代祷是上帝所喜悦的那时,耶和华看见没有公平,甚不喜悦。祂见无人拯救,无人代求,甚为诧异,就用自己的膀臂施行拯救,以公义扶持自己(以赛亚书59章16节)。这节经文让我看见了那时候的以色列让上帝十分地难过与失望,因为祂找不到一个愿意帮助别人或为别人代求的人。这里就教导了我,如想讨上帝的喜悦,把冷漠变成爱,其中一件我们可以做的事就是互相代求,表示关心。譬如我们可以以基督的心为心,去参加每周的祷告会,为着教会所列的事项祷告等等。其实,我对自己的国家政治、治安等感到很失望,对某些政策也感到很不满。我不想再为自己的国家祷告。可是上帝借着以上的经文提醒了我,“不要放弃。你不是要讨我(上帝)喜悦吗?那就继续祷告!”2.代祷是耶稣基督所立的榜样之一

在这点上最显著的一个例子就是耶稣基督在十字架上受苦时仍不忘为百姓祷告,祈求天父赦免他们(路加福音23章34节)。早在被钉十字架以前,耶稣基督就已经教导会众“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 (马太福音5章44节)。祂不只说,还行出来,只为了我们能效法祂。

耶稣基督本可以以神的姿态战胜所经历的痛苦,但祂却愿意选择成为人来到世间,被“人”的有限所限制住,向我们展示出如果我们能够向上帝交托,人是可以做出超乎常能的事的,如为仇敌祷告,饶恕他们。

除此之外,耶稣在祂短短三年的布道中,应允了许多人的代求,比如百夫长为他生病的仆人祷告(马太福音8章5-13节)、管会堂的为他的病重的女儿祷告(马太福音9章18-26节)、父亲为患癫痫的孩子祷告(马可福音9章14-29节)等。由此可见,耶稣很在乎每一个会为身边的人所做的祈求。所以,身为耶稣门徒的我们,可以为谁祷告呢?我自己就列了一个清单,把我能想到的名字写上去,然后常常为他们祷告。这些名字包括了我未信主的家人、信心冷淡的朋友和我透过世界宣明会所领养的小孩等等。当我这么做之后,让我感到备受鼓舞的是,我一位原本很抑郁到不愿和任何人打交道的朋友终于愿意再次接触人群,并且展露了久违的笑容。我相信,我的祷告被应允了!

3.代祷能让我们更贴近上帝的心意

创世记18章是首次出现代祷场景的章节。当时亚伯拉罕替所多玛向上帝求情,希望上帝不要毁灭这罪恶之城。从“如果有五十个义人就不灭城”到最后“十个人”,上帝并没有因为亚伯拉罕讨价还价式地求情感到不悦,反而是很有耐心地回应他。

上帝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有祂的旨意在。当时的所多玛罪恶深重,连刚出生的婴孩都可以杀来献祭,所以上帝不得不灭城以除后患之忧。然而亚伯拉罕的请求显示出他对生命之关爱,而这是上帝所喜悦的。我相信亚伯拉罕后来肯定是明白了上帝比他还爱人,只要那个城市有义人在,祂是不会做出这决策的,所以他的请求就停在“十个义人”了。最后,上帝在灭城以前差派使者去救罗得一家也显示出上帝的慈爱。因此,当我们持续地为一件事祷告时,我们会逐渐明白上帝的心意是什么。

4.代祷能连接代祷者和被代祷者之间的心

当我们真心地想帮助别人度过难关,却因为自己的能力有限而感到无奈时,不要忘记我们身为基督徒拥有一个很有力量的权柄,那就是代祷。我们可能无法完全理解他们所经历的,可透过代祷,我们能够更多地感同身受,以致能更迫切地为他们祷告。当我在为着宣教士祷告时,我似乎能想象到他们离乡背井的难处;当我在为受逼迫的弟兄姐妹祷告时,我似乎能也能感受到他们的哀伤。不止如此,我曾经在某个网页上阅读到有些基督徒真的因为知道有人在为他们祷告感到无比欣慰与喜乐。这真的就如雅各书5章16节说:“所以你们要彼此认罪,互相代求,使你们可以得医治。义人祈祷所发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

5.透过代祷,我们能分担彼此的重担

我相信,当我们为着他人祷告时,即或问题不会立即消失,但因着圣灵,他们会得着力量与安慰。我曾经因为所参与的硕士课程太过紧凑,以及繁琐的功课而感到无比压力。我不想和家人说,怕他们会为此担心当时身在国外的我。人生地不熟,我也没有好朋友可以倾诉。心里头一直想就此放弃,回国算了。直到我走进教会的祷告会,请求姐妹们为我代祷。我犹然记得她们为我祷告的那瞬间,心头莫名地热了起来,我不禁泪流满面,感到扛在肩上的重担仿佛被拿走了一样。虽然那时候的我功课还是一样多,可“我真的不行了,我想回家,不要读了!”的念头却就此打住。如今的我还继续在攻读博士呢!

我们的祷告不是一般的祈福、求荣华富贵等,更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只单顾自己的事。相反的,我们是基于爱上帝、爱人的心而祷告。我们是否已经将“我会为你代祷”当成习惯性的回答,以致有时候甚至是在敷衍他人呢?是时候该认真地去看待代祷这件事了。因此,当我们要为某人代祷时,比起说“我会为你代祷”,不如说“我现在就为你祷告”,并且当下就为对方祷告吧!

或许你为某件事祷告已久却仍未看见改变,但请不要灰心,代祷真的有用。而当我们愿意花时间祷告时,这也绝不是徒然的。最后,愿我们的祷告都像耶稣基督在路加福音22章42节的祷告一样,只愿天父的旨意成就,而非自己的意愿。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再见,假象!

小心,别上魔鬼的当(下) | 生命探索(连载)

Untitled

作者:高皓正

*承上篇(文后有上文链接)

其实这些做法就是圣经所讲的「交鬼」,根据圣经,这一个「亲人」根本就是魔鬼假扮的! 魔鬼这样做是因为牠们很希望你接触牠们,而不去接触上帝,这是上帝非常不喜悦的。上帝绝对不希望你接触魔鬼,因为魔鬼只 会偷窃、杀害、毁坏,祂希望你亲 近祂这位创造你、爱护你的上帝 (参利未记19章31节)。

如果你或者你身边的人有这样的情况,鼓励你或他们决志相信耶稣, 耶稣的宝血可以将这些关系斩断,让人脱离魔鬼的辖制和影响。

既然魔鬼原是上帝创造的美丽「天使」,为何我们听见的鬼故事中,魔鬼的「形象」经常那么恐怖? 又或者看过的灵异影片中,牠们的出现总是那么的「戏剧性」?原因很简单,魔鬼正在「演戏」!狡猾的魔鬼要用恐怖的形象来吓唬我们,背后的目的就是要我们怕牠!

其实你根本完全不需要惧怕魔鬼!

试想想「天使」居然要假扮作「长发女鬼」飘过,或者突然推倒客厅的东西,又或者三更半夜用「鬼 声鬼气」扰人清梦,你说不是很可笑吗?为什么牠们要这样做呢?又试问,若是牠们能够超自然地移动物质界的物件,为什么牠们不干脆拿起刀来,直接把我们杀掉?魔鬼这样做,目的只有一个:让你「以为」牠很可怕!因为当你害怕牠们,便不会对付牠们,牠们便可以继续欺负你了!

什么?我们可以对付魔鬼?我们凭什么?

我们凭着耶稣基督的名字就可以叫魔鬼逃跑了(参马可福音16章17节)!

笔者听过一位中学女生遇过的灵异事件,她与同学去长洲宿营,晚上睡觉时在睡房中听见外面客厅有很多人说话的声音。当时其他人都睡着了,她便自己开门看看,外面却一个人都没有,当时她心里很害怕,但记得在教会学过可以「奉耶稣的名」赶走魔鬼,她便开口说:「奉耶稣的名叫魔鬼走!」然后她就很清楚地听到一个声音说:「她认识耶稣!走吧!」之后便再没有听到不知名的声音了。 难怪圣经里说:「故此你们要顺服上帝。务要抵挡魔鬼,魔鬼就必离开你们『逃跑』了。」(雅各书4章7节)

所以,不要怕魔鬼!只要敬畏上帝!主耶稣说:「我曾看见撒但从天上坠落,像闪电一样。我已经给你们 权柄可以践踏蛇和蝎子,又胜过仇敌一切的能力,断没有什么能害你们。 然而,不要因鬼服了你们就欢喜,要因你们的名记录在天上欢喜。」 (路加福音10章18-20节 )

祈盼大家不再怕鬼,也不接触魔鬼,只亲近创天造地的上帝,因我们的名字被记在天上而欢喜快乐!

若你怀疑自己经历过灵界的事物,建议你尽快联络有经验的牧者,以分辨清楚此情况是否确实为灵界问题,还是有其他状况:例如精神方面的问题或者药物影响等等,以便转介相关单位寻求帮助。

小心,别上魔鬼的当(上) | 生命探索(连载)

*此文章摘自灵命日粮《生命探索》系列,版权所有,谢绝转载,欢迎转发!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拨云见日)


作者简介

高皓正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祟基学院哲学系,副修性别研究。近年参与福音电影《天地孩儿》、《真的恋 爱了?》等等。

音乐方面,高皓正是歌手,填词人,作曲及填词作品 超过一百首。他是渴文化Hot Culture青少年文化慈善团 体创办人之一,亦是Acts Church召集人。

于2010年与陆凯儿医生结婚,育有一子一女,更着力下一代和青少年教育,经常受邀到各大公司、机构和 学校等分享正面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