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信心

灵命日粮:到我这里来

读经:约翰福音20章24-31节 

英国女诗人伊洛蒂(Charlotte Elliott)在1834年写下圣诗《照我本相》(Just As I Am)。当时她已经患病多年,她很渴望为一所女子学校筹款,但却力不从心。她觉得自己一无是处,内心的痛苦让她开始怀疑自己的信心不足。于是,她写下了《照我本相》来回应自己心中的疑惑。她痛苦的核心,也许在这字里行间最能够表达出来:

耶稣受死,埋葬后的第三天,从坟墓中复活,并让多马这个多疑的门徒来检视祂的钉痕 (约翰福音20章27节)。多马摸到耶稣的伤口,终于相信耶稣复活了。基督对他说:「你因看见了我才信,那没有看见就信的有福了。」 (29节)

今天,我们这些基督徒就是那些没有看见就信的人。然而,有时候,属世的境况会使我们内心产生很大的疑惑。即便在那些时刻,我们 [....]

灵命日粮:扎根

读经:历代志下24章15-22节 

当约阿施听到他祖母亚他利雅的恶行时,一定既困惑又害怕。亚他利雅为了篡夺犹大国的王位,杀害了约阿施的兄弟。但婴孩约阿施却被他的姑姑和姑丈安稳地藏匿了六年(历代志下22章10-12节)。约阿施在他们的关爱与教导中成长。当约阿施七岁时,他在暗中被加冕为王,而他的祖母也被推翻了(23章12-15节)。

年轻的约阿施王有一位贤臣在他左右,也就是他的姑丈耶何耶大(22-25章)。约阿施是犹大国少有的「明君」,当姑丈还在世的时候,约阿施顺服上帝行正直的事(24章2节)。但是他姑丈一过世,无法继续以身教引导他,约阿施便背离了上帝,且下场凄惨(24章15-25节)。由此看来,约阿施的信心根基并没有扎得很深,后来,他甚至开始拜偶像。也许约阿施的「信心」一直是他姑丈的,而不是自己的。

[....]

灵命日粮:温柔耶稣

读经:马太福音18章1-10节 

查理·卫斯理(Charles Wesley)是卫理公会的布道家,他创作了超过9,000首诗歌和圣诗。其中「万口欢唱」是一首感人且气势磅礴的赞美诗。而他在1742年首次出版的圣诗「温柔耶稣,真仁爱」,却是一个小孩的默祷词,当中抓住了一个重点,就是我们应如何以真诚而单纯的信心寻求主。

当耶稣的几个门徒在争取自己在天国的位分时,主耶稣「便叫一个小孩子来,使他站在他们当中,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马太福音18章2-3节)

小孩子都不热衷追求地位和权力,他们反而渴望被接纳和有安全感。他们倚赖那些关心和爱护他们的成人。耶稣从来不会拒绝小孩。

卫斯理这首诗的最后一节,显出一种孩童追求更像耶稣的渴望:「从此更要 [....]

灵命日粮:早已相信


读经:启示录22章12-21节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德国的一个战俘监狱内,一些被俘的美军瞒过警卫造了一台收音机。一天,收音机传来德军司令投降和战争结束的消息。由于通讯中断,警卫还不知道德军已经投降,但在战俘之间,投降的消息早已传遍了,他们尽情庆祝一番。一连三天,他们放声高歌、向警卫挥手,又在用餐时开玩笑。直到第四天,战俘早上醒来,发现德国人都逃之夭夭,他们无尽的等待终于结束了,自由的日子已经到来。

圣经里有很多故事都是关于等待。亚伯拉罕等待有自己的儿子(创世记12-21章);以色列人等待脱离埃及人的统治;先知等待他们的预言实现;门徒等待耶稣有一天能成为他们心目中那位大有能力的弥赛亚。在启示录的结尾,耶稣说了最后的话:「我必快来!」而紧接的是一个恳切的回应祷告:「阿们!主耶稣啊,我愿祢来!」(22章20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