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宣教

学习在荒漠期信靠上帝(有声中文)

作者:Judah Koh,新加坡

翻译:Cindy Wang,澳大利亚

有声播读:刘弟兄,中国

 

在我刚开始和我未来的太太约会时,务实和果断的我直接就对她说:“我有宣教的呼召,所以迟早会离开这里,你呢?如果你没有这样的负担,我觉得我俩的关系没必要发展下去了。”

回想起来,那次的谈话不仅不浪漫,而且还很残酷。

当时女友立马反问我:“你怎么这么肯定?”

七年来,我一直认定自己要去宣教,还从来没有被人问过我这样的问题。我一直在用世界对宣教的需要来合理化我的呼召。然而这一次,我不得不深入思考这个问题。我不能说我的呼召不关她的事,因为我们在约会,而且有可能会步入婚姻。

回想起来,我的宣教热情始于七年前对一所教会的造访。那时的我还不是基督徒。我读圣经纯粹是为了反驳圣经。那个时候有许多朋友在不断邀请我去他们的教会。直到那一天的主日,我所拜访的教会牧师分享了许多宣教士的见证。向来以自己逻辑缜密的个性为傲的我,心弦却被这些故事触动了。

当时我并没意识到,其实我的心已向宣教做了“回应”。我就在那个时候被呼召了。

在探索基督教的过程中,我成为了一名基督徒。曾被触动的心弦逐渐成为我信仰之旅的主调。刚一受洗,我就非常努力地参与宣教事工,每月到邻国探访,并成为教会长期宣教团的一员。我也加入了教会宣教委员会,并最终成为委员会的负责人。

与此同时,我的女友也踏上她自己的宣教之旅。在婚后,她加入了我的教会,帮助我管理教会的宣教工作。

因为我的信仰之旅从一开始就是以宣教为中心的,所以当别人对于宣教没有我这般火热时,我就会很沮丧。我靠着自己的力量、知识和组织能力,努力提升教会对宣教的重视。同时,我从各方联络其他宣教机构,探讨建立伙伴关系,制定政策、程序、制度和框架,甚至有一句响亮的口号:“来这里,接受装备;走出去,让万民做门徒。”

简而言之,我把自己视为救世主,肩负着让众人看见并参与到宣教大使命的重任。

事实上,我非常自以为义又野心勃勃。我已经跑到了上帝前面,也因此破坏了已经在进行的工作。我的雄心壮志引起了教会的怀疑、分裂和不满,我开始听到一些声音说:“那个小年轻又在搞什么。”

9年来,我觉得自己一事无成。虽然我对宣教的呼召笃信不疑,但面对重重困难,我开始气馁了。

不过最近,我认识的一个宣教组织给我介绍了一本书——《沙漠中的梅树》(Plum Tree in the Desert)。这是一本宣教士故事集,讲述了宣教士的成功与失败,信心和软弱。这本书深深鼓舞着走在宣教之路的我,以下三点我觉得需要特别记下来。

 

1.上帝的计划远胜过人的失败

书中的第一个故事是讲述一对宣教士夫妇在服事初见果效时,却被遣返回国的经历。其实他们曾多次被驱逐出境,即使在本书创作阶段,这对宣教士夫妇仍不明白这些事情为何会临在他们身上。

我无法想象这对宣教士夫妇面对刚有起色的事工,却被迫离开的心情有多难过。如果是我,我想沮丧、质疑、怀疑、惋惜都是很自然的反应。

尽管这些宣教士为无法继续在那里服事而失望惋惜,但现在那里已然有了一间教会。因为上帝是信实的,祂必成就祂开始的善工。

我曾听过的很多宣教故事都是在讲成果如何,比如带领了多少人信主,建立了多少教会等。宣教士的生活似乎充满了成就和光芒。而这一个却是个关于失败和失望的故事。

事实上宣教士的生活,包括任何基督徒的生活都是需要付出代价的,但同时也是美好且值得的。知道这一点让我耳目一新。

作为基督徒,我们需要克服己心,学会降服、信靠,忍耐到底,因扎根基督而灵魂安定。依靠自己的力量和计划我们什么也不能做成。但即使在自己的失败和软弱中,我们依然能见证上帝的大能和主权。

2.服事的中心是上帝,不是我们

书中的另一个故事是讲述一个宣教医生的妻子。当丈夫积极服事,并卓有成效时,妻子却挣扎在自己的呼召和目标认同上。在这些宣教地区,妇女能参与的事工非常有限,因此妻子不得不安于在家教孩子,大多数时间都要呆在家里。

她写道:对我来说,在那些年里,自己常常会禁不住去想我们太平凡,属灵力量太小,人数太少……在荒漠期的那些年里,我究竟坐在餐桌旁做了些什么呢?但我终于明白了,世界或我们自己的眼光所看到的价值并不重要,我们要做上帝呼召我们做的事……我们永远无法想象我们建立起的友谊和与他人的对话会带来怎样的属灵果实。

也许让人出乎意料,但作者逐步获得了满足感,并明白了服事的意义并清楚知道如何忠于上帝交托给她的工作。这也提醒我,上帝对“优秀”的定义是不能用人类的标准来衡量的,对祂来说,我忠心地服事祂才最重要。

 

3.祂让万事互相效力,让爱祂的人得益处

我想分享的最后一个故事讲述了一对宣教士夫妇在一个与世隔绝的部落服事了很长时间,却没有结出任何果子。他们付上了财务,甚至健康的代价,却没有收到任何成效——丈夫因疾病在44岁那年就死去了。之后,几乎每个人都警告这位年轻的寡妇不要再继续了,但她还是选择回到部落里。

当她回来时,村民们惊呼道:“你看,她回来了。她真的爱我们。她爱的上帝一定是真的。”

宣教士的痛苦和坚持孕育出美丽的果实。就像吉姆和伊丽莎白·艾略特的故事一样,这帮助我从永恒的角度看待事物:上帝让万事互相效力,包括死亡和苦难,让爱祂的人,就是按祂旨意被召的人得益处(罗马书8章28节)。

这些弟兄姊妹为基督放弃一切的故事让我更好地认识风险和苦难——我们并不是自找苦吃,而是在苦难来的时候接纳它,因为圣经说我们会遭遇苦难,但上帝不会让我们白白受苦。

目前,我和妻子成为了一个宣教组织的候选人,正在参加他们的课程,接受门训和装备,准备好接受上帝差派我们去任何地方。并且,我们在学习以此出发来重新考量一切——从职业选择到日常生活的一切大小事务。

这些宣教士真实而质朴的故事深深地影响了我。在这质朴和真实的背后我看到的是对主完全的降服和信靠,并看到上帝的信实是超越死亡、伤害、失望和恐惧的。《沙漠里的梅树》是一本触动心弦的好书,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有志踏上宣教道路的朋友们。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原文与译稿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成长的身量

2019年的第一场旅行,让我收获了盼望和异象(有声中文)

作者:Cindy,澳大利亚

语音播读:Melody,加拿大

新年伊始,大多数人可能并没有制定什么新年计划,而是过了一个长长的假期。近年来,休学旅行、辞职旅行成了热门的新词汇,也成了越来越多人崇尚的生活方式。许多实践者在网络上“晒”出漂亮照片,也经常看到诸如“青春需要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有些事情现在不去做,就一辈子也不会去做了”,“ 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会以为,这就是世界”……这些充满“文艺气息”的励志话语,几乎被大家奉为至理名言。

我和家人也在“旅行”,更准确地说,是在泰国清迈短宣。当然我不应该将短宣和旅行等同,不过短宣在很多方面确实满足了旅行背后的渴望。

 

放空是为了被充满

旅行是为了放空自己,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现代人确实面临巨大的压力,身不由己地成为房奴、车奴……不管是朝九晚五地窝在办公室里,还是上紧发条地挑灯夜读。此时,一场离开现有状态让你去遇见不同的人、看到不同风景的旅行确实美好。不过出去终究还是要回来,当一切回归正常,你发现生活还是那样,而你自己也还是原样的时候,难免陷入失落,甚至对现实更加不满和怨念。

在清迈的这几天,我们访问了几个少数民族村庄。去第一个村庄时,我们坐车在盘山路上晃悠了几个小时。踏入这片红土地和这些淳朴的乡民交流以及和同工们的沟通、祷告,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我们一家人慢慢地融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这让我们对互相的生活有了全新的认识,而这种反差让我们更心存感恩,为着自己拥有的和上帝一路的供应献上感谢。但我们并没有停留在这样的体验中,而是被本地宣教士和同工的愿景感染,我们愿意不管以何种方式,能够成为这个愿景的一部分。

放空可以让我们放下,当我们看到眼前迫切的需求时,便更能够放下自己一些无关紧要的需求。放空是为了被充满,被彼此的爱、友谊、安慰、鼓励充满。放空是为了重新出发,心怀主所给的愿景,借着祷告,寻求祂的带领。

是巧合还是奇妙安排

每一次旅行,我们都会带着期许。因为走出了平时的固定模式,自然会期待意想不到的惊喜。而我们也的确经历了诸多的“巧合”和“偶遇”。

大概一年半以前,上帝不断给我宣教的感动。但因为家庭、生意等原因,去国外宣教在当时是无法实现的,不过我一直在考虑如何以其它的方式为宣教工作出一份力。因为经营咖啡生意的缘故,我自然而然地想到将咖啡和宣教结合起来。

去年三月份,以前的教会牧师打电话给我们,请我们帮教会设立一个咖啡角。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内,购买安装设备、装修、培训并开放都顺利完全。从此,教会不但有了大家逗留沟通的空间,而且此部分所有的收入也会用来支持泰国清迈的宣教士。我在心里隐隐觉得,通过咖啡,上帝国度产业的发展空间可以近一步扩大。

当有泰国清迈的宣教机会时,我们立刻报了名。抵达之后的几天,我想起了两年前关注过的宣教组织。他们有一个通过咖啡产业来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水平的项目。但因我们素昧平生,通过电邮接触总觉得唐突,也就不了了之。当我再次查询这一机构的网页时,发现他们的总部竟在我们一行居住的小镇。很快,通过当地事工的介绍,我们得以与负责人面对面交流,探讨资助宣教活动和改善当地居民生活环境的合作计划。

隔天在基地和被救助妇女谈话时,基地负责人匆匆跑来说有中国访客,问我是否可以帮忙翻译。作为职业翻译,我当然义不容辞。在亲切的交流接近尾声时,双方都惊异时间上的巧合。幸好我能够在此时此地出现,协助洽谈这个复杂的项目,要不真不知道如何是好。更让我惊奇的是,中国访客之一竟是国内咖啡行业的高级顾问。作为上帝的儿女,我们的生命没有巧合,一切都是祂奇妙的安排。当我们愿意被祂使用时,祂就会让万事互相效力,成就祂的旨意。

为帮助避难所妇女经济独立和解决她们的就业问题,基地尝试开办社会企业。就在我们到来之前的半个月,她们的第一家咖啡店开始营业。而我们有多年精品咖啡店经营的经验,这次恰好能够和他们分享,共同出谋划策。真是件让人兴奋和幸福的事情。

虽然我们并不清楚下一步会怎样,但这一切看似巧合却处处是上帝奇妙安排的经历让我们满怀盼望,相信祂必立定我们的脚步,让我们所做的每一步都蒙祂的悦纳。

 

开拓眼界,打开心境

有人说旅行的过程会开阔你的眼界,打开你的心境。遇见的人和看到的事都会启发你对生命的探索和思考。这也刚好是我们所经历的。

外型娇小的宣教士Karenna在人群中并不是个显眼的人,但是她的使命却很宏大,她所做的事也深深影响着许多人,甚至改变了他们的生命。她是第三代宣教士,祖父母远渡重洋从澳洲来到清苦的泰北山区,播撒福音的种子,再没有离开这片土地。在上帝的带领下,她的父母亲参与了周边国家和部落间的和平谈判,他们经历过战火,甚至顶着被刺杀的危险建立了教会,开办了学校。Karenna 从小在澳洲长大,18岁面临进入大学学习自己最喜欢的新闻专业和接棒泰北宣教事工的抉择,心里挣扎得很厉害。在流泪祷告许久后,她清楚明白了上帝的旨意,并坚定地守候着这片土地,建立了妇女儿童避难所,扩大了前辈的工作。在世人眼中,这三代人选择了一条坚辛的路;但他们为泰北各部落族人带来了极大的祝福,在上帝眼中,他们选择了最有价值的路。他们的生命深深打动了我们。

我们去到新的地方,看到和听到了很多,但往往是过眼云烟,记忆很快模糊。而亲历短宣,则是非常震撼的体验,好似一石激起千层浪带给我万千思索。那些当地的宣教士为什么会这样做?为什么他们可以这么亲近上帝?我自己可以做些什么?这些思考让我们更加明白前进的路。我相信任何顺服祂旨意的举动,哪怕只是一小步,都会使圣灵在我们内心做工,成为带领我们贴近祂的一大步。

每次旅行结束,我都会有些许失落,因为我们没有留下什么,也带不走什么,但这次清迈短宣,我们却和遥远的他们融入到一起,留下了微笑、鼓励、支持和拥抱,更收获了热情、感动、盼望和异象。

 

*原文与译稿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爱的行动

上帝,你到底什么时候派我去宣教啊?(有声中文)

Why-Must-I-Wait

作者:Amy J,新加坡

翻译: Jovial,中国

语音播读:Jovial,中国

播读后期制作:庞宏宇,中国

背景音乐:Discovery House

如今,我们所在的社会充满着即时信息、快餐和自动化。不由自主地,我们都变成了科技通,高产又高效。然而我们这一代人的缺点就是:等不了,哪怕5分钟都不行。
所以在我们等待的时候必须要找点事情做。比如在等公交车或者排队吃午饭的时候查收邮件、刷朋友圈。然而问题是,有些时候没有任何东西帮助我们分散注意力,我们必须要干等。这简直是异常痛苦。可是,我们的人生不是一直都在等待着什么吗?单身的人等待着敬畏上帝的另一半出现;焦虑的考生等待着高考结果公布;服役的年轻人等待兵役期满后回归正常的生活,重新留长头发;已婚的夫妇等待怀上第一个孩子。

16年前,我第一次听到上帝呼召我去宣教禾场。这样的呼召得到了教会牧师的肯定,青年营会的讲员也如此预言,而且我自己祷告时的感动也印证这一点。那么,我现在在干什么呢?孩子刚会走路,我全时间在家当妈妈,即将成为牧师的丈夫也承诺在神学院毕业后去在一间教会进行为期4年的服侍。

坦白说,等待令我非常沮丧。虽然我很清楚现在对我们家所有人来说,都不是去宣教的好时机,但我还是迫不及待地想要走出去。每年我们教会都会举办“宣教月”,在这个月的最后一周都会有讲员呼召大家做出决定来回应上帝。年轻时,我总是会跑到台前举手决志要为上帝做工。而最近几年,我都是静静地走到前面,不停求问上帝:“主啊,我究竟要等到什么时候?何时你才会派我出去呢?”

今年,情况终于大为不同。在上帝教导我等待的功课之后,我决定不再走去台前了。

 1.等待,是每一位基督徒要做的事

尽管等待很辛苦,但上帝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耐心等待。

我们都是世界的过客,等待着耶稣来把我们带回天家。但是上帝并没有让我们无所事事的等待,相反,耶稣要我们去使万民作他的门徒,并且和圣灵一起做天父的工作。

曾经在泰国服事时和我同住的一位单身宣教士刚刚在新加坡庆祝了她60岁的生日。每当有人问她为什么不结婚时,她都简单地回答说,也许上帝仍然在预备她成为最好的新娘,若不是这世界上的新娘,那就是与基督永远在天上的新娘。

她是“绝不浪费1分钟”的典范。她每天早上5点起床晨祷和准备早餐,然后再去探访村民。她一直在忠心地为主做事—— 牧养信徒、祷告和服侍身边的人。

在我们等待自己的欲望被满足的同时,为什么不渴慕追求天父看中的东西呢?

对我们这些老信徒来说,可以是组织读经小组,引导初信者,甚至是教导教会的年轻人。

2.等待是值得被称赞的

当马大在厨房忙碌的时候,她的妹妹马利亚却坐在耶稣的脚前听道。所以耶稣说马利亚已经选择了那上好的分,是不能从她夺去的。我相信,耶稣说上好的分是指祂的话语,是指上帝祂自己。

我们每一个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等待着上帝。有些人喜欢在笔记本上涂写,有些人则喜欢边走路边听圣经。无论你是喜欢在房间里安静地默祷,还是在准备晚餐时祷告,最重要的是要等候主。上帝的话就是生命,我们领受了祂的话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满足和喜乐。

当我看到有些姐妹们在等待上帝赐孩子的过程当中是何等耐心时,我常常因她们所展示出来的信心而自愧不如。她们没有责备抱怨上帝,而是愿意在等待中全身心地依靠祂来给予自己力量。我也亲眼见到上帝如何在她们亲近祂的时候祝福她们,在痛苦中亲自安慰她们,让她们靠着上帝的话语得平安和喜乐。

3.上帝也在等待

上帝一直在等待我们的悔改。彼得后书3章9节告诉我们“主决不耽延祂的应许,像有些人以为祂是耽延的一样;其实他是宽容你们,不愿有一人灭亡,却愿人人都悔改”。

因此在这次的宣教月,我不再问上帝“什么时候”,而是问“为什么”——为什么我还在这里?这时我才意识到,上帝给我安排的位置就是在这里。我的大家族里仍然有人还没有信主,我们教会的青年人需要被牧养,针对年轻妈妈们的事工也需要有人来做,还要邀请国外的神学生来家里做客….要做的太多了

最后,不论你在等待什么,我想对还在等待的你说:不要再等了,上帝已经在你所处的环境中为你安排了你要做的事。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真实的世界)

辞职宣教一年半,我的尼泊尔之行

Quitting-my-Job-for-Nepal2

作者:S A, 新加坡

翻译: Iris,中国

封面拍摄:Ian Tan, 新加坡

我至今仍能清晰地记得那个周日传讲者的呼召:用一年的时间去宣教吧!那时正值我们教会的“使命之月”。毫无疑问,上帝正在感召我做这个承诺,可是我却没有勇气在教会众人面前站出来。我流着泪降服在上帝面前,我在心里默默告诉祂,“父啊,我想要用一年去宣教,我在这里,请使用我!” 那是2010年9月19日。

时间很快到了2014年,我已经做了4年半的社会服务规划师。我的事业非常顺利并且刚刚获得了升职。总之,我的生活非常舒适甚至于有时候我会觉得我根本不需要上帝。

这时我忽然想起我曾经的祷告。我知道如果我想“保留”我的信仰,我就要离弃我已有的一切——我的国家、我的房子、我的家庭、我的工作、我的生活。于是我想着马太福音16章25节,然后决定去完成我曾经对上帝的承诺,去重新经历祂。

很快的,经过祷告、寻求教会意见和了解相关国家情况加上见了许多有经验的宣教士,我决定去尼泊尔待一年。

去尼泊尔之前我参加了宣教会议,会议谈到了地震的风险。于是我开始担心,内心也有些不平安。但是上帝不断鼓励我。提摩太后书1章7-8节告诉我祂赐给我的不是胆怯的心,而是刚强的心。上帝不断地肯定我的决定,我也确信祂会一直与我同在。

最终我在尼泊尔停留了一年半的时间。在那期间,我见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我看到生活在偏远村落的人们用柴火做饭,自己种植农作物果腹。那段时间里我也经历了许多的第一次,记忆最深刻的一次是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那次严重的地震以及之后不断袭来的余震。那次经历坚定了我对上帝的信仰。我永远不会忘记在尼泊尔教堂里看见当地信徒呼求上帝的场景,整个楼房都在摇动却没有一个人移动一步。

我还学会了说尼泊尔语,可以爬几个小时山路给山上的村落发送基督教读物,住在没有电没有煤气的地方,还和老鼠睡在一处,甚至忍受被褥里数百只床虱的叮咬。更痛苦的是,我还要处理和室友的紧张关系,而我的祖父又在这个期间离世。

老实说,如果我开始就知道我要经历的是什么,我是绝对不敢走出这一步的。实在是因着上帝的保守我才可能胜过这些挑战。祂自始至终都与我同在并用祂的话语鼓励我。

一年半后我回到家里,这两个世界的落差让我很迷茫。尼泊尔当然不是我的家乡,可是新加坡却也感觉不一样了。但也许这才是该有的状态。作为这个世界的过客,我们本不该太满足于自己的生存状态。

这段经历对我而言非常宝贵,因为它我学会了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同时也学会了完全地信靠上帝。

我们只有在一无所有之时,才会明白上帝就是一切。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信心不能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