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家庭关系

圣诞故事| 爸爸回家后的第一个圣诞节(有声中文)

作者:玲君,台湾

翻译:馨宁,中国

“只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马太福音 5章44节)

前一段日子,在教会小组和其他的美国妈妈一起喝茶的时候,一位妈妈闲聊问起了在座的每个人印象最深刻的圣诞节。这使我的记忆拉回到小学五、六年级,想起我爸爸从美国回家之后全家团圆的第一个圣诞节。

小时候的印象中,我的爸爸是一个很有爱的爸爸,且会时常鼓励我们的爱主的爸爸。但就在我快要念小学的某一天,爸爸突然无预警地和家里宣布他要去美国留学。基于当时台湾传统家庭的妇女孩童没有什么话语权,虽然我们和妈妈都不太同意,却也没有办法有太多意见,于是全家很傻眼地看着爸爸辞职,去台北补习考托福后,申请学校就到美国去了。留下弟弟、妈妈和我寄居在台湾的阿嬷家。现在回想起来,对于爸爸突然要去美国的决定仍有很多的不理解。爸爸一走就是五年,对于才刚刚升上国小的我来说,当时是我非常需要父爱的时期,爸爸离开之后生活中有很多不习惯、需要适应的地方。虽然妈妈很爱我们,照顾我们,但缺少爸爸的同在和经济上的短缺仍然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此外,我们和阿嬷同住也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妈妈和阿嬷的观念不同,导致我和弟弟常常需要选边站。虽然我只是个7岁的孩子,但内心常常因为爸爸不在、婆媳不和而感到焦虑和没有安全感。我记得有很长的一段时间,在学校只要有人提起我爸爸在美国念书不在我们身边,我就会武装自己,面无表情地说我不在意他什么时候回来。但事实上,心碎的我会躲到没人的地方暗暗掉泪。

五年后,父亲回来了,我也从懵懵懂懂的小孩,变成小学六年级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女孩。当爸爸依照阿嬷的意愿放弃美国绿卡带着两个硕士学位风光归来时,我对于眼前这个陌生、且一走了之的爸爸实在不知道要怎么再信任他。记得爸爸刚回来的那几天,他很努力要跟我和弟弟重新建立亲子关系。爸爸回来的第一夜,他试着讲睡前故事给我和弟弟听,却因为时差的缘故很快就先睡着了。我那一夜竟然失眠,因为我实在很难和犹如陌生人一般的爸爸同睡一室,甚至怕他会和新闻报道里的那样,在晚上睡觉时对我们做出不利的举动。

爸爸回家后的圣诞节前夕,他可能意识到我们两个孩子对他的陌生,于是他做了很多努力。他带我们去吃麦当劳、一起出游、一起写作业等来修复五年不在的空白。12月24日那天下午,爸爸更是带着我和弟弟一起到小商店买了几个小点心,放到他事先请阿嬷缝纫的圣诞节袜子里。那天爸爸给我们讲了耶稣诞生的故事,并带我们去教会看圣诞节表演,然后睡觉之前,把袜子拿出来,大家一起做感谢耶稣在两千多年前诞生拯救世人的祷告,之后全家开开心心地把点心打开一同分享。

随着时间慢慢过去,爸爸借着从耶稣而来的智慧,持续地关心、关爱我们。没过多久,我就不再害怕和爸爸独处一室,也重新找回对爸爸的信任和安全感。我们全家一起过的第一个圣诞节,不止庆祝了耶稣的诞生,也变成到现在想起来特别珍惜的亲子回忆。

圣诞节是上帝派耶稣来拯救世人的第一步,也是我和爸爸之间修复亲子关系的重要节日。不知道正在阅读此文的读者是否曾经有和家人、亲戚、朋友之间产生过冲突,有还未化解的疙瘩在心中无法释怀?你是否愿意透过马太福音5章44节来为试着爱你的“仇敌”,并为之祷告?愿我们可以利用圣诞节这个充满意义的节日,借着上帝的慈爱来主动释放善意、修补重建与他人的关系。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为祂而活

那天,我被告知再也不用回家了…

worried-girl-413690_1280

作者:佳恩,台湾

我从小就生长在一个思想封建、重男轻女的家庭里。因为父母只生下了我跟妹妹这两个女儿,所以祖父母完全无法认同母亲,并时常刁难她,而爸爸更是常常对母亲言语暴力。除了母亲之外,他们更会限制我跟妹妹的生活,例如他们不让我们跟邻居交朋友;不准我们吃好吃的东西;甚至认为女孩子未来总要嫁人,所以便不让我在该上学的年纪时上学。

直到有一天,在我小学寒假到外婆家住的期间,父亲打来了一通电话,告诉我们以后都不必再回家了。而且在我们被迫离开家里之后不久,父亲就再娶了,为的是可以生个儿子来传宗接代。此事之后,妈妈一直都感到非常自责,担心我们没能在一个健全的家庭长大。但感谢上帝的是,外婆和舅舅们都很乐意接纳我们,帮助我们,让我们有个地方可以落脚。虽然这看起来是一件很不幸的事,但这个生活上的转变却成为我们日后生命中的祝福。

妈妈在我和妹妹还未出世前就已经信主,但因为之前家庭的缘故,无法进入教会聚会。当我们被逼离家之后,反而使妈妈有机会带着我和妹妹走进了教会。从此我的生命也开始改变。

1.上帝是完全的爱
我原本以为离开了祖父母的家就可以摆脱原生家庭所带来的痛苦。但慢慢长大之后,我才发现这些伤害给我在家庭和人际关系上带来了很深的负面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常常觉得没人爱我,并且时常想知道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到底是什么?我为什么要活在这世界上呢?我又是谁呢?
感谢上帝,自从我去到教会后,这些问题都有了答案。教会的牧师、师母还有弟兄姐妹们,一直不断地关心我和我家人,让我从中慢慢体会到天父的爱。我这才明白,原来上帝就是那完全的爱,我人生的价值并非由世界来定义,因为我是祂眼中的至宝,是祂最宝贝的女儿,而祂是我最完美的父亲。唯有上帝,才能让我百分百地信靠祂。

2.选择饶恕带来改变与医治
歌罗西书 3章13节说,「倘若这人与那人有嫌隙,总要彼此包容,彼此饶恕;主怎样饶恕了你们,你们也要怎样饶恕人。」有一天,母亲透过这段经文,教导我和妹妹要饶恕父亲。当我因着上帝的爱选择去饶恕父亲,不再埋怨他时,上帝其实也在慢慢地医治我、改变我,使我懂得如何去爱我的家人。

某天,我们去探望因工作意外断了手的父亲。他向我们道歉,并表示他对当年的事情感到非常自责,而且也对我们有许多的亏欠。听到父亲这么说,我们就与他分享上帝的爱,也跟他说,“我们已经原谅你了。”如今我们常常与父亲保持联系,而且他以前易怒的脾气也已改变许多,变得温柔和善了。后来,我和妹妹也在事隔13年后再次回到祖父母的家去探望他们。他们很高兴能看到我们,并且对于过去的事情感到非常抱歉,希望能得到我们的原谅,还说要我们时常回去看他们。

感谢主,祂不只医治了我,也在我们家中作恢复关系的工。祂是那位恢复破碎的关系,全然医治我们的伤痛,改变一切不可能的全能上帝!

*原文与译稿均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心青年的角落!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爱是什么)


submit_article

养儿方知父母心

作者:林坚忠,新加坡

signs-416441_640

 

编者按:林坚忠弟兄在新加坡一所初级学院任教6年后,于1998年加入新加坡青年归主协会,担任全职同工。2005年,他成为新加坡青年归主协会的总干事。如今他在教会参与讲道和查经班的服事,同时也在其他教会与青少年团体中讲道、培训和教导。他与妻子结婚13年,有两个可爱的儿子,分别是9岁的汉正及6岁的汉信。

 

“这不公平!”

“为什么总是拿我跟别人相比?我和他不一样!”

这是我常常对父母说的两句话,因为从小到大,我都不喜欢被拿来和别人比较。那时候,我老觉得自己被摆放在一个不公平的位置,总是觉得自己需要符合父母为我设定的标准。

年幼时(也许直到现在仍是如此),我比哥哥粗野、吵闹。我不明白,为什么我的玩具总是比较容易坏,为什么我总是看起来比较脏乱,为什么我总是成为老妈唠叨和责骂的对象?我觉得父母是在间接地让我知道,我应该更像哥哥一些。

更糟糕的是,我老是得接收我哥哥的旧东西。哥哥总有全新的衣服可穿,而我却不得不穿他的旧衣服。当然,说句公道话,我父母还是会给我买需用的东西啦!但不知怎么的,我总是忘了他们曾买了什么给我,却记得他们没有买给我的东西。

可笑的是,虽然我总是叫爸妈不要拿我跟别人相比,但在潜意识里,我却总是拿自己跟哥哥相比,也会拿我的父母跟朋友的父母相比较。

你是不是也有类似的经验呢?

 

当儿子也成了父亲

如今,我也是两个男孩子的父亲,你可以想象我是如何自尝苦果了。“爸!这不公平!”每当我儿子这样说时,我便觉得这真是“报应”。这么多年来,上帝总是用很多幽默的方式使我明白,祂是公义、公平的上帝。

不过还好,我完全明白孩子们的感受,因为我在他们这个年纪时,也有相同的感受。所以,我常常提醒孩子们,我跟我太太对他们的付出(甚至是在他们抱怨不公平之前)。感谢主,看来他们明白我所说的,尽管我没办法说我在他们这个年纪时也能有同样的见解。

许多人建议采用“角色互换”的方式帮助当事人从对方的角度看待事情,从而让我们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也能对他人的付出心存感激。这种建议有一定的道理,但我发现“角色互换”实行起来通常会有困难,并且也相当主观。

 

成功方程式

感谢上帝,祂已提供家庭生活的黄金定律,告诉我们如何维系亲子关系。

以弗所书6章1-2节如此教导子女:“要在主里听从父母,因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长寿。’这是第一条带着应许的诫命。”(新译本)

紧接着,以弗所书6章3-4节也教导父母(特别是父亲):“不要激怒儿女,却要照着主的教训和劝戒,养育他们。”在另一处经文歌罗西书3章21节中,保罗进一步提醒家长:“不要激怒儿女,免得他们灰心丧志。”(新译本)

身为基督徒父亲,我尽力讨上帝的喜悦。我也发现,儿女可以帮助我们成为善于鼓励和培育孩子的父亲,当然,这在不同的家庭中有不一样的实现方式。

在我的家庭里,我确实感激孩子们给我提出的好意见,特别是当他们这样做时,他们是出于对我这位父亲兼主内弟兄的爱、体谅、尊重和关心。这样说或许有点奇怪,但这正是圣经所描述的亲子关系。同样地,在如何顺服和孝敬父亲方面,如果我的孩子们想要听听我的意见,那么我也会非常乐意告诉他们(当然,我会斟字酌句)。

但就像所有家庭一样,我们家人之间的互动是很复杂的。尽管我们本来应该认真地倾听对方,并且谨慎而有礼貌地说话,但我们却不见得都会做到。有时就算我们努力了,但可能还是会因为讲错话而激怒对方。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我们都极其需要上帝的帮助。

此外,我发觉无论孩子们听不听话,我都必须向上帝祈求智慧,好让我能成为一位善于培育及鼓励孩子的父亲。同时,虽然我的儿子们会看到我的许多错误和失败,但我仍然祈求上帝帮助他们懂得顺从和孝敬父母。

感谢上帝让我有机会学习做一名敬虔的父亲,又让我仍然有机会学习做一个敬虔的儿子去孝顺我年迈的父母。我发现,我跟我的儿子们一样都需要不断成长。

 

三位一体的心肠

“我爱你们,正如父爱我一样,你们要常在我的爱里。你们若遵守我的命令,就常在我的爱里;正如我遵守了我父的命令,常在祂的爱里。”(约翰福音15章9-10节)

显然,耶稣来到世间是出于对父上帝的顺服,同时父上帝也爱耶稣。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扮演好我父亲的儿子以及我儿子们的父亲这个双重角色,就有更深刻的意义了。我不再只是努力让家庭正常运作而已,而是有了更大的动力去做好自己的本分。

当我努力做一个合上帝心意的父亲和儿子时,我就是在实践三一真神内在的原则,并且略略领略到耶稣与父上帝之间的美好关系。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版)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家庭关系)

投稿

从无到有的父爱

作者:天堂鸟,马来西亚

signs-416441_640

每每看见有个慈祥的父亲带着孩子有说有笑地经过时,我心里总会很羡慕。打从我懂事以来,我的父亲就没有给我留下什么美好的回忆。

母亲个性独立而好强,父亲却是个很懦弱、害怕承担责任的人。他们在我十一岁那年离异,原因是父亲有外遇。母亲告诉我们,离婚时父亲主动放弃抚养权,因为他不太喜欢小孩。(事实上,虽然他后来再婚了,但也一直都没有要小孩。)

就这样,我跟妹妹跟在母亲身边,由母亲抚养长大。我们与父亲之间只有最低限度的联系,那就是向他要生活费的时候。但即便如此,他常常也只是很公式化地慰问我们几句而已,很少会带我们出去吃个饭,或者花时间陪我们。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确实感受不到什么叫“父爱”。

父母离婚二十几年来,我只会从母亲口中听到鄙视、嘲讽父亲的言语,而且她也常常嘱咐我和妹妹千万别找个像我父亲一样的男人。这些年来,在我与父亲的互动过程中,我也确实感受到母亲所说的,他总爱推卸责任,若非不得已,他是不愿承担什么责任的。渐渐地,我也认定男人都是不可靠、更是不能相信的。对于父亲,我心里似乎也有了母亲那种瞧不起他的念头。

记得中学的时候,有一次我需要在学校假期时搬离宿舍,就请父亲来协助。结果他却迟迟未到,我只好自己硬着头皮一件件地搬行李,也拜托别人帮忙才解决了问题。

大学的时候,父亲说他没有能力给我供应足够的学费,叫我自己想办法,当时我对他非常失望。那实在是我最苦的日子,人在异乡、孤苦无依。面对缴不了学费的压力,我甚至陷入忧郁。对当时的我来说,有父亲与没有父亲似乎没有差别。有时我会想,若不是因为他没有能力,我就不需要做两三份兼职来赚取生活费了。每每想起那段苦日子,我就不禁埋怨起父亲来。但正是那时,我遇见了耶稣并接受了救恩。

马太福音11章28节说:“凡劳苦担重担的人,可以到我这里来,我就使你们得安息。”主也说:“(我)必不撇下你,也不丢弃你。”(申命记31章8节)这两句经文给了我极大的安慰,因为上帝让我知道,我不需要再靠自己担重担,而是可以把一切忧虑和恐惧都交托给那值得信靠的主。因此,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会信主,或许得感谢我的父亲。

成为基督徒后,我也开始学习与父上帝建立关系,渐渐明白天父奇妙的爱。在我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体会过父亲的爱或许确实是一件遗憾的事情,但如今我已经拥有了世上最伟大的父爱,那就是天父的爱。同时,藉着读经和祷告,我也明白了上帝的心意:“你们不饶恕人的过犯,你们的天父也必不饶恕你们的过犯。”(马太福音6章15节)。坦白说,要饶恕父亲对我的伤害,确实不容易,但我求上帝帮助我体谅并原谅父亲,因为上帝希望我们不单与祂和好,也要与人和好。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家庭关系)

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