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左右两难

停止那些“不健康”的思想吧!

de53204

作者:Michele Ong, 新西兰
翻译:Penny Lau, 马来西亚

“你为什么那么。。。”

虽然数学老师没说完,可是整班人都知道她想说什么(笨),而且其他六个同学也知道她在针对谁(那就是我)。

老师花了半个小时解释一道数学题。我的同学们都已经明白了,只有我一个人还是不明白。数学并不是我的强项,我宁可花时间写作或者阅读一些书籍,也不想坐在那儿回答数学题。

很无奈的,数学却是必修科目。我的父母希望我的数学会及格,所以带我去上补习班。很显然的,上补习班对我的帮助并不大。我的老师也拿我没办法。尽管我已经有去上额外的补习班,我的数学成绩还是一样的惨不忍睹。

最终,我的家人决定搬去另一个国家,而那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是可以容许我不拿数学课的。但是,我仍然无法忘记十六年前,拿着成绩单时那落魄的感觉,实在是太丢人了!一直到今天,那位数学老师所说的话还是会不时的出现在我脑海中。

“或许她说的是对的,你的确很笨,”这句话总是这么在我脑海里重复着。当我把菜炒到烧焦,上了三次的驾驶班后还是不会开车,或者在应该选择理科时却选择了文科(即使我对科学或数学都丝毫不感兴趣)时,这句话就会不经意的出现。每当这个声音出现时,我都会想办法忽略它,但是它总会不断地重复着。这些消极的念头更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出现。

感恩的是,我知道我可以选择让自己的脑子里有什么念头。而现在的我也越来越会辨别一个想法是否合乎圣经的教导。

如果你也面对一样的问题——一些负面的思想会突然出现在脑子里,那么以下几点或许可以帮助到你。

1)拥有积极的思想
于2003年播出的动画片《海底总动员》(Finding Nemo)中,吉尔(Gill,一只黑白条纹的鱼正和其他的鱼友们被困在鱼缸里,他们正在计划如何逃出去)命令一群的鱼说:“你们能多恶心就多恶心,而且去想些肮脏的事。我们要把这个鱼缸弄的很脏很脏,这样那个牙医就会来清理它。”

在这动画片里,我们能够很清楚的看到“肮脏”的思想很容易就把整个鱼缸给污染了。但是吉尔的话也可以运用在现实中——我们脑子里的负面思想会影响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如果我们老是有这些念头,例如“我做不到”、“我太蠢了”或者“没有人会喜欢我的”,那么我们始终有一天会相信这些话是真的,并且这会严重影响到你我的自我价值观!

打个比方,如果我每次煮饭把菜炒焦了之后,就一直责怪自己,觉得自己“很笨”,不懂得怎么准备一桌像样的晚餐,我最终会放弃继续学习怎么做饭,也可能感受不到做出美味菜肴的那种喜悦。

但圣经却有另一种说法,就是我们要有一颗基督的心(哥林多前书2章16节),我也相信这代表我们已经装备好,可以有如上帝的思想以及行出上帝所喜悦的事。我们应该专注在真实的、可敬的、公义的、清洁的、可爱的以及有美名事物(腓立比书4章8节),而不是在那儿一直重播着那些“不健康”的思想。例如,在患难、试炼以及困苦中,我们可以把“我做不到”的思想转化为上帝的真理——“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腓立比书4章13节)

因为唯有上帝的真理才能够使我们脱离负面思想的枷锁。

2) 把每一个想法都交托给上帝
“你知道吗?有时候我真的觉得自己是个白痴。就像,你知道的,有一种人,他存的都是好意,也想尽办法帮助人,但就是好像有点……蠢”我在一个傍晚这么告诉我的姐姐。她很惊讶的看着我,还问到底是什么事让我有这样的想法。

我解释道,这个想法是在我结束游泳班后冲凉时突然出现的。那是一个很漫长的星期五。我那天的工作很忙,也觉得我在游泳班的状态并不好。我要求教练把组合练习重复两遍,但是我开始练习时又把老师所教的都给忘了。

最惨的是,一群八岁的孩子学得比我还快。就在那时,我数学老师的话又重现了。我开始相信那些小孩子比我更厉害,我蠢到连游泳都学不好。

我一直都被“我很笨”这个谎言所捆绑,以致我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完成眼前的事。为了胜过那些谎言,我得先处理脑子里出现的负面思想。

哥林多后书10章5-7节这么提醒我们,“将各样的计谋、各样拦阻人认识上帝的那些自高之事,一概攻破了,又将人所有的心意夺回,使它都顺服基督”。

我有时会把那些负面思想幻想成一只野兽在脑子里乱蹦乱撞,就如一只鲁莽的牛在陶瓷店里,把我的自信心摧毁,甚至影响我每一天的生活。之后,我会把自己当成一位动物管制员一样冲向那只牛,用手里的镇定剂让那只牛平静下来,再把它拖去交给上帝,因为它一点也不受欢迎。

3)花时间与上帝亲近
圣经说:“ 因我们并不是与属血气的争战,乃是与那些执政的、掌权的、管辖这幽暗世界的,以及天空属灵气的恶魔争战(以弗所书6章12节)”。

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靠自己战胜这些思想。我们一定要花时间祷告,恳求上帝帮助我们装备自己打这场属灵的战。我们必须穿戴“上帝所赐的全副军装”,用真理当作带子束腰,用公义当作护心镜遮胸、又用平安的福音当做预备走路的鞋穿在脚上。此外,又拿着信德当作藤牌,并带上救恩的头盔,拿着圣灵的宝剑,就是上帝的道 (以弗所书6章13-17)。

我们穿上了整副的盔甲后,恶魔在向我们抛出火箭时,我们就能够胜过它们,胜过那些负面的思想。

说实在的,我并没有常常花时间祷告,与上帝亲近。我只有在困难的时候才到上帝面前。但是,当我们花时间与上帝建立关系时,上帝的话就会在我们的心里。每当那些不好的思想出现时,我们就会知道它们到底是垃圾还是上帝的声音。就如耶稣说的:“我的羊听我的声音,我也认识他们,他们也跟着我。 ”(约翰福音10章27)。

上帝难道会叫我笨蛋,说我没用,并且是个窝囊么?上帝绝对不会这么说的。上帝爱我们,因为祂看我们为宝为尊(以赛亚书43章4节),我们也是上帝用“基督的宝血,如同无瑕疵无沾污的羔羊之血”所赎回的(彼得前书1章19节)。

因此,当“你一点都没用”或者其它不健康的思想又在脑子里出现时,你可以告诉它:“不对,你不是属上帝的”。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选择自己思想的权利。我们所接受所采用的任何小思想都会影响我们的未来。有一句话这么说;“看好你的思想,它们将成为你所说的话;看好你所说的话,它们将成为你的行为;看好你的行为,它们将成为你的习惯;看好你的习惯,它们将成为你的性格;看好你的性格,因为它们会成为你的命运。”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左右两难)

不能在基督化的家庭长大,就把基督带回家

frog-1672866_640

作者:毛小孩,马来西亚

我是第一代基督徒,家里的兄弟姐妹都是基督徒,只有父母尚未信主。这是因为我们小时候都是在教会的幼稚园里上学。因为家附近的幼稚园不多,那间教会的幼稚园刚好离家很近,方便接送。因此父母选择让我们在那里上学。后来在老师的鼓励之下我们也参加了主日学,父母也不反对,就这样我成为了基督徒。每当我跟别人分享我的见证时,我都会觉得我的家有很多上帝奇妙的工作。因为我的父母并没有如其他非基督徒家庭一样大力反对孩子信主或参加教会活动。每一步我都可以看到上帝的带领和祝福在里面。

直到那个平静的下午,我的心里泛起了个小小的涟漪。那是一个普通的午后。由于大学正在放长假,刚好教会缺人手,我便到教会打工,可以一边侍奉之余,也赚取一些开学后的生活费。那天,与我同工的另一个姐妹在办公室分享她的生活趣事。她提到,她的孩子想要去放风筝,可前一天天空不作美所以泡汤了。晚上临睡前,孩子对她说明天一定要去放风筝。那位姐妹便趁机鼓励儿子说,“你跟上帝祷告明天不下雨我们就能去放风筝。”第二天早上,儿子对那位姐妹说,“妈妈,昨晚我有小声和上帝祷告说今天不要下雨哦。” 果然,那天傍晚天空晴朗,她们一家人也成功地去放风筝。听完该姐妹的分享,我笑了笑觉得孩子的童言童语真可爱。然而在旁的牧师则指出这是培养孩子祷告的好方法。后来在社交网络上看见了他们一家和乐融融的照片,我心里顿时感叹,这真是充满上帝的爱的家庭啊!

那一刻我陷入思考,“如果我的父母也是基督徒,每天都鼓励我祷告,睡前陪我一起念主祷文,睡前唱诗歌给我听,灌输我关于信仰知识,或和我诉说圣经故事的话,那是多么令人羡慕的童年啊!如果当自己灵命软弱不想读经祷告时有父母的鼓励那该多好啊!从小看着父母一起靠着上帝的带领来建立起自己的家庭该是多么幸福的事。有上帝掌权的家肯定不一样!”

同时我又想,以我的性格来看,如果今天真的如我所愿,我是否还会去追求上帝的话还是习惯于那只是父母的信仰。我是否会经常省察自己与上帝的关系,还是只会等父母来提醒我要灵修祷告。心里才顿时明白,上帝的安排是最妥当的。

我并不是指二代基督徒不会追求上帝的真理,或一代基督徒比较好,而是万物都有定时,我深信上帝让我出生在一个非基督徒家庭肯定有祂美好的计划。在这样的家庭里,上帝让我学习到了如何可以过得分别为圣,从家做起传福音的工作,也以此操练我对祂的信心。例如,当遇到家里信传统信仰的长辈们要求上香等尴尬的情况时,我发现,只要坚定自己的立场,上帝必在当中做工。

由于念书的关系,我常年不在家,但只要有机会放假回家,我就会努力邀请父母和我们一起参与崇拜。在家里我也时时遵守圣经的教导,父母也因为我们兄弟姐妹的改变而对基督教有了另一种观点,愿意尝试去了解这信仰。这些小小的不同,都让今天的我愿意花更多心思去了解和明白圣经的教导。

很奇妙地,虽然我没有从小在基督化家庭长大的经历,上帝却让我可以把基督带回家,借着我,让我的父母有接触基督福音的机会。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左右两难)

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同辈压力

people-1031169_640

作者:奇奇,中国

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这个词你可能并不熟知,但它跟你的亲密程度却异常惊人。它的定义是同辈人相互比较中产生的心理压力。

那么造成同辈压力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看了一些网路上的资料加上自己的分析之后,我个人认为第一点就是攀比心态。我们总是希望自己比身边的人好一些,害怕看到自己不如别人,接纳不了一个不优秀的自己。同时又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第二个原因是我们想要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我们希望得到这个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害怕被孤立。因此我们一旦遇到障碍,不能够跟他人在一个梯队里,就会有压力。

作为一个成长在中国的80后,同辈压力是伴着我长大的。小的时候,大人们都在比这谁家的孩子更聪慧;上学了,自然是要比较谁的成绩更好;高考,更是决定了一个人命运的时刻。考上了一个好大学绝对会感觉高人一等,而高考失利立刻就要低到尘埃里去;工作了之后,薪水高低,工作内容差别,在哪个城市等,都成了比较的砝码;到了二十岁后半段,有没有男女朋友,是否结婚,另一半的情况如何更是加大了各人身上的重担。我身边的朋友因为受到同辈压力的影响而做出牺牲的有太多太多。好朋友A待在一线大城市做着一份压力特别大自己又不喜欢的工作,原因是害怕自己不如别人,只有这样他才能够安心,每年回家的时候在家人和朋友的眼光中得到安慰;发小C,看到她身边很多朋友都结婚生子,非常害怕自己变成大龄剩女,于是四处去相亲。许多朋友更是因为顶不住压力而选择草草的步入婚姻。

对于同辈压力,我自己也深有体会。因为我从小是一个很要强的孩子,上学的时候成绩也不错。因此高考的失利给我造成了莫大的打击。我开始闭口不提我的大学,甚至把它看成我人生的耻辱。我内心深处的价值感和优越感完全崩塌了。之后我开始试图通过其他途径找回我的竞争砝码。我跑去大城市工作,跑到国外学习等。可是,似乎我走到哪里,压力也会跟到哪里。我做的这些并没有让我感觉到自己很特别,也无法给我带来价值感。我开始倍感迷茫。感谢主,在这个时候找到了我,用祂的爱释放了我。我开始明白我的价值和我人生的真正意义。也开始明白,同辈压力或许不可避免,但我们完全可以靠着主得胜。

那么作为基督徒,我们可以怎么去面对同辈压力这个问题呢?

创造宇宙万物的上帝在创世以前就已经接纳了我们(以弗所书1章4节),祂以我们本来的样子爱我们,并且看我们为至宝。所以我们得以在基督里有一个全新的,属上帝的价值观,明白我们的价值并不建立在这世俗的成就或他人的眼光中,而是在上帝那里。当我们明白这个真理时,就不会再需要来自这个世界的认同,不再需要靠自己的努力去讨好谁,包括我们自己。

然而同辈压力给我们的最大一个感受就是害怕——害怕失去,害怕孤独。但圣经告诉我们,耶稣基督在我们还是罪人的时候就为我们钉十字架死了,祂对我们的爱就在此显明。(罗马书5章8节)而“ 爱里没有惧怕,爱既完全,就把惧怕除去”(约翰一书4章18节)。因此我们可以靠上帝的爱刚强,靠祂得胜,胜过这惧怕。既然耶稣的宝血洗净了我们的罪,使我们得到完全的自由,不再受捆绑,那么这里当然包括不受同辈压力的束缚。最后,愿我们能重新将目光对焦於上帝,单单为讨祂喜悦而活。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左右两难)


submit_article

我为什么一直在努力讨好别人?

woman-591576_640

作者:Natalie Hanna Tan,新加坡
翻译:Penny Lau,马来西亚

我一直都很喜欢取悦他人。我知道只要按照他人吩咐的去做,就肯定能够讨好他们。

在教会里成长的我,一直都这么做。由于组长不鼓励女孩与异性太过要好,所以不论是面对面交谈或者是电话信息,我与男性朋友说话时都很谨慎 。当他们告诉我在社交网站上发帖子可能会引起他人的妒忌时,我就不再发一些“开心”的事,例如聚餐以及与朋友相聚的照片。此外,当他们提醒女孩子穿短裤可能会绊倒男生时,我就不穿短裤了。

这些年里,我都很努力地遵循这些所谓的‘规则’。当然,一些规则还是有其中的智慧的(我也很庆幸有做到一些),但是我仍旧不明白遵循一些规则的缘由。我想要组长对我有好印象,所以我就一味地跟着他们所说的去做。

我不断地去讨他们的欢心,一直到后来,门徒会议让我充满了恐惧。我很讨厌被人批评的感觉,也不喜欢被人指责做错事的感觉。当我在教会或者在一些领袖身边时,我总要特别小心。总觉得他们有太多我不理解的看法以及标准。我知道我不可能达到那些“完美”的标准,所以去教会,要活出基督样式的生活让我觉得很累,也让我难以忍受。

当我自己也成为组长时,我也对比较年轻的组员做一样的事。虽然我并不完全同意这些规则,但是我时常告诉他们:“这样做才是对的。”,我也不断地教导他们要得到他人的认可。我要我的组长看到我在教导他们做“对”的事,也想证明我是一个好领袖。慢慢的,我也开始按照这些标准去批评那些“做错事”的朋友。然而这么做使我和一些朋友的关系变得比较紧张。

直到我到海外留学,在另外一间教会聚会之后才开始对教会有截然不同的看法。很多虔诚的基督徒朋友会在Instagram上分享一些开心的照片。没有人妒忌或者觉得很难过。朋友都自由的“点赞”,并且也一起庆贺和祝福他们成就。我还看到一些朋友去教会时化妆,戴装饰品,还穿袖子不同长短的衣服。但是,没有人在后面说他们的不是,或者让他们觉得他们在“犯罪”。除此,一些男生和女生的关系虽然很要好,但是他们能够保持纯友谊的关系,这让我看到友谊的美好。这间教会不像是一个处处都是规则的地方。我在这里感觉到大家都很真诚而且关系不复杂,更没有批评和虚伪的态度。

开学几个月后,我和一位新朋友谈到有关不同教会所持守的信念与价值观。我分享了一些在我成长的教会所定下的规则,也告诉她我的想法。“妳不可以为了讨好他们而这样盲目地跟着这些规则呀。你不应该为他们而活的。”她的答复让我无言以对。那句话让我不断地反省自己所坚持相信的。原来, 我在这些年看重的是取悦他人,而不是讨上帝的喜悦。

加拉太书1章10节这么说;“我现在是要得人的心呢,还是要得上帝的心呢?我岂是讨人的喜欢吗?若仍旧讨人的喜欢,我就不是基督的仆人了。”我当时才发现我把我的组长当成了上帝。尽管我只需要有上帝的认可,但我却尽力去取悦组长,去得到他们的认可。其实,我只要有上帝的认可就够了。

那天,我回到自己的公寓时,脑子里一直在想着我多年来所持守的信念。我查考圣经,在网络上搜寻,还问了在家乡的父母以及一些好朋友。无可否认的,圣经清清楚楚地提到一些事情,例如不可醉酒,不可犯奸淫的罪,不可以说谎或者不可偷盗等……但是那些圣经没有清楚提到的要怎么做呢?圣经并没有提到社交网络,更没有提到我可以发什么样的贴 。圣经也没有在和异性相处的课题或者裙子的长短上有详细的规则。

上帝鉴察的是我的心,我所作所为背后的目的,而不是看我们所做的事情本身。打个比方,只要我清楚知道我不会绊倒其他人,也不是要去吸引其他人的注意力,我们是可以穿背心(当然不能是暴露的!)。只要明白所得到的点赞次数或者跟从者并不能反映我的自我价值,我们还是可以自由的在社交网络上分享一些照片。除此,只要我懂得如何与异性保持健康的距离以及不会绊倒其他人,我也可以与男性朋友建立美好且圣洁的友谊。

当我领悟了这个真理之后,我所背负的压力和期望都减轻了。这是我在这么多年以来第一次感到很自由。我开始把界限和规则看为是让人自由的,而不是用来约束人的。

当然,这么说并不是给我们有权利或者借口来隋己意行。上帝已经在圣经里记载一些保护我们的律法典章,也吩咐我们要过手洁心清的生活(诗篇24章4节),也要我们效法上帝,好像蒙慈爱的儿女一样(以弗所书5章1-6节),因为唯有上帝是圣洁是公义的。

至于那些圣经没有详细记载的事物,我们可以自己决定要持守的信念以及喜好。上帝给我们自由意识去决定我们可以或者不可以做的事。祂也已经赐下圣灵来引导我们,提醒我们什么事情是好的还是不好的。属灵导师,个人的经验或者是我们所处的环境都有可能塑造我们所持守的事。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信念。在思考个人所持守的信念时,我们可以问问以下这几个问题:

(一)这是按照上帝的旨意和真理吗?

我们都应该回到圣经去了解上帝所吩咐的。如果查到是违背上帝的话,或者是与上帝的属性与价值观不同,那就是你的答案了。

(二)我所做的事,背后的动机和目的是否是讨上帝喜悦的?还是我是为了要得到他人的认可而做的?

我们应该恳求主鉴察我们的心,并且向我们显明一切不属上帝的心思与意念(诗篇139篇23-24节)。我们在自我反省的时候,应该要坦然的面对我们有或没有做一些去讨人喜悦的事。

比如说,我知道喝酒并不是一件坏事。耶稣基督曾经把水变成酒,也在最后晚餐的时候有预备酒。但是,对我而言,我并不喜欢喝含有酒精的饮品,如啤酒或烈酒。这不只是因为我不喜欢酒的味道,我也不喜欢含酒精饮料所牵涉到的负面影响,如酒醉以及酒后的疯狂行为。当我与父母聊了之后,并且交托给上帝之后,我决定不喝酒。但是,我不会去批评会喝酒的朋友,因为这是我个人的选择。

(三)我这么做会绊倒我身边的人吗?

我发现每一个文化对不同的事物都有不同的看法。再用喝酒这个例子。当我在海外留学第一年时,我不能够明白为什么我去的教会在一些聚餐时都有人会带酒来。起初,我觉得所有的人都在“犯罪”。到后来,我才知道原来每个地方对喝酒都有不同的观念。在我留学的那个地方,与朋友见面聊天时喝一两杯酒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我在新加坡的教会里喝酒,就可能会绊倒一些思想比较保守的弟兄姐妹。

没有一个文化是错误或者“更糟糕”的。每个文化都有它不同之处。身为基督徒,我们也应该有去尊重其它文化的习惯。

(四)我的属灵导师对我所做的事有什么看法?

上帝还是会透过我们身边的属灵导师来与我们说话,也会劝勉我们。我们应该好好聆听并思考他们的劝勉。虽然我们不应该把他们所说的一切都当成真理,但是这不代表我们应该对他们的劝勉视而不见。如果我们不同意某一个“规则”,我们可以花时间去为这件事情祷告,去问一些灵命比较成熟的基督徒,然后再决定我们的立场。

我们活着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在所行的事上讨上帝的喜悦。一些规则和界限可以引导我们过讨上帝喜悦的生活,但是上帝的话和圣灵仍是我们生活上最主要的指引。当我们与上帝有亲密的关系时,祂必亲自带领我们做对的事。只要我们全心地爱上帝,我们就会自然的去做天父所喜悦的事了。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编辑后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 左右两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