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存档: 怜悯

雅各书灵修 | 因为怜悯,所以怜悯(有声中文)

作者:Raphael Zhang,新加坡

翻译:熊永兰,中国

有声播读:刘弟兄,中国

读经:雅各书2章12-13节

我热爱阅读和写作。因为文字和言语对我影响极深,我知道它们可以很大程度上治愈一个人,但在伤害人方面亦然。所以我曾非常厌恶那些因着自己不够小心而出口伤人的人。

然而当上帝使我意识到语言能力是祂赋予我的恩赐时,我开始对此改观。虽然对于我来说这恩赐如此的自然,但对他人并非如此。与此同时,上帝让我看到了我生命中的一些弱点,而其他人可能恰巧在这些方面很有恩赐。

例如,我一直很难做到守时。上帝让我明白,我应该用恩典对待那些在话语方面容易跌倒的人,就好像我希望在自己迟到的时候,别人能理解我一样。

我们都倾向于去论断他人,不光是因着他们软弱,还因着他们没有按照上帝的要求去行。尤其在当我们偏心待人时,这种情况会更严重(2章8-11节)。但是雅各告诉我们在“言语和行为上”要以恩慈待人(第12节),因为我们都“将受到律法的审判”(第12节)——就是基督透过福音使人脱离罪恶得自由的律法(也见1章25节)。

虽然我们知道因着耶稣为我们赎了罪,作为信徒的我们不会再被定罪(罗马书8章1-2节),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不受审判,换言之,有一天我们都要为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在上帝面前交账(哥林多后书5章10节)。

所以,如果我们希望上帝以怜悯待我们,我们也应该以怜悯对待他人。“因为你们怎样论断人,也必怎样被论断;你们用什么量器量给人,也必用什么量器量给你们”(马太福音7章2节)。

耶稣教导我们说:“怜悯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马太福音5章7节)。在不饶恕人的恶仆的寓言中(马太福音18章21-35节),祂也提醒我们,如果我们以无怜悯的方式对待别人,上帝也会同样对待我们。雅各在2章第13节讲了同一个道理。

雅各继续讲到“怜悯原是向审判夸胜”(第13节),因为上帝喜爱怜恤(弥迦书7章18节)。既然我们的父满有怜悯(以弗所书2章4节),当我们运用智慧并甘心乐意地去怜悯别人时,我们就行在了上帝的心意中(罗马书12章8节)。

当我们珍视天父所珍视的,以祂待人的方式去待人时,我们就真是祂的孩子了。

 

问题反思:

1.你在哪些方面最容易严加论断别人?怎样做可以帮助你在这些方面更有怜悯?

2.你认为基督的律法带给你自由了吗?怎样做可以帮助你更加享受上帝为我们所安排的爱的律法?

 

此文章译自雅米英文网站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新的旅程

从《夏目友人帐》看同理心的重要性

作者:濑木,台湾 

*封面和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在一个基督徒网站里写着以妖怪为故事主轴的日本动画评论似乎是非常不政治正确的。然而,做为一个基督徒,偶尔探出天国的国境,去看看外面的人在看和在想什么也却无不可。日本动画自手冢治虫开始,就走出了一条与美国搞笑导向大异其趣的哲学思维,因此日本动画是标准的「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正如今日的《辛普森家庭》一般。不同的是日本动画很少明目张胆地抨击社会现实,而是用另一种内敛却后劲极强的温柔以达到警世的效果。

迄今进入第六季的日本动漫《夏目友人帐》虽然不像《钢之炼金术师》或《浪人剑心》一般,有着强烈的结局导向性,但它也的确在以极慢的速度推进着剧情的进展。这不仅证实了它的长青,也向世人证明了它何以能成为公认的愈疗系经典。

《夏目友人帐》这个题名是由「夏目」与「友人帐」两个概念所组成。这里的夏目指既是主角夏目贵志,也是指其祖母夏目玲子;而「友人帐」则是夏目玲子还在世时与妖怪们的比试结果记录簿。输的妖怪要把名字留在夏目玲子的这本笔记簿上,而当玲子呼唤的时候,这名字被记下的妖怪就必须前来。「友人帐」中所突出的「名字」在日本人眼中具有重大的意义。一如圣经中的人物在蒙上帝祝福后,会得到一个新的名字一样,在日本文化中,名字是非常珍贵的,不能随意告诉他人。而夏目贵志是一个自幼就失去父母的孤儿,因而他必需寄宿在各亲戚的家中,也因此尝尽了人情冷暖,性格变得懦弱。然而,虽然如此,瘦弱的他却继承了祖母夏目玲子强大的妖力,能够看到妖怪,也能一拳击倒妖怪;只是与祖母不同的是,贵志是作为一个释放者的身份,他要将祖母索得的名字返还给妖怪们,好让妖怪们得到释放。如此一来,这部动漫就成为了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祖母战胜了妖怪所得到的名字,由孙子来返还。

不过此片最可贵的,也是它能成为愈疗系动画经典之作的关键应该是对妖怪真相的揭露。每一次在贵志解放了妖怪的名字后,总会出现一片大光,然后,他会在这光中看见妖怪的经历和故事。原来再凶残的妖怪,也并非生来就如此,而是在受到了欺骗、欺凌和羞辱后,才从无害的精灵变成凶爆的妖怪。

作为一个日常生活式剧情的动画,何以能吸引如此众多的观众?这其中,一定有着更加深入的原因。其实《夏目友人帐》所带来的反思,正是在我们这个处处人心焦躁的时代,是否还有人愿意同理他人?这部动画以一种明显却又隐晦的方式引出了「他者」的概念。所谓的「他者」就是与我们不同的一群人。在这部作品里的「他者」就是那些被众人排斥的妖怪。「妖怪」在此也象征着那些常常在人面前表现的凶恶丑陋,却有着不为人知的悲惨人生和一颗悲伤而愤怒之心的人。只有看得见妖怪的贵志愿意听他们说出他们过去的经历和困难,虽然每一次在遇见这些妖怪的时候,贵志自己多半也是慌张和意外的。

「凡你们在地上所捆绑的,在天上也要捆绑;凡你们在地上所释放的,在天上也要释放。」(马太福音18章18节)贵志所做的「释放」,是借由抽出友人帐的名字页,将纸含于口中吹气返还。每返还一位妖怪的名字,他都要付出大量的体力,但最令他疲惫的却是在这之前与妖怪们那段危险的对话和极有可能要面对的冲突。我们是否也领会到了这一点?真正的同理心并不是在风平浪静的状态中建立的,而是需要付出时间和心血。当我们在《夏目友人帐》中看见那些妖怪是如何从良民变成恶鬼时,我们都会顿时燃起怜悯心,开始同情和理解他们的境遇。然而,在我们每一天的现实生活中,又有多少这样的「妖怪」,可我们却只看到了眼前他们那愤怒、势利、恶毒的样貌,却无法看见他们悲伤和痛苦的过去?

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这个道理我们似乎都明白。而且我们也知道,在物理学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是相互的。然而,为什么在与人的相处中,我们总是不能够去体贴和怜悯那些罪人并去理解他们背后不为人知、令人落泪的不堪呢?

同情心是容易的,同理心却是需要培养的。心理学甚至认为同理心是一种先天能力,有些人并不具有。然而,即使如此,我们仍然可以向上帝祈求,求祂使我们学会换位思考并真正地同理他人。因为同理心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谁,身份如何,每个人都需要被同理。试想想这世上若每个人都拒绝去同理其他人,那会是怎么样的呢?虽然,同理别人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同理那些看似恶人更是不容易。正如即使是有强大妖力的贵志在看见妖怪现身时,也常常是恐惧战兢的。然而,若我们能够向上帝求这样的智慧,像保罗在罗马书12章15节所说的,「与喜乐的人要同乐,与哀哭的人要同哭」,我们就活出了上帝的见证,如同林语堂在《信仰之旅》中所说过的:「中国人很少因为天堂地狱的恐吓而信耶稣,相反地更多的是受到了基督徒所散发的温暖而信主」。

没有同理心,是不可能真正去爱的。虽然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似乎真的不值得我们去同理,但想一想,在我们都还是罪人时,主耶稣基督就为了我们道成肉身,为我们赎罪。这就是同理心最好的典范。同样的,祂也喜悦我们这么去同理别人,好让祂的爱可以被传达到这些有需要的人身上。愿我们能够效法基督,成为能够同理他人和爱他人的人。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做光做盐

《猩球崛起3》:饶恕 VS 吞噬内心的黑暗

WeChat Image_20170919155637

作者:Simon Moetara,新西兰

翻译:Elim,中国

*图片来自电影官方宣传片

4星好评

《猩球崛起3》是这一广受好评系列电影的第三部,也是一部史诗级的巨作,展现了人与猿之间的最后对决。

如果你不熟悉这个系列电影,没关系,且听我道来。故事是这样开始的。

在本系列电影的第一部《猩球崛起1》(2011年)中,人类在黑猩猩身上实验一种用来治疗阿尔茨海默症的新药物。结果药物使一个被年轻医生养大的猩猩凯撒(安迪•瑟金斯饰)智力得到大幅度提高。于是凯撒把这种药物带给其他猩猩使用,结果他们都变得异常聪明。但这种药物引发了一场“猿流感”,很多人因此丧生。

在第二部《猩球崛起2:黎明之战》(2014年)中,一只在人类研究所里遭受了折磨和实验的猿猴科巴叛变了,它不再服从凯撒的领导并向人类发动了战争。后来人类聚居区向外发出了无线电求救信号,一个陆军基地收到了求救信号,并向猿类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进攻。战争持续了两年,这就把我们推向了《猩球崛起3:终极之战》(2017)的故事中。

(前方高能剧透,介意勿读)

饶恕、怜悯和救赎是这部电影的主旋律。影片一开始,凯撒出于怜悯,在一场人类发动的进攻之后将4名生还者送回。他只想要猿类能够重回到森林中而不再受任何的打扰。凯撒想起了科巴,他无法饶恕人类对他的折磨也无法放下心中的苦毒。然而,当凯撒后来遇到上校(伍迪·哈里森饰)时,情况变得更糟糕了。

上校是一个毫无怜悯之心的人。人在感染猿流感后最新的一个症状是失声。遇到任何有这种症状的人,上校采取的方式都是格杀勿论,对于那些反对他这种做法的人,也是杀无赦。他甚至连自己的儿子都没有放过。哈里森在剧中脸上涂着迷彩伪装油,剃着光头的造型让人想起马龙·白兰度在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导演的史诗战争片《现代启示录》(1979年)中饰演的科茨,科茨以战争的名义进行残酷的屠杀,并拒绝服从上级领导的命令。在上校杀死凯撒的妻儿后,作为领导者的凯撒选择了报仇,而不是带领自己的族类去更安全的地方。在自己的巨大痛苦中,凯撒忘记了他之前说过的话。他能从自己内心的黑暗中走出来吗?

一个先前在马戏团的猩猩——莫里斯,他在整个电影系列里担当凯撒的顾问,并负责唤起凯撒的良知。他一直都在挑战凯撒,有次他说:“你说这些话的样子好像科巴。”后来,当凯撒和其他猿一起被捕获并且因欠缺领导能力而被他的族类拒绝时,一个叫莱克的年轻黑猩猩恳求他说:“原谅他们吧,毕竟他们经历的太多了。”

凯撒的内心在争战。在故事结束之前,凯撒将要面对他和上校之间最后的考验。他会以眼还眼呢还是内心再次寻得怜悯的能力呢?

一个影评人评价导演马特·里夫斯,说他拍了一部“启示意味浓烈的伪圣经电影”——死亡的阴影过去了,新的生活正在展开——这很明显有《出埃及记》的痕迹。猿类们最后脱离了奴役和压迫,他们终于“穿过了旷野”,来到了应许之地——两个侦查猿带来了好消息,他们找到了一片适合居住的佳美之地。

问题是,凯撒能放下内心的仇恨,进入新发现的家园吗?(这仇恨也腐蚀了科巴的内心。)还是他会像摩西一样无法进入应许之地,只能远远地观忘呢?

基督教作家和护教学者C. S 路易斯在他的经典著作《返璞归真》中写到:“在自己需要去饶恕别人之前,每个人都觉得饶恕是一件美好的事。”然而,尽管困难,饶恕仍是基督徒生命的重中之重。

饶恕是我们基督信仰的核心。我们祈求上帝的饶恕,正如我们饶恕那些得罪我们的人一样(路加福音11章4节)。新约中有一个经常被翻译成“饶恕”的希腊词汇,它的原文意思是“释放,放手,扔掉”。就是说要原谅别人的冒犯,选择不要求对方还债。法国哲学家西蒙娜·韦伊说,当我们选择饶恕时,我们就放弃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观。当我们饶恕的时候,我们也能将自己(有可能也将施害者)从苦毒和怨恨的恶性循环中解放出来。

另外,我们能够饶恕也是因为上帝先饶恕了我们。保罗在圣经中写到:“并要以恩慈相待,存怜悯的心,彼此饶恕,正如上帝在基督里饶恕了你们一样。(以弗所书4章32节)”心理辅导师大卫·西蒙德博士总结出了福音派基督徒情绪问题的两大起因——一个是无法理解、接受和活出上帝无条件的恩典和宽恕;另一个是无法给予其他人无条件的爱、宽恕和恩典。我们都渴望恩典,但是我们很多时候并没有活在恩典当中。

希望福音的好消息渗透到我们的方方面面,好让我们在没有恩典的世界里活出充满恩典的生命来荣耀我们在天上的父。

*此文章由雅米事工原创出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自“雅米——听见年轻基督徒的声音!www.ya-mi.org”

(阅读相关主题文章:重新美丽

每日旅程:公义与怜悯

WeChat Image_20170424092254

作者:Russell Fralick

翻译:陈琳

读经:路加福音23章32-43节

 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路加福音23章43节)。2010年,一次毁灭性的地震几乎摧毁了整个海地。一位哲学家这样写道:“那些相信上帝是完美和全能的人需要再次面对他们几百年来一直被问及的问题,因为海地地震再一次把它推到风口浪尖——如果上帝真的存在,为什么祂不阻止这场灾难呢?”

当不公之事发生在无辜之人身上时,大多数人都会与生俱来地表示同情并想为他们伸张正义。当灾难袭来时,他们也渴望得到怜悯。当人们对公义与怜悯的渴望其中一个得不到满足时,他们就会非常愤怒,责怪上帝没有尽到祂的责任。

十字架是公义和怜悯的完美结合。从客观角度看,它终结了人们对上帝公义和怜悯的争论:因为它兼并了两者。然而在面对上帝时,我们也看到了人性淋漓尽致的体现。一个犯人讥笑和否认耶稣(路加福音23章39节),另一个则承认自己的罪,并求主耶稣能记念他(路加福音23章42节)。然而他真的认为他能去 “天堂”吗?(路加福音23章43节)。我想并非如此。他只是想要得到一些怜悯罢了。

我们有时会成为那个嘲笑耶稣的盗贼,尤其是当我们面对困境,或遇到巨大的人生悲剧时,我们可能会辱骂上帝并且变得不信,因为上帝似乎没有能力或不愿意拯救我们脱离苦难。然而其实我们都应该要像那个谦卑的盗贼一样:他意识到这一切都是他应得的惩罚,并谦卑地请求耶稣。他渴望的是怜悯而不是奖赏。因着上帝的恩典,这两者他一并得到了!

相关阅读:

阅读马太福音20章1-16节关于工人的比喻,思考耶稣是如何向所有寻求祂的人显示祂的慈爱的。

思考:对于上帝的恩典和怜悯,你是如何向祂表达感激之情的?同时活出上帝的公义与怜悯为什么那么重要呢?